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5日,廣鐵文聯(lián)秘書長陳志雄告訴我:“著名作家、咱們《中國鐵路文藝》顧問李國文老師,于24日凌晨在北京去逝,享年93歲。”聽后,我瞬時愣住了,不禁悲自心來。盡管老師享有高壽,然而畢竟走了。一個面帶微笑、談吐風趣、溫文爾雅、亦師亦友的兄長離我而去,我只能在遙遠的南方默默地憂傷地為他送別,近些日子,他那高大身影,微笑面孔,卻常常浮現(xiàn)在我的眼前!
我與國文老師初識于1979年的春天,那是鐵道部政治部組織了全國鐵路各局二十多位業(yè)余作者前往沿線采訪,我有幸在這次采訪活動中初識了剛剛復出的李國文。當時,只知道他于1957年在《人民文學》發(fā)表過頗有影響的短篇小說《改選》。就在這次近50天從北京到廣西,再從廣西到云南的幾千里日夜輾轉(zhuǎn)采訪中,我們一群鐵路青年作者與李國文老師朝夕相處,同吃同住同采訪,空閑時愛聽他閑聊鐵路的前世今生,介紹現(xiàn)、當代中外有關鐵路題材的文學名著,講述小說如何從上層社會入手或從下層落筆的不同創(chuàng)作方法,給我們很多啟發(fā)與深思。他在交談中總是細聲細氣、面帶微笑、風趣幽默、溫文爾雅、寬厚從容,就像老大哥一樣扎在我們一撥剛踏上文壇的年輕作者中。偶爾,他也會在我們的追問下,講他上世紀50年代跟隨鐵路文工團奔赴抗美援朝前線的往事;講上世紀60年代被發(fā)配到云貴川,在偏僻鐵路工程部門的深山老林伐木、筑路、挨餓、遭遇猛獸等重重噩運而度過的艱苦歲月,可他的談吐總是輕描淡寫,仿佛在講別人的故事,沒絲毫吐露自己的怨氣與不滿,給我們展現(xiàn)的是一個正直文人的胸襟與風范。那一次采訪,也許是他復出后參加的采訪活動和重新邁向中國文壇的試筆,他寫的小說《波折》、散文《憑祥人的性格》,透出了他作品的機鋒與功底:文字老辣、筆鋒犀利、構(gòu)思精巧,文采斐然。這次采訪活動的作品編成《烽火汽笛》一書,由中國鐵道出版社出版。我的組詩《鋼鐵的屏障》也收入其中,留下了我們與國文老師在一起的記憶。
我真正了解國文老師的創(chuàng)作實力,并讓我嘆服的是其后幾年。僅僅五六年間,李國文的各種文學作品在全國頻頻獲獎。1980年,短篇小說《月食》獲全國第三屆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1982年,長篇小說《冬天里的春天》獲全國首屆茅盾文學獎;1984年,小說《危樓紀事》獲全國第四屆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1984年,長篇小說《花園街五號》改編為同名電影和電視劇,在全國播放并引起熱烈反響;嗣后,2001年,他的隨筆集《大雅村言》又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他簡直成了全國文學大獎少有的獲獎專業(yè)戶,其創(chuàng)作如同“井噴”,一部部厚重的作品集《第一杯苦酒》《沒有意思的故事》《罵人的藝術》《樓外談紅》《中國文人非正常死亡》《中國文人的活法》《唐朝的天空》《淡之美》等相繼出版,并在全國產(chǎn)生影響,他創(chuàng)作的實力和成就,極大地鼓舞了鐵路戰(zhàn)線業(yè)余作者們的創(chuàng)作熱情,讓鐵路上廣大業(yè)余作者從楊朔的《三千里江山》,到曲波的《林海雪原》,再到李國文的《冬天里的春天》,看到了鐵路文學創(chuàng)作隊伍的傳承與發(fā)展。我的文學創(chuàng)作也就是那時正式起步的,四十多年一直堅持業(yè)余寫作,工作再多再忙也從未間斷,才有了如今的創(chuàng)作一級和33部各種體文學體裁作品集的問世,這其中有國文老師的榜樣和他對我的鼓勵。1992年我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國文老師就是我的介紹人之一。
