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祉廷 伍衛(wèi)東 楊雪 朱文慧
摘要:陶瓷燈具擁有悠久的發(fā)展歷史,它的造型伴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而產生變化,其外觀與功能也更加豐富,成為展現中國文化意蘊和內涵的一類載體。如今,隨著情景燈具的快速發(fā)展,開始出現陶瓷情景燈具,并深受消費者的青睞?;诖?,本文介紹陶瓷燈具的藝術特點,同時從時尚造型和圖案精細化及工藝新穎等方面介紹陶瓷情景燈具的造型及裝飾設計現狀,并提出通過運用傳統(tǒng)文化符號以及靈活運用透光發(fā)光形式兩種方式營造出文化意蘊,以期能夠為當下陶瓷情景燈具的設計和創(chuàng)新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陶瓷情景燈具;文化意蘊;造型裝飾;創(chuàng)作設計
一、陶瓷燈具的藝術特征
(一)兼顧實用性及裝飾性
人類在黑暗之中需要光明,因此燈具隨之產生。其中,陶瓷燈具屬于一種實用性工具,照明是其起初的主要功能。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陶瓷燈具的功能不再局限于照明,還需具備美化居住環(huán)境的功能。傳統(tǒng)陶瓷燈具雖然也具有一定的裝飾功能,但是相對較弱,自漢代尤其是南北朝之后,燈具才開始區(qū)分為注重實用性功能的燈具以及注重裝飾性的燈具兩條發(fā)展路線??梢?,陶瓷燈具在持續(xù)發(fā)展期間,除了基本的照明功能外,還逐漸衍生出觀賞以及裝飾性的功能。
如今,科學技術高速發(fā)展,現代陶瓷燈具照明功能的實現相對簡單,所以消費者更強調燈具的裝飾功能。燈具的情景效果直接影響最終的家居環(huán)境,基本功能為照明,還需兼顧最大功能,即充當裝飾家具,以美化環(huán)境,并烘托家居環(huán)境氛圍。尤其是在現代居住環(huán)境中,人們針對燈具的挑選也更苛刻,且開始呈多元化發(fā)展,不只是思考照明效果、美觀效果、燈具和環(huán)境的協(xié)調性,燈具還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因此,相對于一般燈具,陶瓷燈具不管是在渲染環(huán)境、創(chuàng)造意境還是體現消費者個性等方面,都獨具優(yōu)勢。
(二)造型結構本身的裝飾性
在陶瓷制作技術發(fā)展初期階段,人們并沒有將重點放在裝飾方面,即便是在陶瓷成形期間存在一定的裝飾痕跡,也普遍是偶然形成的,因此早期的陶瓷燈具基本為素面,但這一時期的陶瓷燈具也有許多生動且科學的造型。如樹形燈,即在實現照明功能的同時兼顧美感,整體造型如同樹狀,設計精巧。而以陶瓷為材料制作的樹形燈,相比青銅材質的樹形燈更具美感,陶瓷材料表面更加平整、光滑,本身便具有裝飾性。
(三)陶瓷材料本身的特殊性
陶瓷材料是使用天然或是合成化合物,通過成型以及高溫燒結的方式制作的無機非金屬材料,其物理性能、化學性能以及光學性能均十分理想,優(yōu)秀的自然屬性使其可以作為燈具的制作材料。其中,陶瓷材料擁有理想的力學性能、熱性能以及光學性能等。由于材料本身硬度高、耐高溫且抗氧化能力強,適宜作為高溫材料,不會由于溫度過高而產生變形等問題。從化學性能角度而言,陶瓷抗氧化能力較強,能夠避免強腐蝕以及高溫的協(xié)同作用,對酸、堿、鹽等腐蝕性較強的介質都有一定的抗腐蝕能力,且其導電性變化范圍廣泛,甚至可以作為絕緣材料。另外,陶瓷材料光輻射不低于80%,理想的白度以及透光性也為其成為燈具材料提供可能??傮w而言,陶瓷材料在燈具設計方面擁有明顯的優(yōu)勢。
二、陶瓷情景燈具的造型及裝飾設計現狀
