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惠韶
摘要:一名六年級的女生性格開朗,但內心抑郁痛苦。心理教師通過建立心理危機防控機制,發(fā)揮班主任和班級心理委員等力量,并與其父母進行溝通,為其重建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并利用沙盤游戲輔導方法,提供“自由和受保護的空間”,引導和陪伴來訪學生借由沙具,在沙盤中將內心的創(chuàng)傷、內心意象表現出來,進而得以轉化和療愈。經過三次沙盤輔導,來訪學生的抑郁情緒得到了疏解。
關鍵詞:兒童情緒障礙;沙盤游戲;六年級女生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3)17-0044-03
一、個案概況
小靜(化名),六年級女生,家中是老大,性格開朗,溫和懂事,成績中等。到了六年級,學習開始跟不上,不管怎么努力還是跟不上。爸爸媽媽不理解,一味地批評,還經常要求她讓著弟弟,她內心壓抑。她覺得自己承受不了現在的壓力,每晚都睡不著,躲在被子里哭,又不敢告訴父母,怕父母不理解,覺得自己矯情。每天上學又裝出很開心的樣子,也擔心同學們知道實情會取笑自己。一天她實在受不了,哭得停不下來,就叫上好朋友陪伴自己來心理輔導室求助。
心理教師運用放松技術來安撫小靜的情緒,并提供心理支持。在輔導過程中,發(fā)現小靜的抑郁情緒比較嚴重,已經嚴重影響睡眠和學習,并出現自殘想法。于是馬上啟動心理危機干預機制,聯系班主任和家長并告知當下小靜的心理狀態(tài)。與家長溝通時,發(fā)現家長對小靜的情況并不知情,引導家長多關心小靜,并帶其去看心理醫(yī)生,接受心理調節(jié)。
轉介心理醫(yī)生后,小靜初診為兒童情緒障礙,存在抑郁情緒。兒童情緒障礙是指發(fā)生在兒童時期,以焦慮、恐懼、抑郁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組疾病,是兒童期常見的心理障礙之一。小靜看似正常,常常面帶微笑,卻內心壓抑痛苦,身邊的人都難以察覺她內心真實的狀態(tài)。
二、問題評估
心理教師通過初次心理輔導,并收集班主任、家長反饋的信息和心理醫(yī)生的初診,評估造成小靜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有如下三個方面。
人格特點:敏感特質,在意別人的評價。自我意識水平低,表現為自卑、自責,自我評價較低。遇到問題時經常會覺得是自己的錯,覺得自己沒用。
學業(yè)原因:六年級時學業(yè)任務加重,升學壓力大,面對難度加大的任務,小靜難以適應。成績下降后,她又擔心自己考不上好的初中。
家庭系統(tǒng)失衡:母親工作忙,很少陪伴孩子,但對孩子的要求高,經常因為小靜成績不好批評她。父親陪伴小靜的時間多,在日常教養(yǎng)中經常要小靜讓著弟弟,習慣忽略小靜的感受和情緒。
三、輔導過程
小靜被轉介至醫(yī)院接受專業(yè)心理治療,情緒變得穩(wěn)定,可以正常上學。一周后,班主任反饋小靜對學習還是存在畏難情緒。家長反饋小靜晚睡,易驚醒,學習上還是壓力大。為保障小靜在校能得到心理支持,根據小靜的年齡特點和人格特質,心理教師選擇了沙盤游戲為主要輔導方法。
沙盤游戲是一種以榮格分析心理學原理為基礎,由多拉·卡爾夫發(fā)展創(chuàng)立的心理咨詢方法。沙盤游戲運用意象進行輔導,其特點是在“自由與受保護的空間”中,利用沙子、水和沙具進行意象的創(chuàng)作。沙盤中所表現的系列沙盤意象,營造出來訪者心靈深處意識與無意識之間的持續(xù)性對話,以及由此而激發(fā)的治愈過程和人格發(fā)展。
(一)通過放松訓練與積極療法喚醒內在力量
通過放松訓練使小靜平復心情。小靜是因哭泣不止來到心理輔導室的,心理老師先引導她進行漸進式肌肉放松方法,讓其體會全身心的放松。然后通過積極五階段療法幫助小靜發(fā)現自己的內在力量。
五階段療法是以解決沖突為中心,以現實能力為依據的治療方法,分為觀察和保持距離階段、調查階段、處境鼓勵階段、語言表達階段、擴大目標階段。五個階段的治療在程序上并非一成不變,而是因人而異,可以根據來訪者的不同情況進行調整。
1.觀察和保持距離階段
心理教師用心理學的知識去積極解釋,把來訪者從自己的問題中抽離出來,以一種更全面的視角來看待自己的問題。
小靜在描述中說“自己好像分裂出了三個不同的人”:第一個是自己,很壓抑,不開心,想要打人、報復別人;第二個我會控制自己,偽裝成開心的樣子,控制自己不去打別人;第三個自己隱藏在黑暗中,有時會出聲說話,但是經常是不出聲的,但知道她一直都在。
這里心理老師使用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對小靜進行分析,每個人都有自我、本我、超我三個部分,這并非人格分裂。如果你能清晰地意識到三個部分,說明覺察能力很強。
2.清查盤點階段
心理教師詢問來訪者最早什么時候出現這些問題,曾經嘗試怎樣處理和解決這些問題,以及從哪里學習到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
