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莉 李雷
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于近日發(fā)布訃告稱,該所退休干部黃令儀因病搶救無效,于2023年4月20日去世,享年87歲???0歲時的黃令儀仍然每天上班,拖著鼠標在電腦上查電路。她說:“我這輩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國身上的恥辱?!?/p>
黃令儀,對于普通大眾來說不是一個熟悉的名字,在芯片領域卻是響當當。
從二極管、三極管、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到中國自主研發(fā)設計的第一枚CPU芯片,黃令儀見證并參與了中國微電子行業(yè)從無到有的發(fā)展歷程。退休之后,她繼續(xù)發(fā)光發(fā)熱,成為龍芯研發(fā)團隊項目負責人之一,被譽為“中國龍芯之母”。
殲-20、北斗衛(wèi)星能夠擁有我國國產(chǎn)“心臟”,成功打破西方技術封鎖,背后都少不了黃令儀等一批芯片人的付出。
為了研發(fā)芯片,龍芯中科董事長胡偉武邀請65歲的黃令儀“出山”,親眼看到過這位老前輩有多拼。
與微電子學結(jié)下終生之緣
1936年,黃令儀出生于廣西南寧,祖籍廣西桂林全州縣兩河鎮(zhèn)魯水村。小小年紀的她,經(jīng)歷過山河破碎的絕望和流離失所的痛苦。成年后,她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上華中工學院(今華中科技大學)。
1958年,黃令儀畢業(yè)后被推薦到清華大學半導體專業(yè)學習,從此與微電子學結(jié)下終身之緣。當時,清華大學半導體專業(yè)剛創(chuàng)辦不久,黃令儀等一批新生,肩負著將我國半導體專業(yè)發(fā)揚光大的重任。
兩年后,黃令儀學成返校,在華中工學院創(chuàng)建了半導體專業(yè),并親自講授半導體器件與材料課。她帶領一批年輕的教工和學生,風風火火地創(chuàng)建了國內(nèi)首個半導體實驗室。
“什么都自己動手干,并研制出了半導體二極管。當時居然得到心中敬仰的時任科學院院長、著名詩人、作家郭沫若的視察及鼓勵,大家非常興奮?!秉S令儀曾回憶。
上世紀60年代,黃令儀前往中科院計算所二室101組(固體電路組)工作,一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為了突破“兩彈一星”中的瓶頸,國家成立計算機所二部,專攻微型計算機和三極管等項目,這是中國第一個芯片研究團隊,黃令儀是團隊負責人。在缺資料、缺設備、缺人才、缺材料的情況下,她帶領隊員們嘔心瀝血成功研制出半導體三極管。
此后,在大型通用計算機研發(fā)過程中,為了能夠盡快研制出性能穩(wěn)定的存儲器,黃令儀和她的團隊一步一步開始突破。他們研制的芯片在1978年贏得了全國科學大會重大成果獎。此后,晶體管研發(fā)也取得了實質(zhì)性進展。
中國的集成電路和芯片發(fā)展開始向世界水平逼近,但差距依然明顯。
“琳瑯滿目非國貨,淚眼漣漣”
幾年科研中,黃令儀以出色的表現(xiàn)獲得肯定。1971年,集成電路研究室成立后,她被任命為負責人,為大型通用計算機研制半導體存儲器。
那時,國外封鎖得厲害,很難找到資料,她就帶領年輕的團隊一點一點摸索。成品率低的,不要!運行速度慢的,不行!運行速度快,但功耗太大的,也不行!只能靠笨辦法,把關鍵環(huán)節(jié)一一拆解,逐個突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終于不負眾望,這一“咽喉”研制成功了。后來,他們研制的大型通用計算機通過鑒定后,投入使用,還獲得了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重大成果獎。
研究室初具規(guī)模后,黃令儀又負責了兩個集成電路的項目,并先后獲得1980年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二等獎、國家科學進步一等獎。
作為集成電路的載體,芯片的研發(fā)進展很快。可就在黃令儀躊躇滿志準備大干一番時,意外來了。那段時間,國內(nèi)有了一些聲音,認為自己造芯片不如去國外買。
不久,領導就正式通知她:“所里經(jīng)費太緊張,拿不出錢支持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的研究……”
黃令儀的大腦一片空白,剛走出樓門,她就失聲痛哭。
懷著悲壯的心情,1986年底,黃令儀為最后一位同事安排好崗位后,在萬般無奈中到新成立的微電子中心報到。沒有經(jīng)費,也沒有項目,她一遍遍懇求上級領導:“我們不要經(jīng)費,只要一個項目,到時按時交賬,如何?”
領導被黃令儀的執(zhí)著打動了,不僅給了項目,還給了不多的經(jīng)費。從此,她投入到CAD的研究中。50歲,走進一個新的領域,其艱難可想而知。閱讀門陣列的描述語言時,如同讀天書。從零開始,她一句一句“啃”,并不斷勉勵自己:“從此潛心識規(guī)律,風華正茂更如前!”
