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嬌嬌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執(zhí)行主編陳先云認為,語文要素是進行語文訓練的基本元素,由語文的基本方法、能力、學習內容和學習習慣組成。在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語文要素被廣泛滲透在各個單元。教師不論對哪一單元語文知識展開講解,都要有效落實語文要素。特別是在習作單元中,教師要深入落實語文要素,綜合發(fā)展學生閱讀與寫作能力,提高單元讀寫教學同步性。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應當打破傳統(tǒng)教學桎梏,在教學中加強讀寫聯(lián)系,以踐行新課程改革精神,凸顯語文學習實踐性,引導學生在多樣的情境中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策略[1]。小學語文教學看重閱讀與寫作的有機結合,既重視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也關心學生寫作水平的發(fā)展。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以“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為雙線編排具體內容,中高年級的教材還特別設置了習作單元,聚焦同一個人文主題,將語文要素同時滲透在閱讀與寫作中。如何在這些單元中用好語文要素,讓學生提高閱讀能力、習得語言文字運用方法成了熱門教研命題。教師要深入解讀習作單元的精讀課文,深刻總結教學經驗,增強相關教研成果。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為習作單元,在單元導語中,明確了本單元語文要素為“體會文章是怎樣圍繞中心意思來寫的”和“從不同方面或選取不同事例表達中心意思”,為在教學中有效落實語文要素指明了基本方向。導語“以立意為宗,不以能文為本”摘自南朝· 梁· 蕭統(tǒng)《文選序》,意思是“寫文章要講究立意,抓住中心思想,而不是為了寫文章而寫文章”,說明了單元人文主題。教師可以在本習作單元教學中,從“立意”切入,落實語文要素,促進學生由“接受知識”到“發(fā)展能力”的積極轉變。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精講課文《夏天里的成長》為例,講述語文要素在其教學中的有效落實。筆者欲通過本文,說明以下幾個觀點:
首先,教師要領悟單元人文主題,并緊密圍繞人文主題,設置可操作、可實現(xiàn)、可檢測的綜合教學目標。單元人文主題不僅明確了“本習作單元教學中,中心思想是什么”,更告訴師生,通過本單元的課程活動,要達到哪一種學習程度。所以,根據(jù)人文主題設置教學目標,可以輕松促進師生對單元學習活動的準確把握,促進語文要素的有效落實。那么,以《夏天里的成長》為例,具體做法是什么?第一步,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查閱資料,領會導語“以立意為宗,不以能文為本”的內在含義,建立對“寫文先立意”的認同感。第二步,教師要將該思想傳遞給學生。例如,通過“立意成文?”“為寫而寫?”等話題討論活動,引導學生對立意在文章中的重要性展開討論,使其認同“寫文先立意”觀點,自覺改正“為了寫文章而寫文章”的思維。第三步,挖掘人文主題與“體會文章是怎樣圍繞中心意思來寫的”“從不同方面或選取不同事例表達中心意思”等語文要素的關聯(lián)性,設置以下教學目標:
目標1:流利、有感情地閱讀課文,說說課文的中心思想,理解作者為什么說“夏天是萬物迅速生長的季節(jié)”。
目標2:理解課文表達中心思想的方式,以及最后一句話的含義和作用,體會作者的精心構思。
