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語語氣詞作為語氣的重要表達手段,在不同時期不同文體的書面語使用中會呈現出不同的特質。中古漢語作為漢語歷時發(fā)展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其語氣詞在不同文體中的使用差異主要表現為:議論體文獻使用語氣詞的種類豐富,涉及的語氣類型多樣;疑問句末多使用語氣詞,反詰問句末常帶語氣詞“乎”;感嘆句末多用語氣詞“哉”。記事體文獻主要使用陳述語氣詞,而很少使用疑問語氣詞,其語氣詞的功能相對單一,語氣類型也不夠豐富。記言體文獻對話性強,語氣詞的使用頻率較低,疑問句類型中的特指問句以不帶語氣詞為常。
關鍵詞:語氣詞;中古漢語;文體;議論體;記事體;記言體
所謂“文體”,亦即文章的體裁、體式,它是一篇文章體現出來的內容和形式的整體面貌。從某種意義上說,文體就是表達與選擇。不同的文體會表現出不同的表達風格,比如,古代的楚辭體,形式自由,字句較長,具有散文化傾向,注重抒情,并且多用“兮”“些”等語氣詞。又如樂府體,形式自由多樣,句式長短不一,以五言和雜言居多,語言樸素自然,具有口語色彩。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文體對語氣詞的選用也有所差異。目前,學界對這方面的研究還比較少見。裘燮君從文體特點出發(fā),指出歌的本質是抒情的,句子末尾加語氣詞是原始詩歌的主要形式,并以先秦民謠逸詩、《詩經》和《楚辭》為例,認為它們都是通過利用句尾語氣詞來構成歌辭的節(jié)奏和拖腔的[1](P95)。裘燮君還指出,先秦不同文獻所使用語氣詞的不同,主要是由文體差異引起的[2](P62-66)。裘燮君的上述論述,從不同角度回答了《詩經》句末語氣詞不是后人摻入這一問題。同時,作者還從文體特征入手,關注到地下出土文獻多為金文和簡帛文字,一般是書面體散文,《詩經》則屬于口頭創(chuàng)作的歌體類文學;由于文體不同,二者在語氣詞的使用上也存在較大差異。除了這些論述之外,目前尚未見到專門討論漢語語氣詞的文體差異的研究。
可以說,文體差異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語言要素的選擇,而語氣詞作為表達語氣的一種重要手段,不同文體文本對語氣詞的使用應各具特色,比如,對語氣詞成員的選用、使用數量的多寡等。有鑒于此,本文擬以中古時期的漢語語氣詞為考察對象,探究語氣詞在不同文體中的使用差異及主要特點。
一、中古漢語語氣詞的使用概貌
我們對9部中古時期的重要文獻進行了考察,并梳理、歸納出這些文獻語氣詞的使用概貌。這9部中古文獻為:1.《三國志》(西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中華書局,2018年);2.《后漢書》(前20卷)(南朝宋范曄撰,中華書局,2017年);3.《太平經》(僅包括第1—第5部分)(楊寄林譯注,中華書局,2017年);4.《論衡》(東漢王充撰,黃暉校釋,中華書局,2018年);5.《世說新語》(南朝宋劉義慶撰,朱碧蓮、沈海波譯注,中華書局,2017年);6.《搜神記》(東晉干寶撰,中華書局,1979年);7.《顏氏家訓》(北齊顏之推撰,檀作文譯注,中華書局,2016年);8.《洛陽伽藍記》(北魏楊衒之撰,尚榮譯注,中華書局,2017年);9.《齊民要術》(北魏賈思勰撰,繆啟愉、繆桂龍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我們對這9部中古文獻語氣詞的使用情況進行了統(tǒng)計,它們在表格中分別以三、后、太、論、世、搜、顏、洛、齊等簡稱來表示。具體如表1所示:
經過進一步統(tǒng)計,這9部文獻語氣詞的總使用頻率為14.56‰。同時,我們還可以從文體的角度窺探出9部文獻在語氣詞使用數量、成員、頻率等方面的共性與個性。
