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霞
〔摘? ? 要〕? 近年來,我國提出了“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理念,隨著教育改革的逐步落實,這一培養(yǎng)理念也在教學工作中得到了實際應用。小學科學是基礎教學階段的重要學科,應積極在課堂教學中融入“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理念,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不斷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構建科學高效的課堂。本文詳細探討了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的教學實踐策略,以期為小學科學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 小學科學;核心素養(yǎng);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2023)? 13-0130-03
相較于其他學科,小學科學課程更注重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領悟科學精神。在學生的成長發(fā)展過程中及早地開展科學教育,能夠使學生建立起各種科學認知,學會從科學角度分析了解生活中的相關事物和現象,逐漸掌握科學方法,不僅可增長其知識、拓寬其眼界,而且能促進學生個性和科學素養(yǎng)不斷發(fā)展。
一、科學課教學對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意義
小學科學課程綜合性較強,其作為一項基礎性學科,旨在通過課程教學讓學生了解掌握更多科學知識,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實踐精神與能力,激發(fā)學生的科學探究欲,對于其學習更高難度的知識也有一定幫助。首先,新課標提出了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目標。而將其融入小學科學課程中,能夠使學生更好地認知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事物,科學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從科學的角度觀察世界,分析各種自然與生活現象。同時,通過學習科學知識,學生的童年生活會更加豐富,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促進其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提升,這與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是一致的。其次,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有利于實現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讓其能夠以更加科學的態(tài)度分析解決問題,從而為其后續(xù)學習奠定基礎。最后,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升。在傳統(tǒng)的小學科學教學方式下,教師僅僅關注課本知識的傳授,對培養(yǎng)學生科學實踐能力與科學精神的重視不足。而在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開展小學科學教學,教師為了實現教學目標,需轉變教學理念,改變教學模式,采取更加合理且多樣化的方式教學,這對提升小學科學課程質量具有積極意義。
二、豐富形式多樣化教學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
(一)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表觀點,培養(yǎng)問題意識
新課標要求小學科學教學應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使學生主動思考并探究科學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觀點,積極提出各種問題,在科學學習過程中獲得科學思維,逐漸培養(yǎng)其科學觀念。教師應擯棄傳統(tǒng)教學方式,注重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激發(fā)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確保學生在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能夠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學生在表達自己觀點的過程中也在不斷思考,如果教師不積極引導,不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學生很容易喪失學習興趣,對科學學科缺乏學習動力,也就難以實現科學素養(yǎng)的提升。例如,在教學“沉與浮”相關知識時,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技術播放課件或動畫,展示物體在水中下沉與浮起的過程,同時引導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能夠通過觀點的碰撞深入了解這一科學概念,主動地探究并提出問題,有利于其加深對相關知識的印象,推動其科學思維發(fā)展。
(二)聯(lián)系實際生活,增強科學意識
小學科學的許多內容都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聯(lián)系,因此,教師應積極引入生活實例展開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其了解掌握相關知識,并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具體問題中,以利于增強學生的科學意識。教師可以引入生活化實例,并在此基礎上設置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或布置課后任務,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發(fā)現生活中的科學問題并加以解決,從而實現復習和鞏固所學知識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空氣的熱脹冷縮”知識時,教師可以舉出生活中的例子,如裝了一半熱水的熱水瓶在慢慢冷卻后,上面的蓋子會變得難以打開。借助這樣的實例,自然而然地為學生引入熱脹冷縮的知識,學生也會更容易理解。在課程教學完成后,教師可以準備一個水果罐頭,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思考打開罐頭的方法并動手實踐,同時讓學生解釋采用不同方法打開罐頭的具體原因。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加深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印象,實現知識的內化,并增強其知識應用能力,這對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具有積極意義。
(三)注重實驗教學,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
小學科學教師應增加實驗教學在課堂教學中的占比,這有利于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也便于學生學習掌握相關知識。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實驗現象,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與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小學科學的許多內容都設置了實驗,為了提升教學效果,教師應采取科學合理的方法,加強對學生的引導。
