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亞飛 任曉陽
內(nèi)容摘要:王維送別詩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其抒情類別有傷別之情、對友人的安慰同情、向往田園的歸隱之情以及對友人建功作為的期望之情。王維在抒發(fā)這些情感的時候,憑借其高超的文學(xué)造詣,使這些送別詩呈現(xiàn)出多樣的抒情藝術(shù)風(fēng)格,顯示出了婉曲蘊藉、自然情深以及雄渾豪邁的特色。
關(guān)鍵詞:王維 送別詩 抒情 藝術(shù)特色
中國古代詩歌抒情傳統(tǒng)由來已久,《文心雕龍·情采》曰:“情者文之經(jīng),辭者理之緯,經(jīng)正而緯成,理定而后辭暢?!盵1]情是衡量詩歌好壞的重要標準,只有蘊含真情,詩歌才有生命力、感染力。王維是盛唐時期善于寫情的一位大詩人,其送別詩數(shù)量約有七十首,王維詩歌的抒情藝術(shù)主要體現(xiàn)在其送別詩作之中。
一.王維送別詩的抒情類別
王維送別詩的抒情內(nèi)涵十分豐富,主要有傷別之情、慰友同情、歸隱之情及對友人建功作為的期望之情?!案腥诵恼吣群跚椤盵2]2790,王維送別詩中除了一些應(yīng)制奉和之作外,大都是“情動于中而形于言”[3],表現(xiàn)出詩人的真情實感,因此能夠感動人心,流傳至今,為人稱道吟誦。
(一)傷別之情
多情自古傷離別,離開相伴多年的親人,告別志趣相投的知己朋友,無疑會觸動詩人敏感的心靈。王維有不少表現(xiàn)與親友離別之情的詩作,如《淇上送趙仙舟》一詩,清賀裳評道:“寫的交誼藹然,千載之下,猶難為懷?!盵4]79首聯(lián)“相逢方一笑,相送還成泣?!毕喾甑臍g樂還沒有享受多久,又要相泣送別,詩人的感傷溢于言表?!白鎺ひ褌x,荒城復(fù)愁入?!备憩F(xiàn)出詩人滿腹的離愁別緒,尾聯(lián)“望君猶佇立”[4]79一語更是表現(xiàn)出二人情誼之深,沈德潛曰:“下‘望君句,愈覺黯然?!盵4]80再如《送崔九興宗遊蜀》,崔興宗是王維的內(nèi)弟,此詩首聯(lián)即表達了詩人與親人離別的感傷之情,同時頷聯(lián)又深化了這種離別之情,變?yōu)橛H人之間的關(guān)懷,“出門當(dāng)旅食,中路授寒衣”[5]140,詩人在表達完離別的感傷與不忍之后,又展現(xiàn)出來哥哥對弟弟的真切關(guān)心,出門做客寄食他鄉(xiāng),中途天氣變涼記得加衣,只有親人之間才會考慮如此細致,體現(xiàn)了王維對從弟無微不至的關(guān)懷,鐘惺曰:“說得別情無限?!盵6]689詩中情誼真摯感人。
(二)慰友同情
王維送別詩中有不少是表現(xiàn)詩人對友人落第不遇的安慰與同情。這些詩主要作于早期,王維于開元九年進士擢第,時年才二十余歲,與王維的春風(fēng)得意不同,他的許多友人卻不幸落第,如綦毋潛、孟浩然、丘為等都是如此,他們落第返鄉(xiāng),王維唯有以詩作別。在這些送別詩中,除了離別之情外,更多的是王維對友人的安慰同情,對友人的科舉不第或不遇表示惋惜。如《送綦毋潛落第還鄉(xiāng)》一詩首先勸勉友人不要有歸隱的念頭,李唐王朝是政治開明的時代,應(yīng)該積極出世,科舉之路并沒有錯,只是命運不濟而已,“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置酒臨長道,同心與我違”[4]27,表達與友人的離別之情,含有對友人歸鄉(xiāng)途中的關(guān)切之意,而詩的最后“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4]27,又再一次鼓勵勸勉友人,這次落第只是偶然不被賞識,鼓勵綦毋潛繼續(xù)科舉仕進?!端颓馂槁涞跉w江東》同樣如此,王維與丘為多有唱和,情誼深厚,此詩首聯(lián)“憐君不得意,況復(fù)柳條春”[4]210即表達了王維對丘為落第的同情,對友人的不得意表示深深的惋惜,之后對丘為所面臨的凄苦境況表示哀憐,尾聯(lián)“知禰不能薦,羞為獻納臣”[4]210則是詩人深深的自責(zé),自己在朝任職,但卻無法舉薦賢才。
