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梅堯臣是宋代詩學“平淡”論的首倡者,被譽為宋代“平淡”詩風的開山鼻祖。在批評晚唐五代以來西昆體之流弊的基礎(chǔ)上,梅堯臣一改西昆體詩風浮艷、內(nèi)容空虛、語言晦澀的缺點,倡導了平淡的風格,并在豐富的詩歌實踐基礎(chǔ)上,對“平淡”的地位、內(nèi)涵和本質(zhì)等相關(guān)理論問題進行探討,建構(gòu)了其獨特的“平淡”理論,是宋代“平淡”理論的重要奠基者,開啟有宋一代文藝之“平淡”風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影響深遠。
關(guān)鍵詞:梅堯臣;淡;平淡;詩學觀
中圖分類號:I206.2?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672-1217(2023)01-0125-09收稿日期:2022-11-14
基金項目:“廣西高等學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師培育計劃”人文社會科學類立項課題(2021QGRW011):中華傳統(tǒng)美學淡精神及其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研究;廣西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研究課題(20FZX005):中華民族傳統(tǒng)藝術(shù)“逸”審美觀念流變研究。
作者簡介:周斌(1982-),女,廣西玉林人,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文學博士、博士后。
“淡”是中國古代文論的核心范疇之一,它與“神”“清”“趣”“妙”“逸”等范疇一起概括出中國文藝中多種穩(wěn)定而有差異性的審美價值取向與風格特征?!暗狈懂犛凶约邯毺氐膶徝懒髯儦v程,它發(fā)源于先秦,確立于魏晉,發(fā)展于唐代,成熟于宋代,承傳于明代,深化于清代,形成了由“平淡”“淡逸”“古淡”“淡遠”“恬淡”等二級范疇構(gòu)成的范疇群?!捌降笔恰暗弊钪匾亩壏懂?,“平淡詩觀不能不處于宋人詩說之重心”①,而梅堯臣則是宋代“平淡”理論的首倡者,被譽為宋代“平淡”詩風的開山鼻祖,在他的倡導下,“平淡”逐漸發(fā)展成為宋人文藝批評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文論范疇。雖然學界有不少學者關(guān)注到梅堯臣的“平淡”理論,但是關(guān)于理論的提出背景、內(nèi)涵構(gòu)成和成因影響等內(nèi)容的研究還有不盡之處,有待深入探討。
一、梅堯臣“平淡”論提出的背景
宋初文壇,流行的詩歌風格可以概括為“宋初三體”,即“白體”“晚唐體”和“西昆體”,它們是從“唐音”向“宋調(diào)”過渡的產(chǎn)物,其中影響最大的則屬“西昆體”?!端卧娾n·宛陵詩鈔》引元人龔嘯對梅堯臣的評價:“去浮靡之習,超然于昆體極弊之際;存古淡之道,卓然于大家未起之先。”②元代劉性《宛陵先生年譜序》:“變晚唐卑陋之習,啟盛宋和平之音,有功于斯文甚大?!雹勖穲虺荚凇洞痦n三子華韓五持國韓六玉汝見贈述詩》中表達了他對“西昆體”浮靡之風的批判:“煙云寫形象,葩卉詠青紅。人事極諛諂,引古稱辨雄。經(jīng)營唯切偶,榮利因被蒙。”④可見梅堯臣倡導風雅平淡,正是針對晚唐以來綺麗秾艷和追求形式技巧的詩風,尤其是“西昆體”而發(fā)的,對“西昆體”之流弊具有糾正作用,這個批判和重建的過程,反映了“平淡”文風的確立是宋初文人在艱苦探索中曲折形成的。
