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士文
有人說,閱讀和寫作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一對翅膀,二者相互作用,成就了教師的卓越。生活中,許多教師喜愛閱讀,但由于沒有養(yǎng)成常積累、勤動筆的好習慣,其寫作水平難以取得明顯進步。對于如何提高教師的寫作水平,筆者提出如下三點建議。
敢于動筆、勤于模仿
許多教師都有勤于閱讀的好習慣,也時常能從書中生發(fā)出自己的想法,但很少有人用心把這些內容記錄下來。殊不知,“寫好”也是一種習慣,是重復行為最終練就的“下意識”,需要不斷實踐才能真正掌握訣竅,教師如果僅停留在思想層面卻不動筆,便很難跳出原先的思維習慣和認知邏輯,無法鍛煉書面的語言表達能力。因此,教師首先要做到敢動筆,才能不斷積累經驗,逐步形成自己的寫作風格。
寫作起步階段,教師可以從模仿經常閱讀的教育雜志中的文章開始練習下筆。教育類雜志能夠及時傳遞教育的最新熱點及動態(tài),對教師了解教育改革方向具有指導意義,是教師模仿的好樣本。模仿前,教師可以先從讀者思維轉換至作者思維,很多人在閱讀中常習慣使用前者,而對于希望快速提高寫作能力的教師而言,以作者視角閱讀文章則可以更好地融入作品,考慮其中的結構方式、敘述方式、表達方式等。具體而言,閱讀每篇文章時,教師要認真品味作者的觀點,揣摩作者為何要采用這些事例來論證觀點,并反復研究作者的寫作思路,理清文章一步步的邏輯關聯(lián)。同時,教師還要細細推敲文章的語言風格,體會其中用詞的精妙。
深耕閱讀、積累素材
不少教師曾發(fā)問,不知道寫些什么。實際上,寫作的內容就來自我們的生活經歷和閱讀。遇到某件事的想法、解決某一問題的經驗教訓、由閱讀引發(fā)的思考,都可以成為文章的主要內容。
當然,若想進一步豐富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認知體驗,教師還需要在閱讀上下些功夫。每一位教師都應通過閱讀培養(yǎng)自己感受生活的能力,努力從普通的小事里發(fā)現(xiàn)教育資源,并及時將其記錄下來。即使新手教師尚未磨煉出觀察教育生活的獨特視角,他們也可以嘗試引用教育學、心理學的相關知識思考每一處鮮活場景的價值和意義,例如學校發(fā)生的趣事可以生成哪些教學情境、課堂中的學生提問值得我們反思哪些問題……以此提高自己對閱讀和寫作的理解水平。
串聯(lián)內容、明晰結構
加拿大著名認知心理學家史蒂芬·平克說,寫作之難,就在于把網狀的思考,用樹狀結構,體現(xiàn)在線性展開的語句里。這句話正說明結構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它能夠像“絲線”一樣,串聯(lián)起分散而零碎的寫作素材,將雜亂的內容組成一篇條理清晰、結構嚴謹?shù)奈恼隆?/p>
在“如何串聯(lián)”的問題上,上海市教育考試院副院長常生龍曾在其著作《教師閱讀的那些事兒》中介紹了兩種寫作路徑——
一種是“自上而下”,即作者需在寫文章之前首先確定主題,根據(jù)主題表達的需要篩選材料,再進行謀篇布局。這樣,作者就像在建設高樓大廈之前就對設計圖紙了然于胸,可以在正式動筆之前對文章的每個部分要寫什么內容、中間如何起承轉合等做到心中有數(shù)。另一種是“自下而上”,需要作者對已有的海量寫作題材進行整理分類,并在同類題材中慢慢明確主題。這種路徑猶如用五顏六色的花兒去展現(xiàn)一個美麗的世界,看起來似乎難度不高,但同樣需要作者為文章構建一條邏輯清晰的主線,各部分材料之間也要有明晰的因果關系。
筆者認為,上述兩種寫作路徑均值得借鑒,依照文章的具體內容,教師可以進行自由選擇或結合。
閱讀和寫作是助力教師成長的重要渠道,前者可以幫助教師獲取新知、緊跟時代節(jié)奏,后者則能見證教師閱讀的厚度,成為其表達發(fā)聲的途徑。筆者相信,讓寫作見證閱讀的厚度,定能為教師發(fā)展帶來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