(三)歸隱之情
王維送別詩中有許多是送別友人歸隱的詩作,據(jù)統(tǒng)計有十余首之多。這些詩有些是安慰友人的不遇,而有些則表現(xiàn)出了詩人自己的歸隱之志。如《送綦毋潛校書棄官還江東》一詩,前半部分是詩人對友人的安慰,聯(lián)系自身的為官經(jīng)歷勸勉友人不要抱怨天命,歸隱田園也是十分愜意的,“無庸客昭世,衰鬢日如蓬?!嘁鄰拇巳?,歸耕為老農(nóng)”[4]223,卻是寫自己對昭世的厭倦,日漸衰老卻無人舉薦,最后表達希望也像綦毋潛一樣棄官而去,歸隱山間做一個老農(nóng),表現(xiàn)了王維自己的歸隱之情。其他如《送孟六歸襄陽》《送張五歸山》等也是如此。
(四)期望友人建功作為之情
王維送別詩中還有一些是表達了對友人積極作為和建功立業(yè)的期望之情。盛唐雖然政治清明,社會穩(wěn)定,但也有不少邊患問題,如突厥、吐蕃、回紇等都是邊境的不安定因素,或侵擾內(nèi)地,或內(nèi)部戰(zhàn)亂,都需要唐王朝派兵去平定,王維一生也曾兩度出使邊塞,他的送別詩中就有不少是送友人出塞的,詩中主要表達了對友人建功邊塞的期望。如《送宇文三赴河西充行軍司馬》,該詩送友人赴邊塞,期望友人能夠像田廣明、李蔡一樣,建功邊疆,將西域之地盡收唐朝,使得西域各部族都歸降為屬國。其他還有如《送韋評事》《送平淡然判官》等都是表達希望友人平定邊塞、維護邊疆安定的愿望。
王維的送別詩中所抒發(fā)的情感,除去一些贊美景仰送別對象的應(yīng)制之作外,表達王維真實情感的大致有上述四種,當(dāng)然有些詩所抒發(fā)的并不是簡單的一種情感,有些兼有兩種復(fù)雜情感,但基本不出前述幾種類型。作為唐代偉大的詩人,王維的送別詩不論是抒發(fā)哪種情感,往往能夠觸動人的心靈,感人至深,王維在抒情時有著高超的藝術(shù)造詣。
二.王維送別詩的抒情藝術(shù)
王維的送別詩傳達出的各種感情都有非常強的感染力,情真意切,這些送別詩在抒情上風(fēng)格多樣,有些抒情表意婉曲蘊藉,有些則語淺情深、自然平易,而還有一些有體現(xiàn)出了雄渾豪邁的氣概。
(一)婉曲蘊藉
王維送別詩抒情最大的特色就是含蓄蘊藉,委婉曲折,同時又余味悠長,這種婉曲的抒情特色主要是體現(xiàn)在以景語抒情、用典故抒情、卒聯(lián)蘊情三個方面。
1.景語抒情
王國維曰:“一切景語,皆情語也。”[7]王維在盛唐詩壇獨樹一幟的重要特色就是善于寫景,蘇軾曰:“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闭f的就是王維寫景造詣極高,已入化境。王維的送別詩中也體現(xiàn)出其高妙的寫景藝術(sh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并且還有一些詩全篇不言情只繪景,抒情蘊藉含蓄,意蘊豐富。如《臨高臺送黎拾遺》“相送臨高臺,川原杳何極。日暮飛鳥還,行人去不息”[4]441,沈德潛《唐詩別裁集》評曰:“寫離情能不露情態(tài)。”此詩寫離情卻無一語言情,全詩只摹寫景物,畫面感極強,似不言情卻句句含情,抒情極為含蓄蘊藉,別有韻味。顧可久評曰:“景中寓情不盡,古淡中極沉著?!盵6]411徐增評曰:“念之深,愛之至也?!盵6]919再如《送楊長史赴果州》描寫蜀道之艱險,想象友人旅途之景,寫景之中蘊含了詩人對友人旅途的關(guān)切?!傍B道一千里,猿啼十二時”[4]515既是景語,也是情句,將道路的荒涼之景與行者的凄楚之情融為一體,自然、含蓄而又回味深長。黃生曰:“別后二句說兩地別情,凄楚已極,卻只以景語出之,寓意俱在言外,筆意高人十倍。”[6]973其他如《送李太守赴上洛》也是全詩寫景,無一語言情,所寫均為上洛之地理形勢與景色,顧可久曰“全篇敘行色,結(jié)句弔古意,詞多老成醇雅?!盵6]410
2.用典抒情
