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培培
生肖文化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據(jù)湖北云夢睡虎地和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秦簡可知,先秦時期已有比較完整的生肖系統(tǒng)。作為華夏民俗的文化符號,其吉祥、美好的寓意早已浸潤于國人的生活習(xí)俗中。兔為十二生肖之一,位列第四,因此也稱其為卯兔,古書《瑞應(yīng)圖》記載:“赤兔大瑞,白兔中瑞。”在傳統(tǒng)文化中,玉兔作為仙兔從月宮仙境降臨人間,被視為祥瑞動物,象征著吉祥、智慧和謹慎,深受人們喜愛,月宮嫦娥與玉兔的神話傳說更是家喻戶曉。
古人因為喜愛兔子,創(chuàng)造出一系列以兔為題材的紋飾,兔的藝術(shù)形象受到世人推崇。以玉雕兔,將兔子的形象雕刻在美玉上,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出白兔的純潔溫良。
早在5000多年前,就已經(jīng)有了玉質(zhì)兔形飾。出土于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的兔形飾(圖1)是目前考古發(fā)掘所見最早的玉兔。其表面光滑,受沁呈黃白色,造型簡單,為抽象的仿生形態(tài)。長6.8厘米,高1.9厘米,厚0.2厘米。兔呈俯臥狀,嘴前伸,雙耳緊貼脊背,背部呈弧形上凸,歧尾上翹,身形長直,呈昂首飛奔之態(tài);體下為長條形榫,上面對鉆成四孔,形似良渚文化時期梳背形器。有學(xué)者認為,在尊崇萬物有靈的史前時期,這件玉飾很可能是具有特殊功能的神器。
商代玉器規(guī)??涨?,是我國玉器發(fā)展史中的一個巔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安陽殷墟婦好墓,共出土玉器755件,動物造型玉器占了近1/3,有228件,動物種類多達26種。其中也有玉兔的身影,造型簡潔,紋樣剛勁有力,反映出工匠卓越的藝術(shù)水平。
玉兔(圖2),黃褐色,通體拋光,長10厘米,高5.8厘米,厚0.5厘米。兔做俯臥狀,頭大身短,長耳后豎,耳上飾鱗紋,眼部用雙圈顯示大圓眼,嘴微張,露舌,短尾略上翹,足前曲,爪、趾畢露,前足上有一穿孔,可佩戴。整體形態(tài)似奔跑狀,頭部整體用夸張手法,極為傳神地體現(xiàn)出兔子的憨厚可愛和敏捷靈動,使玉兔呈現(xiàn)活靈活現(xiàn)的狀態(tài)。
玉兔(圖3),安陽劉家莊出土,通體受沁,局部有斑點。兔做俯臥狀,圓眼,耳部碩大,聳立在背上,背部略微凹陷,呈現(xiàn)出下弧狀,短尾上翹,前足上有一穿孔。四肢蹲伏于地面,聳立的大耳,微微抬起的頭部,像是發(fā)現(xiàn)目標,躍躍欲試,整體給人一種蓄勢待發(fā)的感覺。
玉兔(圖4),高3.2厘米,寬3.8厘米。白玉,片雕,兔眼圓睜,尾短向上翹,前腿較長。頸部有一小圓穿。將兔子的溫順可愛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西周時期琢玉風(fēng)格與商代有所不同,其造型更加生動,突出主要特征,線條流暢,紋飾有繁簡之分。
三門峽市虢國墓地也出土了眾多動物玉雕。據(jù)《詩經(jīng)》《山海經(jīng)》記載,夏至西周時,尚有竹、漆、棕、楠等亞熱帶樹種生長于崤山、中條山。河南三門峽出土大量仿生玉器的現(xiàn)象說明新石器時代至夏商周時期,三門峽的環(huán)境氣候應(yīng)該是比今天更溫暖,更適宜熱帶動物的生存。在虢國墓地的考古發(fā)掘中,也出土了5件兔形玉佩,4件為片雕,1件為圓雕。
玉兔(圖5),出土于墓主內(nèi)棺蓋板上。高3.6厘米,長4.9厘米,厚0.45厘米。青玉,冰青色,局部受沁呈黃褐色斑紋或斑點。玉質(zhì)細膩,半透明。片雕。兔做奔跑狀,正背面紋樣相同,圓眼,長耳貼背,短尾,前腿稍曲,后腿蹬直,呈現(xiàn)兔子起跑的姿態(tài)??诓坑幸粓A穿。工匠用精巧的手法將兔子的敏捷靈動定格在美玉之中。
玉兔(圖6),出土于墓主棺內(nèi)的殮衾之上。高2.3厘米,長3.7厘米,厚0.5厘米。青白玉,片雕。正背面紋樣相同,曲體,垂首,橢方形目,大耳貼于背部,短尾上翹,屈肢??诓坑幸粓A穿。拱起的背部使整體形似玉璜,蜷縮的形態(tài)刻畫出兔子的乖巧溫順。
玉兔(圖7),出土于墓主棺內(nèi)的殮衾之上。高2.1厘米,長3.4厘米,厚0.4厘米。青玉。冰青色,全部受沁呈黃褐色或有棕褐色斑。玉質(zhì)細膩,半透明。片雕。正背面紋樣相同,做匍匐狀,口微張,圓目,雙耳貼背,短尾,屈肢俯地。嘴部和背部各有一小圓穿。玉兔琢磨精細、圓潤,線條流暢,活靈活現(xiàn),兔的自然與靈動躍然眼前。
