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樞元
三年來瘟疫肆虐,封控斷續(xù),時時幽居宅中,得以重讀《聊齋志異》。蘇州獨墅湖畔的院子里雖不是“青林黑塞”,卻也綠樹森森、青草埋徑,幾聲鳥鳴,總能撩起對于墻外天地的向往。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雖然至今仍然不在中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之列,但其普及的程度、受人愛戴的程度,并不亞于四大名著。
關于《聊齋志異》的解讀,以往的學者多放在社會政治層面,強調作品的人民性、階級性、斗爭性、進步性。文學經典總能常讀常新,由于多年來從事生態(tài)文化研究,近來讀《聊齋志異》便油然生出一種執(zhí)著的念想,希望換一種視野,從生態(tài)批評的角度探討一下這部偉大作品的底蘊。
《文心雕龍》:“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并生者何哉!”《聊齋志異》的偉大,是因為它是與天地并生的精神之花,也是蒲松齡的“生態(tài)精神”綻開的文學奇葩。
通觀全書,竊以為《聊齋志異》中的生態(tài)精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人類與天地萬物是一個有機整體;②萬物有靈,禽獸可以擁有仁心,人類有時也會喪失天良;③善待萬物,并不單以人類的價值尺度衡量萬物存在;④鐘愛荒野,扎根鄉(xiāng)土,守護人類質樸、本真、善良的天性;⑤尊重女性,視女性與自然為一體,贊美女性的獨立、自由;⑥歌頌健康的性愛,認定性愛是婚姻的基礎,維護家庭、社會的和諧。
蒲松齡并沒有現代人那種“人類中心”的觀念,而總是站在“寬容、厚道”的立場上善待其他物種;他也不具備現代生態(tài)女性主義的理念,卻能夠以“溫和、柔軟、博愛”的心腸與女性相知相交;他從不曾像利奧波德那樣對“大地倫理學”做出過周到的論證,但他深知鄉(xiāng)土與田園是他安身立命的根基,也是生靈萬物相依共存的家園。此外,他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運用嫻熟的“神話思維”,也為現代生態(tài)運動中“復魅”的呼喊添加了歷史的回響。
以下便是閱讀過程中隨手記下的一些文字。
中原板蕩
17世紀中期,蒲松齡出生前后正是一個改朝換代、戰(zhàn)亂頻仍、中原糜爛、生民涂炭的時代,也是一個漸進由亂到治的時代。
其時,在中原大地上角逐較量的是三股政治軍事力量。
一是位居正統(tǒng),老態(tài)龍鐘,貌似龐大,實則已經人心渙散、危機四伏、內里完全腐敗蛀空的朱姓王朝。
二是由努爾哈赤統(tǒng)領的崛起于東北邊地的滿族部落,其兵強馬壯、野心勃勃,正揮師南下,志在取締明朝以代之。
三是長期遭受壓榨、奴役,掙扎于死亡線上的底層民眾,他們懷著對官府的深仇大恨揭竿而起,如燎原烈火般摧毀著明王朝統(tǒng)治的根基。
三股力量狼奔豕突、燒殺擄掠,遂將中原大地變成一座人間地獄!
1640年,蒲松齡誕生。清軍攻陷山東16城,入濟南,俘虜德王朱由樞。同年,河南、山東等地遭遇旱災、蝗災,“年大饑,人相食”,“樹皮皆盡,發(fā)痤肉以食”。
1642年,蒲松齡兩歲。清軍突破長城南侵,連破67城,直抵山東兗州。明朝上將洪承疇、祖大壽兵敗投降清軍。李自成強攻河南開封,圍城5月不克,挖開黃河堤防。河決,大水由北門人,城中水深數丈,浮尸如魚,30余萬生靈葬身水底。
1644年,蒲松齡4歲。明朝政府軍開赴東北抗清前線,死傷慘重。4月25日子夜,李自成趁機攻取北京。絕望的崇禎皇帝先是命皇后、嬪妃自殺,然后親手砍死兩個女兒,自己則吊死在皇宮的一棵歪脖樹上。
1645年,蒲松齡5歲。5月20日揚州失守,史可法被捕拒降遇害,清軍屠城10日,一城居民死傷殆盡。
1658年,蒲松齡16歲,得中秀才。南明王朝永歷皇帝朱由榔偕兒子潛逃緬甸,后被清廷藩王吳三桂捕獲用弓弦勒死。大明王朝至此徹底覆滅。
俗謂“板蕩見忠臣”,板蕩其實也見“詩人”與“文人”。大動蕩的歲月,苦難多、故事多;詩人、文人敏感,心靈經受的磨難更多,這就為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與充盈的動力。
在明末清初的社會大動蕩中,可以與蒲松齡創(chuàng)作《聊齋志異》相提并論的文學史大事件,一是錢謙益與柳如是的相愛;二是侯方域與李香君的苦戀。后者被與蒲松齡同代的劇作家孔尚任寫進萬古流芳的名劇《桃花扇》;前者在300年后被現代史學家陳寅恪鋪陳為百萬字的史學巨著《柳如是別傳》。
值得一提的還有:在歐洲,1643年英國的牛頓誕生,比蒲松齡小3歲,也是一位鄉(xiāng)下孩子。蒲松齡辭世前三年,盧梭降生在日內瓦一個鐘表匠的家里。至于北美洲,美國的開國總統(tǒng)華盛頓還要等到蒲松齡去世17年之后方才出世。
鄉(xiāng)先生
鄉(xiāng)先生,語出《儀禮》:“奠摯見于君,遂以摯見于鄉(xiāng)大夫、鄉(xiāng)先生?!编l(xiāng)先生原指告老還鄉(xiāng)的官員以及在鄉(xiāng)間私塾任教的文化人,宋代以后就專指鄉(xiāng)間私塾教師?!班l(xiāng)先生”,既不是官辦學府教職人員,也不是書院里的經師、教習,說白了就是“鄉(xiāng)村民辦小學教師”。
蒲松齡18歲得中秀才后,一蹶不振。此后數十年內,年年備考、逢場應試竟然全都名落孫山。為養(yǎng)家糊口做了一輩子“鄉(xiāng)先生”。