如《太平經》是記載道教教義的重要典藏,書中“真人”和“天師”互相問答,天師所傳授的道義,經過問答方式呈現出來,對話體性質鮮明,疑問、感嘆、假設等句子俯拾皆是,語氣詞的運用更是豐富多樣,使用頻率高達37.78‰。而《論衡》則屬于議論體的辯論性著作,其中,論辯、諷刺、說明等段落比比皆是,言辭激烈,慷慨激昂,語氣詞的用例豐富,比例高達26.60‰。
《三國志》《后漢書》均屬于史書類文獻,用詞典雅,風格莊重,是集記事、記言于一體的史傳,語體風格偏于文言,語氣詞的使用頻率分別為9.55‰、4.58‰,均低于平均值14.56‰。
《洛陽伽藍記》《齊民要術》均屬于記事類雜著,前者主要記載北魏時洛陽城寺廟的緣起變遷、廟宇的建制規(guī)模以及與之相關的名人軼事等情況;后者系統(tǒng)總結了六世紀之前黃河中下游地區(qū)農牧業(yè)的生產經驗、食品加工與儲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是一部綜合性的農學著作。兩書的共同點是以記事為主,記言成分很少,尤其是《齊民要術》,因此,它們使用語氣詞的頻率很低,分別為6.86‰、5.35‰,遠低于平均值14.56‰。
《世說新語》則是六朝志人小說集,主要記錄了東漢后期至魏晉時期的文人名士的軼事與言行,對話成分較多,語體風格接近當時的口語,保留了一定成分的白話痕跡??偟膩碚f,它屬于記言體文獻,但語氣詞的使用頻率卻很低,僅有6.09‰,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
總之,在語氣詞的使用上,中古漢語時期的不同文體是存在一定差異的。下面,我們就以議論體、記事體、記言體三類文體的典型文獻為例,進一步探討它們的內在差別。
二、議論體文獻語氣詞的使用特點
這里主要是以《論衡》為例,來分析中古時期議論體文獻語氣詞的使用特點?!墩摵狻分械摹秾ψ髌吩淮嗽摃膶懽髂康模骸笆枪省墩摵狻分煲?,起眾書并失實,虛妄之言勝真美也……故《論衡》者,所以銓輕重之言,立真?zhèn)沃?,非茍調文飾辭,為奇?zhèn)ブ^也。其本皆起人間有是非,故盡思極心,以譏世俗?!盵3](P1028)“今《論衡》就世俗之書,訂其真?zhèn)?,辯其實虛,非造始更為,無本于前也。”[3](P1030)作者批判了當時所盛行的讖緯迷信、今文經學所宣揚的“天人感應”、俗儒穿鑿附會的傳記與圣人憑空立說的經書等,體現出強烈的質疑精神和昂揚的斗志。在形式上,反問、詰難、排比等句型、句式穿插使用,語勢一瀉千里,猶如滔滔江水奔騰直下。其中,作者在對各種“虛妄”問題進行辯論時,運用了大量的語氣詞,使行文更富氣勢,情感更為充沛。我們對《論衡》語氣詞的使用情況進行了統(tǒng)計,具體如表2所示:
根據表2的相關數據,我們可以歸納出《論衡》語氣詞使用的主要特點。
第一,《論衡》多使用表判斷解釋的語氣詞“也”,以突出文章的主要論點、增強行文的節(jié)奏感。據我們統(tǒng)計,該書使用語氣詞“也”共計5104例,其中,有3834例用于陳述句,表示判斷語氣。例如:
(1)夫能御驥騄者,必王良也;能臣禹、稷、皋陶者,必堯、舜也。(《論衡·逢遇篇》)
(2)短命稱不幸,則知長命者幸也,短命者不幸也。服圣賢之道,講仁義之業(yè),宜蒙福佑。伯牛有疾,亦復顏回之類,俱不幸也。(《論衡·幸偶篇》)
議論體文章通常會涉及對某個觀點的辯論,論者從各個方面加以反駁,以表明自己的看法。王充在抨擊前人的觀點時,先進行細致入微的剖析,進而做出義正辭嚴的判斷,這樣的例句在文中俯拾皆是。語氣詞“也”作為判斷說明的顯性標志,經常用于觀點性的句子后面,能夠幫助人們迅速識別論者的觀點和結論。
同時,語氣詞“也”經常用于長、短句的末尾,二者交替使用,增強了行文的氣勢,具有鮮明的節(jié)奏感。例如:
(3)孟賁之尸,人不刃者,氣絕也。死灰百斛,人不沃者,光滅也。動身章智,顯光氣于世;奮志敖黨,立卓異于俗,固常通人所讒嫉也。以方心偶俗之累,求益反損。蓋孔子所以憂心,孟軻所以惆悵也。(《論衡·累害篇》)
