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場、超市、專賣店、集貿市場、電商平臺……今天,我們可以通過多種渠道隨意買買買。
然而,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農村幾億人口日常的買與賣,都由一個“商家”包攬。這個“商家”,就是供銷社。
最早的供銷社雛形,是蘇格蘭芬威克的“工人合作社”。這個供銷界的老大哥,給世界各國成立供銷合作社塑了個模、打了個樣。
“聽診器、方向盤,啥都不如營業(yè)員!”。在供銷社發(fā)展最火熱的年代,那兒的營業(yè)員可是普通人可望不可及的工作。
三尺柜臺內,擺著各類商品,可以說什么都賣。在大人眼里,這里有生產用的農具、種子、化肥,有生活必需的油、鹽、醬、醋、茶;在孩子眼里,這里有誘人的玩具、糖果、新衣服、小人書……供銷社絕對是當時的“購物天堂”,關乎著家家戶戶的吃穿用度。
供銷社是供銷合作社的簡稱。在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官網介紹歷史沿革的篇章中,開頭這樣寫道——“合作社在我國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但是,鮮有人知的是,合作社其實是一個“舶來品”,最早出現于1761年的蘇格蘭芬威克。
那一年的3月14日,在一間簡陋的村社里,當地的織布工將燕麥片手工裝袋,放在前廳中銷售,同時以折扣的方式出售各種商品,這便形成了芬威克織布工人合作社。
芬威克織布工人合作社只不過是最早的供銷社雛形,世界上公認的第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合作社,誕生于1844年英國北部羅奇代爾鎮(zhèn)的一個法蘭絨紡織廠。
當時,那里的紡織工收入微薄,時常買不起食品和日常用品。因此,工人們決定通過合作的方式,匯集稀缺資源,用更低的價格獲得生活必需品,同時也可以集體銷售面粉、燕麥、糖和黃油。
于是,1844年12月21日,在查爾斯·豪沃斯的組織下,28名紡織工人每人出資1英鎊,創(chuàng)立了名為“羅奇代爾公平先鋒社”的工人日用品消費合作社。同時,也奠定了現代合作社的原則,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民主管理、公平交易、按績分利等,為世界合作社的發(fā)展奠定了思想及組織基礎。
成立初期,公平先鋒社每周只有兩個時段營業(yè),分別是周一和周六的晚上,
紡織工們從工廠里下了班,急急忙忙地趕到蛤蟆巷里的小店里開門迎客。得益于他們的“先鋒”,不過三個月,社員就得到了擴張,經營范圍也有所擴大。公平先鋒社的營業(yè)時間,當即從每周兩個晚上變成了每周五天。
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愿意為他人撐傘。抱著如此的愿景和信念,28位紡織工堅持要讓羅奇代爾鎮(zhèn)上的窮人們花最少的錢,得到衣食住行上的最大保障。
所以,在私商嘲諷他們的存貨用一輛獨輪車就可以全部運走時,當地很多窮人都堅定地支持著他們。
在這樣的雙向奔赴下,到1857年末,13年間,公平先鋒社從28個社員的弱小組合,擴張成了不可忽視的擁有1850名社員的大家庭。
隨后,英國效仿公平先鋒社的合作社越來越多,零售網點遍布各地。法國、德國等都相繼出現了各種類型的合作社,并且依據不同的經濟、政治、文化特點,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合作社模式,如德國的信貸合作社、美國的農業(yè)流通合作社等。
一百年前,安源路礦工人消費合作社在江西萍鄉(xiāng)成立,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消費合作社。
清末民初,合作社這種“外來產物”從西方傳入我國。
1900- 1910年,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 的兩位留學日本歸國的經濟學教授開設了“產業(yè)組合”課程,合作社思想開始在廣大師生中孕育和傳播。
當時,國內報刊文章將合作社稱之為“協(xié)同組合”“協(xié)社”“協(xié)作社”。1919 年,留美歸國的薛仙舟將“cooperative”譯為“合作社”,此后,這一譯名就沿用至今。
合作社運動的浪潮對當時積貧積弱的中國影響很大,孫中山先生在1919年《地方自治開始實行法》中提出:“地方自治團體所應辦者,則農業(yè)合作、工業(yè)合作、交易合作、銀行合作、保險合作等。”
我國合作社的發(fā)端一般以1918年3月30日正式成立的北京大學消費公社為標志。該社成立之初招股438股,每股5元,銀幣2190元,其業(yè)務宗旨是專備教職員及學生之日常消費物品,在校內設所出售,使社員得到價廉物美之物品。業(yè)務經營分圖書、雜貨兩個部,社員憑證購貨,可享受優(yōu)惠,并可記賬支取物品,每人限額2元,一個月內還清。消費公社半年結算一次,凈利30%為公積金,20%為辦事人員酬金,50%用于社員分紅。
這是一個消費型的合作社,也是我國第一個合作社組織。雖然只存在了很短時間,業(yè)務活動也只限校內,但它開創(chuàng)了中國近代合作社的先河,在我國合作社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其后的兩年間,上海、武漢、成都、長沙、濟南等大城市里的知識分子建立了10余個消費合作社,形成了“中國初期合作社運動”。不過這些合作社很少生存兩年以上,因為它們主要是對西方社會運動的模仿,而不是基于對中國現實經濟問題的理解。