懷才不遇,社會的不公加上命運的不公,成為蒲松齡心中“塊壘”,卻成了蒲松齡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的內驅力。
蒲松齡對于文學有著天生的熱愛與強韌的執(zhí)著精神。隨著舉業(yè)受挫,原本作為“副業(yè)”的文學創(chuàng)作卻日益產生不可抗拒的魔力,對于文學的癡迷讓他整天陷入情天恨海、魂牽夢繞、神與物游、恍惚迷離的創(chuàng)作心境之中,就像一條在江湖中漫游的魚,距離那“龍門”只能越來越遠了。朋友們勸他集中精力應對科考,不要再在聊齋里白日做夢,那么舉人、進士指日可待!對于友人的規(guī)勸,他曾寫詩作答:“憎命文章真是孽,耽情辭賦亦成魔”,文學是孽緣,寫作成魔道,怕是出不來了!40歲《聊齋志異》已經初具形制,在社會上不翼而飛,一部享譽世界的文學名著呼之欲出。莫言曾經對此寫詩贊嘆:“一部聊齋傳千古,十萬進士化塵埃。”從歷史角度來看,蒲松齡一生科場不得意,反倒是上天成就了他。
寫出《聊齋志異》的蒲松齡,已經不是一般的鄉(xiāng)先生,既不是冬烘先生,也不是道學先生,而是一位文學先生,一位除了教書課徒還關注世情、關注人心、熱心鄉(xiāng)治、關愛民生的鄉(xiāng)先生!知其父者莫如其子,蒲松齡的長子蒲箬曾對人說起,《聊齋志異》并不是專為揭露、批判官場而作,作者更多的用心是面向底層,向“村農”“市媼”普及文化、彰顯倫理、提升情懷。為此,作者不惜另下一番功夫,將聊齋故事寫成“通俗雜曲”。除了創(chuàng)作《聊齋志異》,還編纂有《農桑經》《藥祟書》《家政編》《婚嫁全書》《日用俗字》等鄉(xiāng)村生產、鄉(xiāng)民生活的實用讀物,從稼穡養(yǎng)殖、湯頭歌訣到煉銅冶鐵、脫坯燒窯無所不包,為鄉(xiāng)土做了大量改良生產、改善民生、開發(fā)民智、凈化民風的事情。
費孝通在《鄉(xiāng)土中國》中曾指出,“鄉(xiāng)土”的關鍵字是“土”,土的基本義就是“泥土”,農民就像是地里的莊稼,半截身是扎在泥土中的。蒲松齡作為一位資深鄉(xiāng)先生,他能夠與底層民眾同呼吸、共患難,休戚與共、同舟共濟,不惜“滾一身泥巴”,這“泥土性”作為他文學生命的基因最終也成了《聊齋志異》的命脈。
在中外古今文學史上,這樣的著名文學家還真是絕無僅有。蒲松齡與同時代的作家孔尚任、洪昇、曹雪芹、紀曉嵐都不相同,他命中不屬于廟堂、臺閣,他是生長于鄉(xiāng)間原野上的一棵大樹,在泥土中扎根,在原野中生長,映藍天白云,沐陽光雨露,伴鳥獸蟲蟻,在村落、市井、人世間開花結果。
康熙五十四年,蒲松齡75歲。這年的春節(jié),他自卜不吉,親自帶領兒孫到祖墳祭奠,由此感冒風寒?;疾≡诖踩允植会尵?,晨起盥漱、稀粥兩餐,解手仍堅持自己走到百步開外的茅廁,不肯牽累他人。這年早春二月十二日黃昏,獨坐窗前溘然去世。哪里像偉大作家?分明就是一位莊戶老漢!
荒野情結
《聊齋志異》書成,蒲松齡似乎并沒有表現出多少喜悅之情,反而在短短的自序里寫下這樣幾行凄涼、痛切的文字:“嗟乎!驚霜寒雀,抱樹無溫;吊月秋蟲,偎闌自熱。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間乎!”在這里,漸入老境的蒲松齡把自己比作霜天寒林中的鳥雀,比作秋夜殘月下的蟲蟻,生命如逝水,一生之力作尚無力刊行,未來的知己在哪里?或許在青林黑塞的曠野中?
明清換代,江山易主,多年戰(zhàn)亂之后,原本的村落田園也大多變成人煙稀少的荒原?!读凝S志異》中的許多故事發(fā)生的環(huán)境,多是曠野疏林、荒村頹寺、老宅廢墟、古墓野墳。
蒲松齡似乎對荒野擁有切身的、獨特的感受。與兄長們分家后,他只分得村頭三間四壁皆無的“場屋”,晨曦晚霞、朝云夕霧、星斗銀漢、荒草煙樹,盡可一收眼底。垂暮之年,他在悼念亡妻時回憶當年的境況:“時僅生大男箬,攜子伏鼪鼯之徑,聞蛩然者而喜焉。一庭中觸雨瀟瀟,遇風喁喁,遭雷霆震震謖謖。狼夜入則塒雞驚鳴,圈豕駭竄。兒不知愁,眠早熟,績火熒熒,待曙而已?!逼渚蛹噎h(huán)境,竟與《聊齋志異》故事中鬼狐出沒的曠野荒村相差無幾。
西埔村畢家石隱園占地40畝,是蒲翁坐館三十余年的棲居之地,本就是一個荒草埋徑、風清月冷、狐兔出沒,鳥雀繞樹的林子。此處距離蒲家莊六十多里地,蒲翁為了生計獨自一人在外:“久已鶴梅當妻子,直將家舍作郵亭”,常年與鳥獸花木為伴,倒也成了他創(chuàng)作那些花妖狐鬼故事的絕好心境。
蜚聲學界的美國華裔人文地理學家段義孚在威斯康星大學教書時曾經在課堂上做過一個實驗:讓學生們在卡片上寫下自己最喜歡的居住地。卡片收上來之后他驚訝地發(fā)現學生們選擇的竟然是鄉(xiāng)村或荒野!這說明現代人的心底也都潛藏有“荒野情結”。
被譽為荒野哲學之父的羅爾斯頓教授指出:“荒野是偉大的生命之源,我們都是由它產生出來的。這生命之源不僅產生了我們人類,而且還在其他生命形式中流動。無論是在體驗、心理還是生物的層次,人類與其他生物體之間都存在著很大的相似?!?/p>
美國生態(tài)文學家華萊士·斯泰格納指出:荒野可以為人施行精神的洗禮,“而能幫助人們實現這一目的的最佳場所就是沒有游樂場,沒有推土機,沒有柏油路,遠離人類文明喧囂的荒野”。
環(huán)境美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芬蘭約恩蘇大學教授瑟帕瑪認為:“對荒野自然的普遍輕蔑是西方尤其是歐洲傳統(tǒng)的特征;中國和日本早在古代便開始了對荒野自然,尤其是山巒風景的贊美?!?/p>
類似于中國古代陶淵明的美國當代詩人加里·斯奈德呼喚:“詩人要成為荒野自然的代言人?!?/p>
三百多年前的蒲松齡,就已經是荒野自然的代理人,為山野鳥獸昆蟲代言,為荒原林木花草代言,為大地自然萬物代言。這位活著的時候看似尋常的鄉(xiāng)村塾師,因為一部《聊齋志異》享譽人間,與青林、黑塞共存宇內。