宋初文壇承習晚唐五代之余韻,文人對白居易的詩體風格推崇有加,導致白詩盛行,時人多有效仿,號稱“白體”。田錫《覽韓偓鄭谷詩因呈太素》:“順熟合依元白體?!雹贇W陽修《六一詩話》:“常慕白樂天體,故其語多行于容易?!雹趨翘幒瘛肚嘞潆s記》卷一:“昉詩務(wù)淺切,效白樂天體?!雹邸绊樖臁薄叭菀住薄皽\切”是“白體”的主要藝術(shù)特征。同時還有另外的一批人,以“九僧”即希晝、保暹、文兆、行肇、簡長、惟鳳、惠崇、宇昭、懷古九位僧人為代表,他們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模仿賈島、姚合,由于宋初人習慣把賈島、姚合看作是晚唐人,所以他們的詩歌風格被稱為“晚唐體”。他們一方面模仿晚唐賈島、姚合的苦吟精神,藝術(shù)上追求奇巧,重視五律,斟字酌句;另一方面也有白體詩平易流暢的傾向,詩歌內(nèi)容多以表現(xiàn)清邃幽靜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隱逸生活為主,在宋初文壇,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歐陽修《六一詩話》精辟地指出了晚唐體的基本特征:“唐之晚年,詩人無復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務(wù)以精意相高。如周樸者,構(gòu)思尤艱,每有所得,必極其雕琢。”④歐陽修認為晚唐體是以“以精意為高”“構(gòu)思尤艱”“極其雕琢”為主要藝術(shù)特色。蘇軾《書荊公暮年詩》則對“晚唐氣味”的氣格卑弱進行了批評:“七言詩終有晚唐氣味?!雹?/p>
“宋初三體”中,西昆體是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的一個詩歌流派。宋初,隨著長期混亂分裂的唐五代的終結(jié),社會開始出現(xiàn)穩(wěn)定發(fā)展的繁榮局面,為了彰顯功績,粉飾太平,宋初統(tǒng)治者有意提倡詩賦,君臣常在慶賞、宴會之時,賦詩唱和,故西昆體興起。歐陽修《六一詩話》云:“蓋自楊、劉唱和,《西昆集》行,后進學者爭效之,風雅一變,謂‘西昆體?!雹迼顑|、劉筠、錢惟演三人在編纂《歷代君臣事跡》之余和李宗諤、張詠、舒雅、錢惟濟等人互相唱和,他們的詩作被編輯成《西昆酬唱集》。楊億《西昆酬唱集序》直接說明了《西昆酬唱集》的選編宗旨:“歷覽遺編,研味前作,挹其芳潤”⑦。他們不滿白體詩的淺易、順熟,也不滿晚唐體的精意、枯寂,改以李商隱為宗,同時兼學唐彥謙,以才學為詩,技法圓熟、語義要深、詞藻華麗,詩歌風格典雅富麗、精巧繁縟。西昆體對白體與晚唐體的弊端有一定的補救作用,遂得以流行開來。西昆體歷經(jīng)太宗、真宗、仁宗三朝,盛行半個世紀之久。然而,正如清代朱庭珍《筱園詩話》卷四所云:“久而堆垛挦扯,貽人口實?!雹辔骼ンw以學問為詩,刻意模仿,大量用典,導致詩歌匠氣太重、內(nèi)容貧乏、思想空洞、缺乏情感,因而逐漸被世人詬病。最先對西昆體進行強烈抨擊的是仁宗朝時的石介,其后,歐陽修、蘇舜欽、梅堯臣等人陸續(xù)舉起反對大旗,開創(chuàng)新的詩風,西昆體逐漸衰微。而真正導致西昆體走向衰微的根源在于其本身的弊端。《清四庫全書總目·集部·總集類》:“其詩宗法唐李商隱,詞取妍華,而不乏興象?!雹嵛骼ンw宗法李商隱,然而卻只是一味地模仿。譬如題材上,完全承襲了李商隱的詠史、詠物、無題等詩歌題材,甚至直接沿用李商隱的詩歌題目,如楊億、劉筠、錢惟演、李宗諤亦作《南朝》,錢惟濟、劉筠、楊億等人亦有《宋玉》。更有甚者,還有人直接“挦撦”李商隱的詩句入詩,乃至貽笑大方。宋代劉攽的《中山詩話》就記載了這么一個笑話:“祥符、天禧中,楊大年、錢文僖、晏元獻、劉子儀以文章立朝,為詩皆宗尚李義山,號‘西昆體,后進多竊義山語句。賜宴,優(yōu)人有為義山者,衣服敗敝,告人曰:‘我為諸館職挦撦至此。聞?wù)邭g笑?!雹倏梢姡@種模仿已經(jīng)到了亦步亦趨的可笑地步,然而他們只是刻意發(fā)揚了李商隱喜歡用典,艱深晦澀,形式華美,對仗工整,文采豐富的表現(xiàn)外殼,卻拋棄了李商隱詩歌內(nèi)容豐富,意蘊深刻的思想內(nèi)核,所以未免失其本真。
