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從廣 童再康
銀杏
銀杏(Ginkgo biloba L.)屬裸子植物門(Gymnospemae)銀杏科(Ginkgoaceae)銀杏屬(Ginkgo L.)單屬單種植物。原產(chǎn)中國,是落葉喬木,其樹干聳直,高大挺拔,葉形似扇面,春夏翠綠,深秋滿樹金黃,被譽為世界五大園林樹木之一,是中國重要的經(jīng)濟樹種。銀杏種核又稱白果,其種仁營養(yǎng)豐富,是上好的保健食品,也是一味傳統(tǒng)的中藥。銀杏葉富含萜內(nèi)脂和黃酮類化合物,對心腦血管等疾病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品種選擇:20世紀90年代,由于白果價格昂貴,多以種植嫁接的銀杏雌株為主,且選育出了眾多果用品種,如久負盛名的‘七星果和‘洞庭皇等大佛指類品種。根據(jù)銀杏種實和種核形狀特征的不同,何鳳仁在《中國果樹志·銀杏卷》提出將銀杏分為長子、佛指、馬鈴、梅核和圓子這五大類,此書記載了46個品種,浙江省主栽品種(類別)為佛手(指)類,其次為梅核類。
進入21世紀,由于白果價格長期低迷,銀杏種植場景逐漸轉(zhuǎn)向道路綠化、庭院美化和農(nóng)田防護以及森林彩化等,這時品種選擇考慮觀賞性,選擇銀杏優(yōu)良實生單株特別是優(yōu)良雄株顯得尤為必要。
立地選擇:銀杏喜陽、耐旱、耐瘠薄,不耐澇漬,其根系分布深而廣,栽植銀杏對土壤要求不高,最好選擇向陽坡面,且土層深厚地下水位較低的地方,平原種植需深挖排水溝,防止?jié)碀n。
栽培模式:銀杏幼樹(10年生以內(nèi))冠幅不大,平原和緩坡地區(qū)種植銀杏純林可以適當密植,株行距控制在4米×3米或5米×3米,在掛果后逐漸移成6米×4米或6米×5米的株行距;銀杏可作為農(nóng)田防護樹種植,也可與糧食和蔬菜作物套種。
如若上山造林,銀杏可與常綠闊葉樹種混種,也可以與馬尾松和杉木等針葉樹種混種,銀杏喜陽,與常綠樹種混種時需保留較大的株行距(6米×4米或6米×5米),利于銀杏生長。
種苗規(guī)格:相對其他常見造林樹種,銀杏幼苗期生長極為緩慢,故3年生及以下銀杏裸根苗不適宜于上山造林,容器苗可以適當放寬苗齡。
種植技術(shù):銀杏裸根苗上山造林前需對根系進行“打漿”,即剪除部分突出須根,保留主根,然后將根系放到稀泥中,待根系蘸滿泥漿后再放入栽植穴中填土扶正,這樣根系不易脫水;容器苗造林無須此步驟。
撫育管理:根據(jù)造林目的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撫育措施,以果用銀杏幼林純林為例列舉常用撫育模式。除草:銀杏幼林每年中耕結(jié)合除草4—5次,采用全面松土除草的方式,松土可遵循以下原則:里淺外深;樹小淺松,樹大深松;砂土淺松,黏土深松;土濕淺松,土干深松;一般松土除草的深度為5—15厘米。施肥:曾有銀杏果農(nóng)總結(jié)出“兩長一養(yǎng)”的施肥要領(lǐng),“兩長一養(yǎng)”即長葉肥、長果(結(jié)實)肥和養(yǎng)體肥,長葉肥和長果肥為追肥,多以有機肥為主,長葉肥多在早春3月即谷雨前后施;結(jié)實肥多在7月前施用,以速效肥為好;養(yǎng)體肥多施于9月以后,以腐熟的有機肥為主,其目的是加強樹體營養(yǎng),為次年的豐產(chǎn)奠定良好基礎(chǔ)。整形修剪:果用銀杏需整形修剪以提高坐實率和白果產(chǎn)量,其他造林目的銀杏實生苗除了個別畸形單株,無須刻意修剪。
浙江柿
浙江柿(Diospyos glaucifolia Metc)屬柿樹科(Ebenaceae)柿屬(Diospyros)落葉喬木。系中國特有樹種,天然分布于浙江、江西、江蘇、安徽、湖南等地。垂直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下,多生于山谷、山谷溪流兩旁土層深厚肥沃的酸性土壤,喜光,耐旱,耐寒。果實具有較高的營養(yǎng)價值,成熟時呈紅色,藥用,有消渴、去燥熱功效。浙江柿木材材質(zhì)堅硬、色澤深、耐腐,韌性好、紋理細致,有浙江“烏木”之稱,為高檔家具的優(yōu)良用材,屬浙江省推薦的優(yōu)良珍貴硬木用材樹種。其樹冠寬廣、優(yōu)美,蔭蔽率大,也是庭園、道路綠化的優(yōu)良觀賞樹種。
品種選擇:浙江柿適應性較強,自然分布區(qū)較大,種內(nèi)存在豐富的遺傳變異,但現(xiàn)存種群的保存植株資源不多。目前尚無經(jīng)審定的良種種苗。
立地選擇:宜選擇海拔800米以下,土層深厚肥沃的山谷、山谷溪流兩旁,或坡度25度以下的林地,不宜選擇貧瘠或風口的立地環(huán)境栽培。作為園林綠化栽培,切忌選擇地下水位高(或積水)地段栽培。
栽培模式:作為珍貴用材林栽培,宜采用混交造林模式,行間混交、大塊狀混交種植均可?;旖粯浞N宜選擇杉木、浙江楠、閩楠、浙江樟、赤皮青岡等常綠樹種,初植密度167株/畝,其中栽植浙江柿70—80株/畝。園林栽培可以孤植,也可成行種植或與常綠樹種混交種植。
種苗規(guī)格:采用種子播種培育地栽苗,冬、春均可播種,條播每畝6—8千克,1年生苗高60厘米,地徑0.5厘米,每畝產(chǎn)苗2萬—3萬株。生產(chǎn)上最好培育1年生輕基質(zhì)容器苗,其苗高超過50厘米,地徑0.6厘米以上。城鎮(zhèn)園林綠化用苗,宜選用3年生以上容器大苗,或采用米徑5厘米以上規(guī)格土球大苗。
種植技術(shù):山地造林一般采用機械化大塊狀整地或帶狀整地,人工整地塊狀方式。種植穴規(guī)格為40厘米×40厘米×30厘米,栽植前施基肥(有機肥2—3千克/穴,或復合肥0.2—0.25千克/穴)。春季發(fā)芽前或晚秋至早冬均可種植,容器苗造林成活率可達95%以上,且當年高生長可達50—80厘米。作為綠化觀賞樹種栽培,挖穴大小依苗木規(guī)格而定,施肥,以落葉期移栽成活率高、管理方便。
撫育管理:種植當年9月進行一次割灌草撫育,以后連續(xù)兩年,每年5—6月割灌草結(jié)合施肥撫育1次,9—10月再撫育1次。施肥以復合肥為主,也可復合肥加氮肥按1∶2混合施,一般每株施肥0.2千克左右。當林分郁閉度達到0.8以上,林分內(nèi)植株分化嚴重時即可進行間伐。間伐以伐去生長不良的植株及速生杉木等混交樹種,最終保留浙江柿、楠木等常綠落葉珍貴樹種60株/畝以培育大徑級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