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俏,周桂保,馮尚軍,鄧海靈(.珠海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藥學部,廣東 珠海 59000;2.暨南大學第二臨床醫(yī)學院深圳市人民醫(yī)院臨床藥學科,廣東 深圳 5809;.廣西省河池市環(huán)江毛南族自治縣人民醫(yī)院藥劑科,廣西 河池 5700;.惠州市中醫(yī)醫(yī)院藥學部,廣東 惠州 5600)
萬古霉素為糖肽類抗菌藥物,是治療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相關感染的首選藥物[1-2],如血流感染、心內膜炎等,臨床應用廣泛。隨著制備工藝的提高及治療藥物監(jiān)測(TDM)的廣泛開展,萬古霉素相關腎毒性的發(fā)生率有所下降[3],但其他罕見的嚴重藥物不良反應仍有報道[4],如萬古霉素誘發(fā)的血小板減少癥[5],嚴重者可出現危及生命的血尿、咯血等。在臨床藥學服務實踐中,臨床藥師成功處置了萬古霉素導致MRSA血流合并皮膚軟組織感染患者重度血小板減少癥1例,現報道如下。
患者,女,67歲,體質量65 kg,入院5日前行雙膝關節(jié)穿刺術+硬膜外置管術,2日前出現腰背部疼痛來院就診。查體:體溫(T)36.2℃,脈搏(P)92次·min-1,呼吸次數(R)18次·min-1,血壓(BP)138/84 mmHg(1 mmHg=0.133 kPa);神清,精神可,NRS評5分,腰棘突間壓痛、叩擊痛;雙側膝腱及跟腱反射(++);雙下肢肌力V級,生理反射存在。實驗室檢查示:白細胞計數(WBC)15.77×109·L-1↑,中性粒細胞比值(NEUT%)77.6%↑,血紅蛋白濃度(HGB)134 g·L-1,血小板計數(PLT)278×109·L-1,C反應蛋白(CRP)142 mg·L-1↑,降鈣素原(PCT)<0.05 ng·mL-1。胸腰椎MRI檢查示:胸椎椎體多發(fā)血管瘤、腰椎椎體多發(fā)血管瘤、椎間盤變性并突出、腰骶部皮下軟組織及腰部左側肌肉炎性改變。既往有高脂血癥、重度骨質疏松癥、糖尿病病史,否認食物、藥物過敏史。入院主要診斷:腰部軟組織感染,雙膝骨關節(jié)炎,重度骨質疏松癥,糖尿病等。
入院第1日(d1)給予頭孢曲松注射液抗感染,帕瑞昔布注射液及曲馬多緩釋片鎮(zhèn)痛,具體用藥方案見表1。d2查肝腎功能、血脂、尿酸、腫瘤標志物、尿常規(guī)等未見異常。d4患者腰背部仍有疼痛,NRS評分4分,復查:WBC 8.90×109·L-1,NEUT%65.2%,PLT 294×109·L-1,CRP 103 mg·L-1↑,糖化血紅蛋白8.57%↑,具體見圖1。d5血培養(yǎng)示MRSA,對克林霉素、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萬古霉素、利奈唑胺等敏感,余耐藥,調整為萬古霉素(1 g ivgtt q12h)抗感染,同時加用平素使用的降糖藥二甲雙胍片及格列美脲片。d7腰背部疼痛較前減輕NRS評分3分,復查血常規(guī)大致正常,CRP 105 mg·L-1↑,萬古霉素谷濃度15.5 mg·L-1。d8~d16患者疼痛明顯改善,規(guī)律復查血常規(guī)、感染指標均提示較前改善。d18查萬古霉素谷濃度23.3 mg·L-1↑,維持原劑量,密切關注。d19患者皮膚可見瘀斑,當日3次查血常規(guī),PLT分別為8×109·L-1↓、3×109·L-1↓和16×109·L-1↓;WBC分別為9.9×109·L-1、3.3×109·L-1↓和2.40×109·L-1↓,紅細胞(RBC)、凝血功能、肝腎功能未見異常。臨床藥師分析PLT降低伴皮膚瘀點不排除為萬古霉素不良反應所致,建議停用,調整為克林霉素,醫(yī)師采納。