在藝術(shù)形式上,西昆體具有聲律協(xié)諧、對仗工穩(wěn)、字句新巧、辭藻華麗的美學特征?!肚逅膸烊珪偰俊ぜ俊た偧悺罚骸啊逗蟠逶娫挕吩啤段骼コ瓿罚瑢ε甲置骐m工,而佳句可錄者殊少,宜為歐公之所厭?!雹谥苯又赋隽似渲匾曅问交谋锥?。阮昌齡海州試《海不揚波賦》中的警句屬對工巧,充滿節(jié)律之美,文風富艷,楊億十分贊賞?!端驮诘佬悴判颉肪陀涊d楊億在給元宗道秀才的信中贊美阮昌齡道:“學術(shù)淵奧,才思深婉,雅善辭賦,尤工詩什?!雹邸抖εc諸公宴集賢梅學士西齋,分得“今夕何夕”,探得“云”字并序》記載楊億與友人歡宴酬唱:“于是迭出巨題,互探難韻,構(gòu)思如涌,弄翰若飛?!雹芪骼ノ娜说募瘯瓿獙︻}材、體裁、用韻等方面規(guī)定嚴格,往往互探難韻,至窮盡其韻為止,為爭勝,務(wù)必求新出奇,結(jié)果難免拘于用韻,流于形式,牽強成句。陳師道《后山詩話》:“又喜用古語,以切對為工,乃進士賦體爾?!雹葜赋隽宋骼ンw講究“切對”和喜用“古語”的特征。以楊億《淚二首》為例,該組傷春詩最大的藝術(shù)特色就是大量用典。第一首用了大量關(guān)于悲愁灑淚的典故,直到最后一句方才道出傷春之意。使用的典故有蘇蕙織錦、司馬相如與卓文君之事、漢樂府《隴頭歌辭》寫漂泊者之淚、酈道元《水經(jīng)注·江水》寫凄清之淚、陳皇后失寵及薛靈蕓在魏文帝時被選入皇宮事。第二首則使用了荊軻易水送別、黍離之悲、卞和獻璧、楊子之鄰人亡羊、胡笳十八拍和漁陽三撾鼓、楚王好細腰等典故。大量典故的生硬堆砌是對李商隱七律《淚》的刻意模仿,不僅沒有新意,而且因為典故之間缺乏必要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且與主題“傷春”不符,反而失去了應有的藝術(shù)價值。此外,同一典故也被西昆文人改頭換面,互相借鑒,如錢惟演的“青鳥當時下紫云”⑥(《戊申年七夕五絕》),薛映的“青鳥潛來報消息”⑦(《戊申年七夕五絕》),劉秉的“漫教青鳥傳消息”⑧(《戊申年七夕五絕》),三足神鳥青鳥為西王母傳遞信息的典故已經(jīng)成為了西昆文人酬唱文字中的熟套。
隨著西昆體浮艷文風的泛濫,為了重新恢復儒家詩教,據(jù)《全宋文》卷六三二《石介一五》記載,在《西昆酬唱集》結(jié)集的第二年,真宗就下詔批判道:“而近代以來,屬辭多弊,侈靡滋甚,浮艷相高;忘祖述之大猷,競雕刻之小巧?!雹嵴孀谂辛宋骼ンw侈靡浮艷的文風,提倡有載道思想的復古文風,要求詩文創(chuàng)作“思教化”“無尚空言”,要言之有物,多務(wù)實言,發(fā)揮文章經(jīng)世濟國的社會功能,統(tǒng)治者的批判對西昆體的沒落起著重要的作用。針對社會上“西昆體”浮靡文風泛濫的現(xiàn)象,梅堯臣、歐陽修也毫不留情地進行了批判。歐陽修《世人作肥字說》:“世之人有喜作肥字者,正如厚皮饅頭,食之未必不佳,而視其為狀,已可知其俗物?!雹饷穲虺肌俄嵳Z答永叔內(nèi)翰》將其改為:“世人作肥字,正如論饅頭,厚皮雖然佳,俗物已可羞。”歐陽修與梅堯臣運用“肥”“厚”“俗”這樣的詞來批評西昆體,可見他們對西昆體的反感和厭惡。梅堯臣、歐陽修高舉批判“西昆體”的大旗,并得益其在文壇的地位和影響力,這種批判精神其后得到了許多文人的繼承和發(fā)揚,掀起了“平淡”詩風新熱潮。梅堯臣《答王補之書》有云:“適觀足下十篇之作,深厚詣道,究古人之所不及,發(fā)前史之所未盡,其至乎,至者矣!”①梅堯臣批判了講究駢偶辭藻的形式主義文風,充分肯定和稱贊內(nèi)涵深厚、志趣高遠的文章。
梅堯臣一改西昆體詩風浮艷、內(nèi)容空虛、語言晦澀的缺點,倡導了平淡的風格,對宋詩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劉克莊《后村詩話》有云:“本朝詩惟宛陵為開山祖師”②,可謂精當。
二、 梅堯臣的“平淡”論
梅堯臣在自己的詩文中多次提到“平淡”、用到“平淡”,其對“平淡”的喜愛與推崇可見一斑,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平淡”論,概括起來,梅堯臣對“平淡”的理論建構(gòu),主要包含以下三個層面的內(nèi)容:
(一)“平淡”的地位
