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德振
時下,野外帳篷露營在廣州很時興,風頭大勁。某酒店不在繁華商業(yè)區(qū),偏于一隅,住客稀少,該店經(jīng)營者敏銳意識到了后疫情時代“帳篷經(jīng)濟”的商機、巨大潛力和市場需求,馬上購買了大量帳篷設備設施,充分利用酒店大量的空置草坪和半山丘陵地帶,開展野外露營住宿。每到節(jié)假日、雙休日,大量的市民涌入,酒店周圍全是帳篷,像大草原上的蒙古包,星羅棋布,蔚為壯觀;而且是一“篷”難求,需要提前預訂和排隊,酒店因此賺到眉開眼笑,一掃酒店地理位置偏僻和疫情影響帶來的“陰霾”。
有人不解:現(xiàn)代人這是怎么了?放著舒適安逸又方便的豪華客房不住,卻花著不菲的費用去住簡陋而又不方便的露天帳篷?趕的是個什么時髦?體驗的是個什么感受?
如果以普通的消費觀點來看,這是很不劃算的消費。帳篷方圓之地,逼仄狹小,空間有限,設備設施簡陋,尤其碰到天氣突變,還可能遭風吹雨打被淋成“落湯雞”;即使不下雨,洗澡、洗漱、上廁所都極為不便,但為什么大家還樂此不疲、連連趕趟呢?
站在消費者心理視角上分析,一方面他們是想“嘗鮮”,體驗最原始的席地而臥的粗陋感覺;另一方面正因為有諸多“不方便”,才讓人特別能體驗到“方便”時的種種可貴,這反襯出了過往“方便”時的幸福,激發(fā)起人們倍加珍惜過往美好生活的潛意識和情懷。
尤其是一些家長想借此機會和逼仄的空間來親子互動,排除繁雜和干擾;并引導小孩們適應“不方便”所帶來的困窘和清苦,不排除有讓孩子們吃點苦、增長見識和經(jīng)歷的想法,也還有讓自己和孩子們多點親近大自然的心愿和潛在需求。
作為酒店的經(jīng)營者,用詩意而走心的文旅產(chǎn)品收獲和滿足消費者的共情,才是經(jīng)營創(chuàng)新的匠心所在;看似“不方便”的產(chǎn)品,卻蘊含著與消費者共情的內(nèi)容和巨大商機;看似“含金量”不高的經(jīng)營舉措,卻滿足了消費者的潛在需求和變化了的消費品位,說明世事如棋,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也可以這么說,今天的消費時代悄然發(fā)生了變化,消費者也變了,他們潛在的需求表達為:“我們買買買,不是因為需要,而是因為喜歡”“盡管不方便,我們依然鐘情”……這就是“后疫情時代”的“逆勢”消費觀,既反映出人們對外出旅游的渴盼向往,也透露出消費習性的返璞歸真與供求關(guān)系的多樣化、變化性。
“不方便”也能賺錢。搞企業(yè)的人,照此思路延伸,不妨想想“不方便”是否還可以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潛力市場、消費模式和流行產(chǎn)品呢?商機無限,稍縱即逝,這值得人們琢磨探求和認真把握。
(常朔摘自微信公眾號“京都聞道閣” 圖/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