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香玉
當一個社會的“好學生心態(tài)受害者”多起來,就不能只看到個體的困境,更需要進行教育上的反思:我們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是否還在繼續(xù)培養(yǎng)更多的“好學生心態(tài)受害者”?家長和教師應如何調(diào)整自己對“好學生”的認知?本刊編輯部邀請相關專家,為家長和教師提供有價值的思考和建議。
《教育家》:您如何看待和定義“好學生”?
關承華:首先,人們對“好學生”概念的理解走入了一個誤區(qū),孩子上小學后,就被人為地分成“好學生”“中等生”“差生”。其次,人們對“好學生”概念存在誤讀,從表面來看,“好學生”是一種榮譽、一個光環(huán)、一枚標簽,但這都是外界給予的,對孩子而言是被動接受。最后,對“好學生”概念存在誤解,人們評價“好學生”的標準是什么?最直接的表現(xiàn)就是學習成績,實際上這是片面的。
從教34年,我始終堅守“人才”二字,必須先學會做人再考慮成才,所以我一直不是特別看重學生的成績。我堅信自己評價孩子的五個標準:大拇指——身體健康,食指——心理健康,中指——品質(zhì)和人格,無名指——立足于社會的能力,小拇指——分數(shù)。我曾教過一個學生,成績非常拔尖,但他極端自私,從不愿為集體做任何事情,同學如果有不會的題問他,他也一定拒絕,而且經(jīng)常說一些反映人性陰暗面的話。教他三年,評“三好學生”的機會我一次也沒給過他。
“好學生”是有時效性的,一般來說,在中小學階段,學習成績拔尖就會被認為是“好學生”。但在中小學階段成績拔尖與多重因素相關,如孩子的智力發(fā)育狀況、用功程度、家庭背景、家長的教育水平等。到了大學階段,“好學生”的標準相對多元,除了學習成績,社會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社交能力等因素也非常重要。
“好學生”也是有階段性的,一個孩子某個階段可能是家長和老師眼里的“好學生”,但我們要知道,進步與退步都是孩子成長中的正常現(xiàn)象,當逐漸褪去“好學生”的光環(huán)時,孩子的心態(tài)難免會受影響,甚至成為一種打擊。
“好學生”的含義太狹窄,人們對“好學生”的認識也太狹隘,因此我呼吁,從家庭、學校到社會,都要淡化“好學生”的概念,別把這頂帽子扣在孩子的頭上。
從我多年的經(jīng)驗來看,步入社會以后,學生時代的“好學生”反而不像在學校時那么耀眼。究其原因,也許他們身上所謂的“好”并不是其賴以維持的根本優(yōu)勢。
舉個至今讓我想起來都深感惋惜的案例。學生小Q初中三年一直是學霸,回回考試第一名,中考時非常順利地考上了人大附中重點班,高考又考入了清華大學。畢業(yè)后幾年沒什么聯(lián)系,突然有一天小Q的媽媽給我打來電話說:“關老師,求求您救救小Q吧。”誰也想不到,大一還沒讀完,小Q就被清華大學勸退了。當時我就回想起了初中時發(fā)生在小Q身上的一件事。從小父母對他管得非常嚴,那時很多學生談論游戲,他卻插不上嘴。一天早上,小Q被媽媽拽來我的辦公室,媽媽說:“我夜里上衛(wèi)生間,無意間發(fā)現(xiàn)小Q的門縫有光亮,推開門竟發(fā)現(xiàn)他在偷著玩電腦游戲?!彪m然當時孩子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但這件事已經(jīng)埋下了隱患。考上大學,終于離開了媽媽的監(jiān)督,對小Q而言是一種解放和解脫,大一這一年,他經(jīng)常夜不歸宿,徹夜泡在網(wǎng)吧里。
《教育家》:“好學生困境”在很大程度上與家長的教育理念相關,在當前的教育環(huán)境下,家長應如何調(diào)整自己對“好學生”的認知?
