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去了一趟海邊,所住房間背靠大海。到達的時候很晚,沒來得及看海的樣子,第二天清晨,前晚的濃霧散去,透過房間的玻璃窗,可以看見百米之外的海,懶洋洋地拍打出舒緩的浪花。
每次到海邊,都會在酒店里給朋友寫一封信,為的是表達,也為的是紀念。人在海邊與自己相處時,身體內(nèi)里的混濁,仿佛可以被海風帶走,頭腦保持著最大程度的清醒,情緒穩(wěn)定到波瀾不驚,因此才可以有效地輸出真實的所思所想,這是一次自我校對、自我清潔的過程。
在海邊給朋友寫信,總會覺得有很多話想說。那些信寫在隨手攜帶的筆記本電腦里,寫在酒店的專用信箋上,也寫在隨便從某處扯出來的幾頁紙張上。
我知道,即便在海邊寫信,也沒法做到言無不盡,那些沒法被公開書寫的內(nèi)容,或才是我們的人生真相,但那些被隱藏的生活本質(zhì),其實還是會在書信中流露出蛛絲馬跡。
海明威一生寫過六七千封書信,其中不少是在他居住的古巴海邊寫的,他說“書信會比我的生命更長久”,他還在信中寫道:“假如運氣是雨滴,希望你是密西西比河。隨后是臉頰貼在懸崖的草上,遠眺大海。啊,有多少可看的東西啊。看在上帝的分上不要斷了給我寫信。是啊,書信是生活的保鮮劑?!睂懶艜r的海明威,一點兒也不猛男,他變得如此敏感、脆弱,就如同他給一位女友的信中所寫的那樣:“我寫信是要讓你開心,也因為我孤獨。”
在古巴,海明威與一位老漁民的偶然交談,催生了創(chuàng)作《老人與?!返撵`感?;蛞舱沁@本書的緣故,海明威在古巴住了22年,他還把《老人與海》的原稿和所獲的諾貝爾獎章都送給了古巴。
許多作家都癡迷于海,但像海明威這樣把海洋當成一種生活方式普及開來的作家,無疑是影響最大的一個。對于許多中國讀者來說,來自西方的海明威,還有來自東方的海子,很大程度上構(gòu)成了“海洋想象”的文學脊梁。海明威筆下的海是動的,與海搏斗,其樂無窮;海子筆下的海是靜的,“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2016年有一部名字叫《海邊的曼徹斯特》的電影,被各國的觀眾們所喜歡?!逗_叺穆鼜厮固亍返呐臄z地,位于美國馬薩諸塞州的一個小鎮(zhèn),這個小鎮(zhèn)的名字就叫“海邊的曼徹斯特”。電影公映之后,許多人慕名而來,尋找電影拍攝時出現(xiàn)在大銀幕上的畫面。在我看來,那些從世界各地不遠千里、萬里趕來的游客,其實都在尋找著一件奢侈品,名字叫“他人的感傷”。遙遠的他鄉(xiāng),屬于別人的感傷生活氛圍,竟然具備了一種治愈的效果,而有什么比得上海洋更適合于做感傷的容器呢?
我在海邊的時候,一些關鍵詞在腦海中翻滾而過:從眾、假文藝、真矯情、浪費時間、荒廢時光……這一切與海相關的世俗詮釋,都會在某個海浪翻起、海風勁吹的時刻,瞬間被打碎。退休的老年人、失業(yè)的中年人、爭吵的夫妻、蹦跳著走路的年輕人……他們在海邊,身份都被還原成了同一種人,??刂浦麄兊谋砬榕c情緒,海在白天與深夜給他們提供著同一種力量源泉,他們心甘情愿地被某種無法命名的力量操控。
在海邊,你一句話不說,但仿佛心事都已傾訴完。
(編輯 鄭儒鳳 zrf911@sina.com,采采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