(4)傳稱高宗有桑穀之異,悔過反政,享福百年,是虛也。傳言宋景公出三善言,熒惑卻三舍,延年二十一載,是又虛也。又言秦繆公有明德,上帝賜之十九年,是又虛也。稱赤松、王喬好道為仙,度世不死,是又虛也。假令人生立形謂之甲,終老至死,常守甲形。如好道為仙,未有使甲變?yōu)橐艺咭病7蛐尾豢勺兏?,年不可減增。何則?形、氣、性,天也。(《論衡·無形篇》)
可以看出,語氣詞“也”的運用使得文氣順暢,節(jié)奏明快。同時,“也”的聲調上揚,在用于并列關系的論點的末尾時,不僅增強了語勢,也使文段富于變化。
“也”還大量用于句法成分、分句之后,表示語氣的停頓,使文段的辯論更具條理性、邏輯性。例如:
(5)然則人生于天地也,猶魚之于淵,蟣虱之于人也,固氣而生,種類相產。萬物生天地之間,皆一實也。(《論衡·物勢篇》)
(6)東方,木也,其星倉龍也。西方,金也,其星白虎也。南方,火也,其星朱鳥也。北方,水也,其星玄武也。(《論衡·物勢篇》)
第二,《論衡》多使用疑問句,其中,反詰問句末帶語氣詞“乎”尤為突出。據我們統(tǒng)計,該書使用語氣詞的疑問句共有1027例,其中,反詰問句使用語氣詞的有442例,而帶語氣詞“乎”的用例更是高達288例。議論體著作在涉及辯論時,往往是以對話的形式來展開,但《論衡》中更多的是借他人之口提出問題,作者再對觀點的荒謬之處加以反駁。問題的引出往往以是非問句、特指問句、揣度問句的形式出現,而作者在質疑對方觀點時,則大多采用反問句的形式,這樣就增強了批判的力度。在這一過程中,作者往往使用帶表反詰語氣“乎”的疑問句,反復詰難,層層推進,以達到使對方無力反駁的目的。例如:
(7)說圣者以為稟天精微之氣,故其為有殊絕之知。今三家之生,以草,以鳥,以土,可謂精微乎?天地之性,唯人為貴,則物賤矣。今貴人之氣,更稟賤物之精,安能精微乎?夫令鳩雀施氣于雁鵠,終不成子者,何也?鳩雀之身小,雁鵠之形大也。今燕之身不過五尺,薏苡之莖不過數尺,二女吞其卵實,安能成七尺之形乎?爍一鼎之銅,以灌一錢之形,不能成一鼎,明矣。今謂大人天神,故其跡巨。巨跡之人,一鼎之爍銅也,姜原之身,一錢之形也。使大人施氣于姜原,姜原之身小,安能盡得其精?不能盡得其精,則后稷不能成人。(《論衡·奇怪篇》)
在例(7)中,首先以是非問句的形式提出問題:“今三家之生,以草,以鳥,以土,可謂精微乎?”然后從常理、事理等方面予以質疑,接連使用兩個反詰問句“安能精微乎”“安能成七尺之形乎”加以反駁,這里的語氣詞“乎”顯然起到了加強反問語氣的作用。王充在論辯時常常使用這樣的論證方式,因此,用于反詰問句的語氣詞的數量很多。又如:
(8)夫希世準主,尚不可為,況節(jié)高志妙,不為利動,性定質成,不為主顧者乎?(《論衡·逢遇篇》)
例(8)顯然是結論性話語,句首以指示代詞“夫”來指明語境中所存在的事件,句末則以“乎”來煞尾。這里是反詰問句,而非一般的陳述句,前者的駁斥力度無疑更為強烈。從語用的角度來講,反問是傳達說話人對聽話人的一種約束力,這種約束力對聽話者有著潛在的導向性,而反詰問句雖然屬于疑問句的一種,但本質上它是“無疑而問”,說話者心中已有明確的答案,而且是不容置疑的。王充在辯論時,使用大量的反詰問句來駁斥各種“虛妄”之說,體現出深刻的反思意識和大膽的懷疑精神。
第三,《論衡》的感嘆句末多使用語氣詞“哉”“乎” “也”等,增強了感情色彩。我們知道,感嘆語氣以感情的表達為主要任務,它可以表示贊頌、感慨、喜悅、憤怒、驚訝等各種情感。王充在對經學之謬、圣賢之誤、傳說之悖進行批判時,也喜歡使用感嘆句來表達自己的諸種情感、情緒,增強了行文的感染力、說服力。漢語表達感嘆語氣的手段除了語氣詞之外,還可以利用語調、嘆詞等,相對而言,居于句末位置的語氣詞能夠使感嘆的意味更加明晰?!霸铡本褪堑湫偷母袊@語氣詞,同時也可以用于反詰問句來表示詰難,二者的語氣有相通之處,情緒都非常強烈?!墩摵狻犯袊@句末的語氣詞,既有單獨使用的情形,如“哉”“乎”“也”“耳”“焉”等,也有兩個語氣詞連用的形式,如“也哉”“矣哉”等。