用典會使得詩歌在表情達意上顯得簡潔含蓄,同時又內(nèi)涵豐富。王維送別詩體現(xiàn)出蘊藉婉曲的特色,原因之一就是善于運用典故來抒情。如《送韋大夫東京留守》一詩中“人外遺世慮。空端結(jié)遐心。曾是巢許淺。始知堯舜深”[4]506,用巢父、許由避世隱居與堯舜為天下蒼生而操勞的典故做對比,并對后者做出肯定,希望韋大夫能夠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窮人業(yè)已寧,逆虜遺之擒。然後解金組,拂衣東山岑”[4]506,使得天下太平,百姓安居,國亂平息之后,再卸甲歸隱,此詩運用多個典故勸友人要積極用世,抒發(fā)了對友人建功作為的期望,含蓄婉曲,同時又富有感染力。再如《送魏郡李太守赴任》結(jié)尾“遙思魏公子,復(fù)憶李將軍”[4]314,此處魏公子、李將軍兩處典故據(jù)趙殿成注為魏文帝與魏國將軍李典,此處用魏郡事實,思魏公子之風(fēng)流,憶李將軍之功烈,憑弔古意,勉勵友人李太守。[5]41顧可久曰:“詩末以言人擬之,用本郡故事,妙”。[6]407其他如《送李判官赴江東》“遙知辨璧吏,恩到泣珠人”[4]596用朱暉與南海鮫人的典故表達了對李判官為民謀福有所作為的期望。王維這些典故的運用非常巧妙,抒情貼切自然,同時又耐人尋味。
3.卒聯(lián)蘊情
白居易在其《新樂府序》中曰:“首句標其目,卒章顯其志?!盵2]136卒章顯志是中國古代文學(xué)作品常用的表現(xiàn)手法。王維同樣深諳此道,同時又做出了一些改變,不是直接顯其志,而是十分含蓄的將情感蘊含在尾聯(lián)之中,這使得其送別詩抒情更加的婉曲跌宕,意蘊不盡。如《送賀遂員外外甥》全詩無一語言情,只描繪景物,十分含蓄,而尾聯(lián)“猿聲不可聽,莫待楚山秋”[4]348一出,更增全詩的蘊藉,但同時又婉曲地表現(xiàn)出了詩人深深的離別之情,送別友人本應(yīng)是十分傷感而不忍分別的,但詩人卻勸友人速行離去,不要等秋天到來,細細品味便能體會出詩人的深情:秋冬之時,高猿長嘯,其聲凄厲,聽之心傷,若在加上離情別緒,恐怕難以承受,所以才勸友人速離。這更加體現(xiàn)出詩人的情濃意切。再如《送崔三望密州覲省》,此詩首聯(lián)述崔三歸家省親,頷聯(lián)寫自己對友人能夠還家行孝事親的羨慕,頸聯(lián)描繪友人還家途中的景色,前三聯(lián)都未表現(xiàn)出該詩的主題,尾聯(lián)“魯連功未報,且莫蹈滄洲”[4]154一句運用魯仲連的典故含蓄的勸友人不要歸隱,全詩抒情跌宕委婉。
(二)自然情深
王維送別詩中的抒情還有一個特色就是自然平易而又情深意切,這主要體現(xiàn)在王維善于用淺顯的語言表達深情以及在敘述中娓娓道情。
1.語淺情深
王維的送別詩不少都是不著藻飾,口語出之,淺顯易懂,但又有很深的意蘊,情深意長,如《山中送別》“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4]465該詩首句以非??谡Z化的語氣展現(xiàn)了離別的場景,進而寫到生活中的日常景象,之后寫詩人心理活動:明年春草綠的時候,友人會不會回來?全詩用語都十分淺顯易懂,但是其中別有深情,由日到暮,再聯(lián)想到明年春天,時間跨度越來越大,說明詩人心里急切的盼望與友人再次相聚。劉辰翁曰:“古今腸斷,理不在多?!盵6]245一句“王孫歸不歸”蘊含了無限的思念之情,語言樸素,情誼深厚。
再如《崔九弟欲往南山馬上口號與別》“城隅一分手,幾日還相見。山中有桂花,莫待花如霰”[4]292,全詩語言十分簡潔淺顯,今日城隅一別,不知何日能再次相見。山中的桂花盛開時十分美麗,愿你能夠趕在桂花敗落之前到達欣賞美景。詩中既表現(xiàn)出了詩人與友人依依不舍的別情,同時又展現(xiàn)了友人隱居之處的美好景色,蘊涵了他對朋友歸隱的贊許和向往。顧可久曰:“言外意不盡,沖淡自然?!盵6]413詩歌淺顯易懂,真情四溢,極有韻味?!端蛣e》同樣如此,“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但去莫復(fù)問,白云無盡時”[4]565,周敬曰:“淡然片語,悠悠自遠?!盵6]816黃周星曰:“白云無盡,得意亦無盡矣。”[6]908用極為平常的只言片語,卻表達出了悠悠無盡的意外之意,耐人尋味。
2.娓娓道情
