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梅
《新唐書·楊於陵傳》記載楊於陵因科考事坐貶為嶺南節(jié)度使,聘任李翱、韋辭到幕下任職。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十月,李翱受嶺南節(jié)度使楊於陵之聘,出任節(jié)度使掌書記,暫未前往。元和四年(809)正月己丑啟程,李翱攜妻子從東都(今河南洛陽)出發(fā),一路南行,前往廣州。韓愈作《送李翱》:“廣州萬里途,山重江逶迤。行行何時到,誰能定歸期”,表達對李翱此行歸期未卜,依依不舍之情。孟郊在《送李翱習之》中寫道:“習之勢翩翩,東南去遙遙。”希望友人此去一切順利,執(zhí)手相送、難舍難分。李翱南行以水道為主,途經(jīng)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廣東六?。粴v時一百六十九天,全長七千六百里,于六月癸未抵達廣州。其間,李翱作《來南錄》,以日記體的形式記下這次南行,文筆簡練,是研究唐代長途游記的寶貴資料。
一、記述游蹤
元和四年(809)正月十二,李翱從洛陽旌善坊出發(fā),把妻子送到漕渠的船上;正月十八,離開東都(今河南省洛陽市);正月十九,拜訪孟郊,黃昏至景云山居(今河南省嵩縣白云山),次日清晨,與韓愈、孟郊登高記別;正月廿一,染病,暮宿于鞏(今河南省鞏義市);正月廿三,船從洛河轉入黃河,再轉入汴河;正月廿四,到河陰(治所在今河南省鄭州市西北七十里任莊,并入廣武縣);正月廿八,到汴州(今河南省開封市),疾病加重。
二月初一,李翱留宿陳留(今河南省開封市陳留鎮(zhèn)一帶);二月初二,到達雍丘(今河南省杞縣)過夜;二月初三,到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市),疾病漸漸痊愈;二月初六,至永城(今河南省永城市);二月初八,至埇口(當為渡口,今安徽省宿州市境內);二月初十,到達泗州(今安徽省泗縣);二月十四,渡過淮河到達盱眙(今屬江蘇省淮安市);二月十六,至楚州(今江蘇省淮安市);二月廿一,至揚州;二月廿二,游覽棲靈塔;二月廿五,渡過長江到達南岸的潤州(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
三月初四,李翱至常州(今江蘇省常州市);三月初六,至蘇州;三月初七,游覽了虎丘、劍池等處;三月初九,渡過松江;三月十一,船只裂開;三月十二,至杭州;三月十三,游覽靈隱天竺寺、西湖、孤山、靈山等名勝;三月十七,溯錢塘江南下到富春(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qū));三月二十,到達睦州(今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三月廿四,游覽楊盈川亭;三月廿五,至衢州(今浙江衢州市),妻子將要生產(chǎn),暫居開元佛寺臨江亭;閏三月初一,仍在衢州;閏三月十八,李翱的女兒出生。
四月初一,李翱在衢州石橋;四月十一,離開衢州;四月十三,從常山(今浙江省衢州市常山縣)改道陸路到玉山(今江西上饒市);四月十五,至信州(今江西省上饒市);四月十九,望君陽山;四月廿一,游覽于越亭;四月廿四,渡過擔石湖(即鄱陽湖);四月廿六,至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游覽徐孺亭(即孺子亭)。
五月初七,李翱至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五月十七,至虔州(今江西省贛州市);五月二十,與韓泰同游靈應山;五月廿六,越過大庾嶺(位于江西與廣東兩省的邊境);五月廿七,至湞昌(今廣東省南雄市);五月廿八,經(jīng)過靈屯西嶺;五月廿九,留宿于靈鷲山(今廣東省曲江縣北)。
六月初一,李翱至韶州(今廣東省韶關市);六月初二,至張九齡故鄉(xiāng)(今廣東韶關市始興縣);六月初四,進入東蔭山,經(jīng)過湞陽峽;六月初五,留宿清遠峽山;六月初九,到達廣州。
李翱按照時間記下了沿路行程,讓我們可以準確地知道唐朝南行路線中,最迂回、最漫長的一條,就像在中國地圖東南部寫了一個巨大的數(shù)字“7”。在當年由洛陽至廣州,還有一條更為便捷的南行路線:從洛陽至鄭州,走陸路南下,轉漢江水路,再轉溯贛江或湘江,但其中陸路較長,相對艱辛。而李翱選擇了路程漫長、水路較多的汴河路線,一來船上有日常生活設施,免去奔走投宿的辛勞,方便懷孕的妻子行路,不至于太過勞累;二來可以游覽淮安、揚州、鎮(zhèn)江、蘇州、杭州和南昌這些熱鬧繁華而又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名城。