(一)時尚造型及圖案精細化
通過新銳的創(chuàng)意以及現代時尚理念設計支撐的陶瓷情景燈具,筆者認為發(fā)展前景理想的有如下兩種造型方式:幾何造型以及仿生造型。西方國家在此類設計方面發(fā)展較快,產生了許多優(yōu)秀的設計,值得我們深入學習。其中,幾何造型指的是含有常見的幾何體或是通過解構—結構—重構的抽象性幾何體;仿生造型主要指參考大自然中的各種物品。例如丹麥哥本哈根Trioide Edition工作室曾設計陶瓷褶皺臺燈,利用陶瓷作為燈體,制作為口部收緊且產生自然褶皺外形的口袋,而用來捆綁口袋的皮繩則是通過皮革包裹的電源線。如此優(yōu)秀的一件工藝品,散發(fā)出淡然的光芒,且所有燈具內置的LED采用隱藏式設計,能夠結合室內實際需求,利用觸摸屏遠程調控燈光的顏色與亮度,不同類型顏色與亮度的管線經過陶瓷光滑的表面反射,仿佛跳動的音符,和室內的環(huán)境之間形成和諧的統(tǒng)一,構成頗為虛幻的景色。
(二)工藝技術的革新
在古代,瓷器的生產都是依靠手工拉坯制作成型,但是產能受到限制,產量較少。進入近現代后,人們研發(fā)出許多可塑性更強的黏土,且釉料以及色料性能大幅提升,加之生產商開始嘗試應用機器壓模制作成型,顯著提高了陶瓷產量,同時縮減了生產時長。在陶瓷技術發(fā)展前期,機械設備壓制的瓷器胎體相較于手工拉坯的瓷器胎體要厚,若作為陶瓷燈罩,透光度不佳,只能作為燈具的底座。之后,隨著注漿技術的應用,使得陶瓷燈具的應用范圍得到拓展。特別是在工藝技術發(fā)展后,薄胎能夠實現批量生產,瓷體厚度可以控制在1mm左右。從節(jié)能燈管選用方面而言,陶瓷燈罩整體可實現漫射發(fā)光,所以在照明功能方面,具有廣泛的實用性,不管是放置在臥室、書房還是餐廳,都能夠起到良好的照明效果,不僅能夠滿足家居裝飾方面的需求,同時能夠滿足照明對光線亮度的需要,其所散發(fā)的光線相較于纖維以及玻璃更加柔和、明亮,且不會有刺眼的感覺,透光率高達90%。以陶瓷制作的燈罩具有外形飽滿、圓潤的特征,釉彩色彩艷麗,具有良好的附著性,且不容易褪色,釉面相對光滑,不需要擔心被摩擦或是剮蹭,方便清潔。不僅如此,薄胎的燒制方式與一般瓷器不同,需要歷經3次溫度達到1300℃高溫處理,所以在耐高溫方面表現優(yōu)秀,不容易產生褪色或是異味等問題。伴隨LED的普及,陶瓷情景燈具的優(yōu)越性愈發(fā)明顯。
但是機械設備制造也有一定的缺陷,例如機械制造的冰冷感可能導致人和自然環(huán)境以及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日漸疏離,而傳統(tǒng)手工拉坯制作而成的燈具融合了陶匠工人自身的情感以及技術。因此,越來越多的人熱衷購買人工制作的陶瓷情景燈具。
(三)精致的搭配
以陶瓷材料制作而成的照明燈具優(yōu)勢顯著,例如使用時長、便于清潔、光線柔和以及不容易生銹等。部分制造商還嘗試將陶瓷與木材或是金屬融合,搭配木材天然的質地以及特殊的紋理,或是金屬特殊的光澤與技術,賦予情景燈具更多元化的設計。通過多元化且精致特殊的配置,可以令燈具產生截然不同的照明效果以及裝飾效果。如西班牙設計師Jaime Hayon曾設計一組陶瓷臺燈,整體結構相對簡單,燈具外形為單色全手工甕形陶瓷管,樸素大方,整體安裝在木制的底座之上,開關處于罐體中下位置,便于使用。目前,市場較為常見的陶瓷燈具普遍使用全銅骨架配合冰裂紋青瓷底座、燈托以及亞麻燈罩。原因就在于亞麻材質燈罩紋理美觀具有良好的透光度,而冰裂紋青瓷底座外形美觀,更顯自然,能夠和大部分環(huán)境保持統(tǒng)一。
三、陶瓷情景燈具設計里中國文化意蘊的營造
(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符合元素的應用