1949年11月,中央成立了中央合作事業(yè)管理局,主管全國合作社事業(yè)發(fā)展。次年7月,中央合作事業(yè)管理局召開了中華全國合作社工作者第一屆代表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作社法(草案)》《中華全國合作社聯合總社章程(草案)》等重要文件,成立了中華全國合作社聯合總社,統(tǒng)一領導和管理全國的供銷、消費、信用、生產、漁業(yè)和手工業(yè)合作社。
法案、章程一出,合作社開始“遍地開花”。到了1952年底,合作社就已遍布各個農村,擁有社員1.3億多,入社社員占農戶總數的90%以上,基層合作社發(fā)展到3.5萬多個,縣以上各級機構2000多個,一張縱橫交錯的農村商業(yè)網初步形成。
1954年7月,中華全國合作社召開了第一次代表大會,修改了社章,并將中華全國合作社聯合總社更名為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自此,我國供銷合作社正式成為一個獨立的全國性組織系統(tǒng)。
由于對糧食、油料、棉花等物品有著“統(tǒng)購統(tǒng)銷”的專營權,供銷社幾乎承擔起了中國農村90%以上的物資供銷。
糧票、布票、油票、糖票便是那個年代最有力見證。由于當時供銷社的生活必需品都是按人頭分配,很多商品都很緊俏,所以逢年過節(jié)供銷社都是人頭攢動、摩肩接踵。往往明天才能到的貨,供銷社都要提前一天在門口豎起牌子通知,第二天還沒開門就有人在門口排起了長長的隊。
當時一個生動的場景被媒體記錄下來:一個人在供銷社排隊買米,發(fā)現自己只帶了米票,卻忘了帶米袋?!叭绻丶胰ツ?,拐回來就肯定買不到米了”,這個人不僅著急,還占著柜臺不肯走。后來,售貨員急中生智,讓他脫下褲子,綁住褲腳,用褲筒當“口袋”才買到了米。
“方向盤、聽診器、營業(yè)員,拿什么都不換!”在供銷社發(fā)展最火熱的年代里,那兒的營業(yè)員可是普通人可望不可及的工作。它與司機、郵遞員、播音員、糧站質檢員并稱為五大黃金職業(yè)。
如果誰家里有一個供銷社售貨員,那么全家人的生活都不用愁了,而且這個崗位的便利條件也是非常大的。比如哪天什么貨要到,最先知道的肯定是售貨員,而其他人只能每天到供銷社詢問,或者在看到門口排起長長的隊時才知道來了新產品,往往到最后只能看著貨品被別人購買一空。
因此,人們都把供銷社的售貨員看作是顧客們的“觀世音”,想盡辦法和售貨員搞好關系,以便能夠得到最新的消息,最先買到所需的商品。
值得一提的是,那時的供銷社不僅賣東西,也買東西。農村里除了糧食由糧站統(tǒng)一收購之外,其他的農副產品全部由供銷社來收購。收購來的農副產品,再通過供銷社銷往全國各地甚至出口國外。
“一手買,一手賣”搞活了農村經濟。農民用自產的麥子、茶葉、雞蛋等很多農副產品到供銷社換購商品,在當時非常流行。
“那時候大家沒有錢,就拿雞蛋換,一個雞蛋5分錢,2個雞蛋可以換一本孩子愛看的小人書,40多個雞蛋可以換一塊布做衣服”,河北省沙河縣禪房供銷社第一代女售貨員趙喜英回憶道。
面對能生錢的“雞屁股銀行”,個別農村主婦望眼欲穿,每天都要把自家母雞的屁股摸一遍,看看有哪只當天會下蛋。
為了方便農民買賣,一些供銷社職工甚至趕著駝隊、背著背簍、挑著扁擔走鄉(xiāng)串村上門服務。“一根扁擔兩個簍,肩挑貨擔繞山走”——當時的田間地頭里,村民之間都流傳著一個“扁擔傳說”。
《紅色背簍》就是當時以基層供銷門店為原型的電影。為解決山區(qū)群眾買賣貨品的難題,供銷社門店職工一改過去坐等客來的做法,輪流用背簍送貨上山,一年四季,從不間斷。因其既收購山貨、農副產品,又零售商品,故被稱為“背簍商店”。這部電影于1965年在全國放映后,立即引起強烈反響,“背簍商店”一時間享譽全國。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為了方便農村的老年人,山西省壽陽縣宗艾鄉(xiāng)供銷社職工肖富年就把貨物送到了村民的“炕頭上”??簧?,老人孩子圍坐在貨盤旁挑選小雜貨,邊上,肖富年用桿秤給農產品稱重。原始的交易中透出濃濃的鄉(xiāng)親情。
幾十年來,供銷社“一手托兩頭”,深深扎根在廣袤的鄉(xiāng)村大地,在穩(wěn)定物價、調控物資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一塊老牌子,幾個老頭子,守著破屋子”。隨著改革開放逐步深入,曾經紅火的供銷社貌似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可事實上它一直都在,在努力“適應”著時代的變遷。
改革開放前,國家宏觀經濟體制的引領與普羅大眾微觀的實際需求,使得供銷社成為天之嬌子,實現蓬勃發(fā)展,形成了上下相連、縱橫交錯的一個全國性的流通網絡,為推動一切基本經濟活動有條不紊地進行和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然而,隨著改革開放春風吹遍神州大地,供銷社的壟斷地位被終結。
1982年,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第三次與商業(yè)部(商務部前身)合并,保留了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的牌子,設立了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理事會,保留了省以下供銷合作社的獨立組織系統(tǒng)。
