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龍過 劉思穎
摘要:微紀錄片作為“微時代”下的紀錄片新樣態(tài),近年來借助其“短平快”的傳播優(yōu)勢及更具針對性的內容定位乘勢而上,贏得越來越多受眾青睞。本文結合微紀錄片《非遺傳承,少年敢當》的內容創(chuàng)作與傳播實踐,從敘事共鳴、價值共振、科技共情三個維度剖析新媒體語境下的非遺文化影像創(chuàng)作新風向,為進一步優(yōu)化發(fā)展新媒體時代微紀錄片突圍創(chuàng)新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非遺微紀錄片Z世代文化自信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講好中國故事,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再一次將發(fā)揚傳承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①強調了要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新要求。因此,如何能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新世紀社會文明等議題相接軌,為當代社會輸出文化正能量,成為當下首要思考的問題。移動互聯網的井噴式發(fā)展,致使媒體終端設備愈發(fā)多樣,為進一步貼合受眾多元化需求提供了可能,不斷拉升其社會影響力與關注度。《非遺傳承,少年敢當》是由百多邦聯合《了不起的匠人》原班制作團隊“知了青年”制作的一部首次聚焦守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年輕人的紀錄片,每集時長8-10分鐘。一改傳統(tǒng)紀錄片嚴肅莊重拍攝風格,借助“紀錄片+短視頻”的全新樣式,一經播出便引起了受眾的廣泛關注。片中瞄準90后傳承人群,講述了優(yōu)秀非遺文化在新時代背景下,被新時代青春力量堅守、煥發(fā)新生命的故事。
一、共鳴:鎖定全新視角,精準輻射受眾《2020年騰訊視頻年度指數報告》中顯示,該年度微紀錄片的95后觀看受眾占比超40%,因此年輕受眾群體對微紀錄片作品的青睞可見一斑。②《非遺傳承,少年敢當》也首當其沖地一改傳統(tǒng)非遺紀錄片以老一輩傳承人作為記錄主體,將目光投射瞄準到新時代的主流受眾群體-Z世代群體當中,選擇更為契合青年受眾觀看習慣的敘事方式,在影片中通過90后青年傳承人的自述、非遺作品演繹等手法,以更年輕化的風格、基調,為青年受眾構建出一段段精神文化之旅。
(一)青春化視角,拉近受眾距離
非物質文化遺產往往因歷史悠久、古老遙遠而被“束之高閣”。雖然涉及廣泛,也頻頻被各類型紀錄片影像記錄傳播,但大多數受眾群體選擇對其關注,往往僅是基于基緣維所需,其中包含血緣、地緣、業(yè)緣、趣緣等關系。因此如何突破這一維度限制,使更多的主流受眾群體,對其產生主動的關注并激發(fā)進一步傳播,成為當下紀錄片創(chuàng)新制作的重中之重?!斗沁z傳承,少年敢當》制作組考慮到此痛點,決定打破其他紀錄片的影像傳播瓶頸,選取迅速更迭下的新時代主流受眾-Z世代群體,作為重點傳播對象,為其量身打造,將鏡頭對準一批青年傳承人。以近乎同齡人的特殊身份,為當下偏年輕化、細分化下的年輕受眾群體,提供語態(tài)上、形象上都更為貼近的人物狀態(tài)來進行紀錄,激活Z世代群體的關注視角,開辟一扇充滿青春基調的、嶄新的非遺展示窗口及傳播渠道。
(二)鎖定平民視角,關照受眾心理
