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靜芝
摘 要 語文整本書閱讀學法眾多,教師從任務驅動角度展開設計,組織學生深入研讀文本內容,結合整本書文體特點進行任務組織,推出更多適合的閱讀活動,引導學生建立閱讀檔案,延伸閱讀訓練設計,都能夠創(chuàng)造一些閱讀契機,滿足學生整本書閱讀需求,提升閱讀綜合能力。
關鍵詞 高中語文 整本書閱讀 任務驅動 策略
在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設計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有意識地借助任務驅動策略展開教學組織,及時喚醒學生閱讀思維,讓其在主動思考和互動交流中達成學習共識。在具體設計時,教師結合文體特點展開任務內容篩選,組織更多合作交流活動任務,引導學生主動建立閱讀檔案,延伸閱讀訓練設計,都能夠給學生帶來一些閱讀啟示。
高中語文教材中推薦的整本書閱讀資源,大多是經典小說、劇本、文集等內容,不同內容有不同體裁,教師從整本書體裁特點角度展開閱讀設計,能夠為學生規(guī)劃清晰閱讀路線。學生接受具體的閱讀任務,能夠圍繞任務進行閱讀思考和探索,主動進入到閱讀核心,在深度探究中達成學習共識。不管是什么樣的文體,教師設計任務時都需要對體裁特點進行對接思考,以便推出適合的閱讀任務,組織閱讀學習活動,讓學生在主動探索中建立學科認知。
如《鄉(xiāng)土中國》,這是一部社會學經典之作,由費孝通主持編輯,主要寫了中國基層社會,特別是農村農耕生活成為這部書的主干內容。這部書帶有演講稿的屬性特點,從日常生活、規(guī)矩禮數、歷史淵源等方面展開設計和組織,對鄉(xiāng)村生活現(xiàn)狀和原因進行理性分析,學生閱讀這部書就能夠具體了解鄉(xiāng)土社會、鄉(xiāng)土文化等,自然建立系統(tǒng)閱讀認知。這部書由14篇文章組成,這些文章有高度關聯(lián)性,也有獨立性。教師要求學生自主選擇一篇文章重點閱讀,結合演講稿特點,具體分析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情感、寫法等。學生對演講文本比較熟悉,能夠從口語、案例、解析、情感等多個角度展開解析行動,教師深入到課堂,與學生展開閱讀互動交流,為學生提供一些閱讀建議,讓學生自然進入到閱讀核心,在對比思考過程中建立閱讀認知體驗。
教師組織學生展開閱讀任務交流活動,能夠為學生順利進入互動創(chuàng)造條件。學生對閱讀任務要求有明確認識,自覺進行文本閱讀學習,對整本書展開重點梳理,其閱讀感知體驗更為鮮活。“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說明閱讀見解呈現(xiàn)個性化,學生閱讀整本書也是如此,教師適時組織閱讀交流活動非常有必要,能夠開闊學生學習視野,同時,教師組織學生進行閱讀討論,能夠為學生交流閱讀思想提供機會。
為激發(fā)學生閱讀學習主動性,教師推出閱讀活動,以任務形式呈現(xiàn)出來,為學生帶來更多深度學習機會。教師先讓學生歸結出14篇文章的題目,然后選擇《文字下鄉(xiāng)》《再論文字下鄉(xiāng)》這兩篇文章進行任務推送:文字是表情達意的載體,費孝通先生從哪些方面論述了鄉(xiāng)土文化交流中文字的作用?不妨結合當時社會生活交流現(xiàn)實展開討論,介紹自己的閱讀主張和觀點。中國文字源遠流長,學生閱讀這兩篇文章后,對文字在農村應用情況做客觀分析,進而產生不少個性的理解。有學生認為,在解放前的農村,文盲率是極高的,人們生活中有太多交流的機會,文字在農村中應用機會很少,只有和外地親朋通訊聯(lián)絡才能夠用上文字,人們習慣直接運用語言交流,或者是神態(tài)、肢體等多種方式,文字在鄉(xiāng)村應用價值受到制約,掃除文盲也變得比較困難。也有學生認為,文字雖然在鄉(xiāng)村推廣比較困難,但文字是文化的符號,其應用也比較廣泛,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如過年貼春聯(lián)、猜燈謎、勞動記錄、政治學習等,都需要文字支持,在鄉(xiāng)村推廣文字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師設定話題討論活動,鼓勵學生展開針對性閱讀,進行互動交流活動,其學習成效顯著。
