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藝斐
摘 要:自然的呼吸是人與生俱來的身體機能,歌唱者在歌唱過程中的呼吸保持自然狀態(tài)為歌唱提供相應的氣息支持從而使完美地詮釋聲樂作品成為可能。歌唱呼吸的自然狀態(tài)是相對放松狀態(tài)下的自然狀態(tài),相對放松是相對于歌唱過程中完全放松和過度緊張來講的,歌唱中呼吸的自然狀態(tài)是在經(jīng)過一定科學訓練之后的自然狀態(tài)。
關鍵詞:歌唱呼吸;自然狀態(tài);科學訓練
中圖分類號:J6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13-00-03
正確的呼吸狀態(tài)和方法是順利完成歌唱的根本和前提,如果在歌唱過程中過度用力、刻意注重呼吸完成的有關步驟,勢必會引起歌唱器官與身體的緊張和僵化,導致歌唱者在唱歌時出現(xiàn)身體僵硬等不自然的情況,進而影響演唱的順利進行。如何利用科學的理念對歌唱呼吸進行訓練,使歌唱者在唱歌過程中呼吸保持自然的狀態(tài),為歌唱提供流暢和強有力的氣息支持顯得尤為重要。
一、歌唱呼吸的自然狀態(tài)
(一)自然的呼吸是人與生俱來的身體機能。眾所周知,人從出生就能夠自主呼吸,人剛出生時一聲聲的啼哭就是最美妙的歌唱,嬰兒能夠本能地用自主深呼吸來支持自身大聲啼哭,這種與生俱來的機能是最自然的狀態(tài)。嬰兒用來支持啼哭的呼吸不是其自身有意識和刻意地調整運用,相對于歌唱者來講,歌唱呼吸的自然狀態(tài)也是客觀存在的,是人們在歌唱時能夠體驗和運用的。歌唱與嬰兒啼哭時其呼吸器官和相關機體的運動機理相同,不需刻意地甚至過分地調整呼吸和控制氣息,只需要歌唱者根據(jù)自身演唱的需要在自然狀態(tài)下自主調適自己呼吸的深淺和力度的大小,因此歌唱者要秉承呼吸是人與生俱來身體機能這一科學理念,深刻理解和把握歌唱呼吸來自自然并用之于自然的辯證關系,善于把人自身呼吸的本能和自然狀態(tài)運用到歌唱呼吸的訓練中,為建立科學的歌唱呼吸的自然狀態(tài)提供正確的理念支持。
(二)歌唱呼吸的自然狀態(tài)是歌唱者在歌唱過程中用自然的狀態(tài)進行氣息的呼入、保持與呼出,從而滿足歌唱需要的過程。歌唱呼吸的自然狀態(tài)是相對于歌唱呼吸時歌唱者刻意用力和過度支撐來講的,是指歌唱者在歌唱過程中呼吸的深淺、強弱以及氣息保持過程中的自然狀態(tài)。歌唱是身體內部空氣對聲帶的沖擊振動并發(fā)出聲音,然后通過口腔與舌頭把聲帶振動的聲音變換成母音和字韻,再通過口腔、鼻咽腔、胸腔等共鳴腔體完成諧振和放大,繼而產生美妙的歌聲的過程。歌唱者在歌唱時其呼吸器官和相關機體會源源不斷地提供相應的氣息支持,而氣息的多少和強弱是根據(jù)歌唱發(fā)聲的需要決定的。在歌唱呼吸的過程中,氣息的吸入、保持與呼出是一個連續(xù)的循環(huán)過程,為了滿足歌唱對氣息的需要,歌唱者先要調整好呼吸器官和身體在自然狀態(tài)下的積極因素,充分發(fā)揮人體呼吸的本能和在潛意識引導下的自主性,呼吸器官和相關機體不能刻意和過度用力,而是要堅持其自然和舒展的狀態(tài),如果違背了呼吸的自然本能并對其刻意地施加外力,會造成呼吸深淺不一、氣息運行不暢和身體僵硬等問題,就不能為歌唱提供相對適宜的氣息支持[1]。
