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電影藝術(shù)的長河中,韓國導演李滄東是一個獨特的藝術(shù)存在。他的“綠色三部曲”運用冷靜的筆調(diào)展現(xiàn)了小人物的生命軌跡與痛苦掙扎,也讓我們看到了社會中靈魂的沉淪,人性的泯滅。同時,“綠色三部曲”也體現(xiàn)了導演李滄東特有的生命憂患意識,對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的庸常生活給予了關注,探究生命的真諦,努力尋找超越生命苦難的道路,也體現(xiàn)出他對社會重壓之下普通人的一種難得的人文關懷。
關鍵詞:李滄東;綠色三部曲;生命憂患意識;人文關懷
一、引言
在電影藝術(shù)的長河中,韓國導演李滄東有著其獨特的藝術(shù)價值。他的電影作品并不多,但是每一部都是經(jīng)典之作,主要有《綠魚》《薄荷糖》《綠洲》《密陽》《詩》《燃燒》等作品。在這數(shù)量不多的電影中,導演李滄東運用其獨特的藝術(shù)手法,一以貫之的人物塑造,特立獨行的故事敘述,哀而不傷的情感烘托,憂傷而又絕望的意蘊彰顯,展現(xiàn)了對社會現(xiàn)實的獨特思考,“對人生意義的探索、對經(jīng)受苦難的吶喊、對愛情的詮釋成為李滄東電影不變的主題?!盵1]
李滄東的電影主要表現(xiàn)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韓國人面對傳統(tǒng)價值觀念所遭到嚴重沖擊的困惑。其中,1997年的《綠魚》、2000年的《薄荷糖》、2002年的《綠洲》,這三部影片都運用冷靜的筆調(diào)展現(xiàn)了小人物的生命軌跡,也讓人看到了社會中靈魂的沉淪、人性的泯滅。這三部作品是李滄東從作家轉(zhuǎn)行做導演之初的作品,貫穿這三部作品的主色調(diào)是綠色,同時,影片中相伴相生的存在著吞噬綠色的力量。綠色在李滄東的電影中有著極為明確和深刻的內(nèi)涵。綠色代表了青春和希望,有著導演獨到的生命體悟,因此我們通常稱其為“綠色三部曲”。在這幾部略顯晦暗殘酷的影片中,也依稀滲透著生命的光亮。
二、生命的徘徊:對庸常生命的關注
(一)回到原點——渺茫的燈塔
在導演李滄東的“綠色三部曲”中,似乎每位主人公都回到了生命的原點,但生命的希望就像渺茫的燈塔一般,使得他們很難重新找到生命的方向。
電影《綠魚》的開篇描寫剛剛服完兵役的莫東在火車上準備回家鄉(xiāng)的情景,這意味著主人公莫東將要結(jié)束人生的一段旅程,回到故鄉(xiāng),回到他出發(fā)的原點。在電影《薄荷糖》中,李滄東運用了倒敘的敘述手法,將主人公金永浩的命運結(jié)局先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而后,導演讓主人公一次次地回到出發(fā)的地方,然后再重新出發(fā)。影片《綠洲》也是如此,影片開頭是描寫替哥哥頂罪入獄之后刑滿釋放的洪忠都穿著一身夏裝,另類而滑稽地行走在冬日的城市街頭,身邊是別人異樣的目光,以及令人不寒而栗的冷漠,洪忠都小心翼翼地穿行在這個無情的世界,即使他重新回到了這個社會,這個社會以及他的家人也還是難以接受他,這使他顯得格格不入,其實他根本就回不去他生命的原點,也就更談不上終點。
(二)再次出發(fā)——生命的豪賭
