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蚯蚓老師 圖/魏虹
游_____________
你游覽過哪些地方?哪個地方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在橫線上填上這個地方的名稱,把題目補充完整。按照游覽的順序?qū)憣戇@個地方,把游覽的過程寫清楚。
可以先畫出游覽路線圖,幫助自己理清思路。
印象深刻的景物要作為重點來寫,注意把它的特點寫出來。
可以用過渡句,使景物的轉(zhuǎn)換更自然。
寫完后,與同學交換習作,互相看看游覽的順序、景物的特點是否寫清楚了,并提出修改意見。
旅游很開心,寫游記好可怕,每次就那么幾句,還要湊字數(shù),也太折磨人了。
那是你沒有在寫游記中體會到樂趣。這樣吧,我們先來進行一場時空旅行,再說寫作文的事吧。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阿爾卑斯山嗎?
沒錯。阿爾卑斯山上有潺潺的溪流,有滿山滿眼碧綠的青草,有成群的山羊,還有可愛的羊倌和少女。而且,這里還有一個美麗的故事——《海蒂》。
它的作者是瑞士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約翰娜·斯比麗,她的文風就像阿爾卑斯山的雪一樣干凈,像拂面的風一樣清新。這部作品誕生于一百四十多年前,至今依然是文學經(jīng)典之作。讓我們來看一看她筆下的阿爾卑斯山路吧。
在一個風景宜人的小山村梅恩菲爾德,有一條彎彎曲曲的鄉(xiāng)間小道,它穿過碧綠的原野,一直延伸到山腳下。山路兩旁樹影婆娑,流水潺潺,遠處群山巍峨,似是一幅優(yōu)美的水墨畫。沿著這條蜿蜒曲折的小路攀援而上,居高臨下,谷底的景致一覽無遺。繼續(xù)登高而上,四周芳草萋萋,山花爛漫,濃郁的花香彌漫在整個曠野,沁人心脾——這就是直接通往奧爾希高山牧場的陡峭山路。
在六月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在這條狹窄的鄉(xiāng)間小路上,一個身材高大、體格健壯的村姑,手里牽著一個小姑娘正向上走著,小女孩的臉頰熱得通紅,棕黑色的皮膚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fā)光。
這里的許多景物是由一條線索串聯(lián)而成的,你發(fā)現(xiàn)是什么了嗎?
是一條路。
你太聰明啦。有了這條路,你是不是讀起來就很清晰,很容易明白了呢?
有了路,我感覺就像跟著作者在旅行一樣。
確切地說,它可以稱為一條路,也可以說是由三段不同形式的路組成的。
第一條是鄉(xiāng)間小道,第二條是曲折的山間小道,第三條是陡峭的山路。
說得很好,寫景物時,我們要按照一定的順序來寫,才能讓人一目了然,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順序有方位順序(比如東南西北前后左右等)、時間順序,還有像《海蒂》中這種旅途前進的順序。而這種順序,就像蘇州園林里移步換景的設(shè)計方法一樣,每走一段路,每站在一個不同的點位,看到的景象的“切面”都是不同的,我們就把這種方法命名為“移步換景法”。
那么,移步換景時,我們看到了怎樣的景象,就可以畫成一幅有趣的圖,請你來試一試吧。
沒問題,畫畫我最拿手啦。
反過來說,我們在寫作游記類或者景物作文時,是不是可以先畫出游覽圖,在圖上標出游覽路線、方位、地點,然后再寫作呢?
這幅圖實際上就變成了你的提綱,你要寫什么,重點是什么,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有什么獨特的感受或發(fā)現(xiàn),這些都可以記在你的圖上。
畫好圖,思路是清晰了,可還是覺得寫不好,這是什么原因?
圖只是大綱,是引路的燈塔,在海上航行,還需要很多具體的技能。俗話說,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們還得把圖送進作文加工廠里去加工一番。
寫作文跟拍電影一樣,你的鏡頭感很重要。眼睛看到的內(nèi)容千千萬,但把什么內(nèi)容捕捉到你的鏡頭里,怎樣捕捉,這就是大學問,讓我們來看看約翰娜是怎樣做的吧。
寫鄉(xiāng)間小道,她用了一個“穿”字,這說明了路與原野的關(guān)系,如果換成“沿著原野的邊”“原野附近”,路與原野就不是這樣的關(guān)系了,一個動詞“穿過”,說明了方位,是不是很厲害?那么,這條路有多長呢?
從小山村梅恩菲爾德一直到山腳下。
你瞧,短短的一句話中,既有路的長度,又有路與景的關(guān)系。
再看第二條路,這條路是這部分描寫的重點。這里有三個視角:
你不說我都沒看出來,這也太神了,大作家就是大作家,水平好高啊。
這里同時包含了近看(路上的景)、遠看(對面的景)、俯瞰(山下的景)三個層面,運用了三個視角。同時,約翰娜并沒有用這三個簡單的視角詞語,而是又使用了“山路兩旁;遠處;攀援而上,居高臨下”。
你瞧,這三組詞,就把三個視角完美概括了。同時把靜態(tài)的景物,變成了動態(tài)的過程,就好比把照片變成了視頻,狀態(tài)升級了,效果大不一樣。
除了看,還有聽,這里寫風吹動樹葉,水流動潺潺,就給無聲的畫面增加了音效。
我知道啦,作者寫第三條曲折的小路時,用了動詞“登高而上”,我就能理解山有多高啦。她還描寫了野花的花香,給畫面增加了味覺。
看來,你是全學會啦。在寫作景物時,把靜態(tài)的景物變成有生命的、活的景物,就要記住右邊這些小竅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