(三)歌唱呼吸的自然狀態(tài)是相對放松狀態(tài)下的自然狀態(tài)。在歌唱的過程中,歌唱者的呼吸器官和相關機體對氣息的運用還需要處于一個相對放松的狀態(tài),這樣才能為歌唱提供滿足需要并流暢自如的氣息支持。歌唱呼吸的相對放松是歌唱者在歌唱過程中歌唱器官和相關機體介于完全放松和過度緊張之間并能為歌唱提供相應氣息支持的一種自然狀態(tài)。歌唱呼吸的過程主要是人體肺部和橫膈膜擴張與收縮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呼吸器官和相關機體在自然狀態(tài)下的運動是順利完成歌唱呼吸的關鍵。人的呼吸在正常的情況下都處于不經(jīng)意間呼吸器官和相關機體的自主運動。呼吸器官和相關機體在呼吸過程中需要在一定的力度和緊張度的情況下進行,但這種自然呼吸運動的力度與控制相對于完全放松和過度緊張則是適度和隨機變化的,這個適度和隨機變化的狀態(tài)就是相對放松的狀態(tài)。相對放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就有體現(xiàn),比如人在受驚嚇大聲發(fā)出聲音時的呼吸是沒有經(jīng)過刻意準備的,但這時候人體的自然反應會使呼吸器官自主地猛然運動,從而發(fā)出具有一定緊張度和氣息支持的聲音,這時候人體呼吸器官是具有一定的緊張度的,但這種緊張度是人體自然的反應,并沒有進行充分事前思考和自我有意識的調節(jié)。歌唱的呼吸是歌唱者呼吸器官和相關機體根據(jù)歌唱氣息支持的需要自主協(xié)調氣息的深淺、強弱和大小的過程,這種在自主的基礎上根據(jù)需要達到適度的緊張并處于相對放松狀態(tài)之下的呼吸就是歌唱呼吸的自然狀態(tài)。
(四)歌唱呼吸的自然狀態(tài)需要歌唱者呼吸器官和相關機體在自然狀態(tài)下的相互協(xié)調和配合。歌唱的過程先要從吸入空氣開始,此時胸腔和肺部根據(jù)歌唱的需要舒展擴張,橫膈膜隨之下降,從而使空氣進入氣管和肺部,同時腰部四周自然撐起,形成并保持“氣沉丹田”的狀態(tài),并且在自主狀態(tài)下控制住身體內部氣息的容量。在歌唱發(fā)聲的過程中,相關機體會自主地調節(jié)腰部肌肉的控制力,同時胸腔的擴張度也對應進行變化,體內儲存氣息的空間就會根據(jù)歌唱的需要同步縮小,讓身體內的空氣進行適度釋放,釋放的氣流沖擊聲帶產生震動,聲隨氣動,從而完成歌唱呼吸的一個循環(huán)。歌唱中的呼吸是由歌唱者潛意識引導下在相對放松狀態(tài)下的自主運動,呼吸器官與相關機體以及胸腔和腰部肌肉的緊張和放松是自然與協(xié)調的。歌唱器官和相關機體自主同步地相互協(xié)調,能夠讓歌唱者全身形成一個良好的協(xié)作狀態(tài),避免了歌唱過程中刻板和僵硬狀況的發(fā)生。良好的歌唱呼吸是呼吸器官和相關機體在相對放松的狀態(tài)下,歌唱者通過鼻咽腔、口腔、胸腔、肺部、腹部、橫膈膜等自主和相互協(xié)作來完成的,因此歌唱呼吸和相關機體的相互協(xié)作和自然協(xié)調是歌唱與表演在自然狀態(tài)下得以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
(五)歌唱呼吸的自然狀態(tài)是經(jīng)過一定科學訓練之后的自然狀態(tài)。歌唱的過程是歌唱者全身機體積極參與的過程,歌唱中的呼吸同樣也是口腔、胸腔、肺部和橫膈膜等機體參與運動和協(xié)調的過程。在自主呼吸的基礎上,歌唱者的呼吸器官和相關機體積極參與到歌唱呼吸的全過程中,通過科學的訓練,能夠把各個呼吸器官調適到恰到好處地滿足歌唱氣息所需要的運行力度和狀態(tài),從而在相對放松的情況下讓歌唱呼吸達到主動和自主相結合的自然狀態(tài)。經(jīng)過科學訓練形成的自然狀態(tài),是呼吸器官和相關機體在更為舒展和相對放松的情況下歌唱者從主動呼吸向能夠很好滿足歌唱需要的自主呼吸轉變后的自然狀態(tài)。歌唱過程中需要源源不斷的氣息支持,對歌唱呼吸的科學訓練,是在人自身自主呼吸的基礎上針對性地對氣息吸入的深淺和控制、氣息呼出的多少和釋放進行科學訓練,這樣就能夠使歌唱中呼吸的深度達到最佳和舒展的位置,同時也會讓歌唱者在自然的狀態(tài)下保持好氣息并根據(jù)歌唱需要進行自主的釋放。對歌唱呼吸進行科學訓練會使歌唱者在歌唱呼吸時形成相對放松的狀態(tài),從而避免歌唱者因過度地主動呼吸和加力使呼吸器官和相關機體產生不必要的緊張和僵硬。