在李滄東的電影中,到處都有他對于社會底層小人物的生活狀況的展示,以及傾注的人文關懷?!耙虼怂麑⒆约旱囊暯鞘冀K放在底層人物的個人經(jīng)歷以及情感表達上,用現(xiàn)實主義的題材,思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探討社會變遷下小人物的心里掙扎?!盵2]李滄東電影的獨特之處在于,他把小人物設置在一個絕境中,但并沒有讓主人公絕望,相反,他影片中的主人公無論處境多么艱難,不管他們地位多么卑賤,他們被這個社會怎樣踐踏,他們都不會放棄,反而會充滿信心地去尋找生命的陽光。這就是李滄東的電影看似很絕望,卻又能給人以力量的原因。
電影《綠魚》中,回到家中的莫東,身無長物,找工作四處碰壁。然而,他卻因緣際會地邂逅了黑幫老大培太昆的情人美愛,并在簡單的交往中一見鐘情。莫東通過美愛的幫助,得到了給培太昆當司機的工作。莫東非常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工作機會,為此,他很多次都為老大沖鋒陷陣,傷痕累累。莫東是想用自己單薄的身軀撐起他那貧寒的家,讓年邁的母親不要再去給別人家做保姆,讓他那腦癱的大哥生活能夠更舒適一些,讓自己的妹妹不再那么辛苦的工作。在這個時候,莫東似乎在人生的路上重新出發(fā),但是,當我們看到莫東擦拭遍體鱗傷的身體時,當他在一個骯臟的小屋里給家人打電話說自己生活得很好時,我們知道,莫東的心里是流著淚的。
而《薄荷糖》里的金永浩,他的人生就是一個逐漸滑落最后消失的流星,影片采用倒敘的手法向我們展現(xiàn)了他灰暗的人生,不管是青年時代的從軍經(jīng)歷,還是魯莽的警察工作,以至于到后來的公司負責人,金永浩的人生總是難以獲得成功,雖然他不斷努力,但是人生卻變得越來越糟,家庭和事業(yè)一片狼藉。他總是想通過努力來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理想,失敗了,再重新出發(fā),然而,命運就是這樣的殘酷,直到他義無反顧地沖向急駛而來的火車,他才似乎真正地重新出發(fā),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的理想。
影片《綠洲》中,洪忠都重新回到社會想要找工作,對于有過犯罪經(jīng)歷的他來說,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但是,他不怕困難,他想通過努力融入到這個社會,所以,他小心翼翼地工作,希望能讓自己的人生重新開始。
(三)徘徊——暫時的休憩
影片《綠魚》中莫東在自己倔強的理想和愛情的魔咒里迷失了自我,他喜歡上了黑幫老大的女人美愛,他踏入了本不屬于他的世界,他馬上充當起一心想要離開黑幫老大培太昆魔爪的美愛的護花使者,并且一心想要帶著美愛遠走高飛,然而,他卻在這個時候陷入了留下還是離開的矛盾之中,他既想帶著美愛離開,然而膽小的他也害怕自己怎么也逃不掉,最終,莫東還是帶著美愛回到了黑幫老大的身邊,周而復始地過著自己不愿意的生活,直到成為黑幫老大培太昆保全自己的犧牲品。
在《綠洲》里,主人公洪忠都出獄后去看望被他撞死的清潔工的家屬,遇到了清潔工的女兒,患有腦癱的韓恭洙,并對她一見鐘情。他可憐這個少女,經(jīng)常來看望韓恭洙,幫她做家務,推著輪椅,帶她出去逛街,帶給了韓恭洙很多歡樂。韓恭洙的房間里有幅名叫《綠洲》的掛毯,而到了晚上,落在上面的樹枝陰影經(jīng)常使恭洙感到恐懼。但是,出乎意料的是,本以為已經(jīng)改邪歸正的洪忠都卻失去了理智,不幸發(fā)生在了可憐的韓恭洙身上,洪忠都由于沖動強暴了恭洙,但是影片接下來的情節(jié)發(fā)展卻有些令人意外,恭洙卻給忠都打來電話,沒有埋怨與指責,兩人反而像情侶一樣交往起來?!霸谟捌校笔вH情關愛的男女主人公在發(fā)生關系后并未就此結(jié)下仇恨,反而走到了一起,這段被世人所不齒的愛戀背后是兩個殘缺的人的艱辛和苦痛。”