萬物有靈
《聊齋志異》中寫人類之外的生物,并不比人類少。粗略瀏覽一下,便可以發(fā)現植物中有松、柏、槐、榆、楊、柳、桃、杏、梅、竹、牡丹、菊花、荷花、海棠以及蓬蒿、薜蘿、苔蘚、荇藻,動物中有狐貍、白兔、獅子、大象、老虎、黃犬、灰狼、香獐、猿猴、蟒蛇、青蛙、老鼠、龜鱉、白鰭豚、揚子鱷以及鸛雀、仙鶴、烏鴉、蜜蜂、蝴蝶、蜘蛛、螳螂、蝗蟲、蝎子、蚰蜒,等等。如果用一句生態(tài)學的專業(yè)術語形容,那就是“書中的生物量很充足”,而在蒲松齡筆下,這些生物都是像人類一樣,擁有自己獨立的心靈與內在的價值。
“泛靈論”或曰“萬物有靈論”,長期以來在西方科學界被視為“有神論”“唯心主義”加以批判。我國當代一些研究《聊齋志異》的專家也曾經運用這些觀念評價蒲松齡,一方面說《聊齋志異》是中國古代小說史上一座巍峨豐碑,另一方面又說作者蒲松齡不乏“愚蠢的思想弱點”,是一位“可笑的唯心主義者”,然后,又擺出一副寬容的姿態(tài),說“這是時代的局限”。
“人是萬物之靈”“人是世界上最可貴的”,這種說法在歐洲工業(yè)革命以來被大大吹脹了、帶偏了:松柏楊柳是木材,牛羊豬狗是食材,江河湖海是水利,巖石山巒是礦產,皆是為了供養(yǎng)人類享用。狐貍豺狼是害獸,蒼蠅蚊子是害蟲,務在剿滅清零之列。南懷瑾先生在他的書中曾辛辣地嘲諷“人為萬物之靈”的說法:
這不過是人類自己吹牛的話。你是萬物之靈,萬物并沒有承認哦!萬物看我們這些人是萬物里最壞的,草也吃,牛肉也吃,老虎也吃,能吃的東西都把它吃掉,人最壞了。在道家看來,“人未必無獸心”,有些人看樣子是人,實際上他的思想、行為是禽獸,比禽獸還壞。
在中國遠古文化中,人與獸的界線并不嚴格。不妨查一查古代的典籍:中華民族受人膜拜的祖先,幾乎全都是一副半人半獸的模樣:盤古是“龍首蛇身”,女媧是“人面蛇身”,伏羲是“牛首人身”,皋陶是“人面鳥喙”,大禹的本相則是一頭“熊”,炎帝是女媧氏之女與神龍交感所生,而炎帝生下的女兒則多半是鳥的化身,大的叫白鵲,小的叫精衛(wèi),也就是那個“銜木填?!钡募t爪子小鳥。舜帝時代的大法官皋陶,其業(yè)務助理是一只名叫“獬豸”的獨角怪羊。堯帝時“擊石為樂”,引來百獸齊舞;舜帝時“簫韶九成”,招致“鳳凰來儀”。
為什么我們的古人會擁有這樣的見解?那是因為在中國古人的宇宙圖像中,“列星隨旋,日月遞照,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yǎng)以成”,“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人類與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在內的其他物種擁有共同的“母體”,來自同一個源頭。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敝袊糯紫軐W家老子的這段話告訴人們:天地間的萬物如同一棵生命之樹上結出的果實,所有物種相依相存同處于一個有機和諧系統(tǒng)中,人不能孤立于其他物種之外?!读凝S志異》正是植根于這樣的文化傳統(tǒng)之中,呈現出“天地并生、萬物為一”的恢宏氣象。蒲松齡鋪陳下如此卷帙繁密、感天動地、芬芳醇厚、深沉蘊藉的人與其他動植物悲歡交集、生死與共的故事,正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精華的藝術呈現!“愚昧”“可笑”的該是我們這些深受現代工業(yè)文明浸染的專家學者,而不是蒲松齡。
狐之本尊
“都是千年的狐貍,你跟我玩兒什么聊齋!”喜劇演員蔡明在2013年春節(jié)聯歡晚會上的一句臺詞頓時火了。《聊齋志異》全書近500篇故事,其中80多篇寫狐貍的故事,其中又多是全書最華麗光彩的篇章,《聊齋志異》因此又被稱作《鬼狐傳》。
在中外文學史中,狐貍是人們喜聞樂見的描繪對象?!对娊洝分袑懙健昂钡木褂?篇之多。傳說中的“九尾狐”,被視為“德行之獸”,竟分派給英明領袖大禹做了“賢內助”。
在古代希臘,《伊索寓言》中就有近40篇是以狐貍為主角的。在這里,狐貍聰明機警、靈活多變、善于思考、勇于競爭,成為奴隸時代市井平民階層的象征。
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奧地利女作家耶利內克(Elfriede Jelinek)在其《啊,荒野》一書中多處寫到狐貍,她說:“在本性和隱秘性方面,女人遠遠超過了植物。另一方面,她又跟森林里的狐貍相似?!蔽铱催^這位女作家年輕時的照片,她的臉龐眉眼就很有幾分“狐貍相”。
不久前在中國,一位年輕的湘西山村女教師李田田出版了一本題為《有只狐貍看月亮》的詩文集,書中寫到人之初的童稚、童趣,寫到性本善的花仙、樹妖。她最鐘情的還是那只心高氣遠的狐貍,它無視鋪滿地面的金幣,一心向往著高懸天際的月亮。我想,女作者或許就是那只“狐貍”,一位像《聊齋志異》中“小翠”“阿繡”那樣善良、純真、自尊、勇敢的狐女。
蒲松齡與伊索相隔數千年、相距數萬里,為何都相中了百獸紛雜之中的狐貍?這或許仍然還是與狐貍本尊在大自然生物圈中特異的天性有關。
18世紀法國著名作家、博物學家德·布封(Buffon)對野外的狐貍有著悉心的觀察與十分具體的描述:在動物世界里,狐貍以聰明機智著名,它善于修筑巢穴、保存食物、照料幼崽,舉止變化多端。它的叫聲有些像孔雀,但內容要豐富得多,可以表達歡快、嬉鬧、祈求、抱怨、痛苦、絕望種種不同的感情。它還是個美食家,能欣賞各類食物:野兔、山雞、蜥蜴、青蛙、雞蛋、牛奶、葡萄、鴨梨,尤其喜歡偷吃蜂蜜。布封在結尾還特意交代了一句:狼只知道禍害鄉(xiāng)民,而狐貍時常給富貴人家添麻煩。狐貍們竟如此明白事理!
