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十之
山谷中的瓜納華托,一座五彩繽紛的小城。
西班牙殖民者在新大陸的土地上修建起一座座城市,將歐洲的教堂、豪宅、花園照搬過來,用歐洲的花卉和油畫將這里裝飾一新。但那些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xiàn)的新城市的面貌卻越來越遠離歐洲的原型,變成了只屬于墨西哥的城市。
由于20世紀相對緩慢的發(fā)展速度,墨西哥仍有大量殖民風格的城市保存良好,如時間膠囊一樣,將墨西哥的往昔仔細封存,供慕名前來的游人細細品味。這些城市中五彩繽紛的房屋、富麗堂皇的教堂、異彩紛呈的文化表演、令人垂涎的美食,如今都成為墨西哥招徠全球游客賺取外匯的撒手锏。但在美食與美景之外,這些城市也見證了墨西哥的殖民史、熱血澎湃的獨立運動和日新月異的當代發(fā)展。下面通過墨西哥城周圍的六座“世界遺產(chǎn)城市”,向大家展示墨西哥文化景觀的魅力和貫穿其間的國家發(fā)展歷程。
在墨西哥城周圍的眾多小城中,瓜納華托(Guanajuato)無疑是人氣最旺的那一座。城中心標志性的明黃色教堂瓜納華托圣母圣殿,已成為墨西哥的著名標志之一,被印在無數(shù)的明信片上。這里五顏六色的樓房,充分滿足了游客對拉美的想象。作為一座極具立體感的山城,其錯落有致的格局也帶來了探險般的刺激感。瓜納華托曾富可敵國,后又重歸寂靜,如今以不同的面貌熱鬧起來,成了一座不夜城。
瓜納華托建于1548年,其名字在當?shù)卦∶袷褂玫乃箍舱Z中是“青蛙山”的意思。在西班牙殖民時期,瓜納華托因銀礦的開采而逐漸富庶起來。16—17世紀,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的最大銀礦——玻利維亞的波托西逐漸被開采殆盡,瓜納華托于18世紀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銀礦開采中心,變成當時墨西哥最富有的城市。瓜納華托規(guī)模最大的銀礦是北部山坡上的瓦倫西亞銀礦(La Valenciana)。從1774年開采至19世紀早期,巔峰時期曾貢獻了世界上2/3的銀產(chǎn)量。銀礦的擁有者瓦倫西亞家族也因此變得富可敵國。
1775年,瓦倫西亞家族靠著銀礦的收入在附近修建起一座大教堂,如今常被稱為瓦倫西亞大教堂。這座墨西哥巴洛克風格的教堂,至今仍是瓜納華托最為恢弘的建筑杰作,整座由粉色火山石砌成,正門環(huán)繞著精美的浮雕。教堂的形制為拉丁十字,內(nèi)部三面大型巴洛克風格的祭壇,全部包裹著金箔,足見當時銀礦的富庶。
沿著瓦倫西亞銀礦一路向南,瓜納華托的主城區(qū)位于一片山谷中。城區(qū)的道路蜿蜒曲折,高低起伏。我剛進城區(qū)時,兜兜轉(zhuǎn)轉(zhuǎn),看到很多人等在一條只能容納一人通行的狹窄小巷外,原來這就是著名的“親吻小巷”。據(jù)說戀人站在小巷二樓兩邊接吻就能永結(jié)同心,已成了著名的網(wǎng)紅打卡地。在這里,還能碰到一些名人遺跡,譬如墨西哥著名壁畫家迭戈·里維拉的故居、1803年著名德國博物學家亞歷山大·洪堡拜訪此處時下榻的酒店。
