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宵娜
摘 要:食品檢驗報告的品質是判定產品質量的重要基礎,而報告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則可以反映檢測錯誤率與管理水平。本文分析了食品檢驗機構檢測報告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了提高食品檢測報告質量的對策,旨在為提高食品檢測報告質量提供參考。
關鍵詞:食品;檢驗報告;問題;建議
Food Inspection Report Quality Problems and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CHEN Xiaona
(Datong Comprehensive Inspection and Testing Center, Datong 037000, China)
Abstract: The quality of food inspection report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determining product quality, and the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report can reflect the detection error rate and management leve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nspection reports of food inspection institutions,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food inspection reports, aiming at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food inspection reports.
Keywords: food; inspection report; problem; suggestion
食品檢驗是一項復雜性、系統(tǒng)性的工作任務,包含的工作內容多,工序復雜,對各個環(huán)節(jié)檢測工作的準確性要求較高,需要檢測人員具備較強的責任意識和專業(yè)水平。檢測報告是對每個檢測流程規(guī)范性、合理性的檢驗,是具有法律效應的文書。通過檢測報告,可以了解到食品的主要信息。為此,在檢測過程中,實驗室管理人員、檢測報告審核簽發(fā)人員以及質量管理部門要高度重視該項工作,做好每個檢測環(huán)節(jié)和流程的把關,根據不同食品的質量管控、合格率控制要求制定切實可行的檢測方案,盡量避免不同食品檢測中出現(xiàn)的混淆問題,同時要結合檢測工作的實際開展情況了解影響質量控制、檢測結果準確度、完整性控制的關鍵因素,保證檢驗報告的質量。本文對食品檢驗報告中出現(xiàn)的問題展開全面分析,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措施,旨在改善檢驗報告的品質,解決食品檢驗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
1 食品檢驗機構檢測報告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食品檢測報告的信息差錯
食品檢測報告中的基本信息包含名稱、生產日期、生產單位等內容,這些基本信息是被檢測樣品基本特征的具體體現(xiàn),如果出現(xiàn)信息差錯、遺漏將會影響檢測報告的法律效力。食品檢測報告的審批工作通常為3~5級審簽,檢驗人員做現(xiàn)場記錄,復核人校核,檢查科負責人審簽、領域授權簽字人批準核發(fā)等,如果審批級別過高,則往往易發(fā)生機構內部缺少交流、審批權限劃分不清的現(xiàn)象[1]。
1.2 食品檢測報告整體時效性較差
報告的時效性是指企業(yè)是否能夠在樣品周期內提供客觀有效的檢驗報告,而樣本周期是指從收樣到出具報告的時間,樣本周期應根據《產品取樣標準和保健食品取樣檢測辦法》及有關規(guī)章的要求而實施。確保食品檢測報告的時效性是檢測人員、檢測機構的基本工作任務。影響食品檢測報告時效性的因素比較多,包括項目受理、檢測流程、報表填寫以及報告審核等多個環(huán)節(jié),不同工作環(huán)節(jié)之間要保持良好的銜接,合理分配檢測人員的數量,確定主要負責人的工作責任,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問題都會對檢測報告整體的準確度和時效性造成不利影響。提升檢測的及時性是提高檢驗報告品質的重要措施之一。為此,檢測負責人要將提高檢測報告時效性作為工作重心,提高不同檢測流程之間的銜接度。
1.3 原始記錄計量單位與檢驗項目計量單位不一致