小靜開始回憶,大概是從這個學期開始,自己經???,一想到不開心的事情就忍不住哭。學習開始跟不上,很努力了還是學不好。父母不理解自己,一跟他們說,他們就覺得是自己的問題。還經常要求自己讓著弟弟,讓她很難過、壓抑。有時會冒出想打弟弟的想法,但是意識到這是不對的,自己還是控制得住。
心理教師反饋:“學習跟不上讓你感覺到很大的壓力。加上父母的不理解,讓你的壓力劇增。你長期感受這些壓力,讓你心情低落。你嘗試過跟父母溝通,但是他們都覺得是你自己的問題,不夠努力?,F在你覺得自己承受不住這樣的壓力了。是這樣嗎?”小靜聽了之后,邊哭邊點頭。
3.處境鼓勵階段
引導來訪者把個人的資源當作焦點,對于那些仍未解決的問題,鼓勵來訪者去發(fā)現解決方案。
小靜嘗試過跟好朋友傾訴來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但自己一個人的時候還是會忍不住想哭。學習方面,也是努力去完成,有時寫到11點多才睡,有時寫不完,半夜起來寫。但是很努力了也沒有效果。在嘗試和努力的過程中,感覺到更多的無助感。
4.言語表達階段
這個階段的治療目標包括找出來訪者隱藏在沖突之后的動機,教給來訪者一些方法,如深呼吸、合理宣泄等,幫助他帶著積極的目標解決自己的問題。
小靜傾訴完之后,清晰地認識到自己出現不開心情緒的背后是父母對自己的不認同、理解。于是她提出想要心理老師跟父母溝通,心理老師答應了她的請求。同時,引導她在出現消極情緒的時候,可以通過適量運動、畫畫、聽音樂等方式進行調節(jié)與放松,并約定了下一周過來進行沙盤游戲。
(二)經由沙盤游戲澄清心理困擾,看見美好
第一次沙盤“第二天比第一天更美好”: 骷髏棺材、水井、法老等是儲存寶物的地方,蛇、昆蟲、怪物是守護者,守護著這些寶物。其中一只守護獸就是自己。守護獸是分等級的,包括昆蟲—蛇—守護獸。體現出來訪者的心境還是低落的,有很強的自我保護意識。
第二次沙盤“迪士尼拍攝場地”:在迪士尼里面有一群演員,他們在為表演做準備。里面有很多休閑娛樂的地方,還有很多道具。橋上一個美麗的女孩代表自己,周圍有攝像頭對著自己。體現自己得到了關注,心情有了轉變,但是還想得到放松和休息。
第三次沙盤“三個世界”:在森林里有一個很美麗的地方,里面住著三只小兔,小兔在里面生活得很開心。但它們也想到外面玩,但外面很危險,有老虎和豹子。其中一只兔寶寶代表自己。森林旁邊還有一條小河,小河里的大金魚保護著魚寶寶,用貝殼阻擋一條大魚靠近。沙盤體現來訪者得到了爸爸的支持和贊美、肯定,同時由于父母的保護、關注,使得她產生了一些自我懷疑、思緒混亂。
通過三次沙盤,我感受到小靜的心情逐漸開朗。
(三)發(fā)揮“心育”力量,構建心理支持系統(tǒng)
小靜性格開朗,學習成績中等,有時無法跟上老師講課的節(jié)奏。在人際交往方面,經常與同學鬧不愉快。心理教師和班主任商量,安排班級心理委員和小靜配對成學習伙伴,在小靜遇到問題時可以與心理委員商量并尋求幫助。班主任與各科任教師進行溝通,根據小靜的情況調整教學方式,還與小靜多次進行談心,關愛小靜的成長。
小靜的父母在與心理教師多次溝通后,也開始重視小靜的心理問題,調整了家庭教育方式,多傾聽小靜的想法,也不再讓小靜無條件讓著弟弟。對于學習,也不再是嚴厲地要求,而是耐心地陪伴和輔導。小靜的成績有了逐步提升,臉上的笑容也越來越多。
四、輔導效果
來訪學生自評:感覺不再像之前那么不開心,整個人輕松了很多,睡眠也好了。學習上也有了進步。
心理教師的觀察和評定:小靜的氣色比第一次見面紅潤了一些,人也精神了。能面帶笑容地與心理老師分享生活的趣事和一些想法、目標。
五、輔導反思
第一,學生心理普查和動態(tài)心理監(jiān)測相結合,發(fā)揮班主任的“心育”作用。
雖然學校已經執(zhí)行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監(jiān)測制度,但是班主任、心理委員還是沒有留意到這位學生。主要原因有兩點:(1)這類學生看似性格開朗,與人相處良好,但他們表露出來的行為不是內心真正的狀態(tài)。(2)這類學生的情緒不向外傳達,更多攻擊自己。所以在群體中難以覺察到這類學生。
這也提醒我們心理教師要關注六年級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對于心理普查中出現過心理預警信號的學生,要及時告知班主任。班主任根據心理教師的指導進行心理訪談,對發(fā)現心理異常學生進行幫扶和上報心理輔導室。
第二,建立家校醫(yī)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轉介至心理醫(yī)生后,學校還需要為學生提供安全的班級心理環(huán)境和家庭教育指導,幫助學生恢復心理健康。心理教師應借助多種心理技術和工具,為家長和學生提供心理服務。
參考文獻
[1]申荷永. 沙盤游戲基礎教程[M]. 廣州:華人沙盤游戲治療會·洗心島,2012.
[2]邊玉芳,鐘驚雷.青少年心理危機干預[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劉翔平,曹新美. 給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積極心理學因素[J]. 教育研究,2008(2):90-94.
編輯/張國憲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