城區(qū)谷地最深處的聯(lián)合花園(Jardín Unión)旁,有一座蘇亞雷斯劇院(Teatro Juárez),這座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劇院建于1872—1903年,也是每年秋天國際塞萬提斯文化藝術節(jié)的主要舉辦地。這項活動起源于1972年,一開始由瓜納華托大學的學生表演塞萬提斯的作品而得名,后來漸漸吸引到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參與其中,表達形式也囊括戲劇、電影、畫展等多種藝術門類。
從聯(lián)合花園向南沿陡峭的山坡拾級而上,可以看到一座高大的皮皮拉(El Pípila)雕像。1810年9月16日,墨西哥獨立戰(zhàn)爭在臨近瓜納華托的多洛雷斯(Dolores)打響,起義軍于28日到達瓜納華托,原住民礦工皮皮拉身背石板抵擋火槍,拿著焦油和火把點燃了西班牙軍隊把守的糧倉的木門,成為解放瓜納華托的英雄。站在這座雕像前,能俯瞰山谷內(nèi)的整個瓜納華托城區(qū),已經(jīng)成為游客留影的勝地。
如今的瓜納華托,早已告別當年銀礦的繁華和革命的硝煙,成為一個標準的旅游業(yè)小城。我到達瓜納華托的那個傍晚,四處人聲鼎沸,廣場上充斥著燒烤的濃煙。街道中央是兜售旅游紀念品的小攤,游客從兩側(cè)艱難通行,將本就狹窄的街道擠得水泄不通。坐在餐館用晚餐時,游客一波接著一波地涌到跟前,令人窒息??傻诙焐衔?,整個街道忽然變得門可羅雀起來,一路從旅舍溜達到皮皮拉雕像,竟然都碰不到幾個人??戳耸謾C新聞才發(fā)現(xiàn),當天正是阿根廷和法國的世界杯決賽日,原來大家都窩在賓館或酒吧看比賽。我正站在觀景臺上俯瞰瓜納華托時,整座城市忽然沸騰起來,充滿了愉快的吶喊聲。我就知道,一定是他們的拉美兄弟阿根廷獲得了比賽的勝利,捧起了大力神杯。
距離瓜納華托100公里遠的圣米格爾德阿連德(San Miguel de Allende),是另一座坐落于山谷中的五彩小城,簡稱圣米格爾。小城長長的名字組合源自兩個人——16世紀來到這里向原住民傳教的修士圣米格爾(Juan de San Miguel)和墨西哥獨立戰(zhàn)爭中的英雄阿連德(Ignacio Allende)。后者在此地出生,他作為西班牙軍隊的軍官,卻支持墨西哥獨立起義軍,并和他們密謀發(fā)動叛亂,最終被捕犧牲。瓜納華托銀礦被發(fā)現(xiàn)后,圣米格爾成了墨西哥城和瓜納華托之間的重要中轉(zhuǎn)站,并借此蓬勃發(fā)展起來,18世紀中期時發(fā)展至頂峰。
圣米格爾是墨西哥第一個從西班牙獨立的城鎮(zhèn),但隨著瓜納華托銀礦的枯竭,獨立之后經(jīng)濟發(fā)展得并不好。20世紀初,更因為西班牙大流感變成一座鬼城。不過正因發(fā)展的停滯,圣米格爾保存下來了很多殖民時期巴洛克和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筑。
圣米格爾城中熱鬧的原住民舞蹈表演。
瓜納華托獨立戰(zhàn)爭英雄皮皮拉的雕像,站在雕像前可以俯瞰整個瓜納華托城區(qū),已成為留影勝地。
左圖:墨西哥壁畫運動三杰之一的西凱羅斯在圣米格爾留下的壁畫。右圖:圣米格爾的安康圣母教堂外墻被涂成絳紅色,正門上有著漂亮的半圓形貝殼狀頂飾,如孔雀開屏般展開。
