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菁菁,董龍梅
(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無錫市人民醫(yī)院,江蘇 無錫 214000)
甲狀腺癌是一種惡性腫瘤,由甲狀腺疾病發(fā)展而成,常見癥狀為聲音嘶啞、呼吸困難等[1-2]。對于甲狀腺癌,首選治療方式為手術治療,總體治療效果較好,但手術創(chuàng)傷、術后疼痛等均使機體出現一系列應激反應,進而出現瘙癢、頸部活動受限等,不利于患者肌肉組織的愈合,延緩術后康復進程[3-4]。因此,需給予甲狀腺癌術后患者有效干預措施,以改善其頸部不適感,促進疾病康復。頸肩操鍛煉通過引導患者進行面部操、頸部操、肩部操以及放松訓練等,鍛煉其頸部肌群功能,促進頸肩功能的恢復[5]。而集體訓練能夠讓患者相互交流,更有利于提高其康復信心。本研究將集體頸肩操鍛煉應用于甲狀腺癌術后患者,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甲狀腺癌術后患者100 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 例。對照組中男29 例,女21 例,年齡(45.32±10.53) 歲;手術方式:甲狀腺癌根治術39 例,甲狀腺癌擴大根治術11 例;單側甲狀腺癌27 例,雙側甲狀腺癌23 例。觀察組中男27 例,女23 例,年齡(44.98±10.25) 歲;手術方式:甲狀腺癌根治術40 例,甲狀腺癌擴大根治術10 例;單側甲狀腺癌28 例,雙側甲狀腺癌22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納入標準:意識清醒,具有正常交流能力;頸肩部無器質性疾病;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伴隨精神疾病、重要器官功能不全等;存在認知功能障礙;術后傷口存在潛在出血情況,臂叢神經受損。
1.3.1 對照組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康復鍛煉,干預時間為1個月。術后第1天,對患者進食情況進行評價,規(guī)范其飲食種類與進食方式,以免出現誤咽、嗆咳等;禁止患者過度后仰頭,以免術后出血;術后第2天,引導患者早期下床活動,根據其自覺情況,引導其進行頸部低頭、聳肩以及手臂上抬鍛煉等;術后第3天至出院,督促患者進行頸肩鍛煉,叮囑其在出院后持續(xù)鍛煉。
1.3.2 觀察組
觀察組給予集體頸肩操鍛煉,干預時間為1個月。術前1~2 d,由1 名??谱o士解說演示集體頸肩操,對集體頸肩操的整套動作進行分解、組合演示,另安排1 名專科護士在現場對動作不到位的患者進行指導與糾正,確保其了解并掌握整套動作要領;整套操均采取坐位,以免術后早期活動出現體力不支等情況。
1.3.2.1 面部操
第1節(jié),患者使用雙手大魚際在同一側面部沿著下頜角沿線從上到下進行按摩;第2節(jié),患者食指、中指與無名指并攏,用指腹沿對側下頜骨沿線從下到上進行按摩;第3節(jié),患者使用雙手掌大小魚際同時拍擊面部咬肌部位;面部操在術后1~2 d進行。
1.3.2.2 頸部操
第1節(jié),患者下頜角分別靠近胸骨柄正中、左前45°、左側90°、右前45°與右側90°等方向進行低頭運動;第2節(jié),患者頜部靠近左、右肩部180°進行旋轉運動,反復進行。
1.3.2.3 肩部操
第1節(jié),聳肩運動,患者左、右肩部來回進行;第2節(jié),患者肩關節(jié)進行360°旋轉,左、右來回進行;第3節(jié),患者雙手握拳并屈肘90°,自胸前分別向兩側進行擴胸運動。
1.3.2.4 放松訓練
患者雙手握緊拳頭,用一只手的小魚際敲打另一只手的合谷穴。集體頸肩操每一節(jié)均按照廣播操4 個8 拍進行,訓練時間選在工作日15:00~17:00;引導患者家屬參與鍛煉,適當給予患者鼓勵與指導;出院前,對患者頸肩功能情況進行評價;出院后,叮囑患者每日進行1~2 次鍛煉,直至自覺舒適為止。對于鍛煉依從性較差的患者,醫(yī)護人員在其出院后3 d內進行電話、微信隨訪,督促開展鍛煉,并及時解答疑惑。
