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方竹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校學習名校如何促進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這一課題,提出重新構建“互動有效課堂”教學模式的設想。該模式強調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的互動性,體現(xiàn)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依照此指導思想,學校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課堂教學模式:包括自主先學、交流診斷、展示探疑、點評拓展、分層檢測五個環(huán)節(jié),在教學實踐中的確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我校教師積極探索課堂教學改革,采用情景引入、設計實踐活動、分組合作學習、圖片視頻、網課等新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其學習興趣,收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素質教育作為主要教學目標,其不僅要求高中地理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也需要地理教師對教學環(huán)境、資源以及方式等進行研究,設計出能夠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滿足學生求知欲望的教學活動,以此來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針對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本人談一下自己膚淺的認識。
一、預習原則
學生自主先學要求教師對課堂的自主先學提出要求,教師需要做好導學案,我校課堂教學的第一環(huán)節(jié)是自主先學,自主先學可以讓學生對教師將要講解的內容有初步的認識,了解自己在哪里存在疑問,明確新課程的重點和難點。以便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更有針對性,從而把學習過程轉化成一個主動求知的過程。導學案要有可行性、針對性、層次性;要將自主先學與教學設計緊密結合起來,將自主先學內容提綱作為教學案設計的第一部分。實踐證明:通過自主先學過的學生,其注意力更集中,能更主動地獲取疑問的答案,學習的效果也高于沒先學的學生。
讓學生做好自主先學就要設計好自學導學案,針對學情和課堂內容,設計出具有可行性、針對性、層次性的導學案。把課堂知識以導學案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設計的問題難度不宜太大,要具有層次性,通過教師的適當點撥,使學生能順利地完成自主先學任務。通過調研,學生對自主先學部分希望簡單些,用時不要太長,學生的學習時間有限,如果太難會打消學生的積極性,收不到預期的自主先學效果。預習作業(yè)不宜太多,十幾分鐘可以完成為宜。
為了學生更好地自主先學,教師需要把整節(jié)課的導學案提前制作并印發(fā)到學生手中。對于導學案要求層次化、問題化。層次化是指學案應面對以分必做題和選做題,或分A級、B級、C級題,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要讓學優(yōu)生看到挑戰(zhàn),中等生看到激勵,學困生看到鼓勵。問題化是將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呈現(xiàn),設計出有難度差異的小問題,由易到難,引導學生思考,完成自主學習任務。
二、師生互動原則
地理學科知識涉及諸多方面,且地理知識較為抽象、零散,使得學生在學習中多會存在一定的阻礙,學習效率難以得到有效提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占據課堂的主導地位,學生獲取的教學方式與教師授課方式息息相關。而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思考分析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中充分互動。
“互動”式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實現(xiàn)教與學的有機結合和相互作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雙向的信息溝通。教師注重學習者的反饋,啟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反應,給學生提供參與和自我表達的機會。教師通過學生的反饋情況,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和面臨的問題,從而更有效地指導學生活動。師生互動的課堂,學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有了更多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不僅有利于學生的能力提高,也增強了自信心。
(一)教師設計問題,學生分組討論展示
新課程標準要求中學生增強實踐能力,小組中七八個學生正好分工協(xié)作。例如,風力侵蝕和風力沉積作用的模擬實踐活動,有的學生負責準備實驗器材,有的學生實驗操作,有的學生寫實驗報告,實踐活動和小組討論可以讓同學們相互熟識,更好地參與課堂互動,樹立競爭意識,從而取得良好的課堂效果。為了方便學生互動,我們分了學習小組,每組成員的綜合實力旗鼓相當,這樣可以增強小組之間的競爭意識。并且每組的學生都有優(yōu)生也可以使他們相互幫助,加強團結。
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主要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給出答案的過程。課堂上問答越是頻繁,氣氛越活躍,學生思考問題越積極。問和答將教與學聯(lián)系起來,既鍛煉了學生的思考能力、表達能力,又及時反饋了教學效果。教師設計的問題要由淺入深,簡單的問題拋給學生,讓他們自學解決。當教師提出較難的問題,學生討論回答不出的時候,教師適時地拓展和延伸,并枚舉實例,讓學生形成自己的知識構架。通過導學互動,促使學生由“我要學”向“我會學”轉化。師生能始終處于對話的狀態(tài)與過程中。
(二)教師設計學習活動,學生主動參與
從教師方面來說,“互動”式教學的關鍵在于為學生設計學習活動。這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隨著新課標的實施,構建以活動為中心、以任務型教學為途徑的教學模式成為高中地理教學追求的理想境界。
活動是學生熱愛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因此教師要努力設計學生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來,使其愉快地學習,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此,要培養(yǎng)學生有準備地來上課的習慣,有準備才能有參與。在講到環(huán)境保護中的綠色食品時,預先安排學生去超市調查綠色食品的品牌、價格、銷售情況等,在課堂上讓學生展示調查結果,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增強了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此種互動活動的展開,可有助于學生主體地位的充分發(fā)揮,推動學生地理素養(yǎng)的形成。
