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琦
上一期(2022年第6期)介紹了承德外八廟中的須彌福壽之廟,與其同時期建的還有普陀宗乘之廟。普陀宗乘之廟位于須彌福壽之廟西面,也是在獅子溝北坡,是承德外八廟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廟宇。其始建于清代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三月開工,原計劃3年竣工,因施工后期失火,延至三十六年(1771年)八月竣工。
在清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將準噶爾叛亂全面平定之后,漠南、漠北、青海、新疆等地的蒙古族、維吾爾族等王公首領要求赴承德,參加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的乾隆60大壽和三十六年皇太后鈕鈷祿氏的80壽辰。乾隆為了兩次盛大集會及籠絡少數(shù)民族上層人物,特令內務府仿前藏政教領袖達賴駐地拉薩布達拉宮,在承德修建普陀宗乘之廟。
普陀宗乘是藏語布達拉的意譯。普陀是指普陀山,為觀世音的道場,佛教世界有三個普陀,一在印度,一在西藏拉薩,一在浙江東海。布達拉宮位于西藏拉薩市西北角布達拉山上,7世紀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始建,清代順治二年(1645年)達賴五世擴建,為當時西藏政教合一的權力中心。布達拉宮規(guī)模宏大,東西長420 m,南北寬300 m,主體建筑高13層有119.17 m。普陀宗乘之廟亦稱布達拉,因規(guī)模比西藏布達拉小,俗稱小布達拉宮。
普陀宗乘之廟總體布局與西藏布達拉宮相似,占地21.6 hm2,氣勢雖趕不上西藏布達拉宮,但其占地之廣、體量之大卻為內地寺廟所僅有。普陀宗乘之廟坐北朝南,依山而建,中軸線并不明顯,全寺平面布局從前至后大致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由山門、碑亭、五塔門、琉璃牌坊組成;第二部分是白臺群,由若干大小白臺組成;第三部分為大紅臺。這種建筑布局與外八廟的其他廟宇布局有所不同,也是中國寺廟建筑所獨有。
現(xiàn)山門外兩側是擴建的停車場,中間通道保留原有平緩的五孔石拱橋。山門面朝南向,由藏式城臺及漢式廡殿組成,城臺為磚石結構,開有三孔拱門,拱門上列一橫排盲窗(即僅有窗臺窗框的假窗),城臺上砌雉堞,中央的廡殿為單檐黃琉璃瓦頂,施綠琉璃瓦剪邊,面闊共七間,通廊環(huán)繞,廊內前后置檻窗,東西兩側為實壁墻體。殿內供護法神像,從左至右依次為四面護法神、章古魯蓬護法神、大黑天瑪哈戛拉護法神。山門兩側有圍墻相連,門前置有石獅一對。
碑亭在山門之北,平面方形三開間,位于須彌臺基上,重檐黃琉璃瓦歇山頂,磚拱結構實壁墻體,四面開有拱門,亭內立有石碑3座:中為《普陀宗乘之廟碑記》,記述建廟背景及經過;東為《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西為《優(yōu)恤士爾扈特部眾記》,記述厄魯特蒙古土爾扈特部西遷與東歸過程及清政府撫恤該部的情況。碑文用滿、漢、蒙、藏4種文字鐫刻,漢文為乾隆親書。