王維送別詩中的自然深情還體現(xiàn)在敘述過程中娓娓道來,使得情誼畢現(xiàn)。如《送張舍人佐江州同薛據(jù)十韻》“清晨聽銀蚪,薄暮辭金馬”[4]567,早晨上朝受到新任命,直到傍晚才出皇宮,友人在宮中時日無多,但對職責(zé)也毫不簡慢,友人的風(fēng)雅可為美好的模范,之后想象友人途經(jīng)行程,“忽佐江上州,當(dāng)自潯陽下。逆旅到三湘,長途應(yīng)百舍”,景色秀麗宜人,最后抒發(fā)惜別之情,“送君思遠道,欲以數(shù)行灑”。全詩敘述自然平易,“廬山我心也”蘊含無限深情。再如《送崔九興宗遊蜀》一詩同樣是在自然平易的敘述中道出無盡的別情,從送別到獨自回來再到對親人旅途衣食的關(guān)切,最后是詩人對親人歸還的盼望,抒情自然而又真摯感人。
(三)雄渾豪邁
盛唐國力強盛,許多詩人都有遠大抱負,期望能夠建功立業(yè),這在王維的送別詩中也有一定的反映,有不少送別詩寫的都雄渾豪邁,慷慨激昂,顯示出了盛唐氣象。如《送張判官赴河西》,顧可久評此詩尾聯(lián)曰:“雄渾。”[6]408此詩首聯(lián)“單車曾出塞,報國敢邀勛”即顯示出了激昂慷慨之氣,出使邊塞,不要圖個人功勛,只求為國建功,表現(xiàn)了澎湃的報國激情;頷聯(lián)“見逐張征虜,今思霍冠軍”,希望張判官追隨像張飛、霍去病一樣的猛將,奮勇殺敵;頸聯(lián)“沙平連白云,蓬卷入黃云”描繪邊塞壯闊的景象,同時也顯示出了邊塞環(huán)境之艱苦險惡,尾聯(lián)“慷慨倚長劍,高歌一送君”使得全詩氣勢達到最盛,敘離別卻毫無悲傷之意,相反卻使人意氣風(fēng)發(fā),氣血翻涌,抒發(fā)建功報國之情,慷慨激揚,雄渾豪邁。再如《送劉司直赴安西》,沈德潛評曰:“一氣渾淪,神勇之技?!盵6]254唐時吐蕃強盛,每爭安西之地,中原常和親以公主嫁吐蕃,大損國威,此詩勉勵劉司直應(yīng)當(dāng)建功邊塞,使夷人畏服。最后“當(dāng)令外國懼,不敢覓和親”一句顯示了闊大的氣魄,使人熱血沸騰,同時也是對劉司直的期望。其他如《送趙都督赴代州得青字》等詩作也都是洋溢著豪邁之情。
王維送別詩的抒情藝術(shù)大致可概括為以上三種,但王維畢竟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他抒情達意的手段豐富多樣,不能一概而論,不少送別詩往往運用了多種復(fù)雜的抒情手法,如《送楊少府貶郴州》一詩前兩聯(lián)都是借景抒情,結(jié)句“長沙不久留才子,賈誼何須吊屈平”[4]627,又用典來達意,并且是卒章蘊志,抒情極為含蓄蘊藉,楊士弘曰:“此篇述遷謫之時,覺道路益遠,所遇景物皆成愁寂,已善賦矣。臨結(jié)又用一故實,番激公案,用意忠厚,其味深長。”[6]303所以我們不能過于拘泥,本文所論是為了更好的理解體味王維送別詩的抒情藝術(shù)。
參考文獻
[1]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57:538.
[2]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校.白居易集箋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鄭玄箋,孔穎達疏.毛詩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7.
[4]王維著,陳鐵民校注.王維集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7.
[5]王維著,趙殿成箋注.王右丞集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1.
[6]張進,侯雅文等編.王維資料匯編[M].北京:中華書局,2014.
[7]王國維.人間詞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28.
(作者單位:濮陽石油化工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濮陽醫(yī)學(xué)高等專科學(xu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