1937年,美國藝術家斯特林·狄金森的到來改變了這座荒廢之城的命運。他和同伴在這里開辦起藝術學校,并逐漸吸引墨西哥、美國甚至世界各地藝術家前來造訪。藝術家們運用創(chuàng)造力將這座蕭條的小城改造成了藝術天堂。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美國嬉皮士風潮更是讓大量的美國年輕人蜂擁而至。圣米格爾起死回生,開滿了酒吧、咖啡館和畫廊,儼然成為墨西哥的世外桃源?,F(xiàn)在,圣米格爾仍是美國人退休后的熱門養(yǎng)老目的地。宜人的氣候和濃厚的藝術氛圍也不斷吸引著世界游客前來造訪。
我到達圣米格爾時,已是黃昏。山坡上的觀景臺擠滿了看夕陽的游客,圣米格爾的標志性建筑——粉色的圣米格爾主教堂在夕陽的照射下熠熠生輝。圣米格爾的重要建筑也多圍繞在主教堂前的中心廣場周圍。廣場向西,圣母堂曾經(jīng)的修道院、現(xiàn)在的文化中心,還有西凱羅斯留下的一幅未完成的壁畫。墨西哥壁畫運動三杰之一的西凱羅斯曾于20世紀50年代在這里的藝術學院授課,和學生留下了多幅壁畫。
和瓜納華托一樣,圣米格爾也是一座色彩繽紛的小城。中心廣場北面的公共圖書館外墻被涂成明黃色;沿著外墻向東,能看到圣斐理伯內(nèi)里(Oratorio de San Felipe Neri)教堂由粉色火山石砌成的塔樓;旁邊的安康圣母教堂(Iglesia Nuestra Se?ora de La Salud)外墻被涂成了絳紅色,正門上有著漂亮的半圓形貝殼狀頂飾,如孔雀開屏般。
圣米格爾雖沒有瓜納華托那樣富貴顯赫的過去,卻在20世紀起死回生,異軍突起,成為墨西哥最國際化的小城。20世紀時外國人因這里低廉的生活成本紛至沓來,但旅游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已使這里的物價節(jié)節(jié)攀升。曾經(jīng)的藝術家早已離去,只剩似乎為游客打造的藝術氛圍。圣米格爾從來沒有像當今這樣熱鬧,但仿佛也缺失了一點曾經(jīng)蓬勃旺盛的創(chuàng)造力。
克雷塔羅的標志性水渠,曾源源不斷地為城中的居民提供寶貴的水源。
左圖:克雷塔羅市中心的海神噴泉,屹立著羅馬神話中的海神尼普頓的雕像。右圖:克雷塔羅廣場上的榕樹被統(tǒng)一修剪成蘑菇頭的造型。
莫雷利亞的墨西哥獨立戰(zhàn)爭主要領導人何塞·莫雷洛斯的故居。
剛駛進克雷塔羅,她宏偉的標志性水渠就映入眼簾。這座長1280米、擁有74個拱、平均28.5米高的水渠,曾源源不斷地為城中的居民提供寶貴的水源??死姿_也以水渠和遍布全城的噴泉著稱,成為墨西哥的花園之城。
克雷塔羅建城于1531年,在殖民時期蓬勃發(fā)展起來,到了18世紀,克雷塔羅更是被譽為美洲西屬殖民地的“第三城”。但隨著城市的發(fā)展和人口的增加,克雷塔羅的水源變得捉襟見肘,老舊的輸水系統(tǒng)逐漸不堪重負,充滿塵土和污穢。胡安·安東尼奧侯爵注意到了這一問題,向市議會提議修建一條新的石制水渠,將山上干凈的泉水引入城市。1735年10月22日,泉水終于到達城市廣場的水渠中。水渠的最后一道拱位于城東山坡上的圣塔克魯茲修道院(La Santa Cruz),到達這里的泉水被輸送到城市的其他地方,解決了克雷塔羅的飲水問題。
在水渠的滋養(yǎng)下,克雷塔羅遍布噴泉和綠樹紅花。市中心的海神噴泉(Fuente de Neptuno)建于1797年,羅馬神話中的海神尼普頓的雕像屹立著,晶瑩的泉水噴涌而出,成為城中最亮麗的風景線。
米卻肯州政府大樓內(nèi)的廊道中,有墨西哥壁畫家薩爾塞創(chuàng)作的壁畫:從農(nóng)民到工人,從田野到城市,描繪了當?shù)鼐用竦纳顖鼍啊?/p>