中國紀錄片早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便不斷增加對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關注。21世紀以來,更是將拍攝主體向平民化推進,將平民視角融入紀錄片創(chuàng)作意識中,以追求更貼近受眾生活,使紀錄片在內容上能夠更充滿生活氣息,傳達真實情感,從而拉近受眾與傳承主人公間的心理距離?!斗沁z傳承,少年敢當》選擇將影片主人公鎖定為普通的青年傳承人,通過放大少年感,在語言、內容上最大限度的貼合當下青年群體的語態(tài)、觀影等習慣,聚焦平凡少年身上不平凡的一面。刁寬,手部嚴重燒傷變形,卻不懼他人偏見,堅持拜師學習竹編,單手編織太慢,他就每日早出晚歸,在工作室中一坐就是一天,他相信勤能補拙,用耐得下寂寞的韌勁打造著一個又一個竹編作品,詮釋出非遺傳承過程中的少年擔當與責任感。除此之外,影片還借助白描的方式,以平實的態(tài)度敘事,由平凡人物主角講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小小身軀的獨竹漂傳承人楊柳,將自己從7歲開始學習獨竹漂,長達17年的學習經歷娓娓道來,講述過程中,人物不經意間的表情與動作也凸顯著小小身軀背后的巨大能量,以及與民間絕技相搏弈過程中的不易,給予受眾以視覺沖擊,引發(fā)受眾精神共鳴。可以說,影片用一段段鏡頭將一個個傳奇人物的平凡生活變得豐滿,鮮活。為身懷絕技的傳承人與受眾之間架起橋梁。運用樸實無華的詞藻,真實記錄著他們內心深處的矛盾、艱難與優(yōu)質作品背后的不易,加之一幕幕溫暖人心的敘事氛圍,在贏得受眾關注的同時,勾起受眾內心的反思與情感共鳴。
(三)視角流動敘事,打造整體真實
近年來的微紀錄片創(chuàng)作中,運用故事中人物自身視角講述故事、抒發(fā)情感的方式愈發(fā)興起。創(chuàng)作中通過親見親聞,為整部影片強化著親歷性及故事感染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碎片化時代下微紀錄片的傳播需要。其中,將視角流動融入微紀錄片的制作模式,通過多位人物間不同視角自然而然地轉換講述,完善敘事,拓寬故事的廣度和深度,使更多細節(jié)能夠深刻、生動、快捷地展現在受眾面前?!斗沁z傳承,少年敢當》也通過對幾位青年傳承人及各自的師傅和家人,立足于不同視角進行多元化講述,來彌合敘事中的細節(jié)缺口。第一期片中刁寬在講述編織竹編作品過程中,影片從5分50秒到6分50秒,敘事視角流動了2次。
刁寬(竹編傳承人):以前的話是五點半左右(開工),就是學藝的時候。晚上基本上是九點左右回去休息,就冬天的時候。
胡正仁(師傅):這一點我非常滿意的。他就是起早摸黑在搞(竹編),做手藝的人就是這個時間,時間就是金錢,也就是這個道理。現在我想的是,其實時間就是生命。
刁寬(竹編傳承人):其實就是時間,你做的久了,你能知道這個刀它進多少,它退多少,你的力度多少,這個刀它其實不僅僅是往前進,它要往上抬或者往下壓,像別人的話,就是兩只手可以配合得很好,像我的話基本上都是用一只手在劈竹子,這個右手其實只是按住這個竹子,編的時候會更難一點點,基本上都是左手在編。別人如果雙手編的話就是會很快,然后你用一只手編得又慢又不好看,所以說也是要經過時間的打磨。
在這兩段簡單的人物自述中,凸顯著師傅對刁寬編織技術的認可以及刁寬超乎常人的毅力,無需解說詞的過分加入,足以讓人物形象立體完整。刁寬作為主人公自述,師傅胡正仁作為見證者進行講述,分別從各自的視角出發(fā),向受眾還原了主人公右手雖被嚴重燒傷,卻仍擁有的豁達勇氣,展示出刁寬面對阻力不怕困難,迎難而上,與時間賽跑的學藝之路。更重要的是,將從內而外的內視角敘事與外部來評述主人公的內視角敘事相結合,不同視角的講述,也增強了影片的敘事張力,這也是單一人物內視角敘事難以企及的。③
與此同時,傳承人刁寬平日里記錄下的瑣碎心情與人生感悟,攝制組也通過其比較散亂的碎片化日記內容,選擇與敘事結構相結合,根據事件發(fā)展需要通過主人公自己講述出來,來完善敘事,傳達、營造更為真切深刻的氛圍感。受眾也能夠從同齡傳承人的講述中體悟不一樣的人生體驗,借助同時代背景下受眾與傳承人之間相似的時代經歷,通過傳承人的字里行間流露增加受眾認同感,同步傳遞時代精神。也為受眾提供了深入主人公真實內心的機會,迅速感知其中情感,也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在主人公與受眾之間建立更好的情感橋梁,為更好地走進敘事者內心,感受其內心深處的情感沖動做出了重要鋪墊。
二、共振: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弘揚正確價值觀