由于狐貍的眼型與和它同類的狼、狗不同,帶點斜瞇上挑,看上去像是風月場中女子的媚眼,長期以來人們就把長相漂亮、行為輕佻、生活作風放蕩的女人稱作“狐貍精”,這其實是人類“以己之心度狐貍之腹”,冤枉了狐貍。自然界的狐貍其實是一種很重感情、講義氣的動物,當一只雄狐看上一只雌狐,就會忠貞不二地愛一輩子。它會很用心地為母狐布置洞穴,儲備食物,甚至不惜把自己腰間的絨毛抓下來鋪在洞穴里。配偶一旦死去,剩下的一只會很傷心,甚至會因此茶飯不進。
許多人一直想將狐貍馴養(yǎng)成“寵物”,但發(fā)現很難。兒童文學家鄭淵潔是這樣解釋的:“史前人類養(yǎng)狐做寵物,早于養(yǎng)狗4000年。人類為什么放棄了狐貍而改為養(yǎng)狗呢?因為人養(yǎng)寵物的初衷是滿足自己的統(tǒng)治欲,而具有獨立個性的狐貍難以駕馭,統(tǒng)治者只需要愚忠的寵物,于是狗取代了狐貍?!焙?,即使不說“龍性難馴”,也是“狐性不移”,它不愿泯滅自己的個性曲意奉承他人。做朋友、做伴侶可以,做奴才、做玩物堅決不干!倒也是,看看蒲松齡《聊齋志異》里的形形色色的狐貍,仗義行俠者有之,知恩圖報者有之,堅貞不渝者有之,嫉惡如仇者有之,尖刻促狹者有之,就是沒有奴顏跪舔之相、沒有蠅營狗茍之輩。
鬼為何物
日本鬼子、美國鬼子、洋鬼子、假洋鬼子,我們常常把視為異類的壞人、惡人稱作“鬼”,這其實有把鬼污名化之嫌。
在中國的語文中,鬼,并不總是一個貶義詞。
楚辭中的“山鬼”,據說是炎帝的小女兒,未婚而亡,葬于巫山,又稱巫山神女,是一位渾身散發(fā)出山野氣息、可愛而又可親的女鬼。
屈原在《九歌·國殤》中歌頌為國捐軀的戰(zhàn)士: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后來被演繹出一副膾炙人口的對聯:是七尺男兒生能舍死,做千秋雄鬼死不還家。
據有的學者統(tǒng)計,《聊齋志異》一書中講到鬼的就有170多篇,其中有“幽婚故事型”“冥府斷獄型”“惡鬼作祟型”“借尸還魂型”“輪回果報型”等。蒲松齡筆下作為主人公的鬼大多是善良、美好的鬼。凡是看過電影《倩女幽魂》的人,大多都不會忘懷由王祖賢飾演的那位美麗善良、堅貞勇敢、矢志不移的女鬼。而這一藝術形象就來自《聊齋志異》中的名篇《聶小倩》。
蒲松齡本人應該是相信鬼魂存在的“有鬼論者”?!读凝S志異》中有一篇湯公死而復生的故事,按照蒲翁的說法屬于“紀實文學”。故事中的主人公湯聘祖籍江寧縣,為順治十四年丁酉舉人,十八年辛丑進士,曾官平山縣知縣。依照湯聘的親身體驗,靈魂不但存在,而且是由腳心到頭頂依序出竅的。四川大學的宗教學教授陳兵先生曾現身說法,說自己從19歲到29歲的十年間,曾有過六次靈魂脫體的經驗。盡管如此,鬼魂之有無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我贊同錢穆先生的詮釋,他認為鬼魂的存在是一種不難理解的心理現象:農耕時代人們都確信有鬼,是因為在農村經濟條件下過日子,男人的長袍、女人的棉襖,幾乎是要穿幾十年乃至一輩子的;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方硯臺、一支煙袋鍋,往往也是要用一輩子;臥室永遠是那間臥室,書房永遠是那間書房。家人四世同堂,祖父死了,父親接下來,看見那床鋪、衣物、書桌、椅子、硯臺、煙袋,哪有不想到父親的?于是,父親陰魂不散,所謂鬼也就流連在那臥室、那書房里。人世上少了父親這個人,卻補上父親這個鬼。
現代工業(yè)社會社交頻繁,活著的人中,鄰里鄉(xiāng)黨、親戚朋友已經日漸疏遠淡漠,誰還會惦記一個死去的人!現代社會是消費社會,一年里就要更換幾套衣服、幾雙鞋子,這些東西用過就扔,很少能夠繼續(xù)貯存?zhèn)€人生命信息。所謂的“鬼”,已經不能在這些環(huán)境里與物品上顯現 “靈光”?,F當代社會又是一個“白化”的社會,大都市里“黑夜”都變成了“白夜”,鬼魂已經無處藏身。
人們不曾料到的是,在現代人們心靈中消失的,不只鬼魂,還有親情的芳菲、追憶的溫馨。以往的時代倡導“慎終追遠”,認為這樣可以使“民德歸厚”,于是在官方、在民間都有煩瑣的祭祀祖先鬼魂的儀式。如今倒是便捷,追悼會上的哀樂剛停,焚尸爐里的青煙尚未消散,一切便完事大吉。鬼沒有了,神沒有了,人們關注的只是個人在世的福利,于是“民德”也就真的日漸澆薄起來。
雅是情種
明代的湯顯祖是一位“唯情主義者”,放著冠冕堂皇的京官不做,整日沉淫在登山臨水、吟風弄月之中,終于被萬歷皇帝流放到廣東雷州半島喝涼風、看月亮去了?!赌档ねぁ穮s為他掙得一個千古“情種”的美名。無獨有偶,當清初文壇領袖王士禎讀了蒲松齡的《連城》后,忍不住擊節(jié)贊賞:“雅是情種,不意《牡丹亭》后,復有此人!”