目標3:學習課文“圍繞中心意思寫”的方法,聯(lián)系生活實際,選擇一個事件或話題,嘗試表達中心意思。
目標不僅具有層次性,更針對性地指向對學生閱讀與寫作能力的綜合培養(yǎng),緊密銜接本單元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凸顯單元習作特征。
在明確教學目標后,教學應圍繞課文推進,確保將語文要素落實在精讀課文中。此時,教師應注重轉變閱讀教學方式,在傳統(tǒng)閱讀教法與習作單元精讀課文讀法中“求同存異”,以提高教學有效性。
1.激發(fā)閱讀興趣
學生能否積極精讀文章,能否始終深入剖析其語文要素,在極大程度上取決于對課文內容的興趣[2]。所以,在一開始,教師要有策略地激發(fā)學生對《夏天里的成長》產生濃郁的閱讀興趣。例如,以談話為手段。教師可以從學生暑假生活入手,以“當你享受涼爽的秋風,看落葉飄揚起舞時,是否還記得暑假的難忘故事?那些快樂的暑假生活,又為你帶來了哪些成長?”引發(fā)談話,讓學生對“夏天的故事”“夏天的成長”展開積極討論,順勢引出“有一個作者寫了一篇題目為《夏天里的成長》的文章,你們想知道他的夏天有哪些難忘的故事,他在夏天里有哪些成長嗎?”話題,啟發(fā)學生思維,讓學生在討論中,提高對課文的閱讀興趣。
另外,教師還可以借助真實的生活情景,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例如,搜集“瓜藤架”“竹林”“高粱地”“苔蘚”等鄉(xiāng)村田園生活照片,將其展示給學生,還原課文“夏天”場景。在學生觀察照片的同時,問道:“作者在課文《夏天里的成長》中,用豐富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了這些場景,你們想讀一讀嗎?”這樣可以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產生閱讀興趣,學生就能夠以一種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對蘊含在文章中的語文要素展開深入探究。
2.品味重點詞句
在順利激發(fā)學生對課文內容的興趣后,教師要幫助學生品味其重點詞句,一方面,以此達到“流利閱讀”“理解內容”目的,落實“體會文章是怎樣圍繞中心意思來寫的”語文要素;另一方面,有效促進學生對優(yōu)美語言的積累,增強其語言儲備,為進行習作訓練奠定扎實基礎?!断奶炖锏某砷L》課文中,重點詞語主要包括“萬物”“迅速生長”,重點句子為“夏天是萬物迅速生長的季節(jié)”,教師可以從“夏天是萬物迅速生長的季節(jié)”句子切入,依次解析其重點詞語“萬物”“迅速生長”。
以“夏天是萬物迅速生長的季節(jié)”為例,教師可以板書寫下課文題目《夏天里的成長》與課文第一句,提問:“課文第一段只有一句話,作者這樣做的用意是什么?根據(jù)課文之后的內容,你認為這句話在文章中的作用和意義有哪些?”讓學生翻開課本,著重閱讀課文第一句(也是第一段),并跟著作者的腳步,找一找“萬物”是什么,“迅速生長”的有什么,從而發(fā)現(xiàn)整篇文章都是圍繞這句話來寫的,確認其為課文中心句。
隨后,分別引出“萬物”與“迅速生長”,教師可以通過“先提問,再點撥,后總結”順序,幫助學生品味語言。
【提問】
中心句中,作者提到了“萬物”,那么在夏天里,“萬物”都有什么?在課文哪部分可以找到這些信息?
“迅速生長”指的是什么?“萬物”又是怎樣“迅速生長”的?課文里,作者是怎樣把這些寫清楚的?
【點撥】
夏天是萬物迅速生長的季節(jié)萬物迅速生長生物事物人
【總結】
教師:課文分為四個自然段,第一段,作者寫中心句,表明立意和中心思想。第二段寫生物,第三段寫事物,第四段寫人,把夏天里的“萬物”寫清楚。不同自然段中,作者用生動、活潑的語言描寫了“萬物”的迅速生長過程,例如,瓜藤幾寸幾寸地長,竹子叭叭地長,河水往寬了長,人往大了長,作者找準了“萬物”的特點,通過“萬物”在短時間內的長度、高度、大小、形態(tài)等變化,把“迅速生長”寫具體了??墒牵髡邽槭裁匆@樣寫呢?只寫生物、事物和人中的一個不可以嗎?
