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坡
春節(jié)前,隨著B站出品的人文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第二季的熱播,南京一位99歲的“掃地僧”沈燮元“出圈”了。一直從事古籍整理研究的他,用18年時間編撰完成了《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無論從數量還內容上,它都超越了歷代官修書目和私撰書目,被認為是國內目前最具權威性的古籍善本聯合目錄。沈老也因此被文化部授予“特殊貢獻獎”。他還曾經用500元在地攤上淘到了南京圖書館的鎮(zhèn)館之寶——遼代《大方廣佛華嚴經》。然而,這位“古籍活字典”卻酷愛喝酒、追綜藝節(jié)目,還是楊冪的粉絲。
古籍是珍貴的文化遺產和精神寶庫,守護古籍的人是如此可愛可敬。2023年2月,B站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第二季的熱播,讓與古籍打了一輩子交道的沈燮元,火出了圈,成為年輕人口中的“南圖掃地僧”?!跋蛏蚶蠈W習,做充實的讀書人!”他的故事,讓無數網友和觀眾感動。
沈燮元于1924年出生在江蘇無錫,在蘇州長大。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和哥哥相差16歲。沈燮元的家境不錯,就讀教會小學,從小學習英文,上學時,有四個人負責他的起居。雖然接受洋派教育,但他自幼酷愛古文,四年級就能寫文言作文,而且能引經據典。
抗戰(zhàn)勝利后,他考入蘇州美術專科學校,學素描,也學中國畫。他因為眼睛近視,只上了一個學期,就轉考無錫國學專修學校。無錫國學專修學校創(chuàng)辦于1920年,錢鐘書的父親錢基博曾擔任該校教務長。該??荚囈髮W生用文言文寫一篇自傳,對于沈燮元來說是小菜一碟,發(fā)榜時,他得了第二名。在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沈燮元跟著老師開始由淺至深地探索古籍。
1947年,沈燮元轉學到無錫國學專修學校的上海分校。他的老同學中,就有后來的紅學專家馮其庸。大名鼎鼎的合眾圖書館就在學校附近,它創(chuàng)辦于1939年,由金融家葉景葵、出版家張元濟發(fā)起成立,版本目錄學家顧廷龍擔任館長。
那時,全國圖書館或已停頓分散,或在炮火中化為灰燼,私家藏書也零落流散。日美等國大肆搜羅,乘勢掠奪。在教務長王蘧常的推薦下,沈燮元來到合眾圖書館。
合眾圖書館是一個藏龍臥虎之地。胡適先生從北京趕來,整天泡在這座圖書館看《水經注》。臨去美國前,胡適還給沈燮元寫了書法作為留念。沈燮元也在這里認識了錢鐘書先生。他們既是同鄉(xiāng),又同樣嗜書如命,聊得甚是投緣,后來成為朋友。
1948年,沈燮元畢業(yè)后,進入合眾圖書館工作。但當時國民黨還盤踞上海,合眾圖書館被國民黨軍隊占領,大門口堆滿了沙袋,館員只能從后門進出。沈燮元的工作還沒開始,圖書館便陷入停滯。艱難苦悶下,他受到顧廷龍先生的鼓勵,開始抄書。等謄抄完成兩萬字的古籍,上海也解放了。
在這里,沈燮元完成了《屠紳年譜》的初稿。屠紳在歷史上不算名人,因為寫了小說《蟫史》得到魯迅的評價而被后人所關注。沈燮元寫的有關屠紳的稿子,先是發(fā)表在報紙的副刊上,后由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出版。58頁的小書,3.3萬字,定價2角,稿費500元。當時的500元可是一筆很大的數字,結果沈燮元買了一塊瑞士手表,又做了一件日本進口料子的大衣,把自己美美地慰勞了一番。
1955年10月,沈燮元來到南京圖書館工作,開始了與古籍打交道的日子,包括給線裝書編目、采購古籍精品等。古籍之所以在經千年沉淀之后仍能煥發(fā)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得益于對其進行現代化整理工作,古籍編目和版本鑒定都至關重要。
一種古籍有哪些版本,哪個版本好,哪個版本劣,流傳過程中存在哪些謬誤,這就是“版本目錄學”,一門記載圖書版本特征、考證版本源流的學問。在中國傳統學術中,版本目錄是治學的門徑。
沈燮元介紹說,從西漢后期劉向、劉歆父子校勘整理官書開始,我國版本目錄學雛形初現。明代后期的藏書家,特別是清代藏書家,對仍存在的古籍版本,包括稀有的宋本、元本,明以來的大量刻本以及活字本、抄本、稿本、批校本等進行收集研究,留下不少研究成果。
沈燮元說:“古書很深,里面有好多問題:要懂文字學,要懂音韻學,看印章要懂篆文,看毛筆字要懂書法。有時候看一篇序,一個草書不認識,橫在那里,整篇文章就讀不通了。所以,古籍研究要做出成績,太難了?!?/p>
可是他在這個“冷板凳”上,一坐就是一輩子。常年在圖書館編目的“實戰(zhàn)”經驗,讓沈燮元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西漢會要》是公文紙印的,宋代很節(jié)儉,政府公文紙不銷毀,重新再印成書……”他能通過行格、避諱、刻工、紙張、字體、印章等,輕易辨別古籍版本及真?zhèn)巍?/p>