[3]而當他與韓恭洙真心相愛地走到一起時,卻被韓恭洙的兄嫂發(fā)現(xiàn),竟被認定洪忠都有對韓恭洙強奸的行為,洪忠都最終以強奸罪被警察抓了起來。這體現(xiàn)出導演李滄東借助洪忠都和韓恭洙的愛情悲劇批判了在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的進程中,在韓國社會中出現(xiàn)的發(fā)展弊端,產(chǎn)生的是唯利是圖、親情淡漠等消極思想。
三、生命的墜落:對卑微生命的注解
(一)孤獨——無情的拋棄
電影《綠魚》中的莫東,一無所有地在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里尋找生命的方向,然而,他始終不能被這個世界所接納,最終,他通過美愛的幫助,來到這個黑社會團體中間,對于這個想要分一杯羹的新人來說,前輩們的排擠在所難免,在最黑暗的角落里,他依然是最終被拋棄的那一個。而且,為了報答黑幫老大的知遇之恩,他總是沖鋒陷陣在前,莫東的最終選擇也是震顫心靈的,他竟然殺掉了黑幫老大培太昆的仇人金楊濟,本以為培太昆會從此更加賞識他,他可以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但莫東的生命在這一刻,在黑幫老大培太昆的手中戛然而止,他真的被這個世界拋棄了。
而在《薄荷糖》里,金永浩似乎永遠都與這個世界若即若離,看似在與這個世界為伍,但是,他依然是孤獨的,當兵時意外地殺死了一名女中學生,初戀的無疾而終,家庭的貌合神離,事業(yè)的凄凄慘慘,最終折斷了這個男人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即使是初戀情人臨終時對他依舊念念不忘,但是,他最終還是被這個世界拋棄了,就像影片的開頭,狂躁發(fā)瘋的金永浩與同學們在同學會上的笑逐顏開形成鮮明對比,他無處發(fā)泄內(nèi)心的孤獨,也最終成為了孤獨的俘虜。
電影《綠洲》體現(xiàn)了導演李滄東對于底層人們的生存狀況與精神狀態(tài)的關注。影片《綠洲》和電影《薄荷糖》一樣,“兩者都通過詩意的電影語言,殘酷地表現(xiàn)了主流社會對弱勢群體的壓迫,以及社會組織對人性的異化。”[4]影片《綠洲》中的洪忠都和韓恭洙顯然都是這個世界的棄兒,對于洪忠都而言,即使他的入獄是為了替哥哥頂罪,但是家里的人對他還是有所偏見,哥哥對他也毫無感激之情,反而批評他總也長不大。對于韓恭洙而言,她作為一個腦癱患者,本身就已經(jīng)很可憐,但是,兄嫂卻以她的名義住進了關照殘疾人所配予的新房,卻把她一個人留在了舊房子里,讓她每天都對著《綠洲》畫上的黑影害怕,在彼此的世界里,沒人理睬,無人照顧,只有孤獨的人才能夠真正體味到這里面的滋味。
(二)抗爭——無果的愛情
愛情始終是視聽盛宴電影中的???,唯有愛情才能讓觀眾感覺到影片的生活氣息與生命的厚重,因此,在“綠色三部曲”中,愛情似乎成為了影片的主人治療命運傷口的唯一方法。與此同時,在追求愛情的時候,也展現(xiàn)了主人公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現(xiàn)了他們對于這個無情世界和不公命運的不屈抗爭。
影片《綠魚》中,莫東與美愛的愛情故事,在導演李滄東略顯含蓄和殘忍的電影語言中,展現(xiàn)了莫東對美好愛情的向往,雖然這段愛情在殘酷的現(xiàn)實面前最終敗下陣來,但是,在莫東短暫的生命里,這段愛情不失為他人生中難得的一抹亮色。
