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華
作為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志性象征,長江在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fā)展中發(fā)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長江是世界第三大河流、我國第一大河流,與黃河一起并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江河互濟”構建了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長江流域7000 多年延綿發(fā)展形成的長江文明,深遠影響著東亞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從“大江來從萬山中,山勢盡與江流東”的雄壯,到“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的雋秀,滔滔長江水在奔流入海前,在江蘇大地孕育滋養(yǎng)出一片富庶水鄉(xiāng)。2020年11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南京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fā)展座談會時指出,要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延續(xù)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
江蘇因江而生、靠江而興。以“世界視野、中國高度、江蘇特色”為標尺弘揚好長江文化,要以國際大河文化的優(yōu)秀傳播案例為參考,厘清江蘇在長江文化及國際大河文化中的坐標,傳播好中國母親河的江蘇故事。借勢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fā)展、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戰(zhàn)略東風,長江將成為優(yōu)化國際社會對華認知的國家級符號,也是流域內城市巧借國際敘事脫穎而出的重要抓手。
長江作為中國母親河之一、世界重要大河之一,海外普遍認可其在地理、生態(tài)、戰(zhàn)略等方面對中國及世界的重要意義。長江不僅是世界高度認同的中國標識之一,也是廣受關注的世界奇觀。西方通過報道、紀錄片、書籍、研討會等多種方式記錄與傳播長江故事,并把長江發(fā)展狀況作為評價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效果的重要觀測對象。但特別的是,與黃河、長城等中國國家標識相比,國際社會對長江的認知多了一層生態(tài)多樣性、文化多元性的關注,少了一層政府符號上的關聯(lián)。英國媒體人弗蘭克·霍薩克認為,長江的體量和氣象決定了她的國際知名度,在國際上與尼羅河、密西西比河并駕齊驅,這對于中國的國際傳播是很有利的。當前,長江文化的研究和傳播已成為熱點。長江是一個較為中性甚至友好的概念,應借長江講述中國故事、江蘇故事,向海外受眾展示積極向上的中國形象、江蘇形象。
江蘇60%以上的城市沿長江分布,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zhèn)江、揚州、泰州、南通8 座沿江城市皆依江而生、擁江而合、伴江而興。長江江蘇段綿延433公里,沿線8 座城市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也是長江文化建設的重點區(qū)域。要通過對比非洲尼羅河,南美洲亞馬孫河,北美洲密西西比河,歐洲萊茵河、伏爾加河、威尼斯大運河等國際知名大江大河,對標分析尋找共性與差異。與世界共話長江,講好長江文化江蘇故事,要堅持活態(tài)傳承、堅守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讓一江碧水成為助力江蘇高質量發(fā)展的重要源泉。
突出“水+文化”文旅優(yōu)勢,強調“人本表達”。不來長江,就無法深入體驗中國文化,無法深刻理解中國故事,江蘇長江文化旅游產品供給和傳播顯得尤為關鍵。發(fā)揮江蘇江海河湖通達四方的優(yōu)勢,打造跨區(qū)域的世界級、國家級旅游景區(qū)、度假區(qū)和旅游廊道,要從人文和旅游出發(fā),選擇和人、生命、環(huán)境有關的題材切入,提煉長江的歷史文化、山水文化和城鄉(xiāng)融合發(fā)展的傳播要素,提煉“高顏值”長江文化融合傳播的資源特色。通過對新華社、中科聞歌、道瓊斯等境內外數據庫設置組合關鍵詞綜合檢索發(fā)現(xiàn),在長江江蘇段主要城市關于長江主題的國際傳播貢獻度方面,南京位居第一,其次為蘇州、揚州等。向世界講好長江文化江蘇故事,要深化文旅融合、強調人本表達,以百姓生活、特色人文為主,打造以長江文化帶文旅為載體的高質量傳播“江蘇樣板”。依托“創(chuàng)意+”,將諸如“長江大橋”等不同區(qū)域的特色長江歷史文化遺產符號化,豐富長江生態(tài)文化旅游產品的供給業(yè)態(tài);依托“互聯(lián)網+”,建立長江“水文化”數字平臺,提升長江文化旅游國際傳播效能。