克雷塔羅老城保留有很多殖民時期的建筑,但和墨西哥其他城市不同,其主廣場并不大,城中還有數(shù)個規(guī)模差不多的廣場花園,使得整座城沒有那么中心化。中心廣場旁,紅墻圣弗朗西斯科教堂(San Francisco)的主立面上有圣雅各斬首摩爾人的浮雕。這座教堂曾是克雷塔羅的主教堂,直到20世紀主教堂才改成城西的圣斐理伯內(nèi)里堂(San Felipe Neri)。
克雷塔羅還是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成員、墨西哥末代皇帝馬西米連諾一世1867年被槍決的地方,法國著名印象派畫家馬奈曾以此為題材創(chuàng)作幾幅畫作,行刑的山坡位于城西,現(xiàn)有一個紀念性小教堂供人憑吊。墨西哥獨立后,于1862年被法國入侵,哈布斯堡王朝的馬西米連諾一世在拿破侖三世的鼓動下,來墨西哥當皇帝。1866年,拿破侖三世因法國國內(nèi)的抵抗和美國的反對,從墨西哥撤軍。馬西米連諾一世拒絕離開墨西哥,在革命黨占領墨西哥城后于1867年退守克雷塔羅,以此為首都。被圍困數(shù)周后,馬西米連諾一世在5月11日企圖沖破封鎖線時被捕。槍決馬西米連諾一世象征著墨西哥君主制的覆滅,墨西哥重新恢復共和制,走進新的歷史篇章。
克雷塔羅并不算是熱門旅游目的地,可以相當愜意地行走其間。泉水在陽光下閃閃發(fā)光,廣場上的榕樹被統(tǒng)一修剪成蘑菇的造型,供游人乘涼,鴿子從圣羅莎-迪維特布圣殿(Santa Rosa de Viterbo)門口的飛扶拱上掠過,整座城顯得尤其柔媚動人。
與其他五顏六色的墨西哥小城不同,米卻肯州的首府莫雷利亞呈現(xiàn)出了統(tǒng)一的棕紅色,別有一番井然有序的美。這座由粉色火山石堆砌而成的城市建于1541年,本名巴利亞多利德(Valladolid),1828年改名為莫雷利亞(Morelia),以紀念墨西哥獨立戰(zhàn)爭的主要領導人、出生在這里的何塞·莫雷洛斯(José María Morelos)。莫雷洛斯于1765年出生于一個貧苦家庭,早年在商路上當馬夫,后來讀完神學院成為神父。墨西哥獨立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他隨即參軍,并在1811年領導人伊達爾戈被捕后接替成為獨立戰(zhàn)爭的領導人。他在墨西哥南部組織游擊隊,在所控制的地區(qū)召開國民議會,并于1813年宣布墨西哥共和國獨立,通過憲法,廢除奴隸制度。但他不幸于1815年被西班牙殖民軍逮捕并處死,墨西哥獨立后即成為民族英雄,其形象也出現(xiàn)在墨西哥50比索紙幣上。
作為一座英雄之城,莫雷利亞自然留有不少莫雷洛斯的痕跡。莫雷洛斯的出生地于1964年在原址上重建,成為供大家參觀的博物館。1802年,莫雷洛斯在城中買下一座房子,卻因連年征戰(zhàn)未在這里居住太久,目前這座故居也被改造成博物館,收藏了不少莫雷洛斯的遺物,成為墨西哥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中心。