三、激發(fā)興趣原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重視學生地理學科學習興趣的激發(fā)。若學生針對地理學科難以產生學習興趣,則對地理學習的活動將會產生抵觸情緒,教師的教學質量也難以得到提升。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探索教學策略以激發(fā)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與教師所組織的教學活動積極配合,主動獲取地理知識。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講解“臺風”知識點時,便可向學生展開課堂提問:“同學們是否聽說過龍吸水呢?”若有學生知道龍吸水,教師便可讓學生站上講臺,講解龍吸水現(xiàn)象,隨后將相關照片向學生展示,將神秘的情境直觀地呈現(xiàn)于學生面前,借此可吸引學生注意力,以此還有助于學生好奇心、求知欲的激發(fā)。此時,教師便可引導學生對此種神秘現(xiàn)象原理加以共同探究。教師在學生對此現(xiàn)象原理形成認知后,便可充分理解臺風原理。讓學生積極思考,充分參與,讓課堂活躍起來。
引入情境,把枯燥的知識生活化,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課堂生動起來。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探究互動—意義建構”的過程,形成共識。在講解城鄉(xiāng)內部空間結構這一節(jié),以一位贛南山區(qū)的姑娘為主人公,她考入大學并在成都工作,然后從她的視角認識成都城市的各個功能區(qū)及內部空間結構,而后她返回家鄉(xiāng),建設家鄉(xiāng),把贛南柑橘通過網絡銷售,擴大銷量,帶領鄉(xiāng)親們奔小康的實例,激發(fā)了學生熱愛家鄉(xiāng)、奮發(fā)學習的情感。整節(jié)課下來輕松愉快,還學習了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
四、積極開展地理實踐活動原則
地理主題實踐活動即指以某一主題為核心的地理實踐活動。其根本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實踐力核心素養(yǎng)。地理實踐力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目標是:“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和地理工具,在室內、野外和社會的真實環(huán)境下,通過考察、實驗、調查等方式獲取地理信息,探索和嘗試解決實際問題,具備活動策劃、實施等行動能力。”通過開展地理主題實踐活動,主要達成以下素養(yǎng)目標:
(一)提高學生地理實踐活動的意識
地理實踐活動意識是學生開展地理實踐活動,提升地理實踐力素養(yǎng)的基礎。例如,太陽高度變化是地球運動產生的地理現(xiàn)象之一,對于它的學習,除了認識該地理現(xiàn)象外,更重要的是說明該地理現(xiàn)象對地理環(huán)境和人們生活、生產的影響,能夠解決真實問題。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通過厘清太陽高度、太陽直射點、太陽直射光線等基本概念,教授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計算公式,描述和總結太陽高度變化的規(guī)律,讓學生認識了太陽高度的變化這一地理現(xiàn)象。教師設計地理實踐活動方案,師生共同實施方案的過程,初步引導學生把視角從關注書本到認識自己生存的世界,從了解自然現(xiàn)象到探究自然現(xiàn)象帶來的人文影響,從知識的“學”遷移到知識的“用”。教師放手讓學生自主設計和實施活動方案環(huán)節(jié),學生成為實踐活動的主人,走進自然和社會,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整個過程以課堂地理知識為關聯(lián),引導學生關注實際、生發(fā)活動、刺激想象、產生創(chuàng)意、解決實際問題,鍛煉了學生在真實環(huán)境下知識的運用能力,增強了地理實踐活動意識。
(二)提高學生地理信息的收集和處理能力
學生地理信息的收集和處理能力,主要表現(xiàn)在收集和處理地理信息所應用的方法、信息意識和問題意識三個方面。學生該能力的提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教師在收集信息手段的選擇與使用、有用信息的篩選與檢索、信息分類體系的構建、信息與實際的有機結合、活動情境的創(chuàng)設、學生行為的激發(fā)等方面進行示范和指導。還需要給學生提供自我鍛煉、自我檢測和評價的機會。例如,在樓房采光和太陽能熱水器的熱效率的實踐活動中,是采用實驗、考察還是調查形式開展活動,是查閱資料還是實地考察、調查獲取信息,都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收集手段的選擇與運用能力;確定樓房采光和太陽能熱水器的熱效率的活動主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質疑現(xiàn)在小區(qū)樓房的布局和目前太陽能熱水器的弊端,提出解決方法,重在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
(三)提高學生地理實踐活動設計方案能力
當前地理實踐活動開展的普遍狀況,還是以教師包辦設計活動方案,學生幾乎沒與參與活動方案設計的機會,這和課程目標“學生具備活動策劃能力”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例如,從太陽高度變化相關知識的學習,到以太陽高度變化對樓房采光的影響為主題,教師設計活動方案,再到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設計關于太陽能熱水器的實踐活動方案。這一過程,夯實了地理實踐活動的知識基礎;發(fā)揮了教師在實踐活動方案設計方面的規(guī)范性示范引領,學生從中學習活動方案設計方法;提供了學生反思感悟、自主思考、自由探索的空間,小組成員之間通過交流共享、群策群力,根據活動特點選擇恰當?shù)牡乩砉ぞ?、設計與教師不同的創(chuàng)新方案。相較傳統(tǒng)的地理實踐力培養(yǎng)方式,這種培養(yǎng)路徑以學生為中心,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以過程促結果,最終達到學生地理實踐活動方案設計素養(yǎng)切實培養(yǎng)與提升的目的。
總之,課堂教學要實現(xiàn)高效培養(yǎng)學生地理核心素養(yǎng),離不開學生自主先學,師生有效互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并安排適當?shù)牡乩韺嵺`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