食品檢驗報告中計量單位的選擇要以判定標準為參照,原始記錄所呈現(xiàn)出來的檢驗結果大多是以檢驗方法為準,確定填寫的計量單位。如果檢驗人員忽略計量單位的換算,會對最終檢驗結果的準確度和精準性產生很大的影響。這一問題在食品營養(yǎng)成分的檢驗中尤為凸顯。例如,在檢驗某一果醬食品時,“鈉”元素的原始記錄檢測結果的計量單位為3.67 mg·kg-1,檢驗結果表示為3.67/100 g[2]。
1.4 檢測制度不規(guī)范
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食品檢測制度是保證食品檢測工作得以順利、有效開展的前提和基礎。食品檢測包含的流程復雜,涉及樣品抽取、儲存、交接、檢測以及報告等多個環(huán)節(jié)的內容,不同檢測流程之間要保持緊密銜接,同時要以對應的檢測制度為約束才能保證檢測報告的全面性。結合實際情況來看,有些檢測機構不重視細節(jié)性問題,未能根據食品檢測工作的具體實施情況進行動態(tài)調整與優(yōu)化,未完善相應的制度,導致有些檢測人員僅憑自身的工作經驗開展檢測工作,很多檢測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不規(guī)范、檢測隨意的問題,致使最終呈現(xiàn)出來的檢測報告嚴謹性不足[3]。此外,監(jiān)督管理制度不完善也是影響檢測報告質量的關鍵原因,監(jiān)督部門未能按照食品檢測工作的具體實施情況對檢測流程進行評審和監(jiān)督,出現(xiàn)檢測問題時也不能及時溝通和解決。
2 提高食品檢測報告質量的對策
2.1 強化審簽人員職責意識,不斷提高審核能力
2.1.1 提高簽審人員的綜合素質和責任心
簽審是控制食品檢測報告質量的關鍵步驟和重點工作內容,簽審人員的專業(yè)水平、責任意識、綜合素質和審核能力直接影響著食品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和完整性。由此可見,提高簽審人員的綜合素質是強化食品檢測隊伍的關鍵,也是提高簽審環(huán)節(jié)工作質量,保證食品檢測整體質量的重要步驟。同時,食品檢測機構需要對出具的檢測數據結果負責,如果食品的實際質量、合格率與檢測報告中所呈現(xiàn)的數據信息不符,檢測結構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因此簽審人員承擔的責任重大。從食品檢測流程方面來看,在檢測過程中所應用到的檢測方法和儀器也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科技的進步持續(xù)更新和完善的,與之相關的法律文件和制度也在不斷變化,簽審人員要保持積極學習的態(tài)度,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在日常工作開展過程中,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yè)理論知識,同時要及時了解和掌握相關法律條文的變化和更新情況,在此基礎上才能保證簽審工作的全面性、有效性,充分發(fā)揮出簽審崗位職責應有的作用和價值。此外,必須明確各級審核人員的職責分工[4]。以三級審核為例,校核人員必須對原始記錄的內容和數據進行校核,確保無漏記、錯記的問題,保證每個數據的原始性、準確性、可追溯性;科室負責人要對檢驗流程和環(huán)節(jié)進行整體把控,確保整個檢測過程的人、機、料、法、環(huán)、測符合體系文件以及相關檢測標準要求;領域授權簽字人是完整報告的審查人,應當對報告結果的判斷進行嚴格的把控,對報告結果涉及的檢測項目和方法是否符合標準規(guī)定或客戶要求進行最終審核。
2.1.2 食品檢驗機構需要加強廉政建設,提高檢驗人員的綜合能力
加強食品檢驗機構的廉政建設有助于規(guī)范檢驗人員的工作行為、端正工作態(tài)度,樹立良好的工作風范,以免有些檢驗人員利用職位之便牟取私利,導致食品檢驗工作失去其應有的價值和作用,降低檢驗數據的準確性、全面性。再者,專業(yè)技能、工作能力也是綜合能力的關鍵組成部分,檢測機構要結合行業(yè)發(fā)展趨勢和食品檢驗的現(xiàn)狀,研究檢驗人員的綜合素質在該項工作實施中所產生的影響,通過聘請行業(yè)專家,加強與同行業(yè)標桿檢驗機構和國外同行的交流,加強檢驗隊伍的建設和管理[5]。食品檢驗是一項實踐性比較強的工作,檢驗人員應該深入檢驗一線,全面了解檢驗樣品的流轉情況,分析樣品檢驗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不足點,根據具體問題分析提升食品檢驗工作有效性的措施。
2.2 加強信息化系統(tǒng)建設,提高各類數據的利用率