蒲松齡早在40多歲的時候就已經完成《聊齋志異》的總體寫作。這個時期的蒲松齡嘔心瀝血、吐納珠玉塑造了上百位女性形象,這些女性或美麗嬌艷,或雍容端莊,或溫良賢淑,或堅毅果敢,或天真無邪,或智慧狡黠,或行俠仗義,或救危扶困,全都活靈活現、栩栩如生。蒲松齡能夠在筆下創(chuàng)造出如此眾多的美好女性形象,前提自然是對女性的尊重、理解、同情與愛憐。我推測,蒲松齡與湯顯祖、曹雪芹一樣,也是一位天生的暖男、情種,只是比起世家子湯顯祖、曹雪芹性情中多出些鄉(xiāng)下人的質樸與醇厚。
對于蒲松齡私人的感情生活,我們知之甚少。除了家族中的女性,他生活中還有哪些女性,史學家們努力挖掘仍無太多的發(fā)現,較為靠譜的是一位叫顧青霞的女性。
顧青霞,原名顧粲可,小名可兒,少年時淪為歌妓。蒲松齡30歲時應好友孫蕙之邀到揚州府寶應縣衙做幕賓,在孫蕙的生日宴會上,年方15歲的少女顧青霞被請來歌舞助興。青霞剛過豆蔻年華,姿色姣好,性情溫婉,尤其還能詩善文,蒲松齡一見傾心,曾在詩中寫道:“銀燭燒殘飲未休,紅牙催拍唱《伊州》。燈前色授魂相與,醉眼橫波嬌欲流?!倍L流成性的孫蕙捷足先登竟將青霞納為小妾,抬進縣衙。此時的蒲松齡難免失落,但寬厚的他也會為青霞跳出污池、為朋友迎回美婦而慶幸。慶幸之余,仍不免會有幾分惆悵。寤寐求之卻求之不得,輾轉反側之際蒲松齡為顧青霞寫了不少艷麗、凄婉的詩篇。
后來,孫蕙升職到京城做大官有了新歡,便把青霞遣返淄川老家的奎山村。這時的顧青霞也不過二十幾歲,落了個獨守空房,終日以淚洗面。按說,同在一縣生活的蒲松齡此時應該有了與青霞更方便的接觸機會,況且不久后孫蕙已先青霞辭世。然而,后世的研究者們并沒有發(fā)現任何相關的記述。
失落的愛情在心頭留下的心靈創(chuàng)傷,往往比美滿婚姻的記憶更加深刻持久。有學者統(tǒng)計,蒲松齡一生留下的詩作中,寫給顧青霞的遠比寫給妻子的多?!读凝S志異》中的許多最感人的篇章,如《嬌娜》《嬰寧》《連城》《連瑣》《白秋練》都可以窺見顧青霞的蛛絲馬跡。
兩個有情人究竟有沒有更深一層的關系?蒲松齡的詩集中有一篇《夢幻八十韻》,細致入微地描述了一對戀人幽會的場景,纏綿悱惻,隱匿若藏,近乎私密的“一夜情”,摘句如下:
帳懸雙翡翠,枕貼兩鴛鴦。
鬢松遺彩鈿,衾亂失銀珰。
巫峽深如許,陽臺夜未央。
惜別留三弄,招魂賦九章。
去去星河隔,行行牛女望。
晚亭螢上下,宿草徑微茫。
此詩特地冠以“為友人寫夢”的篇名,似有意遮掩。詩中情景是詩人的憑空想象,還是親身經歷?如果是詩人親歷,那么幽會的這位女主角又是誰?該不會是自己的太太吧。
康熙二十七年顧青霞香消玉殞,終年32歲。這一年,蒲松齡47歲,倒是確確留下了一篇無限感傷悲催的悼亡詩《傷顧青霞》:
吟聲仿佛耳中存,
無復笙歌望墓門。
燕子樓中遺剩粉,
牡丹亭下吊香魂。
為女性造像
蒲松齡并不是當下意義上的“女性主義者”,《聊齋志異》不時會表現出一些男權思想,但也不難看出他發(fā)自內心深處對女性的同情與尊重、傾慕與贊美。詩人、作家的天性又總能使他深入女性的內心做“換位思考”,蒲松齡實在是封建時代女性們難得的一位“男閨蜜”!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寫了大量女性,形象飽滿的估計不少于百位,與中國古代文學四大名著相比,不但數量占優(yōu)勢,文學品位與審美價值同樣占有優(yōu)勢。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演繹東漢末年那段歷史。全書能夠留下深刻印象的女性也就兩位:一是孫權的妹妹孫尚香;二是王允的義女貂蟬。孫尚香被哥哥拿來做誘餌,釣劉備上鉤,不料陰謀搞砸了,弄假成真,賠了夫人又折兵,好端端一位國色天香成了政治陰謀的犧牲品。貂蟬,被漢朝末代皇帝的權臣王允收為義女,隨后便利用她的美色、利用呂布將軍的好色,巧施美人計加連環(huán)計,殺了另一權臣董卓。據說,功成后的受益方由于擔心有人再拿貂蟬故伎重演,就讓這位可憐的花容月貌在人們的視線中永遠消失。
羅貫中筆下的兩位女性都不過是龐大戰(zhàn)爭機器中的小零件,是男人們相互纏斗、絞殺的工具。
施耐庵的《水滸傳》,鋪展北宋末年底層民眾造反,書中的女性比起《三國演義》多出幾位,而且多半還是蒲松齡的鄉(xiāng)黨山東姑娘。這里的女性約略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殺人的:“母大蟲”顧大嫂;開黑店賣人肉包子的孫二娘;鄉(xiāng)鎮(zhèn)聯防隊女隊長扈三娘。其中最光彩的當屬扈三娘,武藝超群,英姿颯爽,最終還是被梁山泊的最高領導當作人情送給下屬一位矮個子頭目。
另一類被殺的:被小叔子武二郎殺掉的潘金蓮;被丈夫宋江殺掉的閻婆惜;被丈夫楊雄伙同朋友弄到翠屏山殺掉的潘巧云。男人們殺她們就如同殺雞屠狗一般,殺得很血腥、很齷齪、很難看。被殺的理由則是偷情、通奸、告密、謀害親夫。站在男人的立場都是罪在不赦。她們死了,靈魂還被潑上污水。
吳承恩的《西游記》中的女性,有一點倒是與《聊齋志異》中的許多女性相似:她們都不是人世間普通的女子,而是山間野物,動物或植物的化身。蒲松齡稱之為“狐鬼花妖”,吳承恩稱之為“獸孽禽魔”。《西游記》中的這些“女性”妖魔有老鼠精、兔子精、蝎子精、蜘蛛精、白骨精,一律都是害人精?!敖鸷飱^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保路鹬挥袑⑺齻儚氐紫麥?,人類世界才能夠舒心、太平。