采用Constant-murley功能評價量表對干預前、干預1個月后患者的肩關節(jié)功能進行評價[6]。量表包含4 個子量表,即疼痛、肌力、功能活動與肩關節(jié)活動度,總分為0~100 分,得分越高表明肩關節(jié)功能越好。干預1 個月后使用數碼相機從不同角度拍照,并輸入計算機中,運用圖像分析軟件測量患者頸部向健側屈、向患側側屈、向健側旋轉、向患側旋轉、前屈、后伸等的活動度[7]。采用溫哥華瘢痕量表對干預前、干預1 個月后患者的頸部瘢痕恢復情況進行評估[8]。評價指標包含色澤、厚度、血管分布與柔軟度。色澤:與正常皮膚接近為0 分,色澤較淺為1 分,混合色澤為2 分,色澤較深為3 分;厚度:正常為0分,<1mm為1分,1~<2mm為2分,2~<4 mm為3 分,>4 mm為4 分;血管分布:瘢痕膚色和身體正常部位皮膚接近為0 分,膚色偏粉為1 分,膚色偏紅為2 分,膚色偏紫為3 分;柔軟度:正常為0 分,柔軟為1 分,柔順為2 分,硬為3 分,彎曲為4 分,攣縮為5 分??偡譃?~15 分,得分越高說明瘢痕恢復情況越差。
干預后觀察組肩關節(jié)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肩關節(jié)功能比較 單位:分
干預后觀察組頸部活動度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干預后兩組頸部活動度比較 單位:分
干預后觀察組頸部瘢痕恢復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頸部瘢痕變化情況比較 單位:分
頸部是人體暴露較多的部位,其外觀、形態(tài)直接影響人體的美觀[9]。甲狀腺癌術后總體治療效果較好,且術后短時間內大多數患者都能夠回歸原來的生活狀態(tài)和工作崗位,但部分患者因擔憂術后出血、疼痛等,導致術后長期維持低頭聳肩姿勢,加重頸部僵硬不適感,影響術后疾病康復進程[10-12]。相關研究顯示[13],甲狀腺癌患者術后早期開展頸部功能鍛煉,有利于改善頸部僵硬情況,減少瘢痕攣縮。集體頸肩操鍛煉通過對面部、頸部、肩部等進行功能鍛煉,增強肌群功能;所有患者進行集體訓練,促進病友間的互動,不斷增強其治療信心,使頸肩功能盡快恢復至術前水平[14]。
本研究中,觀察組干預后肩關節(jié)功能優(yōu)于對照組(P<0.05)。說明集體頸肩操鍛煉可增強甲狀腺癌術后患者的肩關節(jié)功能,原因為通過引導患者進行聳肩運動、肩關節(jié)旋轉運動以及擴胸運動等,保護機體肩關節(jié),鍛煉斜方肌,同時還能夠使頸部脫離彎曲狀態(tài),逐漸緩解患者肩部、頸部的疲勞感,從而改善術后患者的肩關節(jié)功能[15-16]。本研究干預后觀察組頸部活動度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集體頸肩操鍛煉可改善甲狀腺癌術后患者的頸部活動度,原因為集體頸肩操鍛煉是在先掌握后實施模式下進行,術前向患者講解、演示集體頸肩操鍛煉的內容,安排相關人員現場糾正患者的不規(guī)范動作,并運用廣播操節(jié)律,更為通俗易懂,從而提高患者對該操的掌握程度[17]。此外,鍛煉時間選在15:00至17:00,該時間段機體五感最為敏感,全身協調能力最強,且心率、血壓均較為平穩(wěn),更適合開展運動鍛煉,從而不斷提高患者的頸部活動度[18-19]。本研究中,干預后觀察組頸部瘢痕恢復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0.05)。表明集體頸肩操鍛煉可改善患者的頸部瘢痕情況,原因為在最佳鍛煉時段,取坐位開展鍛煉,能夠增強患者的舒適感,且集體訓練能夠讓患者在訓練過程中彼此交流、鼓勵,不斷提高其鍛煉依從性與治療信心,確保鍛煉項目順利進行;術后患者的早期頸部功能鍛煉,可有效緩解頸部僵硬,減少瘢痕攣縮的發(fā)生,進而改善患者頸部瘢痕情況[20]。
綜上所述,集體頸肩操鍛煉應用于甲狀腺癌術后患者康復過程中,能夠逐漸提高其肩關節(jié)功能,改善患者的頸部活動度,促進頸部瘢痕淡化、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