二、歌唱呼吸自然狀態(tài)的科學訓練
(一)歌唱呼吸自然狀態(tài)的科學訓練需要歌唱者用豐富的想象建立起自身對歌唱呼吸器官和相關機體的內觀力。在歌唱呼吸的過程中,歌唱器官和相關機體自主呼吸的運動狀態(tài)和過程是在體內完成的,歌唱者能夠感知的是自己身體內外相關機體的松緊度和擴張度,身體內部呼吸器官的運動形態(tài)和氣息的運動軌跡歌唱者自身是看不到的。充分感知歌唱器官和相關機體的運行形態(tài)和氣息運行的通道與狀態(tài),需要歌唱者在人體解剖學的基礎上,用豐富的想象力建立自己對于全部歌唱呼吸器官和相關機體的內觀力。歌唱呼吸的內觀力是指歌唱者以一定的人體解剖知識為基礎,通過豐富的想象在腦海里形成的歌唱器官及相關機體和氣息在身體內部運行狀態(tài)的意象。這種內觀力等同于對歌唱呼吸器官及相關機體的透視力,使歌唱者本人能夠形象地了解和掌握歌唱呼吸器官及相關機體伸縮的幅度、力度和氣息運行的通道等,同時還能夠借助想象建構起的一個虛擬的氣息運行路徑來調節(jié)歌唱呼吸中相關機體在相對放松狀態(tài)下的運動,從而為歌唱呼吸自然狀態(tài)的科學訓練在意象和認知層面打下良好的基礎[2]。
(二)歌唱呼吸自然狀態(tài)的訓練與形體動作的訓練有本質的區(qū)別,不能把人體在呼吸過程中外在的表現(xiàn)和動作作為訓練的手段和標準。人體在歌唱呼吸過程中外在的表現(xiàn)來自對人體內部相關呼吸器官和機體在自然狀態(tài)下的本能反應,刻意而僵化的用外在的動作來訓練歌唱呼吸的方法不僅不能遵循人體自主呼吸的自然規(guī)律,同時也違背了本質決定表象的客觀規(guī)律。在歌唱呼吸的訓練中存在著用“抬鋼琴”“做俯臥撐”等外在的動作來訓練歌唱呼吸中腹肌支撐等狀態(tài)的誤區(qū),通過外在的形體動作進行強制而僵化的歌唱呼吸訓練是不科學的,這是歌唱者本人沒有充分理解和運用人體自主呼吸能力的表現(xiàn),也是不能在科學的基礎上建立起歌唱呼吸過程中自我內觀力的體現(xiàn)。用人體外在形體動作作為訓練歌唱呼吸的手段,不僅會讓歌唱者不能在相對放松的基礎上根據(jù)歌唱需要呼入更多的空氣從而形成“氣淺”的狀況,同時也會使全身處于緊張和僵硬的狀態(tài),影響到歌唱者腰部、腹部、橫膈膜和胸腔的自然擴張與收縮,從而使歌唱者在歌唱過程中不能形成自然和流暢的氣息支持,最后會影響到歌唱的順利進行。
(三)歌唱呼吸自然狀態(tài)的科學訓練,要在歌唱者豐富的想象力和內觀力的基礎上進行自然吸入空氣環(huán)節(jié)的訓練。在歌唱的起始階段,需要歌唱者用科學的方法在自然的狀態(tài)下吸入空氣,這個方法就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聞花”狀態(tài),即歌唱者把浸潤著玫瑰花香的空氣深深吸入身體并達到沁入心脾感覺的過程。歌唱者先把空氣吸入鼻咽腔,然后讓氣息在自己豐富想象及內觀力形成的歌唱呼吸虛擬通道內自然流淌,即讓通過鼻咽腔吸入的空氣在意象中經(jīng)過后腦勺、后脖頸并順著脊柱沉降到后腰處,這個通過豐富的想象和內觀力形成的歌唱呼吸通道在現(xiàn)實中并不存在,但通過這個虛擬通道的構建,歌唱者在吸入空氣的過程中就能夠在意念和潛意識的幫助下自主地協(xié)調呼吸器官及相關機體的運動,使胸腔和肺部的擴張及橫膈膜的下降處于自然的狀態(tài),從而讓歌唱者把混合著“玫瑰花香”的空氣深深地吸入后腰位置,為形成“氣沉丹田”的狀態(tài)做好準備[3]。
