◎文/北京醫(yī)院保健醫(yī)療部 時靜
西藏是很多人心目中神圣且向往的遠方,當你還沒有去過西藏,西藏遠得如同神話傳說,當你來到西藏,那里的每一縷陽光、每一縷空氣、每一陣風、每一滴水,都讓人想摸一摸、聞一聞、品一品、看一看。但“世界屋脊”帶來的高原反應又阻擋了多少向往者的步伐,又有多少人痛苦于高原反應,頭暈、惡心、失眠……
高原反應也稱高原病、高山病,指進入高海拔地區(qū)時,身體為適應海拔升高伴隨的氣壓、含氧量降低而出現(xiàn)的疾病。急性高原反應是指世居平原者進入海拔3000 米以上高原地區(qū),或曾在高原地區(qū)居住,后到平原地區(qū)生活一段時間后再重返高原時,機體對高原低氧環(huán)境不適應而出現(xiàn)的一系列臨床癥候群,常發(fā)生于初達高原數(shù)小時至3 天內(nèi)。急性高原反應的臨床表現(xiàn)包括頭痛、頭暈、惡心、嘔吐、心慌、氣短、失眠、腹瀉、手足發(fā)麻、少尿等。最常見的癥狀是頭痛,其次是失眠,惡心和食欲減退也較為常見。若輕型急癥未及時得到有效控制,會發(fā)展成重型急性高原病,即致命性高原型肺水腫或高原型腦水腫。
高原環(huán)境對機體產(chǎn)生不利影響的主要因素是低氧和低氣壓,其次是低溫和干燥。
人體未經(jīng)適應就在短時間內(nèi)進入3000 米以上高原地區(qū),或由較低海拔的高原進入海拔更高的地區(qū),因大氣氧分壓低,致使肺泡和動脈血中氧分壓隨之降低,從而導致機體缺氧。因寒冷、呼吸道感染、過重體力負荷而加重機體缺氧程度,或長時間處于低氧環(huán)境,機體適應能力不足或代償反應過度,部分人群可能會發(fā)生急、慢性高原疾病。
低溫是僅次于低氧、低氣壓對機體影響較大的因素。高原地區(qū)晝夜溫差較大,且氣溫隨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0 米,氣溫約下降6℃。而低溫使機體代謝率增強,耗氧量增加,成為誘發(fā)或加劇高原性疾病的重要因素。
大氣中水分隨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減少。海拔3000 米高度的大氣中水分含量僅相當于平原的1/3。海拔6000 米高度大氣中水分僅為平原的5%。機體水分含量減少,致使呼吸道黏膜以及全身皮膚異常干燥,防御能力降低,容易發(fā)生咽炎、干咳、支氣管炎、鼻出血等。
一般情況下,處于缺氧環(huán)境中的機體,是可以產(chǎn)生一系列代償適應性變化的。如果進入高原后即出現(xiàn)心慌、氣促等癥狀,休息、吸氧可以緩解;當進入高原數(shù)小時后,出現(xiàn)頭痛、胸悶、惡心、嘔吐等癥狀,這是由于缺氧后機體出現(xiàn)液體潴留及液體轉(zhuǎn)移的結果,吸氧不能使其完全緩解。此時一定不能忍著,當?shù)蒯t(yī)院對于高原反應的治療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jīng)驗,應及時到當?shù)蒯t(yī)院就醫(yī)。
現(xiàn)在普遍認為,急性高原反應的發(fā)生率與高原從業(yè)者的個體差異、登高/登山速度和海拔高度有密切聯(lián)系。
控制海拔逐漸上升是目前認為最有效的預防方式。簡單來說,就是在到達高原目的地前,在中途睡上幾晚。比如當海拔超過3000 米時,上升不超過500 米/天,并每隔3~4 天額外適應1 天。實在做不到,也應該在海拔大幅增加前后,增加適應天數(shù),確保平均上升速度低于500 米/天。