曹雪芹的《紅樓夢》是女兒國,他是女性造像的高手、妙手,自然不能與羅貫中、施耐庵之流的大男子主義者同日而語。但我仍然覺得,《聊齋志異》中的女性與《紅樓夢》中的女性仍然可有一番比量,就審美價值與藝術魅力而言,可說是各有千秋。只是歷來為曹先生站臺、背書的人太多,林黛玉幾成國人的口頭禪;而民眾對于蒲先生的關注尚且遠遠不足,對他筆下那些“狐貍精”的蘊含還缺少更多發(fā)掘。
值得探討的問題很多,其中之一是小說家為他的人物設置的活動的環(huán)境。生態(tài)學的內涵就是研究生物體與其生存環(huán)境的關系。
《紅樓夢》中人物活動的環(huán)境是一個封閉的空間,一個看似美麗高雅的人造空間——“大觀園”。這座大觀園雖然富麗豪華,究其實質不過是一個嚴嚴實實的大籠子,是偉大詩人陶淵明避之唯恐不及的“樊籠”。大觀園里的年輕女性很少與外界發(fā)生關系,個性美女晴雯姑娘后來倒是走出了“樊籠”,不幸那也成了她的末日與死期。外界女孩貿然闖進大觀園也很危險。桀驁不馴、寧折不彎的尤三姐不情愿地鉆進這個大籠子里,未幾便被一群“臭男人”揉搓至死。細品之,可愛的黛玉姑娘如若不是進了大觀園,或許還不至于小小年紀便嘔心瀝血、命喪黃泉。
從生態(tài)學理論看,一個封閉的系統(tǒng)對于生命的存活是絕對不利的,尤其是不利于高級生命的健康存活。據說,稀樹草原上的野生大象可以活六七十歲,動物園里圈養(yǎng)的大象一般只能活三十歲。
再看《聊齋志異》,小說家蒲松齡筆下女性們活動的環(huán)境許多都是開放型的,從庭院巷陌、市井村落到山野叢林、江河湖海,甚至“上窮碧落下黃泉”,從陰曹地府到天庭凌霄。那些少艾與嬌娃,往往憑借其本尊源自“青林黑塞”的法力與野性,便獲得跋山涉水、上天入地的自由。這中間便有不甘為娼的狐女“鴉頭”、愛花成癖的鬼女“嬰寧”、生死不渝的牡丹花仙“香玉”、隱居深山的翩翩、知恩必報的獐女“花姑子”,她們往往能夠死里逃生、死而復生,其頑強的生命力一如曠野中生生不息的精靈。
如今,女性又成為生態(tài)批評的話題。
女性生態(tài)批評家們認為:在女人身上,物種的屬性與個體的屬性是有機共生的。女性的靈魂更契合大地,擁有與自然統(tǒng)一體牢不可破的關系。曹雪芹將女性視為“水”,蒲松齡將女性幻化為草木鳥獸,無意中都促使了弱勢的女性與大自然結盟。
相對于《紅樓夢》中那些已經成為文學經典的女性形象,《聊齋志異》中的女性造像顯然持有更開闊的闡釋空間。鬼狐花妖化身的嬰寧、連瑣、嬌娜、翩翩、小翠、阿繡、阿寶、阿纖、紅玉、青鳳、竹青、細柳、陳云棲、白秋練、孟蕓娘、聶小倩、封三娘、辛十四娘等,比起《紅樓夢》中的黛玉、寶釵、探春、迎春、妙玉、湘云、晴雯、司琪、襲人、香菱、紫鵑、雪雁,或許在形象的復雜、細膩、豐滿、充盈以及思想的深刻上仍有差距,這往往也是短篇小說與長篇小說之間的差別。但就形象的鮮明生動、個性的別致超拔以及她們與天地自然的有機關聯來說,《聊齋志異》中的女性形象實在還有太多的可圈可點之處。
為鄉(xiāng)土立言
豬欄積糞在秋夏,牛欄積糞在春冬,至夏則上山牧放,不在欄中矣。宜秋日多鎊草根,堆積欄外,每以尺許置牛立處,受其作踏,承其溲溺,既透則掘墊欄中,又鋪新者。一冬一春得好糞無窮,又使牛常臥干處,豈非兩得!
這是蒲松齡編寫的《農經》中講解“漚糞”的一段文字。這樣的文字,羅貫中、湯顯祖、孔尚任、曹雪芹都寫不出來,只能出自生于鄉(xiāng)土、長于鄉(xiāng)土的蒲松齡的筆下。
如今,在“工業(yè)化”“城市化”滾滾車輪的碾壓下,鄉(xiāng)土已經淪陷,鄉(xiāng)村已經衰敗,成為一具“空殼”。
作家閻連科最近在一篇文章中深深嘆息,說現代農村的鄉(xiāng)土把聊齋給弄丟了!他說:“少年我走過的每一條鄉(xiāng)間小路上,都盛開著聊齋暗艷的花朵并嘰嘰砰砰響出聊齋那神秘的寂鳴與驚悚。后來我離開那兒了,聊齋不知是被我丟在了荒野和檐下,還是它隨著我的離開到了都市后,被一點一滴地從口袋掏出來,作為都市繁華的記憶路標扔在了道路上。而當我熟悉了都市的街道和生活后,也就無暇去把扔掉的聊齋撿拾回來了?!?/p>
鄉(xiāng)土、聊齋、自然、人性、蒲松齡命運與共。
蒲松齡關心農村底層民眾疾苦,想村民之所想,急村民之所急,為村民建橋鋪路、興修水利,為村民仗義執(zhí)言不懼得罪于權貴。他充分利用自己的文化知識參與當地的救災、治蟲行動,提高農業(yè)生產效益、開發(fā)多種經營,提升鄉(xiāng)村教育水平,保障村民的醫(yī)藥衛(wèi)生。為了改良鄉(xiāng)間風俗、開展健康的文化娛樂活動,他為鄉(xiāng)間民眾寫對聯、寫喜帖、寫俚曲、寫唱本,因而受到鄉(xiāng)民們高度的信任、尊重與愛戴,鄉(xiāng)民把他當作知心人,“桑棗鵝鴨之事,皆愿得其一言以判曲直”。鄉(xiāng)土,對于蒲松齡如水之于魚,正是這一特殊身份,成就了中國歷史上這位為鄉(xiāng)土立言的偉大文學家。
對于中國人來說,鄉(xiāng)村不僅僅只是生產糧食的地方,它還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頭、精神故鄉(xiāng)。傳統(tǒng)鄉(xiāng)村生活是多元的、豐富多彩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并重。春播秋收、晝耕夜績、漁獵放牧、坐鋪行商、設帳課徒、節(jié)慶盛典、社戲廟會、婚喪嫁娶、弄璋弄瓦,這些在《聊齋志異》以及蒲松齡其他的詩文中全都有生動的表現。現代城市生活看似繁花似錦、光怪陸離,其功能則是齊一的,千頭萬緒總是攢向一個目的:賺錢。當下,被捆綁在流水線、被封閉在寫字間里的藍領、白領,其幸福指數,并不一定比《聊齋志異》里的嬌娜、嬰寧、王六郎、馬二混、奚三郎們更高。
