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海濤
說起散文,人們常說“形散而神不散”。那么,何謂“形”?文中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即文中的情景,皆是“形”。何謂“神”?形聚而成神,神即是文章欲表達之中心思想。所謂“神不散”,是指文章一定要有表達的東西,不能想到什么就寫什么,那樣只會讓讀者看得莫名其妙。
散文并不是單純地記錄什么,而是要思考什么。詞句可以平淡,但要言之有物,情景串聯(lián),否則就成了“流水賬”,沒有絲毫價值。接下來,我們就通過幾篇散文,講解并學習怎樣的情景串聯(lián)才不會把散文寫成“流水賬”。
一、融情于景
散文既要有審美的情感,又要有美麗的圖景?!耙饩场笔呛芏嗌⑽募易非蟮木辰?。一篇散文不僅要有景的描寫,還要有情的襯托,將二者完美地結(jié)合在一起,才能算得上是一部好作品。意境美是散文創(chuàng)作的主要目標。怎么才能做到景和情的完美融合?依靠的就是情感。我們追求的并不只是景物的空間之美,更要追求心靈的空間之美和情緒的空間之美。這是一種特別的意境,必須擁有特殊的情緒才能感受。
朱自清很善于把自己的愛恨情仇融入所反映的人生之中,把感情融入景物之中,把意和物結(jié)合在一起。他在《春》里就有這樣的描寫:“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币盎ㄊ且环N植物,但由于作者賦予其情感,它們就有了生氣,有了靈魂,有了生命。那朵野花既像人類的眼睛,又如閃爍在天空中的星辰,這樣的描寫既有神態(tài),又具情致,融情于景,把作者對春的贊嘆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再比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之所以被后世載入史冊,就是因為他能將自己的心境融入物境之中,融入文字之中,全文圍繞一個“清”字展開描寫:清亮的潭聲、清澈的潭水、清幽的潭源、清寂的潭境。而這些,都是作者被貶以后無法排遣的清冷之意,作者有感而發(fā)地將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之中,從而形成這篇冠絕后世的《小石潭記》。
二、寓情于景
就散文而言,景是情的外在表現(xiàn),情是景的內(nèi)在精神。情失去了景就沒有寄托,景失去了情就沒有精神。所以,在寫散文時我們必須要學會寓情于景,才能將情與景有效串聯(lián)。
談到情,朱自清的《背影》可以說是一篇充滿感情的作品。父子之情、離別之境、愧疚之意,通達全篇。就連那景也貯滿了情,似乎一觸就會迸出來。父親攀爬月臺,“慢慢探身下去”,“蹣跚”和“慢慢”是因其殘疾所致,也更可以看出父親對兒子的關(guān)愛?!芭省薄翱s”和“傾”等一系列動作描寫,沒有任何比喻和語言的修飾,但是因為對“老”“肥”和“努力”的精準把握,更能體現(xiàn)出濃濃的父愛。尤其是在火車鐵道間折返的時候,情緒被推到了高潮:“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我”的眼淚迅速地流淌出來,展現(xiàn)了“我”由對父親的不理解轉(zhuǎn)而因領(lǐng)悟父親那深沉的愛而產(chǎn)生了愧悔之情。兩年過去,這一情景依然歷歷在目。寥寥數(shù)筆,思父之情、責己之切躍然紙上。這種寓情于景的手法,不但為朱自清的散文增添了形象化的韻味,更具有了豐富的語言內(nèi)涵,回味無窮,一針見血地揭露了兩代人多姿多彩的心靈世界,表現(xiàn)出令人熱淚盈眶的人間真情。
三、象外傳神
劉禹錫說:“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薄跋蟆笔侵竸?chuàng)作中的景致,而“境”則是由特定的畫面構(gòu)成的、貫穿作者主觀情感的特殊環(huán)境。散文創(chuàng)作常常按照藝術(shù)美的要求處理材料,使筆下意境脫離實際層次,也就是離形脫實,借由對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內(nèi)在美感的聯(lián)想與聯(lián)結(jié),達到更高的審美層面,甚至到了幻覺境界,以表現(xiàn)作者的思考和認識。
