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國家高度重視教育信息化工作,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推進教育數字化”。在當前的教育實踐中,盡管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具有突出的優(yōu)勢,但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應用方式比較單一、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存在技術誤用等。為了深度剖析當前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相應的路徑與策略,本期對話我們邀請到江南大學劉向永博士和江蘇省鹽城市第一小學陳宏斌老師共同就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的路徑進行了深入的對話與討論。
陳宏斌: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正撲面而來,但對于一線教育工作者來說,他們總感覺這些看上去高大上的技術跟自身關系不大,因為技術雖然很先進,但似乎在教學實踐中用不上、用不起,所以很多一線教師仍然在使用傳統(tǒng)方式進行教與學。
劉向永:看待信息技術對教育的革命性影響,要有前瞻性眼光和發(fā)展性視角,不能夠僅僅關注當下,要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看待信息技術教學應用價值。我經常使用“我與麥當勞”的小故事跟教師們分享我的觀點。我平生第一次吃麥當勞是1998年在長春國貿大樓,那是一個畢業(yè)工作不久的同學請我吃的。當時,吃一頓麥當勞算是一次很好的招待朋友的形式。但慢慢地,人們的收入水平提高了,吃麥當勞就顯得不那么奢侈了,成為一種很普通日常的消費行為。麥當勞的變化,就如同技術的發(fā)展過程,從最初的少而金貴,逐漸走向了尋常普及。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技術的普及,教師們曾經認為遙不可及的技術,一定會逐步走入教育教學活動中。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是一種趨勢,一種不能阻擋的時代趨勢。
陳宏斌:當前,針對教育大數據、人工智能教育的研究很多,國家也在倡導教育數字化轉型,個性化、智能化、因材施教成為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的美好藍圖。但在現實中,為什么很多教師對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的效果感受不深呢?
劉向永:雖然我國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經歷了多年的發(fā)展和努力,取得了顯著成效,教師在教學工具豐富性和教學融合策略上都有了新認識,但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兩張皮”的現象目前仍然普遍存在,信息化在政策、口號上轟轟烈烈,而實際上信息技術常態(tài)化應用卻沒有想象的那么美好。任何事物在發(fā)展過程中都必須考慮其環(huán)境、能力等影響因素,如果只是試圖通過行政手段推進信息技術教學應用常態(tài)化,效果可能適得其反。南橘北枳現象一樣會出現在教育信息化發(fā)展過程之中,如果不考慮文化因素、條件因素和人的因素,信息技術教學應用推進就不會取得預期的效果。
陳宏斌:的確,不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用技術仍然還是傳統(tǒng)的“教學PPT化”,主要是使用PPT進行信息內容呈現,或者使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視頻、動畫的播放,增加演示內容的具象化和趣味性,但并沒有改變傳統(tǒng)教學結構,仍然是傳統(tǒng)的講授式教學方式。
劉向永:信息技術教學應用目前大都還停留在工具輔助的“縫縫補補”式應用層面,只是在某個功能或幾個功能上效率有所提高。要想真正實現信息技術變革教學,就要突破為技術而技術的桎梏,擺脫低層次的輔助教學方式,借助技術實現教與學方式的變革。在很多教學現場,我看到很多教師播放了優(yōu)美的動畫,及時收集了學生數據等,但這些只是局部的小修小補,并沒有真正改變以教為主的教學方式。甚至,有些課例強化了傳統(tǒng)的灌輸和訓練教學方式,如在基于人人端的課例中,很多課例只是用平板電腦刷題而已。從“小修小補”到“結構變革”,這才是信息技術教學應用的“王者之道”。
陳宏斌:我們從最初的多媒體課件到教學資源庫,再到電子白板,又到液晶一體機和電子書包,教學工具不斷地演化進步,但似乎一種工具除了最初幾年比較火熱外,過了幾年就回歸到傳統(tǒng)教學方式了,課堂只是熱鬧了一番,就又恢復到以往的樣子了。