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中強調,要在“十四五”規(guī)劃時期繁榮發(fā)展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并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也意味著我國的文化建設進入到了新的歷史階段,自此也對建成文化強國提供了新的方向與任務。而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傳承人,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非遺文化與現代文化相交融,傳遞新時代新青年新思想、新認知,凸顯深切的責任感與擔當意識,在傳統(tǒng)與現代中磨合出的新文化樣態(tài),在展現新時代非遺魅力的同時,也對當下年輕受眾群體產生極大的精神鼓舞。
(一)傳遞正確價值取向,實現深度賦能
建設文化強國的新使命與新方向,伴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落在了每一位新青年的身上。其中新方向中提出,要始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領文化建設?!斗沁z傳承,少年敢當》,作為非遺文化傳承紀錄片,在傳播非遺的同時,也通過一系列的細節(jié)展現,透露出幾位青年傳承人在面對非遺傳承時的堅韌、果敢。而影片展示出的真實故事,也使影片充滿活力、感染力與正能量。竹編匠人刁寬在影片一開始,便以刁寬與老師的一句吐槽,“之前參加集市時別人看到產品,覺得不是我做的”,一句話道出在面對身體缺陷時心中的不甘,此后又與刁寬嚴格要求自己的畫面以及日記中記錄下條條感悟,為受眾傳遞其充滿正能量的精神意念,讓每一份來自刁寬的手的竹編作品都擁有了一種別樣的份量。精美的作品彌補了刁寬身體的缺陷,向受眾展現出新一代青年人的青春風貌,傳遞出無限力量,雖然身體的缺陷令他備受偏見,但堅毅而單純的信念感與責任感,卻給予受眾以精神享受與精神體驗。此外,在非遺絕技“獨竹漂”傳承人楊柳的段落中,影片更著重展現著新時代背景下,青年傳承人在面對傳承壁壘時的積極態(tài)度。用一遍又一遍的嘗試,找尋古老技藝與新時代的契合點,不厭其煩地摸索、突破,將高難度的舞蹈動作甚至戲曲元素融入其中。不懼嚴寒酷暑,憑滿腔熱血與勤思苦練,練就驚艷世界的中國絕技,弘揚了不起的東方美,助力非遺文化走出國門。在守正的基礎上,大膽融入創(chuàng)新,為古老民間渡江絕技賦予新風貌、新姿態(tài),彰顯新時代中國青年的青春擔當。除此之外,影片中多元文化的共生格局,也充分發(fā)揮了紀錄片“國家相冊”功能,為受眾營造出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氛圍,也為滿足不同受眾群體的社會文化訴求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強化傳統(tǒng)美德,實現價值共振
紀錄片作品中對于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細節(jié)性記錄,也成為進一步強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重要一環(huán)。而對于中國文化氣息的真實展現,《非遺傳承,少年敢當》采取片段展示的方式,針對幾位青年傳承人,作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文化相交融的親歷者,與老一輩非遺大師及家人的生活日常,其中流露出來的師生情、親情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家文化等觀念,都被制作組細膩串聯,讓受眾有機會體悟到這些青年非遺傳承人背后難得的情感支撐。95后非遺傳承人楊柳在講述自己與“獨竹漂”的緣分由來時提到,幼年時身體瘦弱,而被身為當地獨竹漂協(xié)會會員的奶奶拉著一起鍛煉。然而沒想到偶然的接觸,竟讓“獨竹漂”成為了自己一生的追逐?!澳棠淌俏覀冏窳x這邊第一波學會獨竹漂的人,奶奶學會了之后,就決定把獨竹漂這項絕技交到我這里?!睏盍囊幌?,也再一次真實再現了傳統(tǒng)中國式家庭中,老一輩人對孩子深切的愛。用耳濡目染的方式助力子孫掌握一技之長的愿望,融化于日常教育之中。