梅堯臣《讀邵不疑學士詩卷杜挺之忽來因出示之且伏高致輒書一時之語以奉呈》云:“作詩無古今,唯造平淡難?!雹勖穲虺及选捌降弊鳛樵姼璧淖罡邔徝览硐胩岢鰜恚叨瓤隙恕捌降钡拿缹W價值。在他看來,“平淡”的藝術(shù)風格是一般人難以達到的最高審美理想,他的這一詩學主張,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梅堯臣《續(xù)金針詩格》:“純而歸正,上格。詩曰:‘凡席延堯舜,軒墀立禹皋。淡而有味,中格。詩曰:‘閑欹太湖石,醉聽洞庭秋。華而不浮,下格。詩曰:‘山花插賓髻,石竹繡羅衣?!雹苊穲虺及选凹兌蓖瞥鐬樯细瘢m然沒有直接把“淡”推為上格,但是把“淡而有味”視為中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對“作詩無古今,唯造平淡難”這一詩學主張的呼應,說明“淡”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具有不可忽視的理論價值。
(二)“平淡”的內(nèi)涵
縱觀梅堯臣關(guān)于“平淡”的論述,可以把他對“平淡”的內(nèi)涵理解,概括為以下幾個層面的內(nèi)容:
首先是“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歐陽修《六一詩話》曾記載梅堯臣對他說過的話:“圣俞嘗謂予余曰:‘詩家雖率意而造語亦難。若意新語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為善也。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然后為至矣。”⑤在這里,梅堯臣提出了詩歌的兩個價值層次,即“善”與“至”,意新、語工僅僅達到“善”的標準,只有做到將難寫之景描述得如同重現(xiàn)眼前,語言含有不盡意蘊,耐人尋味,才能達到詩歌的至境。歐陽修接著問梅堯臣:“語之工者固如是,狀難寫之景,含不盡之意,何詩為然?”⑥梅堯臣指出這種“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是“作者得于心,覽者會以意,難指陳以言”⑦。歐陽修《六一詩話》又有云:“圣俞覃思精微,以深遠閑淡為意?!雹鄽W陽修《再和圣俞見答》云:“子言古淡有真味”⑨,歐陽修用“閑淡”和“古淡”來評價梅堯臣,揭示了“閑淡”和“古淡”蘊藏著含蓄深遠真意和無盡幽遠真味的本質(zhì),充分體現(xiàn)了其“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的詩學主張。
其次是“以故為新,以俗為雅”。陳師道《后山詩話》有載:“閩士有好詩者,不用陳語常談。寫投梅圣俞,答書曰:‘子詩誠工,但未能以故為新,以俗為雅爾?!雹饷穲虺颊J為“好詩者”之詩只能達到“工”的境界,是因為做不到“以故為新,以俗為雅”,所以達不到心目中的“平淡”理想境界,梅堯臣在這里其實指出了“平淡”的又一層含義,即“以故為新,以俗為雅”,梅堯臣追求的“平淡”,正是要求文字、形式之俗與立意、境界之雅兩兩結(jié)合,也即以“平”之語,表達“淡”之意。
最后是“圓熟”。梅堯臣《依韻和晏相公》詩云:“因吟適情性,稍欲到平淡??嘣~未圓熟,刺口劇菱芡。”①梅堯臣認為詩歌語言未達到圓熟的境界,就會顯得生澀刺口,在他看來,“圓熟”是“平淡”的重要美學特征。關(guān)于梅堯臣的詩歌風格,歐陽修在《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一詩中進行了總結(jié):“梅翁事清切,石齒漱寒瀨。作詩三十年,視我猶后輩。文詞愈清新,心意雖老大。譬如妖韶女,老自有馀態(tài)。近詩尤古硬,咀嚼苦難嘬。初如食橄欖,真味久愈在?!雹跉W陽修認為梅翁的詩文清新如同寒泉沖激銳石一般清冷峻峭,他的心境雖已蒼涼老大,文詞卻更加清新美妙,好似那妖嬈美女,雖然半老卻風韻猶存,雖然近作古樸瘦硬,卻需要反復咀嚼,如同食橄欖一樣,初嘗苦澀,味道卻越來越好。歐陽修雖然沒有直接言及梅詩之淡,但是“清新”卻具備了“平淡”的審美質(zhì)素,歐陽修在詩中兩次用到“老”字,梅堯臣詩歌“真味久愈在”,正是內(nèi)蘊之“老熟”所致,是其踐行“平淡”詩學主張的結(jié)果。歐陽修《梅圣俞墓志銘并序》又云:“其初喜為清麗閑肆平淡,久則涵演深遠,間亦琢刻以出怪巧,然氣完力余,益老以勁?!雹邸耙胬弦詣拧保傅氖敲穲虺紙A熟的平淡詩風。梅堯臣之“平淡”,不是淺切平易,而是漸老漸熟的老成,這種境界絕非易得,而是經(jīng)過長年累月的苦吟構(gòu)思后達到的藝術(shù)妙境?!