莫雷利亞地勢平坦,遵循典型的西班牙美洲殖民城市布局,以主廣場為中心,街區(qū)呈棋盤狀向四面鋪開。莫雷利亞最重要的建筑——莫雷利亞大教堂就位于主廣場的東面。這座宏偉的教堂始建于1660年,到1744年才最終完工。教堂為巴洛克風格,由粉色火山石建成。兩座66.8米高的塔樓,在城市中的任何角落都能被看到。教堂的穹頂貼藍色瓷磚,為統(tǒng)一單調(diào)的粉棕色教堂增添了一抹亮色。教堂內(nèi)部有一座20世紀初制成的德國產(chǎn)管風琴,是拉美最大的管風琴之一。教堂的正門朝向北面的主街道,而非廣場,這在墨西哥的大教堂中是獨一無二的。
城市統(tǒng)一的粉棕色調(diào),讓這里多了一份沉靜,我不由得放緩步伐,靜靜感受秩序之美。但莫雷利亞也并未因建筑統(tǒng)一的顏色而顯得單調(diào)沉悶?;▓@外當季盛開三角梅,綠葉和紅花裝點著街道和建筑外墻,和遠處教堂的白色穹頂相映成趣。走進粉色火山石建筑的內(nèi)部,才發(fā)現(xiàn)羞澀的莫雷利亞把色彩都藏了起來。主廣場南面的老法院大樓內(nèi),有古巴畫家卡德拉斯繪制的大型壁畫,描繪著莫雷洛斯的墨西哥革命歲月。由舊修道院改建而成的文化宮中,正在展出當?shù)厮囆g家的畫作和雕塑。米卻肯州政府大樓內(nèi)的廊道中,有墨西哥壁畫家薩爾塞創(chuàng)作的壁畫:從農(nóng)民到工人,從田野到城市,描繪了當?shù)鼐用竦纳顖鼍啊?/p>
莫雷利亞的游客大多來自米卻肯州或是墨西哥的其他地區(qū),說西班牙語,拎著小吃在廣場上觀看表演。廣場上有民間藝人在表演脫口秀、魔術或演奏小提琴。暮色已至,主教堂華燈初上,廣場上傳來手搖琴走調(diào)的咿呀聲。
從墨西哥城向東南方向行進,跨過毗鄰的伊斯塔西瓦特爾火山(Iztaccíhuatl)和波波卡特佩特火山(Popocatépetl),地勢變得不再那么陡峭,名城普埃布拉(Puebla)就坐落在兩座火山的山腳下。普埃布拉建立于1531年,在殖民時期是墨西哥城到東部最大海港韋拉克魯斯(Veracruz)的重要中轉(zhuǎn)站,由此發(fā)展起來。
普埃布拉有著墨西哥獨一無二的建筑景觀,很多教堂、民居和行政大樓外墻都鋪滿了彩色瓷磚,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瓜納華托和圣米格爾的色彩來自墻漆,如同著華麗刺繡裙的原住民少女,而普埃布拉的色彩則因為瓷磚顯得格外高貴,仿佛戴滿了珠寶首飾的西班牙貴婦。歷史悠久的陶瓷業(yè),正是普埃布拉發(fā)跡和聞名墨西哥的支柱。
1531年建城后,西班牙人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適合燒造陶瓷的黏土。1550至1570年,來自西班牙塔拉韋拉-德拉雷納(Talavera de la Reina)的工匠將陶瓷燒造工藝帶到了這里,融合原住民風格后創(chuàng)造出了具有當?shù)靥厣男滤f拉陶瓷,并于17—18世紀發(fā)展到巔峰。西班牙的陶瓷工藝來自曾占領伊比利亞半島的阿拉伯人,而阿拉伯人的陶瓷工藝源自由絲綢之路傳入西亞的中國陶瓷。于是在普埃布拉,東亞、中亞、西歐和美洲的美學元素熔于一爐,見證了世界文化漫長的交流歷程。
普埃布拉的美洲最古老公共圖書館——帕拉福斯圖書館。
在普埃布拉北部的兩座女修道院——圣羅莎修道院和圣莫妮卡修道院中,廚房也貼滿彩瓷,修女們在這里創(chuàng)制了數(shù)道普埃布拉名菜。
核桃奶油醬釀辣椒
普埃布拉莫利醬