(四)歌唱者對在自然狀態(tài)下吸入的空氣進行科學的保持和控制是歌唱呼吸自然狀態(tài)訓練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歌唱者借助豐富的想象和內觀力,采用“聞花”的狀態(tài)把空氣慢慢地深吸并流淌到后腰處,吸入的空氣會自然地沉降到歌唱者的腰部四周和腹部,此時歌唱者的身體會處于一個自然和舒展的狀態(tài),歌唱者通過想象和內觀力讓氣息在后腰與肚臍以下自然下沉并相應加力,在相對放松的狀態(tài)下讓腰腹部向周邊自然地撐起,在此基礎上歌唱者需要屏住呼吸并保持腰腹部被自然撐起的狀態(tài),同時其自身腰腹部以上的胸腔、后背、脖頸等部位要處于相對放松的狀態(tài)并且能夠自由轉動,這是訓練和檢驗在相對放松的情況下對氣息保持和控制是否正確和自然的有效方法。歌唱呼吸科學的保持與控制訓練可以借助向氣球里面注入水的場景來感知和體會:當氣球被注入一定量的水時,氣球內部水周邊的橡膠就會自然地被撐起,適度晃動裝著水的氣球,氣球內壁的緊張度和外在形狀在水的壓力下會根據(jù)水壓力的變化進行相應的調節(jié)。歌唱呼吸在相對放松狀態(tài)下的保持和控制訓練與裝在氣球里的水對氣球內壁施加壓力時氣球被撐起并做出相應變化的效應相同。
(五)根據(jù)歌唱需要在自然的狀態(tài)下對氣息進行自主和適度的釋放也需要進行科學的訓練。歌唱者在歌唱過程中需要為發(fā)聲提供適度和足量的氣息支持,如果提供的氣息不足就會出現(xiàn)聲音發(fā)虛、聲音不飽滿和音域受限的狀況;如果提供的氣息支持超量,就會出現(xiàn)聲音尖利、擠卡和身體僵硬的情況,因此歌唱呼吸過程中空氣呼出的訓練同樣要堅持自主和自然的原則。歌唱氣息釋放的訓練是在歌唱者“氣沉丹田”的狀態(tài)下自然地加強腰腹部向四周撐起的支撐力,在意念中讓空氣順著歌唱者本人利用想象和內觀力在后腰、后背、后脖頸及鼻咽腔形成的管道中自然呼出。在進行呼出氣息訓練時,歌唱者的嘴巴可以自然張合,但不要讓空氣通過嘴巴呼出,這樣不僅有利于歌唱者在潛意識中歌唱呼吸管道的形成與固化,同時又有利于自身歌唱呼吸器官和相關機體保持自主協(xié)調和自然的狀態(tài)。歌唱呼吸中空氣呼出是自然地加強腰腹部向周邊的支撐力,從而讓空氣通過意念中的虛擬通道自然流出,釋放空氣的多少和力度需要歌唱者在自然的狀態(tài)下自主地調節(jié)腰腹部的支撐力和控制力,以滿足歌唱時對相應氣息支持的需要。
歌唱呼吸的自然狀態(tài)和科學訓練是歌唱者順利完成聲樂作品的前提和基礎,它關乎歌唱過程中呼吸器官自主和適度的運動,也關乎氣息對歌唱強有力的支持,更關乎歌唱者全身機能在相對放松狀態(tài)下的積極協(xié)調與配合。歌唱呼吸自然狀態(tài)的形成,不僅需要歌唱者在充分理解歌唱中放松與緊張辯證關系的基礎上,用相對放松的觀念對歌唱呼吸進行科學的訓練和應用,更需要歌唱者自身有著生活中呼吸的自主性和舒展性,用積極的狀態(tài)和良好的習慣調整出歌唱呼吸自然狀態(tài)下的自主性。在歌唱呼吸自然的狀態(tài)下,歌唱者不用刻意調節(jié)呼吸器官和相關機體的動作及形態(tài),就能夠讓其提供源源不斷和自主流暢的氣息支持,使全身形成舒展自如的狀態(tài),從而滿足歌唱者良好歌唱狀態(tài)形成和完美聲音展現(xiàn)時相應歌唱氣息支持的需要。
參考文獻:
[1]豐子愷.豐子愷談音樂[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
[2]鄒本初.歌唱學:沈湘歌唱學體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3]吳天球.讓你的歌聲更美妙[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