读辉娫挕罚骸霸娂译m率意,而造語亦難。若意新語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為善也。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然后為至矣?!雹苊穲虺贾捌降辈幌癜左w之流于草率輕易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在藝術(shù)技巧上對煉字和煉意的高度重視。歐陽修《六一詩話》:“圣俞平生苦于吟詠,以閑遠古淡為意,故其構(gòu)思極艱?!雹菘梢娒吩娭肮诺钡牡脕斫^非易事,而是經(jīng)過長期苦吟構(gòu)思之后的頃刻而成,可謂“圓熟”之后的自然天成。梅堯臣還有一個詩袋的傳說,據(jù)孫升《孫公談圃》記載,孫升、杜廷之與梅圣俞一起坐船時發(fā)現(xiàn),梅堯臣無論是寢食,還是游觀,無時不在思索苦吟,每次一想到什么,就會突然從座位上離開,奮筆疾書,寫成字條,投入袋中。他們就偷偷取出來觀看,發(fā)現(xiàn)寫的都是詩句,有的甚至只是半聯(lián)或一字?!坝性啤髟姛o古今,唯造平淡難。乃算袋中所書也?!雹藜词故恰白髟姛o古今,唯造平淡難”這樣的名句也自算袋詩中來,梅氏之苦吟精神可見一斑。梅堯臣《依韻和永叔子履冬夕小齋聯(lián)句見寄》云:“險詞斗尖奇,凍地抽筍笴?!雹呙穲虺肌对婑薄吩唬骸暗珜⒖嘁饽又妫嫿K窮涉暮津”⑧,足見梅堯臣搜腸刮肚之苦??梢姡穲虺嫉摹捌降苯^非天生而來,而是苦吟所得,也就是他強調(diào)的“文字出肝膽”⑨(《依韻和晏相公》),詩歌創(chuàng)作只有經(jīng)過構(gòu)思上的苦思冥想以及語言上的嘔心瀝血,才能達到工而平、淡而熟的境界。
(三)“平淡”的本質(zhì)
梅堯臣把“平淡”與“情性”聯(lián)系起來,提出了關(guān)于“平淡”本質(zhì)的情性論。梅堯臣《依韻和晏相公》云:“因吟適情性,稍欲到平淡?!雹饷穲虺颊J為“平淡”風格的形成得益于情性的抒發(fā)?!耙鬟m情性”乃摒棄理性思維后,在創(chuàng)作與審美上表現(xiàn)出來的無意識、無目的性的任情率真、自然而然、不假造作的率真本性。梅堯臣《答中道小疾見寄》云:“詩本道情性,不須大厥聲。方聞理平淡,昏曉在淵明?!雹匐m然梅堯臣一直在批判北宋文壇玩物喪志、風雅道喪的創(chuàng)作傾向,但主張“適情性”,重視性情的抒發(fā)則是許多風格流派共同堅持的觀點。梅堯臣也認為詩歌本出于“情性”,堅持把“情性”視為詩歌的本體。
“情性”被引入文藝理論批評可以追溯到漢代的《毛詩序》。《毛詩序》曰:“吟詠情性,以風其上,達于事變而懷其舊俗者也?!雹凇睹娦颉穼Α耙髟伹樾浴钡臉伺e,認同了抒情性為文學的基本屬性,然而其“止乎禮義”之“情性”是受到儒家禮義浸潤過的,而非人類的至純至真之情,仍然受到“志”的統(tǒng)治。而把“情性”確立為詩歌的本源,當推鐘嶸。《詩品序》:“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雹坨妿V分析了詩歌由物感生性情,情性搖蕩而產(chǎn)生的過程?!对娖沸颉罚骸爸梁跻髟伹樾裕嗪钨F于用事?”④認為經(jīng)世致用自有其文體,詩歌不應盲目用典,而是貴在對情性的吟詠?!对娖沸颉罚骸胺菜狗N種,感蕩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⑤可見,鐘嶸的“情性”,乃是將儒家“禮義”的內(nèi)核剔除后“感蕩心靈”的純粹之情。那么,梅堯臣“平淡”詩學觀中的“情性”又具有怎樣的含義呢? 梅堯臣《讀邵不疑學士詩卷杜挺之忽來因出示之且伏高致輒書一時之語以奉呈》詩云:“邵南有遺風,源流應未殫?!雹蘅梢?,其“平淡”也終究不脫離風雅源流。南宋劉克莊《后村詩話》也曾指出:“本朝詩惟宛陵為開山祖師。宛陵出,然后桑濮之哇淫稍熄,風雅之氣脈復續(xù),其功不在歐、尹之下?!雹咚?,梅堯臣的“情性”既非完全“止乎禮義”,也非個人純粹的普通情感,而是具有反映社會現(xiàn)實特定內(nèi)涵和“美刺”功能之“情性”。無論是“愿執(zhí)戈與戟,生死事將壇”⑧(《讀邵不疑學士詩卷杜挺之忽來因出示之且伏高》),還是“一為清潁行,物象頗所覽”⑨(《依韻和晏相公》),其“情性”都來源于對社會現(xiàn)實生活和自然物象的感發(fā)。