學生閱讀整本書需要一個積累的過程,學習撰寫讀書筆記最為重要,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建立閱讀學習檔案,將每次閱讀收獲做歸結,形成系統(tǒng)性閱讀認知。整本書閱讀檔案建設沒有固定格式,教師給出一些建議,讓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能夠給學生帶來創(chuàng)新探索機會。閱讀檔案記錄豐富閱讀信息,其助學作用更為突出,教師要針對學生建設情況,及時進行方法傳授,設計閱讀檔案展評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造互動學習契機。
《鄉(xiāng)土中國》以單篇組合而成,各個部分具有關聯(lián)性,也有獨立性,教師設計閱讀檔案建設任務,要求學生自覺建立閱讀讀書筆記,將每次閱讀感知體驗寫下來,形成讀書日記,并定時參與集體討論活動。學生進入閱讀檔案建設環(huán)節(jié),將閱讀體會寫下來,逐漸豐厚了閱讀檔案。教師組織學生定期進行整本書閱讀學法交流活動,要求學生主動介紹自己的閱讀體驗,展示自己的閱讀體悟,學生回饋主動,其閱讀體驗開始豐富起來。教師推出整本書閱讀檔案建設任務,給學生規(guī)劃清晰閱讀學習路線。學生對整本書閱讀檔案建設比較陌生,教師提出具體要求,給學生講解操作方法,成功激發(fā)學生閱讀積極性。讀書筆記不是檔案的全部,教師從其他角度進行解讀,讓學生學會信息搜集和處理,尋找更多機會展開深入閱讀和學習,將閱讀體會做歸結處理,將閱讀素材、閱讀信息、閱讀體會、閱讀討論等多種信息進行整合處理,這樣才能形成閱讀檔案。一個閱讀檔案建設任務,成功激發(fā)學生學習整本書的熱情,學生進入檔案建設之后,對整本書有了系統(tǒng)認知,其閱讀學習方法儲備更為豐富,閱讀體驗更為深刻。
教師圍繞整本書閱讀設計訓練任務,利用任務進行延伸閱讀組織,為學生帶來全新學習體驗。學生進入整本書閱讀環(huán)節(jié)后,教師需要有對接意識,針對學生閱讀實際展開教學設計,組織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閱讀學習,在多重探索中建立整本書閱讀認知。網絡化閱讀、教輔材料閱讀、信息共享閱讀,都屬于比較有新意的設計,教師利用任務進行具體調度,設計更多訓練任務,讓學生在主動探索中啟動閱讀思維。
《鄉(xiāng)土中國》誕生特定歷史時期,自然帶有那個時代的痕跡,學生對當時社會背景有一些了解,但對鄉(xiāng)村建設并不是非常熟悉。如閱讀《長老通知》《血緣和地緣》《名實的分離》等文章,學生認知儲備是不足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網絡展開信息素養(yǎng)搜集行動,要求學生觀看相關影視作品,逐漸理清閱讀學習路線。為促進學生閱讀順利進入文本核心,教師設計閱讀任務:《社會變遷》主要介紹了哪些內容?結合相關電影片段進行直觀解讀,介紹自己的閱讀發(fā)現(xiàn)。學生進入閱讀學習環(huán)節(jié),利用多種信息渠道展開素材搜集活動,對當時鄉(xiāng)村社會變遷情況進行梳理和總結,逐漸形成系統(tǒng)性閱讀認知。教師有意識地提出閱讀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延伸閱讀行動,借助更多媒體信息展開對應閱讀討論,給學生帶來延伸訓練的機會。當學生對當時社會背景有了了解,再借助網絡進行信息搜集和整合處理,會逐漸找到文本閱讀的切入點,自然建立閱讀認知。教師利用閱讀任務進行具體調度,其組織效果顯著。
整本書閱讀需要充裕的時空條件,高中學生閱讀學習條件有限,難以展開細致的整本書閱讀,教師要針對學生學情展開任務布設,利用任務進行具體調動,以滿足學生閱讀學習要求,促進其閱讀能力的提升。
[作者通聯(lián):銀川市永寧縣永寧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