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嘉慧 左江紅 廖艷麗
在詩歌鑒賞教學中,我們一般總是從詩歌語言上引導,分別從詩歌的修辭、煉字、意象三個方面?zhèn)魇诜椒?,這樣雖逐步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但學生的接受往往較為被動,而不能深入理解和把握詩歌意蘊。
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無疑是極為優(yōu)秀的中國古代詩歌,它蘊涵著豐富的感情,有著深邃的意境及不可名狀的感染力,能使我們獲得其中巨大的文化價值、審美價值。詩歌中傳遞出的舍己為人、心系蒼生的思想情懷熏陶、讓讀者的心靈純凈。我們通過這首詩的學習不僅要讓學生感悟語言的巧妙運用,更要引導學生理解并體會詩人杜甫的滿腔憂國憂民之情,理解的深度要加深,不僅止于字面,更要力透紙背,融入內心。
基于這一現狀,我努力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教學中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詩歌創(chuàng)作的情境:補充背景資料,讓學生走入杜甫所處的時代;補寫內心獨白,讓學生深入杜甫內心;呼告式朗讀,讓學生與杜甫共情等,使學生的心沉浸在歷史的那一瞬,體悟詩人心靈的顫動。
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學過杜甫的《春望》,對杜甫的詩歌和安史之亂的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具有一定的分析和鑒賞能力,能夠通過自己的閱讀體悟感知詩歌的大意和情感,基于學生已經初步誦讀并了解詩歌基礎知識,本節(jié)課將帶領學生深入文本,了解詩人借事感懷,以茅屋為題記敘的世上瘡痍、百姓疾苦的社會現實,感受詩人憂國憂民、愛及天下的博大胸襟。
理解詩歌內容,品味精彩描寫,體會詩人的濟世情懷。
在品析中感知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理解并繼承發(fā)揚心憂天下的精神。
一、導入
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意思是茅屋被秋風吹破了,那么,老師就有疑惑了:(PPT)
思考1:難道“破”的只有茅屋嗎?
一起自由朗讀詩歌,梳理概括全詩中作者提到的“破”的事物。
[設計意圖]開門見山,從題眼“破”直接導入。
二、解詩眼—— 釋“破”
[整體梳理]
師:很快,我們都可以從詩中梳理出來以下幾個關于“破”的事物。
品讀1.從“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可看出秋風“破”屋。這是一場怎樣的秋風?風大、風急、猛烈。從哪里可以發(fā)現?“怒號”,是風的聲音,像人一樣在怒吼,直接“卷”走,又急又猛,直接卷走了三重茅,可見其摧枯拉朽之勢!請你來讀出“風”的猛烈!
品讀2.有秋風的肆虐還不夠,還有盜賊!“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這里可以總結是“群童破茅”。那么杜甫對這群孩童是什么樣的心情?為何不直接寫“南村頑童/劣童欺我老無力”呢?這樣才能表達自己對這群熊孩子的氣憤呀!此時杜甫不是極度的憤怒,而是更深的無奈和悲傷,黑暗的喪亂之下,連純真的孩童都是如此,更是時代之悲呀!你仿佛是杜甫的知音,請您讀出杜甫的無奈與悲傷。
品讀3.“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里的“嬌兒破被”,杜甫的生活破敗之境可想而知!
品讀4.“自經喪亂少睡眠”還發(fā)現了“喪亂破家”,一片黑暗之景。
師小結:我們可以小結一下大家的思考,整篇詩歌的字里行間,到處都是“破敗”的事物:(PPT)
1.秋風“破”屋
2.群童“破”茅
3.嬌兒“破”被
4.喪亂“破”家
師:到處都是昏暗的顏色,甚至連音韻上都是令人壓抑、急促的一入聲字為主的仄聲韻,詩人絕望的破敗之境、詩人“屋漏偏逢連夜雨”的痛苦,我們感同身受!面對如此破敗的情景、破敗的茅屋、破敗的生活、破敗的國家,作者當下只能怎么樣?(PPT)
思考2:面對這樣的“破之境”,詩人有何反應?
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思考:詩人為什么而嘆息?
