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假幣換真幣行騙,大家都聽過,但是用真幣當“假幣”使,法官也覺得新鮮,到底怎么回事?
“餡餅”變陷阱,傻眼
2021年上半年的一天,劉某某正在刷抖音,有個自稱“李明”的網友申請加為好友,劉某某通過了他的申請,兩人保持線上聯(lián)系。
不久,“李明”稱自己有個能掙快錢的生意,投資少,回報高,誠邀劉某某一起發(fā)財。一來二去,劉某某被說得心動不已,兩人很快完成“網友奔現(xiàn)”。
線下見面時,“李明”多次拿出面值為50元的人民幣給劉某某使用,稱這是假鈔,劉某某每次用這個錢也都能正常消費,于是對“李明”深信不疑,準備從“李明”處購買大量假鈔,以假亂真使用出去,從而獲利。
2022年6月18日,“李明”與劉某某再次見面,與以往不同的是,“李明”還拖著一個沉重的行李箱,他宣稱里面裝著20捆總計20萬元的人民幣假鈔,需要2萬元購買。劉某某仔細看著一捆捆用塑料膜包裹好的紙幣,表面露出的紙幣與自己前幾次使用的一模一樣,于是深信不疑,爽快地向“李明”支付了2萬元。
一場買賣假鈔的罪惡勾當仿佛完成,然而,當劉某某回到家喜滋滋拆開捆裝的假鈔后傻眼了,映入眼簾的是一張張裁剪整齊的白紙!驚覺上當受騙的劉某某氣不打一處來,于2022年6月19日果斷報警。
到底如何行騙,揭秘
原來,這個“李明”一開始給劉某某的面值為50元的人民幣其實是真幣,所以劉某某可以順利使用該紙幣消費,而后面的二十捆紙幣,是他提前在銀行換好60張50元面值共計3000元的人民幣,將頭尾和中間共放三張人民幣,中間夾裁剪好的白紙捆綁包裹而成。
2022年8月9日,“李明”被合肥市公安局安慶路派出所民警抓獲歸案。原來,“李明”是個假名字,他真名靳某。后公安機關查明,靳某還通過上述方法騙取廬江縣被害人慈某某17000元。被告人靳某到案后,對公訴機關指控的犯罪事實和罪名無異議,自愿認罪認罰。案件進入審理階段后,宿松縣法院經審查認定,被告人靳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采取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他人財物,數額較大,其行為已構成詐騙罪。綜合案件量刑情節(jié),被告人靳某最終被判處有期徒刑二年二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七千元,退賠被害人劉某某、慈某某的損失。一場詐騙鬧劇就此落幕。靳某起初謊稱真幣是假鈔,此為“以真亂假”,后又用白紙騙取被害人的財產,此為“以假換真”。不斷反轉的劇情背后,是法治意識的缺失和道德底線的失守。
來源:宿松縣法院
法官提醒
隨著網絡科技的發(fā)展,騙子也盯上了網上沖浪的群眾。大家切記,不要隨意添加陌生人的好友申請,不要輕信一本萬利發(fā)家致富的騙局,提高反詐防騙意識。同時,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你所看到的“餡餅”,可能是騙子精心設計的“陷阱”。遵紀守法,勤勞致富,方為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