同時予輸注血小板2單位,重組人粒細胞刺激因子注射液(150 μg ih qd)升白細胞,地塞米松注射液(10 mg ivgtt qd)及靜脈注人免疫球蛋白(20 g ivgtt qd)抑制免疫反應,注射用奧美拉唑(40 mg ivgtt qd)護胃等處理。d20復查PLT 8×109·L-1↓,WBC 16.87×109·L-1↑,繼續(xù)輸注血小板及藥物治療。d22患者皮膚瘀斑變淡,部分消失,查PLT 140×109·L-1,WBC 14.53×109·L-1↑。d27患者無腰背部疼痛,復查感染指標無異常,PLT 362×109·L-1,遂予出院。d30患者門診隨診復查PLT 365×109·L-1。
圖1 患者PLT、CRP的變化情況
表1 患者住院期間的主要治療藥物
血培養(yǎng)陽性是診斷血流感染的關鍵性依據,需結合臨床情況綜合判斷[6]。該患者近期有行外科手術史,存在腰部軟組織感染,雙側雙瓶血標本均在8~17 h內培養(yǎng)出金黃色葡萄球菌,藥敏結果顯示為MRSA,故該患者診斷為MRSA所致的血流感染明確,來源于腰部軟組織感染可能性大。相關指南[1-3]均推薦萬古霉素為MRSA血流感染的首選藥物,每次15~20 mg·kg-1,每8~12 h給藥1次,日劑量一般不超過4 g。結合藥敏結果,遂將頭孢曲松調整為萬古霉素(1 g ivgtt q12h)?!吨袊f古霉素治療藥物監(jiān)測指南》[7]指出特殊人群、肝腎功能異常者及高劑量給藥時應監(jiān)測腎功能和血藥濃度,建議萬古霉素穩(wěn)態(tài)谷濃度維持在10~20 mg·L-1。用藥期間監(jiān)測萬古霉素濃度,d18檢測為23.3 mg·L-1偏高,考慮患者為老年女性,臨床藥師建議萬古霉素用法用量調整為0.5 g ivgtt q8h,醫(yī)師未采納;同時警惕不良反應發(fā)生,建議臨床醫(yī)師復查腎功能、血常規(guī),評估耳毒性。經萬古霉素抗感染治療14 d余,該患者無發(fā)熱,腰背部疼痛明顯改善,感染相關指標明顯好轉,多次血培養(yǎng)轉陰,提示抗感染治療有效??紤]患者出現重度血小板減少癥,且不排除腰椎骨感染,臨床藥師建議調整為克林霉素繼續(xù)抗感染治療8 d余,待癥狀好轉序貫為口服克林霉素,總療程4~6周,醫(yī)師采納。
2.2.1 原因分析 PLT是維持血管壁完整性的重要細胞,當PLT<100×109·L-1,即可診斷為血小板減少癥,其中PLT<30×109·L-1為重度血小板減少癥[8-9]。發(fā)生血小板減少癥的主要原因包括血小板生成減少、破壞或消耗過多和分布異常等。藥源性血小板減少癥(drug-induce thrombocytopenia,DIT)的臨床報道[10]并不少見,其年發(fā)病率約為1/100 000,有超過300種藥物引起血小板減少的不良反應,常見藥物包括抗菌藥物(β-內酰胺類、乙胺丁醇、利奈唑胺、萬古霉素、哌拉西林等)、抗癲癇藥物(卡馬西平、苯妥英鈉、丙戊酸鈉)、肝素、替羅非班、抗腫瘤藥物等[11]。DIT機制尚未明確[12],在典型的DIT中已經發(fā)現了幾種不同的機制,包括:① 免疫機制;② 骨髓巨核細胞中毒機制;③ 直接破壞血小板機制。但是DIT的診斷相對困難,需要排除引起血小板減少癥的疾病。該患者入院初期多次查血常規(guī)示PLT波動(294~368)×109·L-1,住院第19日PLT最低降至3×109·L-1,因此,該患者重度血小板減少癥診斷明確。結合該患者既往無血液系統(tǒng)疾病,無彌漫性血管內凝血、脾大等,肝腎功能未見明顯異常,血流感染已得到有效控制,暫未發(fā)現引起血小板減少癥的相關疾病因素,臨床藥師會診分析,藥物所致的重度血小板減少癥可能性大。