為提高食品檢驗報告的整體質量,加強信息化管理系統(tǒng)的建設,提高各項數據的利用率,應從宏觀和微觀等多個層面著手,加強各個檢測流程之間的有效協(xié)調。目前信息化管理平臺已經運用到各類檢測機構,電子化的報告審簽流程大大節(jié)省了紙質化報告的時效,但同時也產生了一些影響報告質量的風險。在使用信息化平臺的過程中同樣需要注意各級審核人的權限,同時要保證數據的安全性。這就需要檢測機構結合自身發(fā)展實際情況不斷完善、升級檢測技術,在信息化檢測系統(tǒng)的構建和應用中投入充足的人力、物力。在具體構建中,從宏觀方面來看,①要做好食品檢測工作的頂層設計,加強不同檢測流程、檢測工序之間的有效銜接,在此基礎上,明確各個檢測環(huán)節(jié)的主要流程和工作重點、要點、難點內容,以提高檢測工作的有效性和實用性。②要建立創(chuàng)勵機制,以整合資源、強化合作合力、提升服務水平為宗旨規(guī)范數字化工作管理機制,革新數字化管理工作體系,提升信息化工作的能力和水平。③要從提高人才儲備方面出發(fā)創(chuàng)新管理,加強大數據分析技術型人才培養(yǎng),提高對信息收集、儲存、大數據、數據挖掘等人員的教育與訓練,并重視與其他信息學科知識人才的共同培訓,逐步形成以食品檢驗為核心,以專業(yè)人員為主體的信息技術專業(yè)人才隊伍[6]。同時,要確保食品檢驗工作與時代發(fā)展特征建立聯(lián)系,做到與時俱進。互聯(lián)網的出現(xiàn)徹底改變了我國傳統(tǒng)產業(yè)的發(fā)展趨勢,而云計算以及信息的平臺和人工智能信息的運用都將帶動技術應用變革。實現(xiàn)各類信息技術的共性影響和個性化的服務模式融合,引導相關管理人員、工作人員正確決策,創(chuàng)建新型的服務能力是我國未來信息化建設的關鍵點,也是評判一個國家信息化技術水平好壞的關鍵指標之一。
2.3 加強制度建設
規(guī)范、合理、可行的檢測制度可以為食品檢測工作的順利高效開展指明方向,使不同檢測環(huán)節(jié)的負責人明確自身工作的重點、要點和難點,加強從樣品至生成檢測報告每個環(huán)節(jié)的細節(jié)性問題的管控,使食品檢測工作更加規(guī)范化、合理化。同時,要完善相應的監(jiān)督管理制度,將檢測人員的工作行為、職業(yè)素養(yǎng)、責任意識等影響食品檢測報告質量的關鍵因素納入監(jiān)督管理標準中,構建多位一體的監(jiān)督、管理標準,以完善的管理制度、監(jiān)督體系作為支撐點,對各流程主要負責人形成強有力的約束,當出現(xiàn)檢測報告質量問題時,層層追責,找出問題發(fā)生的主要原因并及時分析具體的解決辦法,進而促進食品檢測工作的良性循環(huán),提高檢測報告的有效性[7]。
2.4 做好設備核查工作
影響食品檢測報告準確度的因素比較多,除人為因素之外,機械設備的運行狀態(tài)也直接決定著檢測報告的質量。為此,相關人員要嚴格按照具體流程和規(guī)范開展設備的檢修、維護,落實期間核查和技術核查,食品檢測實驗室要對設備進行盤點,根據設備的運行狀態(tài)、損耗程度制定設備期間核查的可行方案。通過期間核查可以全面、及時發(fā)現(xiàn)易損易耗設備的運行情況,根據具體運行狀態(tài)校準各類設備。在期間核查階段,技術人員要了解不同設備性能、型號和核查工作的關鍵點,需要重點關注的設備分為以下4個類型。①與關鍵檢測數據相關的設備。②容易產生老化和損耗的設備。③高頻率使用設備。④在惡劣條件下長期使用的設備[8]。明確期間核查的工作重點,做好各類設備的維護檢修工作可以為檢測報告數據的完整性提供保障,避免因設備問題引發(fā)檢測報告數據錯誤。
3 結語
綜上所述,食品檢測報告是判定食物質量安全的依據,具有法律效力。但是,結合我國當前食品檢測行業(yè)的實際發(fā)展情況來看,仍然存在著食品檢測報告的信息差錯、食品檢測報告整體時效性較差、原始記錄計量單位與檢驗項目計量單位不一致等諸多問題,給檢測報告的準確性、可靠性帶來了不利影響。為此,相關人員要深入了解具體問題的產生原因,立足行業(yè)現(xiàn)狀和檢測工作的實際開展情況,從多角度、多方位出發(fā)加強關鍵檢測流程的控制,積極構建和應用新技術、新理念,以保證食品檢測報告的全面性,促進我國食品安全控制和管理工作的穩(wěn)定、持續(xù)開展。
參考文獻
[1]徐亞婷.食品檢測實驗室質量管理工作存在問題分析[J].中國檢驗檢測,2020,28(3):69-70.
[2]付琳,馬云,王海根,食品檢測實驗室質量管理措施[J.糧食科技與經濟2020,45(3):97-98.
[3]董森.食品檢測質量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究[J].食品界,2022(11):99-101.
[4]劉笑笑.食品檢測應用的影響與檢測風險防范策略[J].現(xiàn)代食品,2022,28(20):143-145.
[5]林洵.食品檢測樣品管理方法與應用[J].食品界,2022(10):108-110.
[6]韓芳.質檢機構檢測報告質量的提升對策解析[J].中國標準化,2018(2):181-183.
[7]劉瑜.基于食品安全背景下食品檢測工作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N].山西市場導報,2022-09-06(16).
[8]孫凡凡.食品檢驗檢測報告常見問題及對策[J].上海輕工業(yè),2022(6):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