1984年,鐵道部政治部曾組織過一批作家深入京廣鐵路復線建設的粵北大瑤山隧道工地采訪,我與國文老師在隧道工地又見面了。那時他已年近花甲,但一直深入鐵路一線,關注鐵路的建設,抒寫鐵路工人的奉獻,對我是一個教育。就這樣,我們一來二往,漸漸熟絡起來。他總是“小蔡小蔡”地叫我,我則親切地稱他國文老師。不管是前后一起在煙臺、在南京、在昆明等地參加鐵路多屆文學評獎,還是在北京召開的鐵路文聯(lián)、鐵路作協(xié)的相關會議,我們相遇就這樣彼此親切地稱呼,叫了四十多年。記得在中國鐵路多屆鐵路文學評獎中,他很關注全國鐵路題材的文學創(chuàng)作,總說鐵路是一個文學創(chuàng)作的富礦區(qū),鼓勵大家從寫鐵路開始,走向更廣闊的領域。他對鐵路青年作者的創(chuàng)作很重視、很關心,寄于希望。他在多次鐵路文學評獎的評委會上,強調(diào)要多關注鐵路上的文學新人,多關注基層的業(yè)余作者,其對中國鐵路文學事業(yè)關愛的拳拳之心可見一斑。
2004年,我剛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受聘擔任《中國鐵路文藝》的副主編,在主編的領導下分管編務工作。為了守望好全國鐵路面向社會的唯一文學窗口與園地,將雜志辦好,編輯部幾位同仁盡心盡力。編輯部決定聘請全國著名作家李國文和二月河兩位老師當雜志的顧問,具體由我定期向兩位顧問匯報和聯(lián)系。國文老師自1986年調(diào)到中國作家協(xié)會工作,先是在中國作家協(xié)會的《小說選刊》任主編,后任專業(yè)作家,此時已退休了。我了解到,他任《小說選刊》主編時,做過許多發(fā)現(xiàn)新秀、提攜后生、推薦青年作者、青年作品的有益工作。沒承想,他退休之后,創(chuàng)作迎來了第二次“井噴”。他從小說創(chuàng)作轉(zhuǎn)向了散文、隨筆,并在歷史文化散文方面開辟了一片新天地,迎來了他創(chuàng)作的第二個“井噴”期。當時,我在辦刊中除了每期給兩位顧問寄贈刊物,兩三個月會給他們打一次電話,簡要地匯報辦刊情況,并懇請兩位顧問每年能寫一兩篇作品支持我刊。兩位名家的作品,為全國許多名報、名刊所爭搶,約稿人、約稿函紛沓而至,可他倆都如約給我們的刊物寄來作品。我每年去鐵道部開會或公干,下榻在南禮士路真武廟一處鐵路招待所,這兒距國文老師位于西便門外大街西里的鐵路住宅區(qū)很近,就常會去拜訪請教老師。在鐵路的青年作家中,沈陽的田永無、長春的傅百齡、昆明的湯世杰等與我一樣,出差北京都常會去看望這位可敬可愛可親的師長。幾乎,我每次造訪,都是他的夫人孫老師開門,一邊將我領進客廳,一邊喊:“國文,快出來,廣州的小蔡來了!”他此時就會擱下案頭的筆,從書房迎出來,與我握手、倒茶、聊天,關切地詢問《中國鐵路文藝》的辦刊情況,詢問我在寫什么,詢問南方一些文友的近況。我向他簡要匯報和介紹的同時,也偶爾會送上我新出版的作品集,請他批評指正。這時國文老師就會走進書房,拿出他新出版的大著贈我,扉頁總會寫上“宗周兄雅正”“宗周兄一笑”,那一筆一畫仿宋體字樣的簽名,令我誠惶誠恐。那時,有的青年作者生活困難,他還會給予關心和幫助。