殷飛:首先,從片面到全面,正確認識“好學生”的內(nèi)涵。“好學生”應該是全面發(fā)展且有特色的,而不是單一的、片面的。在認識“好學生”時,我們常會進入容貌評價上“一白遮百丑”的誤區(qū),即只要考試成績好就是“好學生”。這樣的誤區(qū)一方面容易導致孩子發(fā)展的片面性,將一門心思只放在考試和成績上,而忽視了其他方面的發(fā)展,如運動能力、同情心、勞動習慣、同伴交往等。另一方面,只關注成績也很容易導致學生的其他特點被埋沒,如一些孩子雖然很努力,學習習慣也不錯,但是除了學習成績很一般,其他方面卻很有特色甚至有天賦,如運動能力很強,語言、表演水平高,等等。這些都提醒廣大家長要全面認識孩子的“好”,避免片面的評價導致“好學生”發(fā)展出現(xiàn)短板,“差學生”被一把尺子埋沒。
其次,從期待不變到動態(tài)穩(wěn)定,正確認識“好學生”的成長過程?!昂脤W生困境”常常來自我們對孩子學習過程的錯誤判斷,如不少家長認為孩子的成績應該是穩(wěn)定的,不能接受孩子學業(yè)成績的波動。這樣的期待是不合理的,它不符合孩子學習的基本規(guī)律。學習成績的波動是正常的,它反映了人的基本認知規(guī)律,即學習總是從不會到會、從不熟練到熟練,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帶來分數(shù)的高低起伏。這種波動能夠反映學習的真實情況,然后幫助孩子查漏補缺,獲得知識結構的補充與完善。因此,家長和教師都需要對“好學生”的學習過程有正確的認識,即期待他們的總體水平保持穩(wěn)定,同時也能夠接受他們暫時的波動,并幫助他們認識學習規(guī)律,學會在動態(tài)中保持平衡,而不是錯誤地期待一成不變的穩(wěn)定。
最后,從封閉保守到開放合作,正確認識“好學生”的健康心態(tài)。“近墨者黑”的認知以及高強度的競爭很容易導致“好學生”和家長們的保守心態(tài),如為了不影響學習,不能和成績差的孩子交往,或者為了不培養(yǎng)競爭對手,不要“傻傻”地幫助別人。要想“好學生”獲得可持續(xù)發(fā)展,家長須有健康的心態(tài)。一方面,認識到孩子們之間的學業(yè)競爭只是表象,其本質(zhì)應是孩子的自我成長;另一方面,要想讓孩子獲得可持續(xù)的自我成長就需引導孩子走出封閉保守,走向開放合作,如一道題目自己苦思冥想不僅效率低,還容易思路狹窄,如果能夠和他人一起探討,則更容易讓認知變得觸類旁通,更好地豐富自己的認知結構。
《教育家》:您如何看待“好學生心態(tài)”?家長哪些偏頗片面乃至錯誤的認知和做法會導致孩子陷入“好學生困境”?
殷飛:“好學生”固然是大家樂見其成的,但任何事物都是一體兩面的,“好學生”也不例外。在成為“好學生”的過程中,我們要警惕孩子形成“好學生心態(tài)”。這是表現(xiàn)優(yōu)異的學生常見的心理狀態(tài),其中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
一般來說,“好學生”大多擁有積極的心態(tài),他們自信陽光、主動向上、有目標有規(guī)劃。但是在鼓勵并把孩子培養(yǎng)成為“好學生”的同時,家長和老師也需要時刻警惕那些蘊藏在“好學生”內(nèi)心逐步形成的、帶有破壞性的心理特征,如:只能進不能退的壓力、放不下的面子、孤傲離群的自負等。我們這里討論的“好學生心態(tài)”主要指的就是“好學生”內(nèi)心深處存在的消極面,不健康的“好學生心態(tài)”,會影響孩子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甚至會影響其身心健康。同時,“好學生心態(tài)”也會對學生的同伴交往產(chǎn)生不良影響,甚至對構建積極健康、平等互助的班風學風造成消極影響。
“好學生心態(tài)”是優(yōu)秀者的常態(tài),即在集體的競爭與評比中,學業(yè)名列前茅的孩子會自然而然表現(xiàn)出來的心理特點。為了保持領先優(yōu)勢,不少“好學生”在積極學習的同時也會產(chǎn)生保守的態(tài)度,會擔心成績下滑、掉隊而變得謹小慎微,會慢慢地包裹自己、掩飾不足。因此,家長和老師在關注成績落后的學生的同時,還需要有意識地關心那些從不給老師添麻煩、默默地認真學習的“好學生”,敏感地發(fā)現(xiàn)他們內(nèi)心悄然發(fā)生著的改變,幫助他們排解可能的壓力與焦慮。
“好學生心態(tài)”是互動的結果。家長和老師在和孩子互動時,如果不加注意很容易導致孩子形成“好學生心態(tài)”。比如,只看結果不看過程。這是很多家長常犯的教育錯誤,因為陪伴孩子的時間以及教育能力不足,家長們自然而然地就會只關注孩子的學習結果,不能有效關注并在過程中幫助孩子分析與指導。這就導致不少“好學生”把目光聚焦到“好成績”的結果上,成績的波動自然就會帶來心態(tài)的波動,加上缺少過程性的指導與幫助,因為擔心成績這一最終結果就很容易讓孩子們的心態(tài)悄然發(fā)生改變。再如,只能上不能下。過分關注成績的后果必然導致“好學生”只想上不想下,進而發(fā)展成“只能上不能下”的心理壓力,長此以往,如此違背學習規(guī)律的心理期待必然會在正常波動的學習過程中造成心理障礙,甚至有部分學生會產(chǎn)生行為問題,如考試焦慮、抑郁、回避人際交往,甚至拒學。
《教育家》:對“好學生心態(tài)受害者”,您有什么話想說?