“我在小時候也埋怨過獨竹漂,但現在我很感謝這些經歷,也謝謝奶奶對我的督促,才讓我有了今天大家看到的樣子?!辈稍L中楊柳毫無掩飾地感謝,又再次將受眾帶入到楊柳的成長歷程中.愈發(fā)真切地感受到老一輩人對孩子毫無保留的愛與用心良苦。與此同時,大方勇敢向家人表達感謝與愛意的做法,不僅彰顯了新時代背景下培塑的青年新風貌,也讓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家風文化得以展現與升華。而鏡頭下楊柳姐姐和母親分工式的日常陪伴,更譜寫出一幅中國家庭的溫馨畫面,讓受眾也在潛移默化中收獲一段段動容的情感體驗。
三、共情:適應新傳播語境,營造絕美視聽體驗
新媒體時代受眾觀影習慣的變革,催生出更適用于新媒體平臺“微”傳播的紀錄片樣態(tài),從2009年開始,鳳凰衛(wèi)視便已開始嘗試微紀錄片的制作,直至2011年提出了“微紀錄片”的概念。并因制作周期短、個人化程度高、生產成本低等特點被受青睞。④《非遺傳承,少年敢當》立足聚焦90后青年非遺傳承人,以微紀錄體量,年輕化語態(tài)在鏡頭中注入新鮮血液。讓更多Z世代年輕群體能夠在諾大的市場背景下,選擇駐足觀看影片。同時各項技術的不斷創(chuàng)新,也為感受更加新穎的視聽體驗提供著良好的條件,為全新的傳播形式帶來更多的可能。
(一)技術驅動革新,構建上佳傳播平臺
網絡傳播的便捷為文化傳播構建起了愈發(fā)成熟的平臺。通過公共傳播環(huán)境為影像傳播提供基礎,促使紀錄片創(chuàng)作者與受眾間的交互愈發(fā)自然。《非遺傳承,少年敢當》以互聯網為主要傳播載體,通過移動終端講述時代故事。借助受眾對于移動終端在使用上的碎片化特征,采用“短視頻+紀錄片”的方式,將故事獨立化、短小化,以迎合當下受眾的觀看習慣,為受眾提供非遺文化傳播相關內容的移動傳播形態(tài)。更具針對性的記錄,給予受眾更多的自由,可以隨時選擇感興趣的內容進行觀看,并通過平臺提供的評論區(qū)、彈幕等進行自由式表達,為受眾架起與影片人物、其他受眾之間對話的空間。
(二)藝術表達創(chuàng)新,營造視聽享受
微紀錄片受內容時長限制,需要第一時間將主人公身上最重要的部分前置。聲音設計上更追求簡潔凝練,需要避免大段人物訪談,借助聲音軌道與畫面內容同步的方式,提升影片的視覺真實感,時刻調動受眾情緒。作為傳承歷史文明的影像載體,創(chuàng)作過程中,制作組也將獨特的中國古典意境與美學韻味體現得淋漓盡致,使影片根植于東方美學特質,借助多景別、多機位調度,以及航拍、延時等特殊攝影技術,構建影片節(jié)奏,為受眾提供了一個相對靜止又能夠感受人物內心機會的同時,完成影片層次感與意境上的營造?!斗沁z傳承,少年敢當》中獨竹漂傳承人楊柳一期中,挑選竹子時穿越的竹林、訓練技法時背后的山河,構建起豐富的文化風貌與自然意境,無一不彰顯著東方美學獨有的詩性韻味。⑤
四、結語
微紀錄片的誕生,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構建起更多機會與可能性。而《非遺傳承,少年敢當》通過精準的受眾定位、青春熱血的人物形象與親近平實的影視語言,再次成為“非遺”類紀錄片的引路人,也為此類型紀錄片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起到典范作用。通過將傳統(tǒng)非遺文化與當代技術之間相融合,為新時代的非遺傳播煥發(fā)生機,讓非遺歷史文化告別孤芳自賞,走進新時代青年內心,實現永恒的“活化”。培育新時代青年人群的文化自信心與民族榮譽感。
注釋:
①郝雨,林慧明.文博類電視節(jié)目創(chuàng)新形態(tài)及創(chuàng)優(yōu)內涵淺論[J].當代電視,2022(4).
②翟修樹.新媒體語境下高校微紀錄片創(chuàng)作探究[J]青年記者,2021 (10).
③張雷.人物內視角敘事在微紀錄片創(chuàng)作中的應用分析[J].電視研究,2019(12)
④孫振虎,丁山新媒體語境下紀錄片創(chuàng)作路徑的改變[J].中國電視,2015(5)
⑤劉忠波,沈文瀚2017-2021年中國紀錄片創(chuàng)作題材類型、美學表達和社會價值[J].當代電視,202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