很快,黃令儀便讀懂了“天書”,當一家與日本人合資的洗衣機廠找上門來,希望幫助研制控制洗衣機的芯片時,她大膽接下了這個任務。當時,合資方日本人什么都給,唯獨洗衣機的芯片設計不給,中方只能高價買。少年時的強國志向再次化為動力,黃令儀夜以繼日地解決難題。
種種努力下,芯片終于研制成功了。沮喪的是,就在洗衣機廠準備批量生產(chǎn)時,日本人卻降價了,如果投入生產(chǎn),就要面臨賠錢。黃令儀不禁悲嘆:“難道我們工作的價值就是逼別人降價?”
1989年,更大的刺激來了。那年,黃令儀被公派到美國一家公司進行合作。有一次,她去參觀一個國際芯片展覽會??吹綒W美發(fā)達國家的芯片幾乎占據(jù)了全場的焦點時,她不甘心,在一周時間里,跑遍了成千上萬的攤位。可是,沒有一家來自中國。
黃令儀的心被失望占據(jù)?!?963年,我國集成電路的研究水平與國外是同步的啊,為什么現(xiàn)在差距如此大?”芯片就像她的孩子,30年來,她曾為此付出過巨大努力,然而,現(xiàn)實卻是如此殘酷。
痛苦中,黃令儀掉下了眼淚。那天,她在日記里寫道:“琳瑯滿目非國貨,淚眼漣漣?!?/p>
從此,她暗自下決心:一定要設計出一塊高水平的芯片來參展,洗刷恥辱。盡管這一年,她已經(jīng)53歲了。
回國后,黃令儀繼續(xù)研究集成電路,從建立版圖庫,到探究寄生參數(shù)對性能的影響,一切重新開始。這一時期,由她主導研究的兩個項目獲得了國家專利。
隨著黃令儀在業(yè)內(nèi)知名度的提高,2000年,有關單位推薦她去參加在德國紐倫堡召開的國際發(fā)明專利博覽會。這是我國第一次向外界展示芯片類產(chǎn)品,也是德國第一次邀請我國科研人員參加。黃令儀帶著研究成果來到了德國。
那次展會,黃令儀一行讓外國人感受到了中國的堅持與毅力。
“大約全國去了32人,別人攤位是一個公司,我們則是一個國,攤位小而擁擠,但畢竟突破了‘零?!秉S令儀曾在自述中寫道,“歸國的大巴走了約一半車程,被通知我送的專利被評為銀獎。但是興奮之余,定下心來,仔細一想:芯片做出來了,沒有用,鎖在抽屜中,得了獎,又怎樣?它只是一張紙?!秉S令儀心中始終不甘。
65歲再“出山”
2001年,65歲的黃令儀已經(jīng)進入退休生活,但她的志向還沒有實現(xiàn)。此時,中科院胡偉武教授等人向全國發(fā)出了打造中國芯的集結(jié)令。他們親自找到黃令儀,邀請她一起搞芯片。
對于這段回憶,黃令儀曾自述道——2001年12月左右,夏培肅院士的博士研究生林琦給我打電話,說夏培肅與李國杰所長要找我,希望我能幫助計算所的CPU做物理設計。第二天,一群年輕人坐在一個大會議室中,有人介紹了情況,又讓我參觀了他們研制成功的用FPGA燒成的CPU芯片,并提出了要求。
當時,黃令儀的回答是“請讓我考慮三天”。
會后,黃令儀問“你們有多少經(jīng)費”,回答是200萬元,但要留100萬培養(yǎng)研究生,頂多只能拿100萬做CPU。此時黃令儀心中一震,軟件費、投片費、人工費、返工費……這個經(jīng)費要差一個數(shù)量級!當時的她有點不敢接,只怕半途而廢、不了了之。
然而,黃令儀內(nèi)心深處,對計算所有著深厚的感情。最終,她還是毅然選擇加入龍芯研發(fā)團隊,成為項目負責人。
2002年8月10日,我國首款通用CPU“龍芯1號”研制成功。雖然性能上差距很大,卻真正打破了國產(chǎn)計算機無芯可用的歷史。
在黃令儀等芯片人的不懈努力下,“龍芯3號”等一大批國產(chǎn)高性能芯片應運而生,在很多領域發(fā)揮作用:復興號高鐵實現(xiàn)了100%的國產(chǎn)化;殲-20等先進軍事裝備,配套了相控陣雷達,換上了中國自己的“心臟”;北斗衛(wèi)星也裝上了中國芯,徹底打破了西方的技術封鎖。
黃令儀曾坦言,參加龍芯項目是她一生中最緊張、最艱苦的工作,然而也是心情最舒暢和感到最幸福的工作。
“因為它是如此的相似,一樣的激情滿懷,一樣的時代使命感,一樣的拼搏,一樣的為國家的需要,一樣的進展很快。”
2020年1月,黃令儀獲中國計算機學會女性科技工作者夏培肅獎。中國計算機學會的獲獎理由寫道:“黃令儀研究員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一直在研發(fā)一線,參與了從分立器件、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到通用龍芯CPU芯片的研發(fā)過程,為我國計算機核心器件的發(fā)展作出了突出貢獻?!?/p>
“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黃令儀為了“擦干祖國身上的恥辱”,傾盡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