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守山
在當前“放管服”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不動產登記機構采取了告知承諾、容缺受理等多項便民舉措,提升了不動產登記檔案的利用效能,但也存在“假人”“假材料”等騙取檔案的不誠信行為,給利用工作帶來困擾,影響了正常交易登記秩序。本文以西安等七地不動產登記檔案利用失信約束機制的規(guī)定為樣本,針對存在的缺乏界定標準、法律依據不明確、懲戒措施尺度不一、信用修復機制規(guī)定不詳、銜接不暢等問題,提出了厘清界定標準、完善法律法規(guī)、健全信用修復機制等應對策略
不動產登記檔案關系企業(yè)和群眾切身利益,是不動產登記事業(yè)發(fā)展的堅實根基,維護不動產交易安全的重要內容。2015 年,國務院首次明確提出“協(xié)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yōu)化服務”,即“放管服”改革。2019 年2 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壓縮不動產登記辦理時間的通知》提出推行告知承諾制,推廣申請人書面承諾方式替代難以獲取的死亡證明、親屬關系證明等材料,不動產登記領域的“放管服”改革大幅推進,成果豐碩。以西安市為例,針對年均200 萬人次的查詢量,登記機構優(yōu)化流程、精簡材料、拓寬途徑,施行告知承諾制、容缺受理等舉措,極大便利了檔案利用者。然而,以“假材料”“假人”等行為騙取檔案利用的不誠信現(xiàn)象屢禁不止,干擾了檔案利用和不動產登記的正常秩序。筆者通過研究西安、上海、南京、昆明、青島、嘉興、瀘州等地不動產登記檔案利用失信約束機制的現(xiàn)狀和問題,以期尋找應對策略,進一步發(fā)揮約束機制在提升檔案利用效能、降低不動產登記違規(guī)違法行為方面的作用。
我國不動產登記檔案實行“依申請+書面審查”的利用模式,明確利用者對申請材料的真實性負責。登記機構僅需盡到合理審慎的書面審查義務,而非“實質審查”。由于書面審查不能完全避免“假人”“假材料”等行為,并且違規(guī)成本低廉,這就對利用者的誠信程度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約束機制將對別有用心的利用者形成威懾,從源頭杜絕違規(guī)現(xiàn)象發(fā)生。
約束機制是不動產登記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支點,可以減少、避免因失信行為帶來的檔案信息泄露、威脅交易登記秩序安全及行政賠償風險,讓檔案工作者“放開手腳”,大膽創(chuàng)新改革,提升服務效能,使利用者享受改革紅利。
誠信是建設社會信用體系的基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吻合。在全社會倡導構建信用社會的背景下,跨地區(qū)、跨部門、跨領域構建“失信懲戒、守信激勵”的約束機制,可以起到保障正當權益、警示社會公眾的作用,是維護和穩(wěn)定社會秩序的重要舉措。
1.1 各地未建立規(guī)范的分類管理。南京、青島、嘉興根據失信行為情節(jié)嚴重程度,分為“一般失信行為”和“嚴重失信行為”,但存在同一行為、不同分類的情形;上海、西安、昆明未做分類管理;瀘州則界定為“嚴重違法失信行為”。
1.2 針對相同的不當行為,各地標準也不相同。上海、西安將“遺失”(查詢人遺失、拆散、調換、抽取、污損登記資料)“帶離”(查詢人擅自將不動產登記資料帶離查詢場所、損壞查詢設備)納入失信行為,南京、青島、嘉興、昆明、瀘州未納入;上海、西安、昆明將“泄露”(查詢人泄露不動產登記資料、登記信息)納入失信行為,南京、嘉興、青島、瀘州未納入;上海、西安、南京、昆明、嘉興將“不正當”(查詢人利用不動產登記資料、登記信息進行不正當活動)納入失信行為,青島、瀘州未納入(表一)。
2.1 我國沒有關于失信行為懲戒的明確法律規(guī)定,主要依據《征信業(yè)管理條例》《優(yōu)化營商環(huán)境條例》等法規(guī)規(guī)章、地方性行政法規(guī)及政策文件。上海、南京、西安、嘉興建立機制時,已頒布省級信用條例;昆明、青島、瀘州出臺規(guī)定時,尚未頒布相關條例,依據為政府文件、部門聯(lián)合發(fā)文(目前云南、山東已頒布社會信用條例,四川處于草案征求意見階段)。無論是官網曝光,還是行政許可審批、土地拍賣限制,招投標、評先評優(yōu)資格的“隱性”排除等懲戒措施,均可能構成具有行政處罰特性的懲罰,缺乏上位法依據。