比如《紫藤蘿瀑布》,作者對“瀑布”的描述十分詳細,使人感覺到文中的“瀑布”就像在眼前一樣:在這一片“紫條幅上”(紫藤蘿瀑布),有“銀花”(迸濺的水花);那紫色花艙里是“滿裝生命的酒釀”。作者借著紫藤蘿瀑布這個“象”的具體而真實的美,把人帶入來自“象”的內(nèi)在意境美中,使它從現(xiàn)實世界變成虛幻的抽象性美景,從淺層的美到深層的美,深情謳歌了生活之河的勃然生機。
另外,從“美”向“神”與“理”的轉(zhuǎn)換,既要有極高的領(lǐng)悟能力,又要細心地把這道“橋”繪成“情理”?!皹颉笨梢酝ㄟ^對物體形象進行生動的敘述,自然而然地引發(fā)出人的情感和愿望。比如魯彥的《聽潮》,在描寫夜晚海睡,白天海醒、海怒之后,從作者與妻子的談話中,可以看出他熱愛海洋的磅礴之美,同時也體現(xiàn)了其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這種“象外傳神”的寫作方法將情與景進行串聯(lián),達到了景中有情、情以景顯的藝術(shù)效果。
四、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中國古代文學中重要的文藝理論,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環(huán)境描寫、氣氛渲染與作者思想情感的表現(xiàn)是一個有機整體,可以很好地傳達作者的思想情感。描寫風景常常與抒情密不可分。運用“情景交融”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表達自己的情感。風景是外在的,感情是內(nèi)心的。有的感人肺腑,有的因情而作,但都要與景物相融,做到景中有情。情感可以通過景物來表現(xiàn)?!扒椤奔醋髡叩那楦小⑺枷氲?,常與作品的題材相關(guān);“景”是作者的情感載體,是作品中人物所觸及的“人、事、物”所形成的立體圖景。人都是有感情的,而人所寫的文字,自然也充滿了感情。所以,作品也應(yīng)該是有情的,應(yīng)該是思想和情感的載體。我們在寫作時,要把感情和景物結(jié)合起來,做到情景交融、渾然天成、景中有情、情在景中,才能讓作品內(nèi)容更加豐富、感情更加濃郁、文采更加燦爛。
季羨林的《清塘荷韻》就是情景交融的典范。作者的情感被荷葉和荷花所牽,二者相互交織和融合。當蓮子撒入水中,兩年間沒有長出的跡象,作者完全“灰了心”。第三年,荷葉長出,卻是“細弱單薄,可憐兮兮”,作者說“這一年,盡管有一些希望,卻仍然讓人沮喪”。第四年,荷葉已經(jīng)蔓延至半個池塘,作者由“遲疑”到“狂喜”,描寫也由簡約到飽滿,躍動著情感的歡騰。作者的情感表達,不需要過多抒情句,單從對荷葉和荷花的精彩描繪就能傳遞出來。
情景交融表現(xiàn)形式有兩種:觸景生情和融情于景。第一種指的是作者接觸客觀事物,產(chǎn)生感情,情是從景產(chǎn)生的;第二種是指把強烈的主觀情感融入作品的景物描寫之中,使景物帶有作者強烈的主觀情感,從而實現(xiàn)移情的目的。另外,寫景就要把景物鋪展開,從多方面多角度進行觀察,展示其豐富性和立體感。只有這樣,才能把作者復(fù)雜的思想感情表達出來。比如季羨林描寫坐在塘邊石頭上賞荷,寫嗅覺,“靜靜地吸吮荷葉和荷花的清香”;寫聽覺,“四周靜得很”;寫視覺,這是重點,從水面上的景物到倒影,從荷花的概貌到特寫,在鋪展性的描寫中,把作者賞荷的欣喜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綜上所述,一篇散文既有景鋪設(shè),又有情襯托,并且兩者相互串聯(lián),自然融合,無割裂不牽強,才不是“流水賬”,方稱得上佳作。情景相互串聯(lián)的散文,要通過對自然景物的具體描繪,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寓于其中。而自然景物有其個性,需要作者用特別敏銳的眼力和洞察力,去“看到”和“發(fā)現(xiàn)”。這種獨特的“看到”和“發(fā)現(xiàn)”,其實就是景與情的串聯(lián)過程。不同的情緒、不同的心境、不同的視角,直接影響著我們對自然景觀的深刻認知,從而產(chǎn)生不同的景觀意象。在寫作散文時,也正是因為融入了作者的不同情感,將情與景有效串聯(lián),才會在讀者面前呈現(xiàn)出不同的風情。這樣的散文更不會像“流水賬”一樣,讓讀者失去閱讀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