此外,進入高原前應做全面體檢,嚴重心肺疾病者慎入高原?;加屑毙院粑栏腥菊撸瑧e極控制好病情后進高原。
提前15 天按說明書服用紅景天類藥物。紅景天是高原特有的中藥材之一,具有洋參苷類物質(zhì),能夠興奮神經(jīng),但又沒有西洋參興奮作用過強的缺點,可用于急性高原反應的預防?,F(xiàn)有研究發(fā)現(xiàn):紅景天對心臟、大腦、腎臟、肺臟等多個器官具有保護作用,可以降低心率和呼吸頻率,有利于提高急進高原人群的血氧飽和度,從而改善急性高原反應癥狀。紅景天也是高原軍事醫(yī)學常用的預防高原反應的藥物。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處方藥可以預防高原反應,如乙酰唑胺、地塞米松、硝苯地平等,但是這些處方藥需要根據(jù)個體情況在醫(yī)生指導下用藥,切勿自行用藥。
此觀點目前尚未一致,但從西藏多年間因公或旅行往返人群中便可知道,患有心血管、肺部疾病的人也可以到高原地區(qū),但要做好更充分的準備。如高血壓病患者,一定要在進入高原前將自身血壓控制良好;心臟疾病患者,必須在嚴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得到良好治療和控制之后遵從醫(yī)囑再進高原。事實上,高原地區(qū)居民中也有高血壓及心臟病患者。據(jù)統(tǒng)計近些年每年進藏的人數(shù)達500萬~600 萬人次以上,且在逐年增加,這些人中也有高血壓及心臟疾病患者,因此有病就不能到西藏的觀點是與事實不符的。
適應高原。初到高原應避免劇烈活動及重體力活動,充分休息。隨身行李要輕,前2 天避免勞累,慢走路,忌跑動,盡量減輕心肺負擔,減少機體內(nèi)氧氣消耗。景點路線最好由近到遠,由低海拔到高海拔,將消耗體力的景點安排到后期,使身體逐漸適應高原環(huán)境。
保證睡眠。當天不必急于參觀、購物或工作,當晚應早睡,如有輕度頭痛宜臥床休息,抬高頭部,以減輕頭部血管擴張,緩解頭痛,同時可服用散利痛緩解癥狀。
預防感冒。高原晝夜溫差大,早晚氣溫較低,非常容易受涼導致感冒,應及時增減衣服,防寒保暖。初達高原前3 天盡量避免沐浴,防止因受涼以及消耗體力引發(fā)感冒從而誘發(fā)急性高原反應。
合理飲食。宜清淡飲食,多吃蔬菜和水果等富含維生素C 的食物。非糖尿病患者可增加碳水化合物類食物的比例,因為糖類代謝過程中所消耗的氧低于脂肪和蛋白質(zhì)類。同時應多飲水,建議少食多餐,避免暴飲暴食,減輕消化道負擔,且晚餐不宜過飽,避免飽餐后影響呼吸功能,防止大腦缺氧。盡量少飲酒,因酒后機體消耗氧量會增加,所以初到高原者要特別注意。
謹慎服藥。有基礎性疾病者要遵醫(yī)囑繼續(xù)堅持服藥。
正確用氧。按照氧氣使用說明或在專業(yè)人員指導下正確使用。如缺氧較輕,身體能夠代償,最好不要吸純氧,避免形成氧氣依賴,導致適應高原反應的時間延長。
及時就醫(yī)。如有心率增快、胸悶、頭痛、惡心、嘔吐等不適癥狀,休息后不緩解,應及時就醫(yī)。
良好心態(tài)。放松心情,消除對高原反應的恐懼心理,避免過度緊張加重缺氧癥狀。
由于對高海拔的生理反應和適應性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無論采用何種預防用藥措施,都不能完全保證對所有前往高海拔地區(qū)者產(chǎn)生良好的預防作用,控制海拔逐漸上升仍然是預防急性高原病的主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