在鄉(xiāng)土中,鄉(xiāng)民們仍然土里刨食兒、靠天吃飯,人與其他生物雖然有沖突,大致能夠互生互存。鄉(xiāng)村的泥土是柔軟的,人心也是柔軟的,所謂“仁愛施與禽獸”。農歷十月初一是“牛王爺”的生日,這一天牛鼻子不再穿繩,加餐精細飼料,酬謝耕牛一年的辛勞?,F代大都市的地面全都硬化了,人心也變得冷漠起來,老年人摔倒在地,竟然沒有人敢于上前扶一把。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以500篇的恢宏體制,以細膩、生動、多姿多彩、婉轉自如的文筆,于青林黑塞、昏燈蕭齋之下嘔心瀝血為大地萬物發(fā)聲,為鄉(xiāng)土民眾代言,扶弱抑強,懲惡揚善,識忠辨奸,倡廉斥貪,祛邪守正,解困紓難,展露靈魂深處的奧秘,探求人性本真的內涵,描繪出一幅幅鄉(xiāng)土生活中不同階層、不同個體的生動畫面?!读凝S志異》堪稱往昔鄉(xiāng)土社會的一部百科全書。
雍容與孤憤
電視連續(xù)劇《鐵齒銅牙紀曉嵐》讓紀曉嵐這位去世200多年的古人成了家喻戶曉的風光人物。劇中的紀曉嵐剛正無私、機智多謀,最終擊敗了他的政治對手、同為乾隆皇帝重臣的和珅。人們可能不清楚,在政壇上堪稱翹楚的紀曉嵐,在文壇上卻輸給了鄉(xiāng)間寒士蒲松齡,而且這場敗績還是紀曉嵐自己尋上門的。
紀曉嵐(1724-1805),直隸河間府獻縣人,在乾隆、嘉慶兩朝歷任禮部尚書、兵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最終以太子太保、管國子監(jiān)事致仕。套用一下現代國家的職位,相當于文化部長、國防部長、國務院副總理、國家教育委員會主任。就是這樣一位聲名顯赫的“達官貴人”“文壇泰斗”,一時興起,卻向蒲松齡這位“鄉(xiāng)間民辦小學教師”發(fā)出了挑戰(zhàn)。
具體來說:紀曉嵐對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曾公開表示不滿,說它體裁駁雜,敘事瑣細,啰里啰唆,不倫不類。更嚴重的分歧還是意識形態(tài),紀曉嵐曾對人說起,他被貶新疆時,大兒子紀汝佶時值弱冠被文壇上的異端邪說誘導,尤其是“見《聊齋志異》抄本,誤墮其窠臼,竟沉淪不返,以訖于早早亡故”。聰明伶俐的一個兒子竟被《聊齋志異》荼毒而死,決計當爹的如何能夠咽下這口怨氣!于是,紀曉嵐親自動手寫一部題材相近的書《閱微草堂筆記》,與蒲松齡一決雌雄。
《聊齋志異》問世后,仿作隨即大量涌現,有清一代不計其數,大多達不到及格水準。真正能夠與《聊齋志異》相提并論的,倒還只有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就其寫作的內容看,同樣是神仙、狐鬼、精魅,但兩人的寫作動機不同,繼承的文學傳統(tǒng)不同,文學價值取向不同,最終形成的藝術風格也就不同。
紀曉嵐身在朝綱為皇帝近臣,不滿足于僅僅寫小說,他還希望通過小說發(fā)揮思想教育作用,有益于圣上規(guī)訓人心。魯迅先生將《閱微草堂筆記》的風格稱之為:“雍容”。
蒲松齡身在田畝,身為鄉(xiāng)間塾師,感受的是底層百姓的悲歡離合、酸甜苦辣。他寫《聊齋志異》,多是為了抒發(fā)自己內心的抑郁與不平、揭示人世間的卑污與不公,即所謂“新聞總入鬼狐史,斗酒難消磊塊愁”。《聊齋志異》實乃一部“孤憤”之書。
經過200多年的大浪淘沙,回頭望去: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盡管用典太多,給一般人的閱讀增添諸多障礙,但仍然未能阻擋它強勁風行于世:文本一版再版,名篇選進語文教材;故事一再改編,以聊齋故事為題材的戲曲評話、電影電視、音樂繪畫廣為民眾喜聞樂見。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雖不至于無人問津,也已經“門前冷落車馬稀”。二人的 “對臺戲”,觀眾幾乎全跑到《聊齋志異》一邊。官居一品的內閣大學士、《四庫全書》的總編纂,在這場文壇擂臺賽中竟輸給了一位科考屢試屢敗的落魄秀才,一位鄉(xiāng)村小學的教書先生。
還可以說,這場文學的較量,是“雍容”敗給了“孤憤”。
“雍容”下邊常常承接的詞是“華貴”。雍容華貴,紀曉嵐顯然當之無愧。紀曉嵐在自序中說到自己寫作此書緣由,乃退休后“晝長多暇,晏坐無事,采掇舊錄異聞,聊以消遣歲月”,雖然是自謙之語,倒也道出富貴閑人的心態(tài)。
孤憤,從字面上就可以看出,那是孤獨與憤慨。“孤”乃獨立于世不為世間所容;“憤”乃憤世嫉俗拒絕同流合污。屈原的“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皆屬孤憤之語。
雍容,是用墨寫下的書;孤憤,則是用血寫下的書。
文學創(chuàng)作貴在人格的獨立與心靈的自由。明清以來,皇帝的權力無限擴張,皇帝的思想無上圣明,皇帝的話是金口玉言,各級官僚只能唯唯諾諾、絕對服從。紀曉嵐雖然位極人臣,但在皇帝面前終歸不過是一個“精神上的太監(jiān)”,下筆之前思想上已經“自我閹割”,心靈的自由度遠不如蒲松齡這位鄉(xiāng)野書生。
蒲門灰孫子