玉兔(圖8),出土于墓主人的面部之上。高1.1厘米,長2.4厘米,厚0.8厘米。青玉。淺冰青色,受沁有黃褐色斑點。玉質(zhì)溫潤細膩,半透明。圓雕。正背面紋樣相同,做俯臥狀,張口,圓睛微凸,雙長耳貼于背上,屈肢俯地,短尾微翹。口部有一小圓穿。這是虢國墓地出土玉兔中唯一的圓雕,嬌小圓潤的造型給人一種小鳥依人的感覺。
在虢國貴族墓葬中,出土有一件綴玉幎目,由14件仿似人面部器官形狀的各種玉佩組合連綴成人的面部形象。計有額、眉、眼、下眼瞼、耳、鼻、腮、口、下顎共9種。其中右眼就是由兔形佩構(gòu)成。
玉兔(圖9),長5.2厘米,高2.3厘米,厚0.3厘米。雙面片雕。青白玉。冰青色,局部受沁呈黃白色。玉質(zhì)細膩,半透明。兔做俯臥狀,圓眼前視,長耳后揚,聳臀屈腿,短尾微翹。嘴部一圓穿。細致入微的造型體現(xiàn)出匠人匠心善于捕捉生活細節(jié)以及高超治玉技藝的特點。
玉兔動靜結(jié)合、造型生動、雕琢精細,足見工匠出色的構(gòu)思和卓越的技藝,彰顯了虢國貴族的尊貴身份,也凸顯了西周時期人們對兔的喜愛非同一般。
玉兔(圖10),長3.3厘米,寬2.2厘米。玉兔為雙面片雕,兩面紋飾相同,用陰線勾出身體各部位輪廓,呈奔跑狀,側(cè)視,圓眼,長耳后伏,短尾上翹,頸部穿孔,用以系佩。線條簡潔明快,形象生動,可愛靈動。
玉兔(圖11),兩件玉兔形狀基本相同,綠色,體扁薄。片雕,玉兔呈俯臥狀,側(cè)視,圓眼,長耳后伏,嘴緊閉。長尾上翹,臀部肥碩,前后腿屈臥,刻出爪紋。用明刻線勾出身體各部位輪廓,嘴穿一透孔,兩面紋飾相同。線條流暢,刻畫逼真,突顯出西周動物形玉雕的一般規(guī)律。
玉兔(圖12),這兩件玉兔出土于西周北趙晉侯墓地,長3—3.5厘米,寬2—2.8厘米,白色玉兔做蹲伏狀,青色玉兔呈跳躍之態(tài),大圓眼、夸張的大耳朵、較深的陰刻鼻孔和微微上翹的短尾將兔的神態(tài)刻畫得栩栩如生。一大一小,一動一靜,可能是雌雄一對。這兩件玉兔溫潤精巧,造型生動,俏皮可愛。
從目前的考古發(fā)現(xiàn)來看,出土商周時期玉兔數(shù)量較多,以片雕為主,刻畫出兔子的側(cè)面形象,但兩個時期的玉兔造型和風(fēng)格也存在差異。商代玉兔造型紋飾簡約,表現(xiàn)手法較抽象。周代玉兔的基本特征刻畫得更突出,形態(tài)具有立體感,動感較強,給人一種自然輕松的藝術(shù)美感。
工匠用精湛的技藝將兔子的靈動雕琢在玉石上,像是我們今天的相機記錄下瞬間的美好與活力,將兔子的神態(tài)定格,成為永恒。大量兔形玉雕的出土,不僅反映出商周時期人們對兔子的喜愛,也印證了當(dāng)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是古人留給后人的寶貴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
《詩經(jīng)·兔爰》有云:“有兔爰爰,雉離于羅?!蓖米有郧闇睾?,憨態(tài)可掬,機敏可愛,因而在民間被稱為喜兔、瑞兔。玉兔搗藥是中國神話傳說故事之一,見于漢樂府《董逃行》:“玉兔長跪搗藥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盤,服此藥可得神仙?!毕鄠髟轮杏型茫瑴喩頋嵃兹缬?,所以稱作“玉兔”。這種白兔拿著玉杵,跪地搗藥,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藥丸可以長生成仙。晉人傅玄《擬天問》中也有“月中有何?白兔搗藥”的詩句。因此兔子也被稱為仙兔、藥兔。各朝各代文人墨客筆下都有兔子的身影,賈島的《贈智朗禪師》:“上人分明見,玉兔潭底沒?!庇钟行翖壖驳摹稘M江紅·中秋》:“著意登樓瞻玉兔,何人張幕遮銀闕。”歐陽修的《白兔》:“天冥冥,云蒙蒙,白兔搗藥姮娥宮?!崩畎椎摹栋丫茊栐隆罚骸鞍淄脫v藥秋復(fù)春,嫦娥孤棲與誰鄰?!崩钯R的《李憑箜篌引》:“吳質(zhì)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3/07/06/qkimageslcsslcss202301lcss20230101-6-l.jpg"/>
從古人的文字和各種文物中,我們能感受到長久以來人們對兔子的喜愛。無論是它的靈動可愛還是其美好的寓意都一直備受推崇,延續(xù)至今,玉兔東升、玉兔呈祥等傳統(tǒng)文化的含義已經(jīng)得到比較廣泛的認同,中秋文化、十二生肖文化等,都有兔的存在。兔子已然成為一種文化,成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