碑亭的北面是五塔門,前置石象一對,為大乘派象征。五塔門與前面山門用圍墻圍合形成碑亭前院空間,也與后部山地隔開。五塔門采用三拱門白臺形制,墻面實壁上設三層盲窗,白臺墻體四周砌女兒墻,臺上所立的五塔從東往西分別為黑、白、黃、綠、紅五色,每色代表一個佛教教派。清代是尊黃教為國教,故黃色居中。黃教是藏傳佛教派別之一,因該派戴黃色僧帽而得名。15世紀,宗喀巴倡導宗教改革,實行顯宗與密宗兩者并重,強調顯密兼修及先顯后密的修行次第,故他所創(chuàng)立的一派被稱為“格魯派”。明代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格魯派采用活佛轉世制度,清代順治九年(1652年),達賴五世赴北京朝覲,次年受清廷冊封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喇怛喇達賴喇嘛”,取得藏蒙佛教各派總首領的地位??滴跄觊g,清廷又立黃教為國教,確立了達賴、班禪兩大活佛轉世系統(tǒng),進而使該派成為西藏地區(qū)執(zhí)政的教派。當然,也有一說五塔之色代表五尊佛,加上塔身裝飾,分別為不動金剛佛(黑)、大日如來佛(白)、寶源佛(黃)、不空成就佛(綠)和無量光佛(紅)。
五塔門后為琉璃牌坊,三間四柱七樓形制,中樓前額“普門應現(xiàn)”,寓意觀音顯現(xiàn)普渡眾生之門;后額“蓮界莊嚴”,意為觀音道場。五塔門與琉璃牌坊之間的東西圍墻上,筑白臺中間辟門,上有廡殿,對稱配置,供僧人進出使用。
過琉璃牌坊為白臺群,沿路兩側散置30余座大小不等的白臺,呈“×”形不規(guī)則布置。白臺為藏式平頂?shù)锓啃沃?,建筑用漢族磚混結構法式,其形式多樣,分殿臺、樓臺、敞臺、實臺等,形狀不一,體量不等,功能各異,層高一至四層,二三層者居多,大都白灰抹面,琉璃砌頂,盲窗采用紅底青磚鑲邊的做法。有的兩座白臺組合成一處院落作僧房;有的臺上建漢式殿堂,作佛堂、鐘樓使用;有的臺頂置舍利塔;有的白臺砌成實心,只起障景增景及點綴作用。白臺建筑群表現(xiàn)了西藏布達拉宮前山腳下梵宇的特征。
白臺建筑群中,對著琉璃牌坊的是中罡子殿。古書稱北斗星為“罡”,殿的朝向為正北正南,所以稱之為罡子殿,罡子殿按西藏典型的民居特色設計,四面砌碉房高墻。中罡子殿墻面設有兩層盲窗,西面房頂建有廡殿,面寬三間,單檐黃琉璃瓦頂施綠琉璃瓦剪邊,內供吉祥天母、四面護法神等佛像。中罡子殿東是東殿,亦稱東罡子殿,南向外墻三層盲窗,正南辟門,其院落殿房平面成“L”形,北面兩層采用硬山灰瓦頂,東罡子殿內供各式密宗佛像。中罡子殿的西北處為西殿,亦稱西罡子殿,是經堂,其佛像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銅鑄鎦金的吉祥天女像。罡子殿后面東、西兩側各有東五塔白臺和西五塔白臺。西五塔白臺在前,五塔均為白色;東五塔白臺在后,臺頂五塔顏色與五塔門一樣,也是按黑、白、黃、綠、紅五色排列。
大紅臺是普陀宗乘之廟的最后部分,位置最高,面積1.03 hm2,利用地形將幾組建筑連成整體,顯得體量龐大,通高有43 m。正面基層是實心白臺,高17 m,下部砌花崗巖條石,白墻壁設三層梯形盲窗,東西兩面砌石階磴道可達白臺頂部。白臺東南處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平頂?shù)奈氖馐ゾ车?;東面為啞叭院,是皇帝進廟上香時僧人回避之所;西面為千佛閣,面闊五間、進深五間,平頂,呈退臺狀,內供蒙古王公向皇太后敬獻的千尊佛像,中立《千佛閣碑記》,為乾隆三十五年御制,閣內條幅曰:“妙相合瞻千利資諸福,繁釐同祝萬歡洽群藩”。千佛閣的西北面建有圓形的實心白臺,起裝飾作用,也與拉薩布達拉宮更為相像。