普埃布拉城東的圣弗朗西斯科修道院教堂(Templo conventual de San Francisco)是普埃布拉彩瓷建筑的代表作。教堂自1535年至1760年的200余年間不斷擴建,正門立面上有18世紀中期貼的14幅大型彩瓷畫,均為插滿鮮花的花瓶形象。與其相比,位于城市中心廣場的普埃布拉主教堂的外觀反要遜色不少。這座大教堂到1649年才最終完工,屬于注重幾何觀感并少裝飾的西班牙埃雷拉式(Herrerian)風格,立面皆為肅穆的灰黑色,只有穹頂貼著普埃布拉標志性的瓷磚,多少有了些色彩。但在樸素的外表下,教堂內(nèi)部珍藏著數(shù)世紀積累的大量精美的石雕、木雕、裝飾物、珠寶和手工藝品等,成為展示墨西哥宗教藝術的博物館。
在普埃布拉北部的兩座女修道院——圣羅莎(Santa Rosa)修道院和圣莫妮卡(Santa Monica)修道院中,我們?nèi)阅芤桓Q殖民時期普埃布拉的生活畫卷。修道院內(nèi)的庭院和噴泉貼滿了顏色鮮艷的瓷磚,連廚房都裝飾著瓷磚拼成的圖案。修女們有大量的閑暇時間準備菜肴。普埃布拉以美食著稱,而這兩座修道院的廚房里,就誕生了兩道在當?shù)芈劽谶兊牟穗取チ_莎修道院的普埃布拉莫利醬(mole poblano)和圣莫妮卡修道院的核桃奶油醬釀辣椒(chiles ennogada)。
除了彩瓷,普埃布拉還有美洲最古老的公共圖書館——帕拉福斯(Biblioteca Palafoxiana)圖書館,這座建于1646年的圖書館,得名于創(chuàng)立它的普埃布拉主教帕拉福斯(Juan de Palafoxy Mendoza)。帕拉福斯是一位書籍愛好者,將自己的5000多本書捐獻出來,讓普通大眾都有通過閱讀學習知識的機會。該圖書館擴建于1773年,43米長的拱形大廳兩側(cè)各有兩層書架,后來擴充至三層。目前圖書館所藏最古老的書籍是1493年的《紐倫堡編年史》。
圣多明哥教堂的玫瑰圣母小堂(Chapel del Rosario)有美洲最富麗堂皇的內(nèi)飾,這座建于17世紀的教堂是墨西哥巴洛克風格的巔峰之作,被17世紀的西班牙人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整座教堂的四壁和天頂被繁復的鍍金浮雕填充得一絲不剩,置身其間,金碧輝煌令人目眩。教堂的兩側(cè)也嵌有塔拉韋拉彩瓷。這座堆滿了黃金的教堂表明了普埃布拉因制瓷業(yè)積累的豐厚財富。而如今的普埃布拉,仍因擁有眾多大學維持著自己墨西哥文化中心的地位,并保留著往昔的高雅品位。
瓦哈卡主教堂由翠綠色的火山石建成,該種火山石石質(zhì)較軟,尤其適合雕刻。
夕陽下的瓦哈卡城街道。
瓦哈卡的著名手工藝品、色彩鮮艷的小木雕阿萊布里赫,一般為各種自然生物拼湊而成的幻想生物。
莫雷利亞是粉棕色的,瓦哈卡則是翠綠色的,因大量使用綠色火山石,如同《綠野仙蹤》里的翡翠城一般。瓦哈卡并未在近代卷入過多的紛爭和戰(zhàn)火。她和墨西哥戰(zhàn)爭史最重要的連接,大約是誕生了墨西哥的民族英雄胡亞雷斯(Benito Juárez),現(xiàn)在瓦哈卡的全名還因此多了一個“胡亞雷斯”的后綴。胡亞雷斯于1861年當選為墨西哥總統(tǒng),實行政教分離,擊退外國武裝干涉,尤其是粉碎了法國在墨西哥建立的傀儡帝國,處死了馬西米連諾一世。胡亞雷斯在位期間進行了各種自由主義的社會改革,并且大力改善墨西哥原住民的生活水平,是一位廣受墨西哥人愛戴的總統(tǒng),被譽為“墨西哥的林肯”。