關承華:當我知道網(wǎng)上有這么一個“好學生心態(tài)受害者”小組,我特別想加入進去,跟這些孩子聊聊天,聽聽他們有什么委屈,甚至有想擁抱一下每個孩子的沖動,我太心疼他們了。但目前我的身體狀況不允許,所以只好在這里跟他們說說心里話——
你們可能從小就是家長眼里的“乖孩子”,聽話、懂事,上學以后,從“乖孩子”變成了“好學生”。你們可能也曾享受過這一光環(huán)帶來的快樂,但如今,這一光環(huán)對你們而言就像是孫悟空頭上的緊箍兒,成了約束你們的最好法器。我想說,緊箍兒戴在你們頭上,本身并不是你們的錯,這是家長、老師、同學給你們戴上的,但如果已經(jīng)從被動接受變成了主動接受,那么你自己則需要認真反思、積極改變。
家長的焦慮、虛榮心是一種“傳染病”。當你接受了這份虛榮,之后就會逐漸感到緊箍咒的難受,所以把自己列為“好學生心態(tài)受害者”。你應該鼓起勇氣,摘下戴在頭上的緊箍兒。我教過的學生中,走入社會后特別優(yōu)秀的,他們幾乎都不認為自己在學生時代是“好學生”,甚至還走過一些彎路,但憑借著良好的心態(tài)成功逆襲。給你們舉兩個例子——
我的學生A,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現(xiàn)在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長。在初中時,他是我半路接手的一個“亂班”里的“亂孩子”,成天就是踢球、玩。他跟我說,從來沒有人覺得他是“好學生”,他也不覺得自己是“好學生”,直到遇見我,得到我的鼓勵。
我的學生B,畢業(yè)于清華大學,初中時在我任教的班里擔任生活委員,工作井井有條,但性格比較叛逆,經(jīng)常跟媽媽對著干。高中會考結束那天,他帶著一幫同學去吃大排檔到半夜還沒回家,嚇壞了家長和老師,因此被罰寫檢討書。
舉這兩個學生的例子,不是讓大家照著做,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優(yōu)勢和劣勢。我想說的是,在成長的過程中,經(jīng)過一些磨煉,走過一些溝坎,很正常,也很必要。這兩個學生都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好學生”,主要是因為他們自己不接受這個標簽。但他們有上進心、有能力,所以才能有比較長遠的發(fā)展。孩子們,我希望你們能夠撕掉標簽,主動從“好學生困境”中走出來,活出自己的本性、天性和個性。
《教育家》:從家庭教育的角度,如何讓孩子避免陷入“好學生困境”,對于已經(jīng)困在其中的孩子,如何幫他們擺脫“好學生心態(tài)”?