明確:(PPT)
嘆自己:“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年邁無力,年老體衰,兒童相欺。
嘆茅屋:不抵風雨,春天才在朋友鄰里的幫助下建成,秋來一陣大風一場大雨便被破毀。
嘆群童:頑劣刁蠻,家境貧困。
[知人論世]
師:除了這些,作者還有可能嘆息什么?我們來了解一下背景資料:(PPT)
背景資料(1)(杜甫行程圖)
背景資料(2)
1.759年冬天,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家?guī)Э谳氜D多地來到成都。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親告友,終于有了一個庇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八月,大風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當時安史之亂尚未平息,詩人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詩篇。
2.據《通典卷第七·歷代盛衰戶口》統計:
安史之亂前,人口約5200萬;安史之亂后,人口約1600萬。
明確:(PPT)
嘆命運:顛沛流離,命運多舛。
嘆世事:民不聊生、戰(zhàn)爭連年。
嘆國家:國勢衰微,國都淪陷。
[心理補白]
師過渡:破敗之境的詩人,除了嘆息,還有什么反應嗎?你來說說(PPT)。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朗讀指導:
師:凄慘憂愁的感覺還不強烈。有些時候,加個嘆詞,更能讀出作者的這種憂愁。請在不同位置加上“唉”,感受一下杜甫的慘狀和惆悵。
(生各自嘗試讀)
(PPT)
1.(唉……)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2.自經喪亂少睡眠,(唉……)長夜沾濕何由徹?
3.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唉……)何由徹?
4.(唉……)自經喪亂少睡眠,(唉……)長夜沾濕何由徹?
師:從同學們的朗讀里,我感覺大家都已經走進了詩人的心里。是啊,杜甫已不知度過了多少個這樣灑淚沾襟的夜晚了?。≒PT)
思考:徹夜無眠的直接原因是?根本原因呢?
明確:(PPT)
被子冷:“布衾多年冷似鐵”;漏雨濕屋:“床頭屋漏無干處”。
滿腔愁緒,難以成眠。
思考:這樣的他在想些什么呢?請你以杜甫的口吻補寫一段獨白。
明確:
這凄冷的秋雨何時才會停歇呀?
這沒有了茅草覆蓋的屋棚已再禁不起凄風冷雨打擊了!
這 何時才結束???
這 何時才能平息???!
預設:
1.這破敗的生活何時才結束?。窟@連綿的戰(zhàn)爭何時才能平息???!
2.這絕望的境遇何時才結束?。窟@看不見光的喪亂何時才能平息?。?!
[設計意圖]
從“破”的角度,運用知人論世、內心補白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杜甫的艱難處境。
三、悟詩情—— 解“見”
師:于絕望中看見希望,于深淵中看見太陽,于破境中看見曙光,余秋雨說:一種被關注的苦難就不再是苦難,身處苦難中的杜甫,他的眼前看見了什么?
思考3:身處絕望“破之境”的杜甫,他看見了什么?
一起來齊讀最后一節(jié):(PPT)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師:快速梳理,經歷了“破之境”的詩人,他的眼前浮現了什么?
明確:(PPT)
1.一見廣廈
2.二見寒士
3.三見天下蒼生
師:從這里,我們總結一下,杜甫是一個怎樣的人?
小結板書:推己及人 舍己為人 悲天憫人
[設計意圖]
從“見”的角度,通過問題探究引導學生領會杜甫舍己為人的廣博胸襟。
四、小結:見詩心—— 由“破”入“見”
師:同學們,現在我們一起來總結一下我們剛剛品讀到的破與見:(PPT)
[設計意圖]通過對比“破”與“見”,讓學生感受杜甫于絕望之中仍能看到希望的熱切。
五、升華:隨詩行—— 先“破”后“立”
師:杜甫身處破的絕境,卻讓自己人格的光芒照見了世間,正如著名文學批評家別林斯基說過:(PPT)
任何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他從而成為社會、時代以及人類的代表和喉舌。
過渡:所以,真正的讀書人是心憂天下的,他們就像杜甫一樣:(PPT)
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圣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
師: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立于天地間,只有具備推己及人、舍己為人、悲天憫人的品格,我們才能立成一個大寫的人。這就是先破后立!