瓦哈卡建城于1532年,在墨西哥政府的發(fā)展和推介下,現(xiàn)在的瓦哈卡更像是一張墨西哥文化的名片,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前來體驗地道的墨西哥風情。對建筑愛好者來說,翠綠色的巴洛克建筑能讓他們一睹殖民時期巔峰的繁盛。由于瓦哈卡多地震,這里的建筑修建得都比較敦實,以增加抗震效果。教堂也沒有其他地方那樣高聳的鐘樓,顯得尤其緊湊。位于市中心的瓦哈卡主教堂,就曾于16和18世紀兩次毀于地震。翠綠色的火山石石質(zhì)較軟,尤其適合雕刻,因此主教堂的外墻也布滿了精致的浮雕和花紋。城北建于1572年的圣多明哥堂(Santo Domingo)則以精美的內(nèi)部裝飾著稱,充滿了覆有金箔的浮雕。目前教堂的一部分被用作瓦哈卡文化博物館,其庭院則被用作植物園,收藏了很多墨西哥特有的多肉植物。
這里還算是墨西哥的“美食之都”,從物美價廉的路邊小吃到烹調(diào)精細的高級餐廳,一應俱全。瓦哈卡以種類多樣的莫利醬(mole)著稱,多種香料、辣椒和堅果搗碎成莫利醬,和肉類、蔬菜燉煮成濃稠的燉菜。瓦哈卡最著名的黑莫利加入巧克力和煙熏辣椒,口味極其濃重。其余的紅莫利、綠莫利、黃莫利也因使用不同的配料而呈現(xiàn)出各異的色彩。
手工藝愛好者可以在作為墨西哥紡織業(yè)中心之一的瓦哈卡買到豐富的墨西哥傳統(tǒng)服飾和布料。瓦哈卡還以手工藝品阿萊布里赫(alebrije)著稱。這種色彩鮮艷的小木雕由工匠佩德羅·利納雷斯(Manuel Jiménez Ramírez)于1936年創(chuàng)造,一般為各種自然生物拼湊而成的幻想生物。阿萊布里赫曾成功吸引造訪當?shù)氐乃囆g家迭戈·里維拉與弗里達·卡羅夫婦的注意,從此在整個墨西哥甚至國際舞臺上流行開來,現(xiàn)已成為瓦哈卡最受歡迎的旅游紀念品。瓦哈卡還為游客打造了很多手工藝作坊,讓大家都能體驗一下親手制作阿萊布里赫的過程。
瓦哈卡因保存完好的原住民文化而富有吸引力。每年7月的蓋拉蓋查節(jié)(Guelaguetza)本是當?shù)卦∶袼_波特克人敬拜玉米女神的活動,曾被西班牙殖民者禁止,20世紀隨著原住民文化的復興,這一節(jié)日也在當?shù)卣拇蛟煜?,成了瓦哈卡的一大亮點。
1872年,民族英雄胡亞雷斯逝世后僅4年,同樣出生于瓦哈卡的波菲里奧·迪亞斯(Porfirio Díaz)就發(fā)動軍事政變奪取了政權(quán),在墨西哥進行了近40年的獨裁統(tǒng)治。自墨西哥獨立后,政治局勢持續(xù)動蕩,陷入多場對外戰(zhàn)爭、內(nèi)戰(zhàn)和軍事獨裁中,發(fā)展遲遲不能步入正軌。內(nèi)憂外患使得墨西哥的經(jīng)濟始終處在美國的陰影下,并長期受到后者掣肘。
不過,當代墨西哥受惠于北美自由貿(mào)易區(qū)的成立,以相對廉價的勞動力成為美洲制造業(yè)和農(nóng)業(yè)的中心,經(jīng)濟不斷發(fā)展。墨西哥國內(nèi)的毒品和暴力問題也大幅改善。如今的墨西哥,已躋身世界訪客數(shù)量前十,用她極其豐富且具有層次感的文化景觀,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漫步在墨西哥的街頭,生性樂觀的拉美人總是能夠讓人忘卻煩惱,專注享受當下的愉悅。希望墨西哥的未來,也和墨西哥人的笑容一樣,充滿希望。
(責編:劉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