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
瞿秋白的生前和身后,與北京有著不解之緣。
1917年的春天,18歲的瞿秋白來到北京。初到京城的他,隨堂兄瞿純白一家租住在宣武門外羊肉胡同。瞿秋白文化功底扎實,準備報考北京大學,研究中國文學,將來做個教員。北大學費昂貴,他家道中落,無力負擔。堂兄純白只是北洋政府外交部的一名普通職員,收入不高,也無法供他上北大。他只能去北大旁聽。9月,外交部在東總布胡同(位于今東城區(qū)建國門街道)開辦俄文專修館,面向社會招生,培養(yǎng)俄語人才。讀俄專免收學費和飯費,畢業(yè)后工作還不用愁,在堂兄的鼓勵指導下,瞿秋白順利考入俄專。
瞿秋白非常珍惜難得的學習機會,在俄專讀書特別刻苦,經(jīng)常學到深夜兩三點鐘才睡覺??嘧x三年,他不僅能說一口流利的俄語,而且英文、法文也有相當基礎(chǔ)。他的身體本就瘦弱,還患上了肺病。然而,比肉體更痛苦的是精神,幾年后他追憶:這三年“是我最苦寂的生涯……北京城里新官僚‘民國的生活使我受一重大的痛苦刺激。厭世觀的哲學思想隨著我這三年研究哲學的程度而增高?!?p>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在福建長汀就義前留影
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3000多人在天安門前集會,高呼“外爭主權(quán)、內(nèi)除國賊”“取消二十一條”“還我青島”等口號,抗議帝國主義分贓世界的巴黎和會。當天,瞿秋白帶領(lǐng)俄專同學,參加了游行示威和火燒趙家樓、痛打章宗祥的斗爭。由于過度疲勞,他肺病發(fā)作,口吐鮮血,但他奮不顧身,將安危置之度外。第二天,他積極響應(yīng)全市??埔陨蠈W校總罷課的號召,作為俄專學生會負責人,領(lǐng)導同學們罷課。6日,他又作為俄專學生總代表,出席北京學生聯(lián)合會成立大會,擔任學聯(lián)評議部的評議員。6月3日,他率領(lǐng)俄專學生上街演講。8月,又在天安門前參加請愿,要求懲辦屠殺民眾的山東軍閥馬良。因日夜堅持戰(zhàn)斗,瞿秋白身體更加虛弱,大口吐血,病了數(shù)月。他將這場斗爭視為“平生痛快事”,由于精神上得到了解放,他并不在意自己的健康。
經(jīng)過五四運動的洗禮,瞿秋白進一步看清了中國社會問題的深重。1920年3月,北大學生鄧中夏、高君宇等人在圖書館主任李大釗的指導下,成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為建立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北京組織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準備。不久,瞿秋白加入,熱情投身研究會的活動。同時,他開始了一生中具有重要意義的文學活動—用白話創(chuàng)作新詩和散文,譯介俄羅斯作家果戈理、托爾斯泰等人的作品,從中尋找中國如何擺脫剝削和壓迫的答案。
通過與李大釗、張?zhí)椎热嗣芮薪佑|,瞿秋白對馬克思主義有了初步了解,世界觀逐漸發(fā)生變化。1920年秋,具有進步思想傾向的北京《晨報》和上?!稌r事新報》,準備招聘三名記者到俄國采訪,條件是精通俄文和國文,能吃苦。得此消息,瞿秋白興奮不已,躍躍欲試,堂兄瞿純白堅決反對,但十月革命的故鄉(xiāng),如同磁石一般,強烈地吸引著瞿秋白。他下決心去應(yīng)聘,認為如果錯過機會,將會后悔一輩子。為著“略盡一分引導中國社會新生路的責任”,“為大家辟一條光明的路”,1920年10月,瞿秋白乘火車離開北京,以北京《晨報》和上?!稌r事新報》特約通訊員的名義,前往社會主義國家蘇俄。
赴俄國途中,瞿秋白滯留哈爾濱,在參加哈爾濱工黨聯(lián)合會慶祝十月革命爆發(fā)三周年活動之時,第一次聽到《國際歌》。
1923年1月13日,瞿秋白旅俄歸來,回到北京,依然住在堂兄瞿純白家中(已搬到俄專附近的大羊宜賓胡同,位于今東城區(qū)建國門街道)。歸國伊始,1月15日下午,他就出席了北京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在高師大禮堂舉辦的紀念德國共產(chǎn)主義者李卜克內(nèi)西與盧森堡殉難四周年大會。第一項議程,就是瞿秋白唱《國際歌》,北京《晨報》進行了報道。會上他所唱的《國際歌》是俄文版還是中文版的,不能確定。