影片《薄荷糖》中的金永浩以為自己會一直陶醉在初戀的甜蜜中,殊不知命運的激流如此兇猛,面對溫柔如水的初戀尹順仁,世事所迫的他還是說出了再見。在被金永浩拒絕后,尹順仁傷心離開嫁作他人婦,卻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思念著金永浩,這給對人生早已絕望的金永浩帶來了人間最后的一絲溫暖。
電影《綠洲》中,洪忠都和韓恭洙這兩個社會的邊緣人,在那個被世界遺忘的角落里經(jīng)營著“不足為外人道”的愛情,然而,愛情最終還是在世俗的狂風暴雨中夭折。李滄東意在從極具代表性的弱勢群體的愛情悲劇來映射現(xiàn)實世界的殘酷。原本和恭洙一起生活的兄嫂,霸占了殘疾人公寓,把她一個人留在舊房子里,交由鄰居照管。女主人公的家人甚至從不去關愛她,唯一真正關愛她的男主人公卻在正常人眼里成了骯臟的強奸犯,這是一個充滿諷刺意味的愛情故事,但卻實實在在地發(fā)生在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
(三)墜落——人生的絕唱
在“綠色三部曲”中,充滿了導演李滄東的生命思考,在這三部影片中,主人公最終的命運結(jié)局讓人唏噓不已。在《綠魚》中,莫東本來想為黑幫老大培太昆出氣,在除掉培太昆的仇人金楊濟后,他手足無措,悔恨不已,在撥通家里的電話時,他一邊笑著,一邊流著眼淚,控制著自己緊張的情緒,和電話那頭腦癱的大哥回憶小時候的美好,“殺人后的莫東,所有當今的價值理念徹底地瓦解:與電話那頭的大哥,回憶起從前家鄉(xiāng)的柳樹、小溪、綠魚……”[5]他一直不要讓大哥掛斷電話,在他看來,電話掛斷就意味著自己生命的終結(jié)。這段情節(jié)是這部影片最令人感動的一段情節(jié),善良、不屈的莫東最終在殘酷的社會面前倒下了,他本想涅槃重生,卻也只能是黃粱夢一場。
影片《薄荷糖》中的主人公金永浩,在光州事件中稀里糊涂地挨了一槍,又鬼使神差地誤殺了一個女生,退伍后變成一個殘暴的警察,他在人生墜落的道路上永難回頭,逐漸將自己推向毀滅的深淵。在1999年春天,同學們在河邊進行野餐聚會,消失在人們眼中多年的金永浩出現(xiàn)了,衣著楚楚的永浩雖然和同學們一同唱歌跳舞,但卻神態(tài)怪異,不與其他人溝通,更令人吃驚的是,不久后同學們看著他攀爬到了高架火車橋上去,在上面失魂落魄地徘徊,后來,他又跑向火車開來的方向,沖著開來的火車瘋狂地喊道:“我要回到過去!”
影片《綠洲》的結(jié)尾讓人觸目驚心的同時又頗為讓人感動,韓恭洙的兄嫂突然造訪,看到洪忠都在與韓恭洙兩個人的親密舉動,他們認定洪忠都是在強暴無法還擊的韓恭洙,因此洪忠都再次被關進監(jiān)獄。在最后,洪忠都被押走之前,他發(fā)瘋一般地跑到韓恭洙樓下,用盡自己最后的力氣砍去那些擋住“綠洲”的樹枝,這是在最后的時刻,洪忠都用“魔法”消除擋在綠洲掛毯上的陰影,他用他的愛在慢慢驅(qū)散盤踞在韓恭洙頭上的陰霾,而在屋里的韓恭洙也看到了自己所愛的人在為自己付出的一切,身體行動不便的她,最后把錄音機的音量開到最大,然后把它推到窗戶跟前,想讓洪忠都知道她已經(jīng)明白了他的心意。最后,洪忠都從樹上落下,墜入了生命的另一個深淵。
四、對苦難生命的超越