祖先騎一匹白馬,我騎一匹紅馬。我們縱馬西行,跑得比膠濟鐵路上的電氣列車還要快,一會兒就到了蒲家莊大柳樹下。祖師爺正坐在樹下打瞌睡,我們的到來把他老人家驚醒了。祖先說:“快下跪磕頭!”我慌忙跪下磕了三個頭。祖師爺打量著我,目光銳利,像錐子似的。他甕聲甕氣地問我:“為什么要干這行?!”我在他的目光逼視下,囁嚅不能言。他說:“你寫的東西我看了,還行,但比起我來那是差遠了!”“蒲大哥,我把這灰孫子拉來,就是讓您開導開導他?!弊嫦仍谖移ü缮咸吡艘荒_,大喝:“還不磕頭認師!”于是我又磕了三個頭。祖師爺從懷里摸出一支大筆扔給我,說:“回去胡掄吧!”我接住那管黃毛大筆,低聲嘟噥著:“我們已經改用電腦了……”祖先又踢我一腳,罵道:“孽障,還不謝恩!”我又給祖師爺磕了三個頭。
這是從一篇題為《學習蒲松齡》的微言小說中摘錄下來的文字,作者是蒲松齡的山東鄉(xiāng)親莫言。
微言小說出自莫言亦真亦幻、浪漫戲謔的一貫筆法:接連磕了九個頭,屁股上還挨了兩腳,灰孫子終于成為蒲門弟子。
“蒲門灰孫子”,活靈活現地吐露了莫言對蒲松齡的無限尊崇與愛戴。這讓我想起國畫大師齊白石的一首詩:
青藤雪個遠凡胎,老缶衰年別有才。
我愿九泉為走狗,三家門下轉輪來。
比起“灰孫子”,甘愿在九泉之下做他人的“走狗”,顯得還要謙卑。
對財富與權力的屈膝臣服,是惡行,將會使一個人丟失自己的人格、淪為權貴的奴才;而對文學、對藝術、對美的心靈、對一切美好事物的頂禮膜拜,是美德,將把一個人的靈魂同化于美的境界,帶進美的天地。
蒲松齡去世近300年后,他的這位“灰孫子”不負先師厚望,文學創(chuàng)作蒸蒸日上,終于在2012年榮膺諾貝爾文學獎,這是一個當代人能夠在地球上獲得的文學創(chuàng)作領域的最高榮譽,瑞典國王親自將獲獎證書頒發(fā)給山東高密縣這位農家子弟。昔日東北鄉(xiāng)的“灰孫子”,已經成了中國現實版的“灰姑娘”。
蒲松齡的在天之靈如果看到這一情景,該是何等的欣慰!
《學習蒲松齡》這篇微言小說固然有諸多渲染,但莫言對蒲松齡的認同、尊敬、崇拜,對蒲松齡的學習、領會、效仿,卻是實實在在的,這在他的許多演講、訪談中都有記述。
在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盛大的頒獎典禮上,莫言對著來自世界各國的作家、學者宣告:200多年前,我的故鄉(xiāng)曾出了一個講故事的偉大天才——蒲松齡,我們村里的許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傳人。
他在接受青島大學青年教師的訪問時曾經坦言:馬爾克斯也好,??思{也好,這些外國作家,對我來說,他們都是外來的影響、后來的影響。而蒲松齡是根本的影響,是伴隨著我的成長所產生的影響。一個作家必須回到自己的故鄉(xiāng)。必須從自己的童年、少年記憶里尋找故事源頭。對我來說,這個源頭是和蒲松齡連在一起的?;蛘哒f,從精神上來講,從文化上來講,我跟蒲松齡是一脈相承的,我自然地承接了他的文化脈絡。比起馬爾克斯、??思{,我覺得還是蒲松齡對我的影響更大。
讀莫言的小說,不難發(fā)現他與祖師爺蒲松齡的傳承關系。他的長篇小說《生死疲勞》,主人公死了以后冤魂不散,在閻王面前一次一次地叫苦,閻王一次一次地騙他投胎,讓他變豬、變驢、變狗、變成大頭嬰兒,其原型,就來自于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名篇《三生》,其主人公劉孝廉能記前生數世之事,一世為橫行鄉(xiāng)里的劣紳,62歲死后托生為馬,受盡撻楚折磨;由于不安心改過自新,再托生為狗,以糞便作餐;仍然狡詐不馴,再托生為蛇,遭車輛碾壓、被鶴鸛啄食;歷盡數劫方才轉生為人。蒲松齡還特別強調,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是那位劉孝廉親口對他的堂兄蒲兆昌講述的。
喜愛《聊齋志異》的人多了,得蒲翁真?zhèn)髡叻悄阅獙?,這是緣分。
2011年他還特意出了一本書——《學習蒲松齡》。書中寫道:“我的文學經驗,說復雜很復雜,說簡單也很簡單。剛開始是不自覺地走了一條跟蒲松齡同樣的道路,后來自覺地以蒲松齡先生作為自己的榜樣來進行創(chuàng)作?!?/p>
有好事者曾經發(fā)表文章評論蒲松齡與莫言有什么不同,究竟誰最偉大。
其實,每一位優(yōu)秀的作家都是各不相同的,各有各的“生態(tài)位”。如荷馬、但丁、歌德、拜倫、莎士比亞、巴爾扎克、托爾斯泰、馬爾克斯,李白、杜甫、蒲松齡、曹雪芹、吳敬梓、魯迅、沈從文、林語堂、老舍、張愛玲都是各不相同的,其間的差異很有些像是珍稀植物中的人參、靈芝、紅檜、鐵杉、蘇鐵、桫欏,以及珍稀動物中的鳳蝶、鱷蜥、藍鷴、朱鹮、儒艮、猞猁之間的差別。古今中外杰出的詩人、小說家以及藝術家都是“兄弟行”,是“十方叢林”,而非“子孫堂”。
莫言之于蒲松齡,說是“灰孫子”,其實也是“堂兄弟”。齊白石之于徐文長、吳昌碩怕也遠非“走狗”與“主子”的關系,而已經是比肩并論的大師。
附記:大約七八歲時,在一位老人的連環(huán)畫地攤上我首次接觸到《聊齋志異》。具體來說是那一冊薄薄的《王六郎》。從那時起,“善良”“友愛”“真誠”這些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道德在我心中扎下了根,為我的精神生長發(fā)育提供了珍貴的營養(yǎng)。漸進暮年,從生態(tài)文化的視野解讀蒲松齡與《聊齋志異》,成為我念茲在茲的夙愿。
據說,《聊齋志異》如今在世界各國已經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近百種版本。生態(tài)無國界,我想,從生態(tài)文化的視野解讀《聊齋志異》,或許會在世界范圍內匯聚更多的讀者。
責編:周三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