師總結:天地間的風雨、人生的風雨、時代的風雨向杜甫無情地席卷,但他那顆赤子之心始終沒有離開過天下蒼生。聽,他在發(fā)出不屈的宣告:(引導學生再次齊讀)(PPT)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設計意圖]
通過拓展名家評述和反復朗誦感受杜甫的赤誠之心,從“破”抵達“立”。
[課后作業(yè)]
搜集并摘抄杜甫其他心憂天下的詩句,反復誦讀感受其悲天憫人的情懷。
[板書設計]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堅持了“守正與創(chuàng)新”的原則,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這是指“守正”,教學設計“立根”所在就是教材。
這一篇的單元目標是“反復誦讀,體會古人的人生感悟,從中得到思想啟迪和情感陶冶?!倍滩睦锩嬉蔡貏e指出詩人借事感懷,以茅屋為題,記敘了世上瘡痍、百姓疾苦的社會現實。抒發(fā)了詩人憂國憂民、愛及天下的博大胸襟。
課程標準提出“誦讀古代詩文,應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通過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學習本文正是落實課程標準相關要求的良好契機。
所以教學設計運用了創(chuàng)設情境法、對比品析法和誦讀法。
基于此,本節(jié)課在以下方面進行了嘗試。
1.運用“一字立骨法”,聚焦一個點,逐層深挖,重點突出
“一字立骨法”指立足語文教學實際,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運用一“字”(詞、句、標點等)貫穿課堂始終,以起到以少勝多、以簡馭繁的一種教學方法。
2.貼著文本走,在文字里反復咂摸,上出語文味
文本教學必須扎根于閱讀,收效于閱讀,不能在空談中荒廢語文教學的本質。所以,我在課堂上,緊緊抓住文字語言這個抓手,進行討論、鑒賞、體悟,去體味文本的文學韻味,感悟文本的人文精神。
二、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
這是指教學設計的“創(chuàng)新”。分別體現在以下幾點。
1.創(chuàng)設情境課堂,給學生以美的熏陶和浸染
創(chuàng)設情境課堂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tài)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fā)展。
2.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目標。
教學設計在原來“由破入見”的基礎上,再往前推了一層到“先破后立”,正如板書里下面是一個“立”,上面是一個“人”,組成了一個這樣的“茅屋”形狀,中間就是我們要像杜甫學習的三種精神:推己及人、舍己為人和悲天憫人。
見學生 見教材 見教法 見情懷
—— 評譚嘉慧省一等獎課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譚嘉慧老師執(zhí)教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能在湖南省各市第一名的選手角逐中拔得頭籌,其“守正與創(chuàng)新”的教學思路令我嘆服,層層推進的設計讓人贊嘆,清澈有感染力的教學語言讓人沉浸。這是一堂讓人回味并值得反復品鑒的優(yōu)質課,值得品評的地方很多。
一、見學生,聲聲吟詠現詩情
課程標準要求落實“誦讀古詩文,應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睹┪轂榍镲L所破歌》為“歌行體”,平仄不拘,多次換韻,句式參差錯落、情致深沉蘊藉,是非常適合誦讀法來欣賞品味的。譚老師這堂課精心設計多處誦讀訓練,每一處都以生為本,關照學情,反復吟詠,注重在誦讀中涵養(yǎng)語感,“無生”課堂若“有生”。譚老師開篇讓學生自由朗讀詩歌,感知文本,為賞析鋪墊;在梳理“破”的事物時,讓學生抓住“怒號”進行情境化誦讀;在“群童抱茅”中角色演讀;在“雨夜難眠”中進行內心獨白式抒情朗讀;齊讀最后一節(jié),漸入詩心,見杜甫之所見;最后抓住主旨句,進行反復誦讀,情感逐次遞增,到達高潮。在層層誦讀中學生走進詩歌深處,在讀中體味,在讀中思考,也在讀中逐漸與杜甫的心靈契合,觸摸到其偉大的心魂。
