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雖然恐龍早在6500萬年前就滅絕了,但是有一種5.5億年前的無脊椎生物卻一直延續(xù)至今。它就是名副其實的“活化石”—桃花水母。
一把“透明傘”
水母早在6.5億年前就存在了,它們的出現(xiàn)甚至比恐龍還早。全世界的水域中有超過250余種的水母,它們分布于全球各地的水域里。
水母身體的主要成分是水,肉眼看為透明的狀態(tài),是一種非常漂亮的水生動物。它的身體就像一把透明傘,傘狀體邊緣長有一些須狀的觸手,有的觸手可長達20~30米。浮動在水中的水母,向四周伸出長長的觸手,有些水母的傘狀體還帶有各色花紋,游動中色彩各異的水母顯得十分美麗。
這期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種原始低等的無脊椎動物,也是僅有的一種淡水生活的小型水母,最早誕生于5.5億年前,比恐龍更早出現(xiàn)在這個星球。它全身呈透明狀,形狀如桃花,玲瓏剔透,這樣的水中精靈你們見過嗎?
桃花水母是名副其實的活化石,其形狀如桃花,并多在桃花怒放的季節(jié)出現(xiàn),游動時身體一張一合,恰似一朵朵盛開的桃花,故得名“桃花”。
桃花水母,又稱“桃花魚”“降落傘魚”,生長于溫帶淡水中,其通體透明,像透明小傘在水中悠然漂浮。它們無頭無尾呈圓形,晶瑩透亮,柔軟如綢,身體周邊長滿了觸角,中間長著五個呈桃花形分布的觸角狀物體。它們在水中一張一縮上下飄蕩,悠然自得。
桃花水母以自己獨特的生命形成記錄著地球生命的發(fā)展歷程。其特有的基因?qū)ΜF(xiàn)代基因工程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同時也為研究和了解物種的遺傳、進化提供了條件。
1609年《歸州志》中有“桃花魚”的記載,這是世界上桃花水母最早的記錄。根據(jù)已查到的資料,可以肯定中國對桃花水母的認識至少早于歐美各國270多年。
在秭歸,“桃花魚”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并流傳著這樣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漢代王昭君為了漢胡和好,遠嫁塞外。昭君出塞前回到故鄉(xiāng)看望家人,懷抱琵琶,坐在河上的小舟上,深情彈了一曲琵琶,彈著彈著不禁黯然淚下,晶瑩淚珠,滴入河水中,頓時化作體態(tài)透明的桃花魚。
桃花水母生活在清潔的江河、湖泊之中,對水質(zhì)要求極高,周邊環(huán)境的細微變化都會導致其消失,通常附著在水下腐敗植物、巖石和樹樁等物體上,體表有黏液,常黏附著一些碎屑,將身體部分地遮蓋,一般極難被發(fā)現(xiàn)和認識。
桃花水母的外形像一把撐開的傘,或一個倒扣的碗,稱為傘體,傘邊緣有數(shù)百根細線狀的觸手,這是它的捕食器官。遇到食物時,觸手上的刺絲囊即射出刺絲,刺中被捕獲物,頃刻將其麻痹,以觸手送入口中,吞入胃內(nèi)。桃花水母的主要食物由0.2-2毫米大的浮游動物組成。
桃花水母以其獨特的生命形成記錄著地球上生命的發(fā)展歷程,不僅觀賞價值高,研究價值更高。近年來在全國各地的多處人工池塘、人工湖甚至是水庫中,都曾發(fā)現(xiàn)過桃花水母的身影,從桃花水母的挑剔程度來看,當?shù)氐乃|(zhì)環(huán)境應該是越來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