而在購書方面,沈老更是長了一雙火眼金睛。隨便一本古籍,他只要瞥上一眼,便能立即知曉真?zhèn)?。在南京圖書館數十年,憑借這雙慧眼,沈燮元采購了數千種珍貴古籍善本。其中,包括他用低價購入的“鎮(zhèn)館之寶”十大珍品古籍中的兩部。
20世紀60年代,沈燮元花7元錢買來清代“揚州八怪”之一金冬心的《冬心先生集》雍正刻本。到了2020年,金冬心著作系列17種拍出了350萬元。他有時也和后輩說說笑話,感嘆當年買的好書都上交了公家。他說:“就像股票公司的人不能炒股,我在圖書館不能買古書,買了就說不清了?!?/p>
說起為國家“撿漏”珍稀古籍的故事,沈老瞇著眼,自信地說:“現場用不著研究,不用討論的。平常積累在那里,當即研究就來不及了?!钡拇_,在所謂的“幸運”背后,其實蘊含了沈老積累了幾十年的功底。
周恩來總理在臨終前曾提出,要盡快把全國善本書總目錄編出來。善本,指的是那些學術性、藝術性、文物價值等都極高且流傳較少的珍貴古籍。精研古籍的沈燮元,被選中成為歷史的“救火員”之一。
1978年,根據周總理生前的囑托,《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纂工程啟動,這是中國近百年來最為浩大的一次古籍善本書目編纂工程,聚集了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專家學者。沈燮元參與《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的編纂工作,并擔任子部主編。
接下來,他開始了長達十幾年的艱辛工作。為此,他曾在北京和上海兩地出差十年,過著四海為家的日子。其間,在沒有互聯網的年代,一部書的信息寫在一張卡片上,整個編纂工程要涉及數百個圖書館上報的古籍目錄卡片,達13萬多種。
沈老等40位專家學者要一一核查每張卡片的書名、卷數、作者、版本以及各項的著錄是否正確。此外,每個圖書館提交的卡片規(guī)格、體例并不一致,這意味著他們只能憑借過去的經驗進行“人肉”甄別。經此一役,沈燮元的眼界變得更為開闊,分辨及鑒定能力也相應提高許多。
在北京招待所,沈燮元每天就吃兩頓飯,其余時間全在工作。終于,歷經18年,1995年,《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最終完稿。至今,它無論從數量還內容上都超越了歷代官修書目和私撰書目,被認為是國內目前最具權威性的古籍善本聯合目錄,沈老也因此被文化部授予“特殊貢獻獎”。提及這份寶貴的成果,沈老說:“早十年不行,人還沒集中在一起。”“晚十年也不行,人又都走了?!?h3>喜歡喝酒看綜藝,“90后”的快意人生
年過80歲,退休返聘以后,沈燮元一邊為南京圖書館古籍的研究整理提供幫助,一邊進行黃丕烈題“跋”(評論)的整理和校對,從未停下來。他每天早晨六點起,七點多坐上公交車,八點走到圖書館,不管刮風還是下雨,一待就是一天。
黃丕烈是清代著名藏書家、??睂W家,被譽為“五百年來藏書第一人”?!笆慷Y居”是其藏書室名,由于生平最愛寫跋,經其評過的古籍大都價值不菲,“黃跋”也因此成為一個專有名詞。
據沈燮元介紹,從清光緒年間開始,就有人開始整理士禮居的藏書題跋。但是,這些整理的人多半還沒有看到原書,題跋都是請人代抄來的,有抄錯抄漏的現象,甚至連標題都是錯的。心痛之余,他決心把前人的錯誤都一一改過來,這就是其傾注了30多年心力的《士禮居題跋》。這項研究成果,從編纂到完稿有80余萬字,不會用電腦的他,全部手寫完成,且反復核查。
《士禮居題跋》,初定2023年下半年出版,這注定是學術史上的一座高峰,也是兩個異代讀書人之間心靈的溝通。
有趣的是,黃丕烈作為清代四大藏書家之一,在長期的藏書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版本鑒定經驗,他非常善于利用版本的外觀形式來鑒別古籍版本。黃跋中所記載的版本鑒定經驗,成為沈燮元研究版本鑒定的重要信息,使他受益匪淺。
沈燮元因為長壽,送走了許多師友。他也許傷感,但并不孤獨。因為他的生活不僅被書籍充實,還被煙火氣包圍。比如沈老自稱“吃貨”,吃飯他有自己的口味,熱愛蘇幫菜,在南京幾十年吃下來,除了鹽水鴨,其他東西都不太好吃。
沈燮元的另一大愛好,則是愛看綜藝節(jié)目,聊娛樂圈八卦。他喜歡看電視劇《偽裝者》,對當紅演員如數家珍,沈老還說他是楊冪的粉絲,活脫脫一個“90后”。
如今99歲的沈老,身體依然硬朗,儼然一個兢兢業(yè)業(yè)的“打工人”。2022年,B站專門為他出品了《但是還有書籍2》,隨著這部人文紀錄片的傳播,沈燮元也火出了圈。年輕記者問他:“怎么為南京圖書館買到好書的?”他中氣十足地回答:“買書等于交女朋友,沒有成功你不要亂講,一亂講就不成功啦!”彈幕上的年輕人紛紛刷屏:“沈老先生實在太可愛了?!?/p>
“買了一輩子的書,編了一輩子的目錄,旁的不做,也沒旁的時間。”沈燮元如此總結自己的過往。
多年來,由于潛心做學問,沈老一直很少外出。今年3月,在晚輩們的動員下,老爺子破例進行了一次旅行。雖然沒敢走太遠,只是在蘇杭等地轉了一圈,但老先生還是非常開心。尤其游覽蘇州園林時,他為古人精巧的設計布局贊不絕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