殷飛:勤關注,重預防?!昂脤W生”一般很少讓家長和老師操心,他們態(tài)度端正、認真好學、主動積極,不需要家長做思想工作,因此他們的心理變化也很不容易被家長們覺察,不少“好學生”崩潰后,大家常常詫異地感慨:“怎么可能,他那么認真和優(yōu)秀!”這其實就是我們成人世界長期忽視的“好學生困境”的表現(xiàn)。他們其實和所有學生一樣,也有困惑,甚至因為背負了光環(huán),困惑和壓力更大,但他們又是常常被忽視的一群孩子。因此,對于“好學生”,我們要勤關注、多交流,敏感地發(fā)現(xiàn)孩子出現(xiàn)的微妙變化,及時幫助他們打破“心理設限”,預防可能存在的“好學生心理危機”。
重過程,輕結果。在陪伴、指導和幫助孩子的過程中,我們要始終堅持看重過程,避免過分看重結果,幫助“好學生”端正心態(tài),不斷把他們從高度關注結果的“神壇”上引下來,讓他們把目光聚焦在當下,聚焦在過程的進一步優(yōu)化,而不是對結果的焦慮上。如面對考試成績,無論進步還是退步都要引導他們從中找到具體原因,而不是在結果上糾纏不清,深陷“害怕退步”的沼澤中。
多幫助,少指責。當孩子出現(xiàn)成績的退步時,家長們要盡量減少簡單的指責,設法幫助他們找到成績退步背后的具體原因,探尋到改進的具體方法?!昂脤W生”的焦慮心理除了害怕退步,還擔心找不到出路,不知從何處入手、重整旗鼓。
一旦孩子陷入“好學生困境”,家長除了要堅持陪伴與幫助孩子,還需加強家校合作,為孩子營造健康的成長生態(tài)。學校教育的最大特征是集體性,要做到個性化難度較大,當家長收到學校的反饋信息時,要根據(jù)自家孩子的情況和學校老師保持密切聯(lián)系,在老師的專業(yè)引領下,幫助孩子分析進步或退步的具體原因,形成協(xié)同合力。如孩子開始進步,這時的“好學生心態(tài)”就會自然產(chǎn)生,家長除了為孩子的進步高興外,還需引導孩子理性分析進步的具體原因,把他們的注意力引導到具體問題的分析上,以免出現(xiàn)模糊與混沌。
理性是“好學生”身心健康和幸福之光,只有家長理性,“好學生”才會放下包袱,直面學習與成長,才能獲得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健康動力。
關承華:我首先想問家長一句:你了解你的孩子嗎?在很多次家長會和家庭教育講座上,我都問過這個問題。很多家長自認為很了解孩子,其實不然。這個“好學生心態(tài)受害者”小組里有6萬多孩子,但有多少家長和老師“看見”了他們的這種困境呢?了解是理解的前提,家長不能只看到孩子的學習成績,而要努力走進他們的內(nèi)心。曾有不少學生跟我說過,“父母雖然關注我,但他們關注的重點是我的分數(shù)”。
曾經(jīng),有個男生突然來找我,很不好意思地說:“關老師,昨天我過生日,班里好多同學送我禮物,有個女生竟然吻了我一下,說是把她的初吻獻給我?!边@個男孩很緊張,問我該怎么辦。我當時笑著說:“你要是想記住,就留在心里吧。但我想,慢慢你就會淡忘了。而且,這也不見得是她的初吻?!甭犃宋业脑?,他一驚:“怪不得呢,關老師,我們班不少男生都說這并不是她的初吻?!笨赡苣愫茈y想到,這個女孩,是班里的班長,而且學習成績非常好,她的媽媽也絕對不知道她在到處獻“初吻”。
同樣,老師們也要反思,在關注學生學習成績的同時,我們關注學生的想法和心理了嗎?我在《憑什么讓學生服你》這本書里一再強調(diào),老師必須懂些心理學,要學會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
要拯救這些陷在“好學生困境”里的孩子,我認為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讓孩子愿意跟你說真心話,前提就是你要對孩子付出真心,要跟孩子和解。這就需要家長摒棄虛榮和攀比的心理,接受平凡。作家梁曉聲在《人世間》里說:“孩子若是平凡之輩,那就承歡膝下;若是出類拔萃,那就讓其展翅高飛。接受孩子的平庸,就像孩子從來沒有要求父母一定要多么優(yōu)秀一樣。”如何接受平凡?我建議家長重拾親情。因為隨著孩子長大,他可能已經(jīng)從“乖寶寶”變成了“叛逆少年”,在這個過程中,親情也在淡化。家長們可以時常翻一翻孩子兒時的照片和視頻,好好回憶一下孩子曾經(jīng)帶給你和家庭的歡樂,你們曾經(jīng)多么幸福,今天為什么覺得幸福少了呢?愿你能反省自己,重新?lián)肀Ш⒆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