當時,《國際歌》在中國已有三種中文譯本,包括瞿秋白的俄專同窗耿濟之及好友鄭振鐸共同翻譯的一版,但三種譯本都是無樂譜的譯詩,無法傳唱。為了精確傳達《國際歌》的神韻,使之成為中國勞苦大眾的戰(zhàn)歌,瞿秋白決定從法文版的《國際歌》詞曲入手,按照曲譜把它譯配成中文詞曲。堂哥家有一架風琴,瞿秋白一邊彈奏風琴,一邊反復(fù)吟唱譯詞,不斷斟酌修改,直到順口易唱為止。他還教純白家的孩子們小心吟唱,以免被警察聽到。
法文internationale這個詞有多個音節(jié),之前譯成中文只有兩個音節(jié)(“國際”),不易唱好。瞿秋白再三琢磨,采用音譯“英德納雄納爾”(現(xiàn)譯為“英特納雄耐爾”)。瞿秋白在譯文附語道:“但愿內(nèi)行的新音樂家,矯正譯者的誤點,—令
中國受壓迫的勞動平民,也能和世界的無產(chǎn)階級得以‘同聲相應(yīng)。再則法文原稿,本有六節(jié),然各國通行歌唱的只有三節(jié),中國譯文亦暫限于此?!苯裉煳覀冞x用的《國際歌》中文譯詞,雖然經(jīng)過多次修改,與瞿秋白當年的譯文有較大不同,但對“國際”一詞的翻譯,仍然保留了瞿秋白的音譯手法。
瞿秋白在北京翻譯的《國際歌》,就像插上了翅膀,逐漸向全中國傳唱開來。瞿秋白不但親自譯介、傳唱了《國際歌》,而且力行《國際歌》所倡導的革命精神。在人生的終點,他用鮮血和生命唱出了《國際歌》的最強音。
位于福建長汀的瞿秋白同志就義處
位于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的瞿秋白同志之墓
1935年6月,瞿秋白在福建長汀遇害后,國民黨三十六師士兵把他的遺骸秘密埋葬。在國民黨白色恐怖和日寇侵華期間,沒有人過問瞿秋白的身后事。到新中國成立時,14年過去了,時移景異,瞿秋白究竟被葬在了哪里?
新中國成立后,1951年6月,遵照黨中央的指示,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席張鼎丞責成長汀縣人民政府,迅速組織力量尋查瞿秋白烈士遺骸。長汀縣長游榮長立即召開會議,組織成立了調(diào)查瞿秋白烈士遺骸的領(lǐng)導小組,從人事、民政、教育等部門抽調(diào)專人組成調(diào)查組。調(diào)查組成員在瞿秋白就義地周邊的西外街、羅漢街、黃田背、西山下等村,走村串戶做調(diào)查,找到當年為瞿秋白拍照的賴韶九、目擊就義過程的羅仁發(fā)、收尸抬棺的張永福、盤龍崗(埋葬地)山主程椿生等人,基本確定了瞿秋白的墓地。
1951年7月的一天,在游榮長的親自主持下,啟墳開棺查驗。因棺材腐爛,遺骨的脊背全部腐蝕于土中,肋骨胸骨碎成細骨,但頭骨完整,還發(fā)現(xiàn)了五個白紐扣。經(jīng)在場醫(yī)生檢查,認為此人身材不矮,年紀不會超過40歲,與瞿秋白就義時身長、年紀及彈中胸部等情形大致相符。五個白紐扣寄給在北京的瞿秋白遺孀楊之華,得到確認,“此紐扣是秋白從上海進入中央蘇區(qū)時穿的衣服上的扣子?!鄙髦仄鹨?,同年年底,龍巖地委再次派出五人小組前往長汀核對,最終確認所發(fā)掘的就是瞿秋白烈士遺骨。
按照黨中央的指示,1954年夏,福建省政府派人將瞿秋白烈士遺骨從長汀專程運到北京。臨行前,長汀縣萬人公祭,哀送英靈。烈士遺骨到京后,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對遺骨進行整理。江西景德鎮(zhèn)特地燒制瓷盒,用以裝殮遺骨。
1955年6月18日,是瞿秋白殉難20周年紀念日。這天上午,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隆重的安葬儀式,周恩來、董必武、陸定一、周建人、葉圣陶、許廣平、楊之華及瞿秋白生前好友百余人參加。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陸定一代表黨中央作了《關(guān)于瞿秋白同志生平的報告》。大家肅立,向老戰(zhàn)友默哀致敬。
北京,是青年瞿秋白走上革命道路的出發(fā)地,也是他的安息地。歷經(jīng)一個甲子的命運沉浮,瞿秋白的生前和身后事,折射出中國共產(chǎn)黨走過的艱辛道路,折射出20世紀中國社會的滄桑變遷。瞿秋白為古都北京增添了一抹鮮亮的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