白臺中央為大紅臺,高25 m,上寬58 m,下寬59 m,呈梯形狀,外觀七層,一至四層實心,均置盲窗,上部三層間隔開真窗與盲窗。盲窗裝飾與白臺相對,白臺的盲窗采用紅底青磚鑲邊,而紅臺盲窗采用白底青磚鑲邊的做法。大紅臺南面正中嵌飾垂直琉璃佛龕6個,黃綠相間,既是中央軸線的標記,也是重點裝飾的地方,起到吸引視線的效果。紅臺頂部所砌女兒墻,其東、西、南三面均裝飾有黃琉璃佛龕,起著收口的作用。佛龕內均為無量壽佛。
大紅臺內里共為三層閣樓,即南面外觀的五至七層,紅臺四面合圍成群樓,每層樓共有開間44間,其中:群樓南部進深三間,樓閣面額“秘密勝境”;北部偏東進深四間,面額“極樂世界”;東側進深兩間,面額“庋經之閣”;西側進深兩間半,樓閣面額“大乘妙峰”。群樓頂部西北角建慈航普渡殿,意寓佛心慈悲如航船,濟渡眾生。慈航普渡殿鎦金銅瓦,重檐六角形攢尖頂,重檐間掛匾額“普勝之界”。殿內設講經地坪,坪上供觀音,匾額“示大自在”,表明心離煩惱喜樂、通達無礙、功德圓滿;條幅“水鏡喻西來妙觀如是,月輪悟南指合相云何”,其聯(lián)喻世界變幻無常,如同鏡中花、水中月,只有心達清凈,方可悟知佛法。
萬法歸一殿位于大紅臺的群樓之中,為普陀宗乘之廟的主殿。殿內平面開間與進深均為五間,四周柱廊環(huán)繞,重檐攢尖頂,鎦金銅瓦鋪成,四脊飾波紋,法鈴寶頂。殿內正中三間中空無柱,上部天花為精美的八角藻井,入口迎門是琺瑯菩提塔,中央紫檀佛龕內供彌勒像,東西兩側還有多尊銅佛像。殿頂高出群樓,在群樓頂觀之金光閃爍,是由于底部被三層群樓合圍,影調陰暗,與上部光照對比鮮明,形成宗教森嚴肅穆之氣氛。萬法歸一殿是全廟舉行集會和慶典活動的中心場所,每年七月十一日會在殿內舉行佛教學位考試,還有臘月二十七、正月十四在此舉辦送祟活動,全體喇嘛在此念經,驅除妖魔祈求太平。清代時,漠南、漠北蒙古千里迢迢到此廟上香拜佛者絡繹不絕。乾隆三十六年,弘歷曾在此殿接見萬里回歸的土爾扈特首領渥巴錫一行,并舉行有大型講經祝壽活動。
大紅臺東面是御座樓,紅臺東群樓內有隧道通過步級下行可到,御座樓外觀白臺形式,南面高四層,依紅臺東側也有步級上到御座樓。御座樓內四周環(huán)廊圍繞,高二層,中央天井靠南起戲臺,朝北,三間三層,首層全開敞,二層圍有檻窗,西北局部開敞,三層檻窗圍閉。御座樓頂層北面東北角建權衡三界殿,佛教把世俗世界劃分為俗界、色界、無色界,該殿平面八角形,重檐鎦金銅瓦。在權衡三界殿之西即平頂東北角是洛伽勝境殿,面闊五間,室內進深一間,外有檐廊,槅扇入口上有橫額“妙德圓成”。
承德避暑山莊園林內西面和北面,是一片翠巒迭嶂、林木繁茂、溝壑縱橫、流泉淙淙的山地,從“青楓綠嶼”景點北行至園界山墻,可觀普陀宗乘之廟全景。雖然是仿西藏布達拉宮依山而建,但普陀宗乘之廟也依照實際地形地貌來營造。西藏布達拉宮地形陡峭,總體布局緊湊密集;普陀宗乘之廟山坡平緩,故坡地建筑群采用零散分置的格局??v觀普陀宗乘之廟的布局,其特色也非常突出,特別是采用對比之手法。坡地白臺建筑群通過樹木叢植,彎曲路徑,形成陰幽的山地園林,與前面大門后碑亭規(guī)則的矩形院落形成反差。前面體量較小且分散的園林或庭院式格局,與后面集中且體量龐大的大紅臺建筑群,同樣形成對比與反差,同時更加烘托出大紅臺建筑的核心作用。
在大紅臺建筑群下的白臺基座上,能觀看寺廟園林景觀,特別是各個白臺上的漢式殿堂及整齊劃一的喇嘛塔,點綴在林木叢中,仿佛是綠海上眾多的建筑小島。大紅臺平頂上能從更高的角度鳥瞰寺廟的全景,同時能遠眺四周的風景,近處是東西兩側的須彌福壽之廟與殊像寺,遠處可眺望磬錘峰。磬錘峰是東面羅漢山頂?shù)母叽笫嫣於?,每當朝陽初升,紅光襯起磬錘峰的剪影;而夕陽西照,磬錘峰則金碧輝煌,霞衣披身。清代康熙皇帝在避暑山莊湖西山上建亭觀景,定為避暑山莊第十二景“錘峰落照”。
參考文獻:
陳寶森. 承德避暑山莊外八廟[M]. 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