同時,梅堯臣開始將之前批評家們對“淡”風格的普遍寬泛討論,具體落實為一種針對現(xiàn)實生活和自然物象的描寫精神?!读趾途赶壬娂颉罚骸捌漤樜锿媲闉橹?,則平淡邃美,讀之令人忘百事也。”⑩梅堯臣稱贊林逋的詩風具有平淡深邃之美,而這種美形成于詩人的“順物玩情”,也就是說以自然物象為基點觸發(fā)的情感表達不必過于分明,也就是前面說的“不須大厥聲”,要“靜正”“寄適”?!洞痦n三子華韓五持國韓六玉汝見贈述詩》:“因事有所激,因物興以通?!泵穲虺加种赋鲈姼璨粦皇菫榱霜氉R鳥獸之名或務(wù)求工巧,而應繼承《詩經(jīng)》《離騷》的傳統(tǒng),充分發(fā)揮“美刺”的功能,將憤世嫉邪意寄托在“草木蟲”身上。“因事有所激”強調(diào)詩人的主觀情感依賴于客觀事物的激發(fā),從而產(chǎn)生強烈的藝術(shù)沖動,而“因物興以通”則強調(diào)詩人被客觀事物所激發(fā)的情感要通過具體感觀的藝術(shù)形象來表現(xiàn)。“因事有所激”和“因物興以通”結(jié)合起來就是:詩人被客觀現(xiàn)實和自然物象激發(fā)的情感,通過“興”的方法,把物象聯(lián)系起來,最終形成凝聚了詩人濃郁感情的藝術(shù)形象。實際上,梅堯臣摒棄了西昆體辭藻華麗的一面,主張用平實的語言和形式表達深刻的社會內(nèi)容,因而,梅堯臣的“平淡”不是脫離現(xiàn)實況味之“淡”,而是將對國計民生的強烈關(guān)懷用質(zhì)樸的形式和平靜的情感加以表達,這才是梅堯臣“平淡”論的本質(zhì),而這種“深邃”的平淡之美的形成是“因事有所激,因物興以通”的結(jié)果。梅氏繼承了白居易“為時”“為事”的詩歌理論,強調(diào)“平淡”詩歌的創(chuàng)作沖動要經(jīng)過“事”激和“物”興,也就是客觀事物的激發(fā)才能產(chǎn)生,同時主張詩歌更應該在具體的描繪中表情達意,梅氏意識到了詩歌抒情的特征,比白居易更進了一步。
朱東潤認為:“堯臣是一位激昂慷慨的戰(zhàn)士,把他作品的特征,歸結(jié)為平淡,是和他的身份不相稱的。”①“他說邵必是平淡,但是自己所向往的是李杜韓,他的企圖是手執(zhí)長戈利戟,在斗爭中決一番生死。世上有這樣的平淡的詩人嗎?”②這個說法有失偏頗,如果結(jié)合梅堯臣的“情性論”,我們就可以知道,以憤激和批判的感情作為創(chuàng)作心理基礎(chǔ)也可以成就“平淡”的藝術(shù)風格,“平淡”也可以蘊含著澎湃深厚的情感和強烈的批判現(xiàn)實精神?!懊穲虺夹哪恐械摹降咽且粋€全新的詩學名詞,它實際上是指一種爐火純青的藝術(shù)境界,一種超越了雕潤綺麗的老成風格?!雹劭偟膩碚f,梅堯臣繼承了儒家平淡詩美的理想,在形式上反對西昆體浮艷的文風,提倡平淡自然,而在內(nèi)容上提倡風雅美刺,實際上是主張通過質(zhì)樸的表現(xiàn)抒發(fā)不平之氣,既有平淡自然的一面,也有慷慨雅怨的一面,乃是平淡之中饒有不平之氣。
三、梅堯臣“平淡”論的成因與影響
(一)梅堯臣“平淡”論的成因
梅堯臣平淡詩學理論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兩個:
第一,梅堯臣深受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響。梅堯臣雖出身儒門世家,也不乏經(jīng)國濟世之宏圖大志,然而由于現(xiàn)實的不得志,他更多的是投入老莊道家和佛禪的思想懷抱中,深受道家和佛禪思想的影響。梅堯臣《依韻和邵不疑以雨止烹茶觀畫聽琴之會》有云:“淡泊全精神,老氏吾將師?!雹鼙砻髯约阂岳献又罏榫耩б?,學習道家淡泊思想。梅堯臣與道教人士往來密切,作有《答鵝湖長老紹元示太玄圖》:“道士須換黃庭經(jīng),釋子自明太玄辭?!雹菡f明梅堯臣經(jīng)常與道教人士交游。梅堯臣與佛教禪宗人士也有密切的交往。文人與有才情文采的詩僧唱和樂游,自魏晉以來已經(jīng)成為一種風尚,方回《名僧詩話序》列舉了元代之前文人與詩僧交游的著名例子,其中就包括了梅堯臣與達觀穎:“李杜……所與交游多名僧,尤多詩僧”,“則同……梅圣俞于達觀穎”。