展示生態(tài)保護成果,突出“黃金水道”的“鉆石航段”優(yōu)勢。自《長江保護法》實施以來,長江江蘇段水質持續(xù)向好。長江成為鑲嵌在江蘇大地上的一條“亮麗項鏈”,為弘揚長江文化打通了“黃金水道”,也為向國際社會傳播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tài)文明思想提供了鮮活樣本。長江岸線是優(yōu)質經濟資源,更是寶貴文化資源。江蘇沿江城市共同唱響了長江大保護的“江蘇之歌”,一個個生產岸線蝶變?yōu)樯鷳B(tài)岸線,一個個生態(tài)文化公園臨江而建,為弘揚長江文化鋪就了“奔跑綠道”。2020 年,長江干線完成貨運總量突破30 億噸,是名副其實的“黃金水道”。而江蘇段2020 年貨運量占全線超70%,可以說是“黃金水道”的“鉆石航區(qū)”。
挖掘歷史文化底蘊,向國際社會講好母親河故事。江蘇在歷史上就是長江文化的聚集地,江南文化、維揚文化、江海文化、治水文化、運河文化皆匯聚于此。在對江蘇考古學界與文化遺產界調研中發(fā)現(xiàn),江蘇一直是長江文化研究和長江文化建設方面的重鎮(zhèn)。站在全國角度深度挖掘長江文化江蘇段的價值,不僅要尊重長江文化內部規(guī)律和歷史文脈,系統(tǒng)性對比江淮文化、巴蜀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中的長江文化元素和特色,還要突出江蘇地域的示范效應。重慶、武漢等地已提出爭創(chuàng)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先行示范區(qū)的設想,而如何向世界講好長江文化江蘇故事,需要體現(xiàn)鮮明的江蘇地域特色。
作為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志性象征,長江文化源遠流長并獲得國內外的一致認同。南京大學—劍橋大學建筑與城市合作研究中心主任魯安東認為,長江文化有足夠豐富的內涵和多元性,具有極強的開放包容氣質,對外更易被理解,對內可以凝聚新的共識。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fā)展研究院院長傅才武表示,長江是中國在國際傳播中講故事、講形象、講情感、講道理的獨有敘事??偟膩砜?,長江文化體現(xiàn)了新時代中國開放、包容、創(chuàng)新、合作等鮮明特征。
2014 年,英國著名旅行者西蒙·里夫為BBC 制作了三集行走式紀錄片《神圣之河》(長江篇)。西蒙·里夫順流而下,到訪了包括南京在內的長江沿岸重要城市,體驗了長江沿岸不同的風土人情和歷史文化。西蒙·里夫認為,長江流域文化博大精深,儒、道、釋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百花齊放,而且這種復蘇趨勢仍在繼續(xù)。
同時還應清醒地看到,由于長江流域內工業(yè)化、城市化、城鎮(zhèn)化的快速推進,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忽視了長江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提升長江作為國家級符號的品牌形象面臨著嚴峻挑戰(zhàn)。同世界上其他大江大河相比,長江的國際關注度處于中等位置。新華社、中科聞歌等大數據監(jiān)測平臺對最近一年國際傳播量的監(jiān)測數據顯示,長江的傳播數據量低于泰晤士河、尼羅河和密西西比河,這與長江的體量和重要性不相匹配。而泰晤士河、密西西比河在數據上的領先,一定程度上說明歐美國家在國際傳播中的優(yōu)勢地位。西方媒體觀察長江,常常和觀察尼羅河、恒河、亞馬孫河一樣,以一種審視的態(tài)度觀察,更多聚焦于長江面臨的困境,涉長江問題占比較高。
綜合分析,長江上中下游傳播影響力不均衡,而江蘇有待提升。當前,涉長江的外媒報道以湖北段為主。與長江有關的最新報道《美聯(lián)社:長江輪渡重啟》《“長江三峽1”讓世界矚目中國》都發(fā)生在湖北段,涉江蘇段報道則次之。江蘇要成為長江文化國際傳播的“關鍵詞”乃至“代言人”,需要錯位發(fā)展、精準發(fā)力,尤其要梳理和提煉一批像“南京長江大橋”這樣具有江蘇特色的長江文化國際標識。2018 年,CNN 發(fā)表了一篇題為《再長的橋都不如南京長江大橋的開創(chuàng)意義》的報道。報道稱“當這座雙層大橋在1968 年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時,它曾被視為一種創(chuàng)舉。這是中國在沒有任何外國建筑師幫助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首座現(xiàn)代化大橋?!边@樣的傳播,既有利于展示我國的文化自信,而且有利于挖掘江蘇故事的歷史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西蒙·里夫認為,中國不是正在發(fā)展中而是相當程度上已經成功發(fā)展。長江之旅讓他改變了以往對中國的印象,長江流域人民對生態(tài)的憂思與保護、對外來者的友好,官方的包容態(tài)度都打破了西蒙·里夫的刻板印象。站在長江的入???,他總結道,“中國完全可以與世界有更多的共同語言?!?/p>
長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傳承、弘揚、傳播,依托國際權威媒體講好長江文化江蘇故事,進一步擴大江蘇段長江文化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和美譽度,顯得尤為重要。從長三角一體化視角弘揚長江文化,需要發(fā)揮好長三角城市群在長江經濟帶、江南文化在長江文化中的龍頭作用。