傅百齡就曾寫過,當年國文老師夫婦送他出家門時,如何給他塞上鐵盒餅干和衣物送給他的小孩。從這點小事,足見國文老師的善良寬厚,對鐵路晚輩作者的尊重與關愛。一次,我在他家客廳聊天,見他房間一角堆滿厚厚一疊書,一問才知道這是他任茅盾文學獎評委要讀的書,可見他是多么忙。聊著聊著,常常坐不多久,就會有北京、上海等各地的編輯來電話或親自上門約稿,談稿件、談出版事宜,我見他忙,怕打擾他,怕占用他太多的時間,稍坐一會兒便匆匆告辭。盡管僅僅是簡短的會見或平時偶爾通電話,李國文和二月河兩位顧問,都以熱情待我,并在我們刊物真誠地邀請下,每每以他們的新作給予支持。我粗略統(tǒng)計了一下,《中國鐵路文藝》在廣鐵承辦九年間,李國文老師幾乎每年都給刊物寄來稿件,先后在《中國鐵路文藝》刊發(fā)他的作品有《娘娘的早膳》《話說王倫》《我接觸的王安憶》《寓言的力量》《乾隆寫詩四萬首》《寓林折枝》《千古黃鶴》《白居易飲酒》《讀書隨想》《珍惜生活》等十多篇作品,刊發(fā)二月河老師給予的稿件也有十多篇,兩位顧問思想深邃、學養(yǎng)豐厚、文化底蘊濃郁的作品在我們刊物發(fā)表后,每每為全國主流選刊選用,不啻于提升了刊物的品味,為讀者送上了精美的精神食糧。
李國文的溫文爾雅,是屬于人格修養(yǎng)上,屬于接人待物上的。而他的文章卻剛健犀利、辛辣幽默、主題嚴肅、內(nèi)容厚重,呈現(xiàn)出一位文壇斗士的風采。他關注社會,關注底層人們的生存狀態(tài),關注中華幾千年文化的揚棄與繼承,也關注當下文壇的風氣與動向。他以一支犀利的鐵筆,抨擊落后腐朽的觀念與事物。他的歷史文化散文,內(nèi)容宏富、融學識、知性、感性與卓見于一爐,他曾在21世紀初為《文藝報》寫過一篇文章:《新時期的文學期待》,文章中有這么一段話:“如果說,20世紀是中國文學的成長期,那么,21世紀,則應該是中國文學的成熟期。到那時候,成熟的中國文學,向世人展示的,就不僅僅是只有辮子和纏足的獵奇的中國,而是一個古老的然而又是博大精深的,滯后的然而又是以是堅持中國特色的文化中國。阿蘭·佩雷菲特在1990年曾經(jīng)預言:‘在中國醒來之時,世界將會顫抖。那么,對趨向成熟的中國文學而言,在世界文學的園地里,他將會是一道美麗奪目的風景,是可以預期的?!边@篇文章,這段精辟的話語,我想,也可代表李國文的文學主張和文學追求。
近年來,國文老師邁入九旬,他寬厚的額頭、雪白的頭發(fā),慈祥的面容,常閃現(xiàn)在我的腦際。我怕打擾他,給他的電話少了,但我心中總裝有這位可敬可親可愛的師長。如今,國文老師遠行,再也聽不到他那爽朗的笑聲、讀不到他的新作,然而他贈送給我的《冬天里的春天》《雪泥鴻爪》《歷史這面鏡子》《罵人的藝術》《文人遭遇皇帝》等六七部大著,我珍藏著,立在我的書架上,默默地與我交談,默默地給我送上一縷清風。
李國文先生一生寬容淡泊、善良厚道、溫文爾雅、正直勤奮,為鐵路文學事業(yè)和中國文學事業(yè)作出了重大貢獻,為鐵路的文學和中國的文學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們這些晚輩會永遠懷念他,并在他榜樣力量的鼓舞下,踏著新時代出征的鼓點,向著中國的復興前行,勤奮筆耕,講好中國的故事。
作者簡介:蔡宗周,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一級作家,世界華文詩人筆會秘書長,原《中國鐵路文藝》副主編、《華夏詩報》副總編,現(xiàn)為《僑星》副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