1993年,按照國務院《關于加快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通知》,實行糧油商品敞開供應,糧票、油票等各種票證就此謝幕。當年底,《人民日報》發(fā)表了題為《改革來了,票證走了》的快評——“持續(xù)了幾十年的糧食統(tǒng)購統(tǒng)銷制度宣布終結后,化肥、棉花等農資專營權也被放開,供銷社獨一無二的‘尊貴地位悄然淡化”。
由于統(tǒng)購統(tǒng)銷的票證時代結束,供銷社還是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中失去優(yōu)勢,慢慢淡出了公眾視野。
例如,廣西省桂林市供銷體系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末,下轄永??h供銷社只剩了10多個門店,而且負債700多萬元,維持生存都已非常艱難;湖南省平江縣的供銷社,1999年時已欠發(fā)131位在冊職工工資60余萬元,欠繳養(yǎng)老金100萬元,17個店年收入不足10萬元……
有數據顯示,1992- 1999年,全國供銷社累計虧損近450億元,系統(tǒng)各種負債接近1400億元,大量供銷社破產、轉讓,580萬名員工中將近一半下崗、內退。
“幾個老頭子,守著幾間破屋子,掛著一塊老牌子”。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這句順口溜道出了供銷社的落寞。
直到1995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布《關于深化供銷合作社改革的決定》,決定恢復成立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提出支持供銷合作社改革發(fā)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要求供銷社要“真正辦成農民的合作經濟組織”。這在供銷社發(fā)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決定》出臺后,供銷社開始解決遺留問題、加強基層社建設、推進現代流通服務網絡建設,全面對接市場,開始逐步恢復振興。在政策的支持和市場化機制倒逼下,供銷合作社逐步構建起以企業(yè)為龍頭、以連鎖經營為主要業(yè)態(tài)的遍布城鄉(xiāng)的經營網絡。
到2002年,供銷社系統(tǒng)提出了以“四項改造”為重點的市場化的改革方案,核心內容是供銷社和供銷社下屬企業(yè)之間關系分開,自負盈虧并引入社會資本。
此次改革意味著供銷社體系內的一些資產得以盤活,下屬企業(yè)也可以利用起供銷總社在全國農村地區(qū)的網絡資源加快發(fā)展。
之后,通過直營、加盟、資本聯合等方式,供銷社系統(tǒng)在全國各地建立了眾多農資配送中心和農資連鎖經營店,形成了龐大的流通網絡,這也對供銷社后來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
在改革的加持下,供銷社迸發(fā)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各項經營數據連創(chuàng)歷史新高,遠超計劃經濟時代。從2004年到2008年的這5年間,供銷社銷售總額首次超過萬億元。
2010年,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成立了全資企業(yè)——中國供銷集團有限公司。自此,供銷合作系統(tǒng)開始進入現代企業(yè)化經營階段。體制優(yōu)勢加上機制改革,供銷社從2009年到2013年的這5年間,規(guī)模從1萬億元增至3萬億元,增加了兩倍。
從2014年開始,新的供銷社體系發(fā)展開始加速。這一年,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試點列入中央改革辦2014年工作要點,并寫入中央一號文件和《政府工作報告》。
此后,中央陸續(xù)出臺了多個文件,推動和探索供銷社深化改革。
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決定》,明確了供銷社堅持為農服務、合作經濟、市場經濟、因地制宜等基本原則,要求要創(chuàng)新農業(yè)生產服務方式、農產品流通服務水平、城鄉(xiāng)社區(qū)綜合服務平臺、強化基層社合作經濟組織屬性、推進基層社改造等。
2017年6月,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專項試點啟動,28個?。▍^(qū)、市)32家單位承擔試點任務……
在這樣的背景下,2017年,全國供銷合作社系統(tǒng)實現銷售總額5.4萬億元,同比增長了13.5%。
“對于供銷社如此巨大的體量,能夠取得10%以上增長是非常難得的”,當時有專家表示,供銷社下轄機關事業(yè)單位2660個,實行企業(yè)化管理78個,僅占2.8%,仍然有非常大的改革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