劉向永:新技術涌現所帶來的社會和市場沖擊力,使得大眾的關注點一直聚焦在“新”的事物上。但是教師信息技術應用不只是有了新技術就可以的,技術應用是一項系統(tǒng)的工程,如果沒有改變傳統(tǒng)的教與學方式,教師仍然只會使用技術去增強舊的教學而已。同時,新技術所帶來的技術障礙也阻礙了教師去應用它,教師不愿意花費時間去學習新技術和制作新資源。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要真實發(fā)生,就要改變教學方式,要從以“教”為中心轉為以“學”為中心,教與學方式的改變倡導了很多年,但改變得仍然不夠徹底。而如果不倡導以“學”為中心,信息技術教學應用就會仍然停留在“教學PPT化”層面,個性化、自主化和合作化學習就始終只是空中樓閣。正如北京市特級教師顧德希所言:“原因就在于我們在利用信息技術改進教學時,頭腦中默認的仍然是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币粔K黑板、一支粉筆就可以支持教師完成傳統(tǒng)的講授式教學,那么自然不需要學生擁有個人終端了。
陳宏斌:在聽課觀摩的過程中,我經常看到教師使用了很多新技術,功能都很強大,一節(jié)課下來,感覺就是在“炫技術”,一會兒使用平板電腦進行刷題反饋,一會兒使用虛擬現實進行知識探究,感覺一節(jié)應該有更醇厚學科味的課例變成了“新技術展示會”?;趯W科本質進行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似乎不夠深入。
劉向永:您剛才講的現象非常恰當地描述出了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中出現的偏差和誤區(qū)。很多教學中出現的信息技術應用的誤用現象,實際上是由教師對信息技術的角色認識偏頗導致的。信息技術只是工具,只是手段,真正的魔術師仍然是教師。教師應該讓信息技術回歸正確的位置,這樣才能夠真正發(fā)揮出信息技術的價值。同時,我們要記住,不是技術使用多了就是好的,信息技術的過度使用會導致學生的信息技術依賴現象。例如,我曾經聽過一堂使用平板電腦的課,教師讓學生自己構思一個想法。很多學生都在自己構思,有位學生卻在聽到教師的問題后第一時間打開了百度搜索引擎。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學生對技術的依賴,不愿意自己動腦。信息技術應用過度可能會限制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多數教育學家認為,學會和善用技術固然很重要,但也應確保學生擁有批判性思考能力及求知的好奇心,并適時地告訴學生,網絡并非無所不能。
陳宏斌:的確,教育信息化發(fā)展中最難的是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很多區(qū)域或學校會將教育信息化的重心從變革教與學變?yōu)楣芾硇畔⒒V腔坌@建設也更加聚焦于智慧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建設。智慧教室、未來教室里面功能豪華,但很多時候只是在公開課、展示課時使用。我們深刻地感受到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是一個需要系統(tǒng)解決的問題。
劉向永:我們必須承認,傳統(tǒng)教育系統(tǒng)已經構成了一個穩(wěn)固的系統(tǒng),只用單一技術工具就試圖使其實現變革,的確面臨著巨大的難度并經常處于失敗的境地。許多學校缺乏將課堂創(chuàng)新技術系統(tǒng)遷移到學校實踐多維環(huán)境中所需的靈活性、策略和心態(tài)。從系統(tǒng)視角看待技術融入教學,就不要試圖只增加技術元素。我曾在一所小學做過平板電腦進課堂的教學實驗,一位小學英語老師配合我進行教學實驗。每當一堂課結束后,這位老師就感覺很懊惱,因為每堂課都會超時。細致分析后我發(fā)現,平板電腦進入課堂后,老師仍然保留著傳統(tǒng)教學的所有步驟,只是在某些環(huán)節(jié)增加了使用平板電腦進行教學診斷、自主學習和合作教學的教學行為??此破桨咫娔X使課堂更加個性化和智能化了,但卻只是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錦上添花,而且所添的花是需要花費學習時間的。傳統(tǒng)教學系統(tǒng)已經是一個經歷了無數歲月磨礪的完整系統(tǒng),有其自然的內在邏輯和獨特優(yōu)勢,想要打破這一穩(wěn)固的系統(tǒng),就要多維發(fā)力、整體變革。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要從教學系統(tǒng)的多個要素統(tǒng)籌變革。首先,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目標,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教學目標要更加指向學科本質問題;其次,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教學方式要從講授式走向學科實踐;最后,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教學評價要更加具有針對性、個性化和過程性。當然,改變的不僅僅是這些要素,還涉及很多方面,包括學習環(huán)境、師生能力等。彌補技術與教學間的差距,以信息技術作為突破口,配合系統(tǒng)各要素的改變,才能夠真正讓技術賦能教育。