二、見教材,一字立骨深挖掘
譚老師的教學設計,以“破”字為眼,一字立骨。譚老師開門見山,用“難道破的只有茅屋嗎”發(fā)問,引發(fā)學生思考,快速聚焦文本內容。然后全面深入文本咀嚼“破”的事物,“入乎其內”,引導學生走進詩歌字里行間,緊扣關鍵詞“破”做梳理概括:“秋風破屋”“群童破茅”“嬌兒破被”“喪亂破家”,搭建起整體賞析框架,在時代背景以及詩人經歷的史實介紹下,杜甫的憂國憂民情懷也從詩中跟隨教師的引領走向了學生的心中。再引導學生細化思考“自嘆息”中“嘆之因”,學生答曰:嘆自己年老體衰;嘆命運,顛沛流離;嘆世事,民不聊生;嘆國家,國都淪陷。在譚老師抽絲剝繭的賞析引領中,學生自然而然看“見”“破屋”中杜甫的慘境,聽“見”“破屋”里杜甫沉重的嘆息,對杜甫的境遇能感同身受。譚老師馬上乘勝追擊,結合最后一段,提出“在如此絕望之破境,杜甫眼前浮現了什么”的叩問,讓學生不僅見“嘆息”之人,更是要深入詩人的精神深處,去體悟杜甫心憂廣宇的偉大胸襟。由此,大寫的杜甫形象也浮現在學生面前,讓人嘆服的是譚老師精心設計的板書,立起了一個推己及人、舍己為人、悲天憫人的杜甫,立起來一座永恒的精神大廈,讓后人敬仰。如此“由破入見”,讓學生在熏陶中與詩人同頻共振,也在他們的心田里埋下一粒悲憫情懷的種子,“立德樹人”目標就在這樣潤物細無聲中完成。
三、見教法,如切如磋顯高妙
譚老師的這節(jié)“無生上課”,緊扣詩眼,揣摩詩心,詩意濃濃,體現了譚老師非凡的才華和高超的課堂駕馭能力。而她能突破傳統教法,妙招迭出,呈現多彩課堂,讓人贊嘆。
她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緊貼文本理解“破”;讓學生化身杜甫,去想象杜甫絕望中的思索,然后把他的內心獨白表達出來。
她巧用對比法,由“為什么是南村‘群童”而不是“頑童”“劣童”進行對比品析,引出杜甫不是氣憤而是悲哀——為時代感到悲哀的心理;小結中五“破”與五“見”既為對照,又是映襯,進一步呈現的時代之悲與杜甫深厚的家國憂思。
她的誦讀法讓學生多層次多樣性的朗讀訓練中,體會時代的大風雨中,杜甫推己及人、關心民生疾苦的偉大與可敬,這樣的語文課是真誠真實、啟人心智的。
她用補白法撥動學生思維,促進了學生情感的升華?!白越泦蕘y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加語氣詞“唉”的反復誦讀,補寫杜甫所想獨白的語言訓練,皆頗具匠心,相信在這兩項任務中,學生在情感上也深受感染。
四、見情懷,如琢如磨展師心
在總結時,譚老師恰如其分地引用別林斯基語,讓我們油然而生出對像杜甫一樣,能“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時代楷模的最高崇敬,最后在深情的反復誦讀最后一節(jié)中,把這一堂課推向高潮,劃上優(yōu)美的句號。
我們不僅看到了課堂上譚老師的明艷才情與字字珠璣,也能感受到她背后的努力,本次比賽是湖南省教育廳舉辦的最大型的比賽,要求每一位老師一次性準備十堂課,其強度可想而知。譚老師基于十節(jié)課的賽制,最后以散文詩的語言將十篇文章串聯起來,既展示了自己全面而獨特的解讀和十堂課的教學選點,強化了“德”之于人的精神價值,也展示了一位肯鉆研、銳意進取的師者形象。
譚老師在說課時言及,她的講課,是在教學生,也是在教自己。她說她相信“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她希望自己的課堂給學生以“真”的浸染和熏陶,她喜歡以自己的方式去揭示生存的意義。這不僅是一位循循善誘、極具教學智慧,更是一位深懷誠摯教育情懷、擁有赤子之心的燃燈者。
譚老師這節(jié)課,靈性與厚重并舉,激情與睿智共舞,吟誦經典,傳承文化,大膽創(chuàng)新,亮點太多,恕不能一一枚舉。
[作者通聯:譚嘉慧,長沙市怡雅中學;左江紅,長沙市南雅中學;廖艷麗,長沙市青竹湖湘一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