在導演李滄東的電影中,有著一貫的主題:在殘酷的社會陰霾之下個人的無力抗爭與徒勞掙扎。在他的電影里滲透著理想的美好與毀滅、現(xiàn)實的真實與殘酷,在他個人獨有的傷感美學的旨趣下,展現(xiàn)了社會的所有方面,包括正面與負面的交錯,理清了社會底層邊緣人群的命運軌跡。在他的電影中,濃墨重彩地展現(xiàn)了真正需要關心愛護的底層小人物,是怎樣一點點地被這個社會蠶食掉的悲慘命運,批判了當今社會中人性的冷漠和世俗的偏見,讓人們感嘆命運的難以預料,感嘆人類在得到教化的同時,更學會了殘忍、自私、麻木和絕望,顯示了社會高壓下人性的扭曲、道德的淪喪,影片在彌漫的清新氣息里增添一抹令人悲傷的苦澀。李滄東的“綠色三部曲”在眾多充滿濃厚商業(yè)氣息的韓國電影中顯得獨樹一幟,也更悲愴、更壓抑。與此同時,這也體現(xiàn)了李滄東電影的社會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袄顪鏂|電影的現(xiàn)實意義之一在于其社會學價值,他用影片展現(xiàn)了大韓民族的現(xiàn)代化進程[6]”,也展現(xiàn)了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人們的獲得和失去,價值觀念更迭下人們生活的狼狽,人性的丑陋和自我的救贖。
對于“綠色三部曲”而言,李滄東在展現(xiàn)現(xiàn)代化進程中人們在理想與現(xiàn)實中的苦惱與掙扎,展現(xiàn)了人們靈魂的墮落與思想的毀滅.與此同時,展現(xiàn)了他的一種情結(jié),那就是對美好事物的懷念與追憶,對美好事物的毀滅抱有激切的遺憾與惋惜。“不懂事的小時候,對現(xiàn)實毫無虛偽和苦惱,在小河邊捕的綠魚,變成在朦朧的回憶里浮現(xiàn)的事情。”[7]同時,在李滄東的影片中,生命的苦難被展露無遺,讓人悲傷與絕望,但這卻也是導演李滄東的生命憂患意識之所在,它讓我們看到生命的苦難之后,也會給我們留下希望,像《綠魚》中帶給莫東快樂記憶與無限希望的“綠魚”、《薄荷糖》中讓主人公金永浩品味人生滋味的“薄荷糖”、《綠洲》中帶給韓恭洙生命希望的“綠洲”等,這體現(xiàn)了李滄東在展現(xiàn)生命苦難的同時,也在努力尋找超越生命苦難的道路,這也是李滄東電影中生命憂患意識的價值與意義。
導演李滄東試圖通過其特有的電影語言,探尋實現(xiàn)理想的道路,探討生命的意識和愛情的真諦,這體現(xiàn)了他特有的生命憂患意識,“李滄東植根于韓國當下社會文化生活土壤,對韓國現(xiàn)代性的生存困境給予了連根拔起的批判?!盵8]這體現(xiàn)了一個電影導演敏銳的洞察力和敢于擔當?shù)呢熑胃?。而他對于小人物的極力書寫,也體現(xiàn)出他對社會重壓之下普通人的人文關懷。
參考文獻:
[1]沈中禹,趙彬,宋立剛.韓國導演李滄東鏡頭下的女性主義[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4):103-106.
[2]趙宇.李滄東電影中的女性形象分析[J].電影文學,2018(19):76-78.
[3]張炎鈺.探析李滄東的詩意影像世界[J].電影文學,2016(20):68-70.
[4]賀翔宇.“他者”的反抗與虛無——淺論李滄東《燃燒》中的階級敘事與存在主義[J].戲劇之家,2019(36):80-81.
[5]李艷.“荒原”中的呼喊——解讀李滄東電影的文化內(nèi)涵[J].連云港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3):23-26.
[6]顧琳.論李滄東“作家電影”的詩意魅力[J].電影文學,2012(1):59-60.
[7]郭樹競.通過真正的現(xiàn)實主義導演李滄東看韓國社會[J].當代電影,2003(3):78-83.
[8]王新.電影大師李滄東還能進步嗎?[J].民族藝林,2017(1):112-119.
作者簡介:徐鐵松,碩士,齊齊哈爾大學文學與歷史文化學院(新聞傳播學院)中文系講師。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