2.2 各地對失信行為的約束主要采取限制登記、官網公布、聯(lián)合懲戒等措施(表二)。七地之間存在不同失信行為給予相同懲罰、相同行為給予不同懲罰的過罰不一情形,給約束機制引來合法性危機和訴訟的風險。
3.1 啟動程序不同,各地未達成共識。瀘州、南京、昆明的登記機構發(fā)現(xiàn)信息存在錯誤、遺漏后,既可主動依職權更正,也可依信用主體申請經審查后更正;其他城市僅能依申請更正。
3.2 受理主體不同,信用主體無所適從。西安、昆明、嘉興、瀘州、青島的受理主體為登記機構,由其審核確認后上報信用平臺;南京、上海的受理主體為登記機構和信用平臺。
3.3 修復機制銜接不暢,操作性不強。上海、西安、瀘州、嘉興雖然都規(guī)定了修復方式、程序等內容,但僅有瀘州提及申請書、承諾書等具體要件;其他城市則抽象地表述為“轉引”或“參照”其他規(guī)定執(zhí)行,缺少具體內容。
1.1 參照現(xiàn)有法律法規(guī),結合《國務院關于建立完善守信聯(lián)合激勵和失信聯(lián)合懲戒制度加快推進社會誠信建設的指導意見》,對照“嚴重失信行為”標準,依照違規(guī)程度、社會影響和造成損失等進行嚴格的分類管理,合理審慎區(qū)分,如采用“假人”“假材料”等欺騙手段并帶來損失的失信行為屬于典型的嚴重失信行為。
1.2 明確失信行為的主體應是利用者,而不是登記機構或信息共享單位的工作人員。工作人員基于職權的違規(guī)操作行為應由登記機構依管理制度處理,不應與失信行為掛鉤,如表一中的“不正當活動”。當然,如果內部工作人員作為“利用者”進行申請,則可依此管理。
表一:七地關于不動產登記失信行為(檔案利用)的界定
表二:七地關于不動產登記失信行為(檔案利用)的懲戒指施
1.3 擾亂、破壞辦事大廳現(xiàn)場管理秩序的行為,與侵害交易、登記信用秩序的失信行為完全不同,不應歸入失信行為范疇,如表一中的“遺失拆散”“損壞帶離”等行為。
2.1 加快立法工作推進。如涉及信用信息歸集、共享及聯(lián)合懲戒等內容的社會信用領域立法。如2022 年《不動產登記法》面向公眾征求意見,組織專業(yè)人士參與調研,在意見稿第十一條的基礎上,提出科學合理、務實可行的建議。
2.2 強化信用約束和協(xié)同監(jiān)管要求。各部門、各地區(qū)對現(xiàn)行規(guī)章、地方性法規(guī)、規(guī)范性文件梳理修訂,配套細化措施,轉變部門、行業(yè)、地域“割裂式”管理的理念,實現(xiàn)約束機制平臺統(tǒng)一、標準一致、信息共享、聯(lián)合實施。
2.3 建立健全標準規(guī)范。制定信用信息采集、公開、共享和信用評價、分類管理等標準;明確各級、各地信用平臺的建設規(guī)范、數據格式等技術指標;制定聯(lián)合激勵與懲戒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規(guī)范。
3.1 堅持程序正當原則。登記機構在作出失信行為認定前,充分告知失信主體各項權利,涉及行政處罰等堅持“有法可依”;公布失信信息時,妥善處理信息公開和商業(yè)秘密、個人隱私保護的平衡。
3.2 細化信用修復制度。明確懲戒期限;細化信用修復的具體方式、程序和申請對象,減少“引用”“參照”等抽象性的規(guī)定;明晰登記機構、信用平臺等部門的權責邊界,確保銜接有序,救濟及時。
3.3 強化職能部門的“服務性”。登記機構、信用平臺等職能部門建立信用信息定期審查制度,自查自糾,依職權及時將認定錯誤、證據不足等失信行為進行更正。
3.4 建立社會鼓勵和關愛機制。支持失信主體通過社會公益服務、履行相關承諾、參加信用修復培訓等方式修復信用,實現(xiàn)主動自新。
在當前服務型政府轉型背景下,約束機制作為一種新型的規(guī)制手段,正以其成本低、干預少、效果明顯的優(yōu)勢逐漸成為登記機構的發(fā)力點和改革方向。但在實踐發(fā)展過程中,存在各種 各樣的問題,登記機構只有認清其本質要求,在法律法規(guī)的指引下不斷修復、完善,提高約束機制的法治化、系統(tǒng)化和信息化,發(fā)揮公共信用平臺的互通共享,實現(xiàn)“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營造“守信激勵、失信懲戒”的誠信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