⑥梅堯臣與達觀穎經(jīng)常交游唱和,作有《依韻答達觀禪師穎公》等詩。此外,梅堯臣還與許多僧人都有過交情,《省符上人》詩即說自己與一佛僧的往來?!秴慰N叔云永嘉僧希用隱居能談史漢書講說邀余寄之》:“定將修史筆,添傳入《高僧》?!雹弑磉_了對希用禪師的稱贊之情?!端蜕诩簹w秀州》:“心向王城講,緣從??突??!雹嗝鑼懽约号c僧人的送別之情。梅堯臣與道家及佛教禪宗人士交往密切,因此產(chǎn)生了淡泊的思想,如《正仲見贈依韻和答》:“恥游公相門,甘自守恬淡”⑨,表明自己不再追名逐利,而甘于恬淡自守的思想主張?!都念}梵才大士臺州安隱堂》:“詩興猶不忘,禪心詎云著,所以得自然,寧必萬緣縛”⑩,揭示了其自然平淡的詩風與佛禪的關(guān)系。跟梅堯臣交往的也大都是一些在詩畫琴學等方面都有特長的道士和禪師,他們尚“淡”的文藝主張和藝術(shù)創(chuàng)作,無疑會對梅堯臣的“平淡”思想主張和“平淡”詩歌創(chuàng)作產(chǎn)生重要影響。
第二,梅堯臣“一生經(jīng)歷坎坷,心意老態(tài)造平淡”的經(jīng)歷使然。梅堯臣“平淡”論的提出時間是在慶歷六年,也即其45歲高齡之時,可謂“老造平淡”,這與梅堯臣一生的坎坷經(jīng)歷、心態(tài)老成有關(guān)。梅堯臣早年心懷抱負,如其《次韻和長吉上人淮甸相逢》詩中所述:“尚忝齒纓綬,終年趨路歧。俯愧淵中魚,游泳水之湄,仰羨云中鷙,凌厲辭縶維?!雹俚?,由于仕途坎坷,梅堯臣落魄不得志,生活愈加困窘,便萌生淡泊之心。據(jù)歐陽修《梅圣俞詩集序》記載,梅堯臣年輕時由于蔭襲補為下級官吏,屢次參加進士考試,卻總遭壓制。他做過主簿、縣令等基層小官,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到了五十歲,才由歐陽修、趙概等舉薦,被賜進士出身,授國子監(jiān)直講。還要靠別人下聘書,去當人家的幕僚,做過最高的官職也不過是“不過五品”的尚書都官員外郎之職,以至于郁積著自己的才智,不能在事業(yè)中充分表現(xiàn)出來。他還經(jīng)歷過三次大的政治斗爭,在斗爭中他總是站在革新派的立場反對保守派。在失敗的政治斗爭中,友人在政局動亂中遭貶謫紛紛離去,梅堯臣宏圖難展,政途坎坷?!痘刈郧帻埑手x師直》:“文章自是與時背,妻餓兒啼無一錢?!雹凇队朗遒浘啤罚骸柏毷成胁蛔?,欲飲將何緣,豈能以口腹,屈節(jié)事豪權(quán)?!雹壅缭谧约涸娢闹袑懙囊粯?,他不僅仕途慘淡,而且生活困窘,可謂悲慘。此外,生活還對梅堯臣特別殘酷,慶歷四年(1044),妻子病故之后不久,次子又天折,梅堯臣悲痛萬分,寫下《書哀》:“天既喪我妻,又復喪我子。兩眼雖未枯,片心將欲死?!雹芩螝v八年(1048),梅堯臣與第二個妻子所生的不足半周歲的愛女又夭亡,梅堯臣痛不欲生,寫下了《戊子三月二十一日殤小女稱稱三首》詩:“生汝父母喜,死汝父母傷。我行豈有虧,汝命何不長?!雹菥渚涓文c寸斷,催人淚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正是坎坷的人生與心態(tài)的老成,才成就梅堯臣“平淡”的詩學主張。
(二) 梅堯臣“平淡”論的影響
在宋初,除了梅堯臣,還有歐陽修、蘇舜欽等人都有關(guān)于“平淡”的詩學主張,然而,無論是對“平淡”地位的卓越遠見,還是對“平淡”內(nèi)涵的獨到理解,亦或是對“平淡”詩風的豐富實踐,梅堯臣都是歐陽修、蘇舜欽等人所不能比擬的。隨后的蘇軾和黃庭堅等人正是在梅堯臣開創(chuàng)的平淡理論基礎(chǔ)上,繼續(xù)深化“平淡”的理論主張和創(chuàng)作實踐,從而開啟了宋代對“平淡”的普遍追求。