學生先根據(jù)教師提問內容展開自主閱讀,并在表格提示下,總結課文內容,梳理作者選取不同事例表達中心意思的寫作邏輯,感受其選材的廣泛性與巧妙構思,對“文章是怎樣圍繞中心意思寫的”形成一定認識。在教師蘊于總結的巧妙點撥中,學生繼續(xù)強化閱讀思考,增強對課文立意、選材和構思的認識,初步達成對語文要素的有效學習,實現(xiàn)教學目標1 與2。
3.構建思維導圖
上述教學過程,通常被視為培養(yǎng)學生閱讀和語言運用思維的過程。學生在教師點撥下梳理課文行文邏輯,與作者進行思維層面的對話,可以在頭腦中建立起“圍繞中心意思寫”的基本框架,有助于其從不同方面或選取不同事例表達中心意思。但想要真正達到此目的,還要培養(yǎng)學生將頭腦中的思維框架呈現(xiàn)在書面上的能力。因此,在必要時,教師須應用思維導圖工具。
例如,在以上“總結”結束后,建議學生“根據(jù)課文內容和表格信息,嘗試在思維導圖中梳理作者圍繞中心意思寫的過程”,使其將作者在課文中用于表達中心思想的事例,在思維導圖的不同層級結構中,更清晰地總結出來。在此過程中,學生習得“構建框架”學習方法,對其在寫作前構建寫作思維框架大有益處,閱讀與寫作教學得到有效銜接。
在小學語文習作單元中,習作是單獨設置的學習任務,要規(guī)劃專門的時間指導學生進行寫作練習,而不是在每一次閱讀課上,都引導學生寫一篇完整的作文,可以根據(jù)閱讀課教學內容,適當安排“小練筆”活動,在“微寫作”中落實讀寫結合[3]。以《夏天里的成長》為例,在學生通過精讀課文習得“圍繞中心意思寫文章”和“從不同方面或選取不同事例表達中心意思”方法后,可以安排下列“小練筆”活動:
小練筆1:課文最后一句寫道“人也是一樣,要趕時候,趕熱天,盡量地用力地長”。作者想要通過這句話,告訴讀者哪些道理。你們在寶貴的童年時光里,也在用力地、迅速地長,如果讓你把自己的成長寫出來,你會怎么寫?寫之前,可以擬個提綱,看看選擇的材料能不能表達中心意思。
小練筆2:春天里有生機,夏天里有成長,秋天里有收獲,冬天里有快樂。一年四季,經常會帶給人們不一樣的感受。如果讓你舉例說明自己對某一個季節(jié)的看法,你會怎么寫?擬個提綱,寫一段話試一試。
“小練筆”在不同角度上調動學生“微寫作”積極性,可以輕松滿足不同學生的練筆需要,使其更多地參與到“表達中心意思”的學習活動中來。根據(jù)“小練筆1”展開書寫,學生要先討論課文最后一句話的含義,理解“珍惜時間”的道理,進而圍繞“珍惜時間”“珍惜童年”等立意,選擇一些真實事例,寫下自己的想法。而在“小練筆2”中,學生寫作自由度更高,可以在四季里靈活選擇,介紹四季風景也好,抒發(fā)對某一個季節(jié)的喜愛之情也罷,都能起到鍛煉其“從不同方面或選取不同事例表達中心意思”能力,語文要素順理成章地實現(xiàn)有效落實。
說到底,將語文要素有效落實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深切體會和靈活運用語言文字的綜合能力。而在這些方面,課堂活動效果是比較有限的。學生想要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就不能將閱讀、寫作以及對語文要素的探索局限在課堂和教材中。所以,教師要及時延伸小學語文課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拓展設計習作單元讀寫活動,讓學生在課后延續(xù)閱讀,積累語言,探索更多寫作方法。
例如,在《夏天里的成長》課堂教學基本結束后,向學生推薦《夏感》閱讀材料,鼓勵學生在課后進行自主閱讀。這也是一篇描寫夏天的文章,作者通過巧妙的構思和優(yōu)美的語言,描寫了充滿整個夏天的緊張、熱烈、急促旋律,雖然立意與課文存在一定區(qū)別,但寫作邏輯別無二致,都是在從不同方面或選取不同事例表達中心意思。教師不僅可以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探索其中心意思,還可以鼓勵學生歸納其表達中心意思的語言和方法,分析其與課文“將中心意思表達清楚”的區(qū)別。同時,拓展仿寫、續(xù)寫等“微寫作”任務,鼓勵學生結合親身經歷,寫一寫夏天的緊張、熱烈和急促。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什么”“怎么學”,語文要素具有極高指向性,是至關重要的線索。教師根據(jù)學生已有經驗,以“深入理解和建構知識”“真正習得知識、方法和能力”為目的,將語文要素有效落實在教學中,用好部編教材,切實改善小學語文教學現(xiàn)狀。特別是在習作單元中,應同步落實閱讀與寫作語文要素,助力學生綜合發(fā)展。本文論述與策略具有一定參考價值,是小學語文習作單元教學中有效落實語文要素的一個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