陳宏斌:在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中,我認為教師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對學科內容的本質把握能力、卓越的教學設計能力、優(yōu)秀教學實施能力,對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影響很大。但在現實中,很多教師對信息技術并不如預期的那么容易接受,甚至有的教師對信息技術能力培訓不感興趣,認為是“又折騰了”。
劉向永:的確,任何新生事物在創(chuàng)新推廣中都會遭遇一定的抵觸。教師們只有愿意投身于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才能夠有后續(xù)的教學應用實踐探索。那么,我們應該怎么讓教師們愿意積極參與信息技術教學應用創(chuàng)新呢?勒溫在1939年發(fā)表的《社會空間實驗》一文中首次使用了“團體動力學”這個概念,論述了變革習慣與傳統(tǒng)思想的三部曲,即“解凍”“同化”“重凍”。浙江師范大學孫禎祥教授等認為:“解凍”是在學校信息化變革中,教師從最初對教育信息化的不了解和抵觸,到初步接受信息化理念并開始行動的改變;而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持續(xù)推進,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對教育信息化的思想意識逐漸被“同化”;再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深入發(fā)展,教師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研究、反思和重建,進而使信息化的教學觀念不斷增強,并內化為教師自覺的教育行為,這個過程稱之為“重凍”。在“解凍”“同化”“重凍”這三個環(huán)節(jié)中,“解凍”至關重要,也就是讓教師愿意“打開”自我,接受新的技術與理念。讓教師“打開”的方式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方式是很多教育管理者常用的方式,那就是強迫“打開”,通過行政命令的方式讓教師必須應用信息技術,否則將難以通過考核評估。雖然強迫“打開”方式有一定的效力,但也有很多后遺癥。許多教師在行政命令撤去后馬上會恢復原來狀態(tài),即使教師再使用也不會主動思考、積極反思。第二種方式是典型示范感知應用。第三種方式是通過學生的學習方式變革來引導教師教學的改變,促使他們自我“打開”。
陳宏斌:我們前面談了很多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在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和現象,但如何避免出現誤用現象,真正地推動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讓信息技術能夠真正賦能教與學,助力教育高質量發(fā)展呢?
劉向永: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要把握好以下幾個關鍵點:第一,要實現技術應用增值化。技術只有用在教學的關鍵點上,用在傳統(tǒng)的工具手段做不到的地方,才能實現信息技術教學應用的增值化。增值化就是技術只有以一種沒有它就不容易完成任務的方式來加強學習,從而為教學增加價值,這時候它才是有效的。因此,教師在進行信息技術教學應用時要用技術做傳統(tǒng)工具做不了的事情。借助技術,教師可以給予學生更多的深度理解的機會、更多的運用知識的機會、更多的相互協(xié)作的機會、更多的動手創(chuàng)造的機會。確保信息技術教學應用增值化,才是我們所要追求的。第二,要實現技術應用解放學生。技術到底是用來做什么的呢?很多教師是透過技術來控制學生的行為。例如,有的教師通過不斷的課堂檢測和反饋牢牢地把學生捆綁在學習上。又如,有的學校安裝了智能表情分析系統(tǒng),通過給學生的表情賦分來保證學生始終集中注意力學習。但所有的教學應用仍然停留在外部行為控制上,而不是內在動機解放上。因此,教師信息技術教學應用應在賦權學生上多下功夫,在促進學生學習的自主化上下功夫,要讓信息技術成為學生解放自己的工具,而不是成為一種電子枷鎖。學生只有在自主化、自定步調的學習氛圍中,才能夠真正地把學習當成是自己的事情,才會真正地激發(fā)內在動機,才會成為自主學習的主人。
陳宏斌:前面您講的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的兩條基本原則很有指導意義,那么,作為一線教師,我更關心到底如何進行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呢?就是我們采取什么樣的路徑與策略來應用信息技術呢?