《宋史》卷四百四十二:“工為詩,以深遠古淡為意,間出奇巧,初未為人所知?!雹拗赋隽伺c梅堯臣并稱為“梅歐”的歐陽修對梅堯臣的“古淡”也是自嘆不如,并指出了梅堯臣的詩名之高在當時可謂少之又少。對此,歐陽修在《梅圣俞墓志銘》中這樣描述道:“自其家世頗能詩,而從父詢以仕顯,至圣俞遂以詩聞。自武夫、貴戚、童兒、野叟,皆能道其名字,雖妄愚人不能知詩義者,直曰此世所貴也,吾能得之,用以自矜?!雹呔瓦B武夫、貴戚、童兒、野叟都能知道他的名字,乃至是一些妄愚之人即使不懂梅詩也知道梅詩的珍貴并且用來自夸,可見梅堯臣當時的詩名之高。梅堯臣的“平淡”理論主張以及“平淡”的詩歌實踐,糾正了五代以來的詩風,為宋詩開啟了一條不同于唐詩,且富有自己特色的嶄新道路。在歷史上,文人們對梅堯臣的高評不絕于耳。劉克莊富有遠見地肯定了梅堯臣開創(chuàng)平淡詩風之功,并將其推舉為“開山祖師”,據(jù)歐陽修《梅圣俞詩集序》記載:“昔王文康公嘗見而嘆曰:‘二百年無此作矣!”⑧陸游則稱贊梅堯臣“巍然獨主盟”⑨(《書宛陵集后》),“梅公真壯哉”⑩(《讀宛陵先生詩》),將梅堯臣看作是李杜之后堪與之媲美的第一位詩人?!端卧娾n》引元代龔嘯也評梅堯臣:“存古淡之道于諸大家未起之先”?!锻鹆昙じ戒洝份d劉性《宛陵先生年譜序》指出:“宛陵梅先生以道德文學發(fā)而為詩,變晚唐卑陋之習,啟盛宋和平之音,有功于斯文甚大?!雹俜交亍跺伤琛肪硪辉u價梅堯臣:“宋人當以梅圣俞為第一,平淡而豐腴。”②胡應麟《詩藪·外編》卷五評梅堯臣:“梅詩和平簡遠,淡而不枯,麗而有則,實為宋人之冠?!雹廴~燮《原詩·外篇》也充分肯定了梅堯臣扭轉(zhuǎn)宋初文壇詩學風氣,開創(chuàng)“平淡”風格的歷史功績,將梅堯臣與蘇舜欽二人并稱為“開宋詩一代之面目者”④。眾多高評不一而足,梅堯臣歷史地位之高,影響之大,可見一斑。
總而言之,梅堯臣“平淡”理論的提出有其獨特的時代背景和歷史成因,梅堯臣從“平淡”的地位、“平淡”的內(nèi)涵和“平淡”的本質(zhì)等方面建構(gòu)了其獨特的“平淡”理論體系,是宋代平淡理論的重要奠基者,開啟有宋一代尚“平淡”之風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影響深遠。
Mei Yaochens Theory of “Pingdan”(平淡)
ZHOU Bin
(College of Literature,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541004,China)
Abstract:Mei Yaochen is the pioneer of the“Pingdan”poetry in the Song dynasty, and is regarded as the pioneer of the“Pingdan”poetry style in the Song dynasty. On the basis of his criticism of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Xikun style since the lat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Mei Yaochen changed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style of xikun poetry, such as the style, the content, and the language, and advocated a“Pingdan”sty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tatus, connotation and essence of“Pingdan”, and constructs its unique“Pingdan”theory, which is an important founder of“Pingdan”theory in Song dynasty, it is of epoch-making significance and far-reaching influence to open the“Pingdan”atmosphere of literature and art in the Song dynasty.
Key words:Mei Yaochen;“Dan”(淡);“Pingdan”;poetic view
[責任編輯? 唐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