以江河為媒尋求共鳴點,掌握對外傳播的輿論引導主動權。歷史、文化、生態(tài)是人類共同的向往。哺育非凡文明的世界大河就在那里,但如果缺乏有效的主動傳播,很容易被動陷入西方傳播的語境之中。神秘、原始、熱情是亞馬孫河給予世界的印象,而這種印象主要是來自西方媒體的傳播。但西方媒體站在自身立場觀察亞馬孫河,很少關注到流域內主要城市的進步和發(fā)展。如在描繪被稱為“亞馬孫心臟”的重要城市——瑪瑙斯時,西方媒體的鏡頭對準了城市郊區(qū)農民看天吃飯的狀態(tài),不可避免地給海外受眾造成一種當地“落后”的印象。更典型的例子是尼羅河。尼羅河是地球上最長的河流,創(chuàng)造過偉大的古埃及文明,也是水量最貧乏的大河,它所覆蓋的龐大流域同時還是世界上最貧困的土地,尼羅河流域各國的談判也遲遲未能達成實質約定。在西方媒體的描述中,埃及強勢占據尼羅河的水權利,而上游的埃塞俄比亞不惜通過戰(zhàn)爭手段爭奪。在探索頻道和BBC 的紀錄片中,將恢弘的金字塔、象群、犀牛,與貧瘠的田地、瘦弱的農民聯(lián)系在一起,貧困、落后、爭端不斷因此成為海外受眾對尼羅河的最大感受。相比較而言,精致的手工游艇徜徉在泰晤士河,密西西比河畔大型的農業(yè)機械作業(yè)的畫面,更容易讓人產生對舒適、先進的向往。日本導演竹內亮認為,主動外宣的意義非常重要。講好長江文化江蘇故事的關鍵還在于引發(fā)共鳴。就本地而言,長江與京杭大運河的“一橫一縱”,搭建了江蘇最重要的水系骨架,孕育出了“水韻江蘇”的文化底蘊。費孝通先生說過:“未來世界文化上應該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向世界講好長江文化的江蘇故事,要深度思考怎么讓更多人知道可敬、可信、可親的長江。
深度挖掘長江文化新時代價值,搭建長江文化(江蘇段)數字化傳播平臺。近期中央出臺文件提出,到“十四五”時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和服務平臺,形成線上線下融合互動、立體覆蓋的文化服務供給體系。在深度挖掘長江文化新時代價值的基礎上,要搭建服務國際傳播的融媒體數字化傳播平臺,最大范圍匯聚長江文化的專業(yè)智慧和民間智慧,通過文、圖、視頻、音樂等多媒體數字化方式進行最廣泛的傳播。同時,在線下建立中國長江文化博物館,以此作為江蘇傳承弘揚長江文化的專業(yè)性平臺,將長江文化蘊含的民族智慧與江蘇精神傳承下去、傳播出去。
搭建高水平國際對話平臺。講好長江文化江蘇故事,要站在大河文明發(fā)展的歷史維度與世界高度,聚焦全球不同地域和民族關于大河文明傳承、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的經驗智慧。要積極推出“大河對話”或“長江文化國際論壇”,江蘇城市生態(tài)論壇,長江流域珍稀物種保護論壇,長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藝術品鑒賞論壇等文化學術活動。通過創(chuàng)建新的國際開放平臺,就如何共同推進大河文明、促進世界生態(tài)文明建設交流思想,達成共識。
“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打造長江文化海外宣傳陣地。一方面,將海外受眾“請進來”,展示原汁原味的長江文化。在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國際傳播方面,江蘇已有成功案例。2021 年,由江蘇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和新華社新聞信息中心共同舉辦的“SHOW JIANGSU”攝影采風活動,邀請法新社、歐新社、路透社、日本共同社、NHK 電視臺、丹麥電視臺、德國電視臺等國際主流媒體深度走訪江蘇運河城市,成果陸續(xù)發(fā)布于美國《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日本《讀賣新聞》,瑞士《新蘇黎世報》等近百家國際主流媒體。常態(tài)化開展以長江文化為主題的國際主流媒體采風活動,可以借助新華社世界通訊社優(yōu)勢,打通國際媒體渠道,搭建“借筒傳聲、借臺唱戲”有效平臺,推動江蘇長江文化國際傳播的海外精準有效落地。另一方面,主動“走出去”講好長江文化江蘇故事。圍繞長江文化江蘇段,展現(xiàn)長江開放包容、民生幸福的“黃金航道”特質,建設長江文化江蘇段海外社交媒體矩陣,打造長江文化有效直達受眾的海外宣傳陣地。
分國別制定傳播策略,多語種有效傳播。對于特定的國家和地區(qū),傳播的內容和策略應有所區(qū)別,以達到精準傳播的效果。如日本、韓國對“三國文化”情有獨鐘,南京“虎踞龍盤”和南北朝劃江而治的歷史典故,就可以作為較好的傳播要素。英國泰晤士河的水治理經歷了漫長曲折的過程,而長江岸線“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fā)”的實踐與之有較大共鳴;2024 巴黎奧運會開幕式將創(chuàng)造性地在塞納河水域舉行,而江蘇在長江文化建設中的創(chuàng)意可與之有效呼應。應根據世界各國特色各異的大河文化,提煉長江文化與世界大河文化的共通點,整理江蘇長江文化分國別傳播的重點內容與具體策略,將美好長江的故事講給世界聽,講給年輕人聽,講給未來聽,讓世界一起來感受這條世界第三長河奔流萬年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