根據(jù)李翱的記載,可以大概計算出他在一些文化名城所停留的天數(shù),除去李翱妻子因生育女兒在衢州停留四十五天外,可知李翱在經(jīng)濟文化較為發(fā)達的歷史文化名城停留的時間較長。這些名城地理位置優(yōu)越、自然景觀豐富、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完美結合,較好地滿足了文人的審美風尚。
二、描繪游觀
從李翱的日記可以看到其筆下留有記錄的景觀主要有二十處:白云山、淮安水波、棲靈塔、虎丘、劍池、靈隱天竺寺、西湖、孤山、靈山、楊盈川亭、君陽山、于越亭、孺子亭、靈應山、靈屯西嶺、靈鷲寺、始興公室、東蔭山、飛來寺和桄榔亭。全文注重行蹤記載,較少有自然風光的描寫,但李翱偶爾為之,又清麗可采,如以下兩例:
(一)風帆及盱眙,風逆天黑,色波水激,順潮入新浦。
(二)乙丑,如武林之山。臨曲波觀輪椿,登石橋,宿高亭。晨望平湖、孤山、江濤,窮竹道,上新堂,周眺群峰,聽松風,召靈山永吟叫猿,山童學反舌聲。
第一則材料寫時值冬春之交,北風大作,天色轉黑,潮水激蕩,浪起波揚,“入”字寫出風帆順著淮河水流進入新浦,有順水推舟之勢,顯得格外輕快。第二則材料采用移步換景的手法,用“臨”“觀”“登”“宿”“望”“窮”“上”“眺”“聽”一系列動詞將景觀串聯(lián)起來,如一幅山水畫卷緩緩展開。望群峰奇絕,聽松風哀鳴,如靈山猿聲凄異哀轉,又如山童學百舌鳥鳴叫婉轉悠揚,李翱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將抽象的“松風”具象化,構思新奇,意境清幽淡遠。
《來南錄》中還記錄了很多奇觀異景,如四月十九,“望君陽山,怪峰直聳似華山”。李翱南行到江西,遙望君陽山,奇險壯觀、挺拔峻峭、勢凌云天,仿佛置身中原大地,看到自己所熟悉的西岳華山。另有六月初四,“入東蔭山,看大竹筍如嬰兒”,進入廣東東蔭山,當時女兒剛滿兩個半月,李翱看到巨大的竹筍,這對于北方人來說是新奇的,竹筍仿佛身邊嬰兒一般可愛。
文中還有多處生活場景的記錄,如攜妻子同行、韓愈和石洪送行、拜訪孟郊、登高題記、中途病寒、請醫(yī)治療等,雖然敘述簡潔,但內容豐富。
三、表露游感
李翱作于元和四年(809)的《題靈鷲寺》《題峽山寺》《題桄榔亭》與《來南錄》相應和,以補《來南錄》描寫景觀和抒發(fā)情感的不足。這也說明李翱《來南錄》專記行程,其他細節(jié)如感情、景觀等用其他文體來體現(xiàn)和表達,與后產(chǎn)生的游記文有所不同。
《題靈鷲寺》雖為殘篇,卻提出“凡山居,以怪石奇峰、走泉深潭、老木嘉草、新花視遠為幽”的觀點,認為山居以幽遠雅致為佳,其下即列出自己所發(fā)現(xiàn)的江南山居的優(yōu)點。可見李翱留心觀察,并形成自己的感悟和見解。
《題峽山寺》由虎丘山、天望山、天臺山、靈鷲山、峽山五峰均各有“所不足”,領悟到“物之全能,難也”。李翱又從這一結論談到交友和用人,不能求全責備,應當“去其所闕,用其所長”,那么不論才干大小的人才都不會遺漏,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弗難矣!”從而將議論深化。李翱用簡潔扼要的文筆,恰當中肯地評述五峰之不足,頗有見地;并從山水之難全,引出“交友擇人”的道理,進而深入到治國理政層面,層次清晰,結構緊湊,議論得體,發(fā)人深思。
《題桄榔亭》記載了李翱與好友韋辭一同受聘,約定同行,兩人一路相互掛念,可惜事與愿違,“上桄榔亭,見韋君紀姓名,且有念我之言。嗟夫!偕行八千里,先后之不齊也不過十日,而初謀竟乖。人事之不果,不可以前期也”。文中既有他對友情的珍重,又有他對世事無常、不可度量的感嘆。
四、藝術特征
李翱的《來南錄》采用“某時+某地”的格式,用天干地支紀日,日后再加地點或事件,時間、空間的轉換極為清晰,記述極為簡略,如“辛丑,及河陰”“乙巳,次汴州”“壬子,至永城”“乙酉,濟松江”“丙戌,去衢州”等。李翱將嶺南之行按照時間順序結構成文,被公認為獨創(chuàng)的一種新型文體—日記體,且其體制為宋以后所沿襲。清代以來的不少學者均肯定《來南錄》是留存至今最早的日記文。薛福成在《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中表示:“日記及紀程諸書,權輿于李習之《來南錄》、歐陽修《于役志》,厥體本極簡要?!标愖蟾咴凇吨袊沼浭仿浴芬裁鞔_提出:“李翱作《來南錄》,排日記載來嶺南的行役,則被公認為日記存于今世的最早篇章,且為宋代以后日記作者所沿襲?!?/p>
因日記體以時間為序結構成文,記事自由散漫,內容簡要,形式靈活,故自《來南錄》之后,日記體從無到有,尤為宋代文人所喜愛,并逐漸成為行記的主流樣式。比如,張舜民的《郴行錄》、陸游的《入蜀記》、樓鑰的《北行日錄》,以及范成大的《攬轡錄》《驂鸞錄》《吳船錄》等日記體,在《來南錄》基礎上內容更加豐富多彩,語言更加生動優(yōu)美,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然而,追本溯源,李翱創(chuàng)體之功更顯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