我國傳統(tǒng)陶瓷燈具歷經漫長的發(fā)展歷史,造型日漸豐富,包括球形、葫蘆形以及橄欖形等,還發(fā)展出許多將陶瓷材質直接作為臺燈底座的情景燈具,不僅生動精美,且蘊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蘊,這是其他燈具所不具備的優(yōu)點。如融合了傳統(tǒng)技術工藝的青花以及玲瓏等工藝技術,配合亞麻或是纖維等材料制作的燈罩以及配件,僅需要維持傳統(tǒng)陶瓷造型優(yōu)美、選材精致的優(yōu)勢,便可有效提高陶瓷情景燈具在市場中的競爭力。陶瓷情景燈具外形優(yōu)美、意境深遠,特別在中式風格家居環(huán)境中能夠和周圍的氛圍形成呼應,使得中式裝飾風格的韻味更加濃厚。
營造中國文化意蘊最有效的方式便是在其中合理運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符號元素。我國傳統(tǒng)平面化裝飾圖案十分豐富,并廣泛應用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展現不同時代的特點,匯集民族精神,展現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審美思想,世人在解讀過程中,欣賞的不只是圖案的造型特點,還可以通過符號獲得一些深刻的社會內涵。其中,相對抽象的圖案例如太極圖像等,該類型圖像主要是將方、圓兩種幾何圖像作為基本圖案,通過變化,利用對稱的方式以展現人們的渴望,擁有較高的寓意性以及文化性,代表了一種追求平衡以及完滿的民族文化特點。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具象類的圖案,例如送財童子、神佛畫像等。通過文字傳達寓意,例如“?!薄皦邸钡?。利用客觀事物傳達寓意,如牡丹(圖1)、龍、鳳等。上述圖案都能夠為人們提供心理方面的暗示,代表了人們內心方面的寄托以及渴望。
陶瓷情景燈具在設計過程中,可以嘗試從傳統(tǒng)元素的形態(tài)方面入手,重點是合理控制結構的特點。我國傳統(tǒng)的工藝品、書畫作品以及古代建筑都可以佐證這一點,通過圓潤且飽滿的外形傳遞我國傳統(tǒng)的立體形態(tài)特點,使人感受到大氣與樸實,進而展現中國人對于和平、團結以及幸福的渴望,而要呈現立體形態(tài)特征最有效的方式便是圓的運用。例如早期的陶具罐口以及底部均采用不同規(guī)格的圓形,罐體與球形相近,原因在于圓在我國傳統(tǒng)造型中象征和諧,同時含有人們對和諧以及美滿的熱切向往。
另外,顏色也可以作為展現中國文化意蘊的一種方式。在燈具設計方面,任何屬性都不能脫離色彩的配合,我國傳統(tǒng)色彩的運用普遍展現在產品的時間感以及空間感之上,但設計人員也需要注意不能盲目運用,需要結合產品特殊的屬性以強化其吸引力。我國常用的顏色有如下幾種:紅色一直是中國人鐘愛的顏色,在春節(jié)以及婚嫁時表現尤為明顯,象征喜慶以及祥和;黃色在古代被視為權貴的象征,給人以奢華的感受;綠色給人充滿生機的感受;黑色相對低調,能夠給人以沉穩(wěn)、端莊以及肅穆的感受……而近年來,人們普遍認為白色的燈具照明效果更加理想,且是純潔無瑕的象征(圖2)。
(二)靈活運用透光發(fā)光形式