查閱文獻資料,發(fā)現不少萬古霉素致DIT的案例報道。Guleng等[13]報告了1985—2020年搜索到的38例萬古霉素致DIT病例,其中男性24例(63.2%),女性14例(36.8%)。發(fā)病時間大多在用藥后的7~10 d,如果患者有萬古霉素過敏史則容易在給藥后24 h內發(fā)生DIT[14]。Boodhai等[15]的報道中,患者在首次入院時接受靜脈注射萬古霉素治療9 d無任何不良反應,再次引入該藥后3 d出現重度血小板下降。Hameed等[16]報道了1例74歲男性,有2型糖尿病、阿爾茨海默病和中風病史,因膿毒癥入住ICU,應用萬古霉素后患者的PLT從400×109·L-1顯著下降到70×109·L-1,停藥后PLT改善。
結合患者用藥史及藥品特征等,根據國家藥品不良反應檢測中心制訂的《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jiān)測工作手冊》中關聯性評價標準及諾氏評估[17]結果(具體見表2),萬古霉素導致該患者重度血小板減少癥的可能性為“很可能”。
表2 萬古霉素致患者重度血小板減少癥的諾氏評估結果
2.2.2 血小板減少癥發(fā)生機制及處置 萬古霉素致DIT是一種藥源性血液系統(tǒng)不良反應,兩項回顧性研究[18-19]顯示其發(fā)病率分別為5.9%和7.1%,與用藥時間有一定相關性,多發(fā)生在用藥后1~2周,表現為皮膚瘀斑或出血點,消化道出血、肺出血,嚴重者可出現致死性腦出血[19-20]。目前,大多學者推測DIT主要通過免疫機制致血小板減少癥發(fā)生,研究顯示,患者首次使用萬古霉素后,刺激機體產生特異性萬古霉素依賴性IgG或IgM抗體,再次接觸萬古霉素時,體內已存在的抗體被誘導并與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結合形成復合物,引起血小板結構破壞和功能喪失,出現血小板計數降低和出血傾向等[21-22]。Mohammadi等[23]建議綜合評估萬古霉素替代治療方案或直接停藥,同時輸注血小板,應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如強的松1~2 mg/(kg·d)或等效價的其他糖皮質激素類藥物、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2 g/(kg·d)等處理,效果不佳者可考慮進行血漿置換,聯合使用利妥昔單抗375 mg·m-2,每周1次,療程4周。該患者血小板從入院的303×109·L-1降至3×109·L-1,為重度血小板減少癥,且伴有皮膚瘀斑等出血傾向。與管床醫(yī)師溝通考慮腰椎骨存在感染病灶,抗感染治療療程不足。臨床藥師綜合評估后,建議:立即停用萬古霉素,加用克林霉素注射抗感染治療;地塞米松注射(10 mg iv qd)聯合免疫球蛋白(20 g ivgtt qd)免疫治療,密切監(jiān)測血常規(guī),關注血小板變化;視情況輸注新鮮血小板。臨床醫(yī)師采納并執(zhí)行。3 d后,該患者皮膚瘀斑基本消散,復查PLT、CRP等進一步改善,遂停用地塞米松注射液及免疫球蛋白。d27復查血常規(guī)示PLT穩(wěn)定,擬帶藥出院治療。門診隨診復查血常規(guī)示PLT 365×109·L-1,治療效果較好。
在本案例中,臨床藥師通過收集、整理和分析病情變化,當出現萬古霉素TDM超限量時警惕不良反應發(fā)生;監(jiān)測腎功能、血常規(guī),發(fā)現癥狀和感染指標好轉與PLT急速下降相互矛盾,同時患者出現皮膚瘀斑,結合TDM推斷可能的萬古霉素致DIT;分析繼續(xù)抗感染的必要性,并及時更換抗菌藥物,予輸注升血小板藥物等治療,同時監(jiān)測凝血功能、肝腎功能和出血跡象。臨床藥師充分發(fā)揮自身專業(yè)優(yōu)勢,參與診療過程,通過TDM監(jiān)測和不良反應監(jiān)護,協(xié)助調整治療方案,避免了嚴重的不良反應,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體現了臨床藥師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