總之,議論體文獻《論衡》語氣詞的使用特點可以概括為:種類豐富,語氣類型多樣,陳述語氣詞突出;疑問句末多使用語氣詞,尤其具有強烈反駁意味的反詰問句末多帶語氣詞“乎”,這是議論體文獻論辯時經常使用的手段;感嘆句末多帶語氣詞,尤其是語氣詞“哉”,增強了行文的感情色彩。
三、記事體文獻語氣詞的使用特點
這里主要是以《齊民要術》為例,來分析中古時期記事體文獻語氣詞的使用特點。《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農書,系統(tǒng)介紹了中國北方黃河流域的勞動人民的生產經驗,涉及農業(yè)、牧業(yè)、食品加工、植物開發(fā)等內容,是一部以記事為主的文獻。我們對《齊民要術》語氣詞的使用情況進行了統(tǒng)計,具體如表3所示:
根據表3的相關數據,我們可以歸納出《齊民要術》語氣詞使用的主要特點。
第一,《齊民要術》中,陳述語氣詞的使用比較突出,并且以語氣詞“也”“矣”“耳”為主。該書中的陳述語氣詞共有546例,其中,使用最多的是“也”,其次是“矣”,再次是“耳”。記事體文獻以記載事件的原委為主,會涉及到事物名稱的定義、確認、辨別等。作為一部農業(yè)著作,《齊民要術》需要對相關的生產技術進行解釋和說明,如農具的使用、農作物的栽培、農業(yè)種植方法的傳授等,這就勢必會運用到表陳述語氣的語氣詞“也”。與“也”表示靜態(tài)情況不同,語氣詞“矣”主要是表示動態(tài)情況,即表事態(tài)的變化或完成。在《齊民要術》中,“矣”主要是用于記錄動植物生長的變化狀況、食品加工過程的變化狀況等。如溫度、濕度、時長等發(fā)生了變化,就可以使用“矣”來說明在上述條件下會出現新的情況。
第二,《齊民要術》中,在句法成分、分句之后,多使用語氣詞“者”。據我們統(tǒng)計,該書使用語氣詞“者”共計108例,其中,用于句法成分之后的有54例,用于分句之后的也有54例,主要是表停頓、假設語氣。這同樣與《齊民要術》的文體性質有關。當作者介紹農業(yè)種植經驗、傳授技術方法時,往往會遇到各種情況,這就需要采用假設復句來予以說明:在某種情況下,需要做什么;在另一種情況下,則不允許做什么。因此,“者”經常用于假設復句的前一分句后,表示假設語氣。
第三,《齊民要術》中,疑問句數量較少,并且很少使用語氣詞。該書疑問句的類型不如《論衡》那樣豐富,疑問句的數量也不多,用于疑問句的語氣詞僅有14例。疑問句主要是用于雙方或多方的對話交流,《齊民要術》則是對農業(yè)生產技術知識的總結和研究,基本不涉及對話場景,疑問句數量較少自在情理之中。疑問句數量較少且句末不帶語氣詞,也可視作是記事體文獻的一個顯著特征。比如,同為記事體的《洛陽伽藍記》,用于疑問句的語氣詞也僅有12例。
總之,記事體文獻《齊民要術》語氣詞的使用特點可以概括為:主要使用陳述語氣詞,而很少使用疑問語氣詞,其語氣詞的功能相對單一,語氣類型也不夠豐富。
四、記言體文獻語氣詞的使用特點
這里主要是以《世說新語》為例,來分析中古時期記言體文獻語氣詞的使用特點。《世說新語》主要記錄了魏晉名士的逸聞軼事和言談舉止,反映出當時文人們的思想觀念、人生態(tài)度和文化趣味。它主要是通過記言的方式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精神風貌,明代學者胡應麟曾評價說:“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然生動,而簡約玄澹,真致不窮,古今絕唱也?!盵4](P285)可見,《世說新語》的語言精煉含蓄,雋永傳神,因此,本文將它歸為記言體文獻。我們對《世說新語》語氣詞的使用情況進行了統(tǒng)計,具體如表4所示:
根據表4的相關數據,我們可以歸納出《世說新語》語氣詞使用的主要特點。
第一,《世說新語》的語氣詞多用于陳述句末,以“也”“耳”的數量居多。據我們統(tǒng)計,該書語氣詞的使用總數共計479例,其中,用于陳述句的最多,共有243例。在陳述句中,語氣詞“也”有95例,“耳”有89例。值得注意的是,二者的用法在中古時期都有擴展的趨勢?!耙病辈粌H可以用于靜態(tài)的陳述句,也能夠用于動態(tài)的陳述句;“耳”不但可以表示限制語氣,而且可以表示強調的語氣,有時還能用如“矣”。這在《世說新語》中均有所體現。