例如,在教學“植物的生長變化”知識時,教師應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案,設置一個時間較長的觀察實驗。首先讓學生動手參與,在準備好的實驗環(huán)境中種下一顆植物種子,之后組織學生定期觀察,并做好觀察記錄,學生在親歷植物生長的過程中,形成深刻認知,有利于培養(yǎng)其觀察能力和科學探究意識。另外,在教學“磁鐵”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做好課前準備,每人準備一塊磁鐵。在課堂教學中,將學生分為兩人一組,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磁體的性質等,讓學生觀察磁鐵的吸合現象。教師可提出問題,如“能不能讓一根鐵釘具有磁性?”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組織探究實驗,主動思考并解決這個問題,由此得到的答案比起教師的直接告知,更能讓學生獲得深刻認知,加深對知識的印象。教師在學生實驗過程中應注重引導,使其形成良好的科學思維習慣。另外,在教學“運動和力”的知識時,課程內容涉及制作小車的實驗,教師應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并鼓勵學生互相交流討論,營造互動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能夠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進行思維發(fā)散。之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想法動手操作,觀察實驗現象,驗證想法的正確性,這有利于學生想象力的發(fā)揮,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和創(chuàng)造能力。
(四)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增加課堂趣味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能否激活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取決于教學的趣味性。因此教師應從學生的角度考慮,結合學生的認知特征和興趣,選用有趣的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趣味性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提升其學習科學的興趣,為其后續(xù)學習與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
例如,在教學“新的生命”內容時,本課教學目標在于讓學生了解花的組成部分和特征,能夠準確辨別不同類型的花,如完全花與不完全花,同時分析蠶豆種子的外觀和構成情況。教師在講解這部分內容時,可借助圖片等形式向學生展示一些不同種類花的圖片,如油菜花等,清晰呈現其生長過程。在學生觀看后,教師可提出問題,要求學生根據圖片演示推測花的變化過程。經過觀察圖片,部分學生總結出了油菜花的不同生長階段,認為其經歷了三個階段,分別是萌芽、生長與成熟期;而另有部分學生則提出了不同觀點,認為其經歷了種子、萌芽、生長與成熟期共四個不同階段。由于學生沒有形成統(tǒng)一意見,教師可重新展示圖片,并引導學生主動閱讀研究教材內容,由此,學生終于總結出了正確答案。這種教學方式能夠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有利于激發(fā)其對科學的學習興趣,進而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五)組織多樣化探究活動,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
為了提升教學效果,實現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小學科學教師應結合課程教學內容,積極組織多樣化的探究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其中,增強學生的探究意識和科學思維能力,培養(yǎng)其核心素養(yǎng)。
例如,在教學“放大鏡”相關內容時,學生雖對這一工具有所了解,但也僅僅局限于其用途,并沒有對其原理等深入探究?;诖耍處熆捎嗅槍π缘亟M織探究活動。首先將班級學生劃分為6個小組,每組提供一個放大鏡,要求每個學生自己動手操作了解放大鏡,輪流使用放大鏡觀察周邊事物,并引導學生思考放大鏡為什么可以放大物體,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小組成員間互相交流討論,并以小組為單位發(fā)表看法,之后教師總結概括,并拓展放大鏡的相關知識,增加學生對放大鏡的認知。通過這個過程,學生能夠意識到科學知識的應用價值,同時增強實踐能力,有利于提升其核心素養(yǎng)。在教學“影子”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課外探究活動,讓學生觀察自己影子的形狀,觀察不同時間影子的情況,并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影子形成的原因,以及影子長度、大小等是否會發(fā)生改變。之后教師可進行總結,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實踐能力。在教學“聲音”相關知識時,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設置科學探究活動,提前準備好多種樂器如鋼琴、吉他和小提琴等,在課堂上為學生演奏這些樂器,營造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之后教師提問:“你們剛剛聽到了什么?”“這些美妙動聽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由此引出本節(jié)課要教授的內容,并讓學生自主探究,動手彈奏這些樂器,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問題答案,也可以引導學生互相交流探討,分享自己的觀點。這樣,學生就發(fā)揮了主動性,從科學的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這對于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都具有積極意義。
三、結語
綜上所述,新課標對小學科學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在教授科學知識的同時也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在這一教學目標要求下,教師應轉變教學理念,豐富教學形式,采取多樣化的教學策略,提升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程衛(wèi)飛.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小學科學課程教學的創(chuàng)新探索[J].文理導航(中旬),2021(3):88-89.
[2]臧秀紅.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的小學數學課程建設與教學實踐[J].新課程(小學),2019(5):94.
[3]邱健.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的小學科學課程建設與教學實踐[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9(3):63.
[4]田紹友,黃利貴.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的小學科學課程建設與教學實踐[J].讀寫算,2018(27):155.
[5]錢炳生.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的小學數學課程建設與教學實踐[J].教書育人,2018(2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