以陶瓷為燈具的材質,本身就是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意蘊的一種展現。陶瓷燈具的透光形式多種多樣,一般有三種:第一,對陶瓷進行鏤空處理,通過鏤空處完成透光,以獲得更加直接且豐富的光影效果;第二,靈活應用半透明的陶瓷材料;第三,針對坯體進行小面積的鏤空,使得光線經過釉子散射,這種透光方式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景德鎮(zhèn)的玲瓏釉,以陶瓷表面透光形式相對多見。事實上,我國古代即出現了鏤空的燈罩,其主要作用是防風與防火,此類燈具的結構以及原理均源自博山爐。博山爐是古人焚香所使用的器皿,這種香爐在漢晉兩代最為流行,其上有罩蓋,采用鏤空的樣式,高且尖,并雕刻為山巒形,代表了海上仙山“博山”,因此也稱之為“博山爐”。現代燈具所采用的點光源相較于傳統(tǒng)的光源更加安全與穩(wěn)定,而陶瓷材料決定了在泥胎呈半干情況下更方便鏤刻。然而在選擇透光方式以及鏤刻過程中應注意如下問題:一方面,鏤刻的坯體應盡可能薄,如果坯體過厚可能構成一個過寬的截面,嚴重影響透光度以及燈具的美觀度;另一方面,應深入了解泥性,保證鏤空紋樣面積控制在燈具表面積的1/3,且能夠均勻地設計在坯體表面,避免燒成過程中導致材料受損。如此,透光燈可以形成富于虛實相間的光影效果,如同被定格的皮影表演,使得燈具自身與光影之間形成有效的互動,通過燈具透光度的強弱,控制光影效果的明暗。以青花玲瓏皮燈為例,制作期間,工匠在坯體上雕刻一定量的洞眼,燒制結束后,洞眼便成為半透明的亮孔,配合外表的青花瓷圖案,既給人古樸的感受,同時也讓人感受到造型方面的新意(圖3)。
將中國傳統(tǒng)元素運用在陶瓷情景燈具之中,不僅豐富了陶瓷燈具的設計方式,同時也是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發(fā)揚。因此,設計師應充分了解陶瓷燈具的藝術特征以及目前設計現狀,在此基礎上通過靈活選用透光技法及引入中國傳統(tǒng)元素符號等方式,營造中國文化意蘊,充分展現中國文化獨有的魅力。
參考文獻:
[1]方利民,賴藝璇,余照儒.仿生設計在創(chuàng)意陶瓷燈具中的情景應用[J].明日風尚,2018(21):65.
[2]劉美英.現代陶瓷燈具設計研究[J].蘇州工藝美術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9(01):31-33.
[3]吳瀏.陶瓷(行業(yè))博物館情境設計的數字媒體介入應用研究[J].信息周刊,2019(40).
[4]吳詩怡.基于“香巴拉”傳統(tǒng)文化的現代燈具設計研究[J].大眾文藝,2018(17):85-86.
作者簡介:
陳祉廷(2001—),漢族,浙江金華人。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專業(yè)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設計、視覺藝術研究。
伍衛(wèi)東(2004—),漢族,江西萍鄉(xiāng)人。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專業(yè)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文創(chuàng)藝術設計。
楊雪(1983—),漢族,廣東梅州人。碩士研究生學歷,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專業(yè)講師,研究方向:藝術學設計學類視覺藝術研究。
朱文慧(2004—),漢族,江西贛州人。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專業(yè)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文創(chuàng)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