第二,《世說新語》的疑問句類型豐富且多使用語氣詞,但特指問句末以不帶語氣詞為常。據我們統(tǒng)計,該書用于疑問句末的語氣詞有155例,占語氣詞總數的32.36%?!妒勒f新語》以記言為主,對話性質比較突出,因此,會經常采用疑問句的形式。史慧超曾對《世說新語》中的疑問句進行了考察,研究發(fā)現,該書的疑問句共有510例,其中,特指問句就有266例,是使用最多的一種疑問句類型[5](P56)。所謂“特指問句”,就是針對事情中的某一部分進行提問,它可以是人、事物、處所、方式、原因、性質等。其中,疑問代詞是特指問句必不可少的部分,為疑問焦點所在,而語氣詞則是可有可無的。《世說新語》中的疑問代詞十分豐富,如:“孰”“誰”“那”“那得”“云何”以及“何”系疑問代詞,“何”系疑問代詞又包括“何”“何者”“何所”“何等”“何物”“何事”等。不過,句末使用語氣詞的用例僅有26例。也就是說,《世說新語》中的特指疑問句以不帶語氣詞為常。
第三,《世說新語》整體使用語氣詞的頻率較低。從總體上看,《世說新語》語氣詞的出現頻率僅有6.09‰,遠低于9部文獻的平均水平14.56‰,也低于同時代的志怪小說集《搜神記》的12.00‰。從這一數據來看,《世說新語》中不只是特指疑問句以不帶語氣詞為常,全書使用語氣詞的傾向性也不突出。究其原因,或許與《世說新語》的口語性較強有一定關系。在表達語氣時,口語可供選擇的方式相對較多,如特指問句可以單獨使用疑問代詞,亦可以用句末“不”來表示是非問或者反復問;同時,語調、嘆詞、語氣副詞等,也都是語氣表達的重要方式。
總之,記言體文獻《世說新語》語氣詞的使用特點可以概括為:雖然對話性較強,但語氣詞的使用頻率偏低。這既與其特指問句以不帶語氣詞為常的特點有關,也與口語表達語氣方式的多樣性特點有關。
綜上所述,我們分別以議論體、記事體、記言體三種不同文體的文獻——《論衡》、《齊民要術》、《世說新語》為例,梳理了每種文體文獻語氣詞使用的具體狀況,歸納出上述文體語氣詞使用的主要特點,并闡述了不同文體語氣詞的使用差異。從語氣詞的使用數量來看,議論體文獻的語氣詞最多,其次是記言體①,再次是記事體。從語氣詞的具體成員來看,議論體文獻多使用疑問語氣詞,尤其是多用于反詰問句末;記言體文獻也多使用疑問句,但是口語性較強的文獻在表達語氣時可供選擇的手段比較豐富,語氣詞不一定強勢出現;記事體文獻大多使用陳述句和陳述語氣詞,而很少使用疑問句和疑問語氣詞。三種文體文獻的共同特點是:都大量使用陳述句和陳述語氣詞,因為無論是議論還是記言、記事,陳述句都是最為基本的表達形式,陳述語氣詞也由此成為最為基本的語氣成分。
參考文獻:
[1]裘燮君.《詩經》句尾語氣詞的原始性質——《商周句尾語氣詞》專論之一[J].廣西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9,(3).
[2]裘燮君.先秦早期不同文體文獻在語氣詞運用上的差異[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4).
[3]黃暉.論衡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18.
[4][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M].北京:中華書局,1958.
[5]史慧超.《世說新語》中的疑問句分析[D].北京:北京語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A Study on Stylistic Differences of Modal Particles in Middle Chinese
Liang Qing
(Library,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530000, China)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means of expression of tone, Chinese modal particles will show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the use of written language in different styles at different times. As an important sta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over time, the differences in the use of modal particles in different styles of Middle Chinese are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variety of modal particles used in argumentative literature is rich, and the types of modal particles involved are diverse; Modal particles are often used at the end of interrogative sentences, and the modal particles “hu(乎)” is often used at the end of cross-examination sentences; At the end of the exclamation sentence, the modal particles “zai(哉)” is often used. The narrative literature focuses on the use of declarative modal particles, less interrogative modal particles, and the types of modal particles and modal particles involved are relatively single. The opinion record literature is high conversation and the frequency of use of modal particles is low; The specific reference in the interrogative sentence type is that the question sentence is often without modal particles.
Key words:modal particles;Middle Chinese;style;argumentation style;narrative style;opinion record style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語言類型學視野下的漢語語氣詞演變研究”(17BYY151)
作者簡介:梁清,女,廣西民族大學圖書館講師,文學博士。
①由于《世說新語》中疑問句以特指疑問句為主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語氣詞的數量。從同類型的《搜神記》語氣詞的使用情況來看,記言體文獻語氣詞的使用頻率約在10.00‰左右,總體上仍高于記事體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