劉向永:教無定法,教學有法。我特別欣賞臺灣淡江大學徐新逸教授曾經講過的一段話:“信息技術可以是一個工具、一位助手,卻不能取代教師的地位而成為教師的全部。只要教師能抓住課程內容和重點,以最適當和最有效的方式傳達出來,其實最簡單常見的Word和PowerPoint,就可以做出很有效的教材,達到所需要的學習效果。戲法人人會變,各自巧妙不同。同樣的教材,不同的背景和特質的教師與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與互動,就可以賦予教學與學習不同的生命力,產生不同的學習效果。這也是教育可稱為一門創(chuàng)造性藝術的迷人之處?!彼?,我以翻轉課堂為例談一談應該如何進行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翻轉課堂的教學設計流程描述如下:①學習內容分析與目標設計。通過學習內容分析來設定學習目標,特別是區(qū)分好視頻自學的目標與課堂上達成的目標。②教學微視頻制作。作為翻轉課堂實施的重要資源,教學微視頻制作水平直接關系著學習者的自學效果。③課前自學與測評。課前自學最好能夠配合自學任務書或學案等,并使用網絡教學平臺進行測評。
④課堂教學。在課堂教學設計與實施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引導,使得課堂更加具有參與性。⑤總結性評價??此普麄€流程中似乎并沒有多少使用信息技術的機會,但學科課程與教學才是融合的基石和出發(fā)點。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要指向學科本質問題,要在關鍵處進行融合。
陳宏斌:感謝劉博士給我們解答了這么多一線教師關心的話題和困惑,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是一種趨勢,值得我們始終探索研究。我們也期待更多的有創(chuàng)意的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實踐成果涌現出來。再次感謝劉博士的精彩觀點。
劉向永:很榮幸能夠有機會與陳老師進行對話,本次對話也引導我對一線問題進行了深入系統(tǒng)的思考,希望我的觀點能夠對各位一線老師有所啟發(fā),謝謝!
》 劉向永
江南大學教育技術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教育技術學博士,擔任教育部“國培計劃”專家?guī)鞂<?、中國教育學會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專委會常務理事等職務。長期致力于數字化學習、信息技術課程等領域的研究工作。曾經在《課程·教材·教法》《電化教育研究》《外國教育研究》等期刊上發(fā)表學術論文十余篇;先后出版了《信息技術課程價值論》《翻轉課堂實操指南》《教師怎樣用好信息技術》等多部著作。主持了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國家一般項目“基于多模態(tài)數據的教師教研共同體研究”等多項國家、省部級科研課題。
》 陳宏斌
江蘇省鹽城市第一小學督導室主任,江蘇省首批“蘇教名家”培養(yǎng)對象,江蘇省網絡名師工作室領銜名師,鹽城市名師工作室領銜名師,鹽城市信息技術學科帶頭人,江蘇省小學信息技術教材編寫組核心成員。曾獲省、市信息技術教師基本功、優(yōu)質課一等獎。長期致力于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研究,尤其關注程序設計方面的教與學,合作出版的《程序設計與應用》叢書(兩本)被省科協(xié)推薦為江蘇省“信息與未來”小學生夏令營活動指導用書,與程序設計相關的研究項目獲省、市教學成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