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寶志
骨質疏松癥是老年人的常見疾病。發(fā)生骨質疏松時骨脆性增加,極易出現骨折,其中脊柱是骨折常見的部位。老年人是胸腰椎骨質疏松性骨折的高危人群,發(fā)生時常感覺腰像“斷”了一樣,睡覺、翻身都感到困難,生活質量嚴重下降,需要手術治療。以下對老年人胸腰椎骨質疏松性骨折的常見問題進行解答。
1.我并沒有受傷,怎么我的腰椎就骨折了呢?
人的胸椎由12節(jié)椎體,腰椎由5節(jié)椎體組成。骨質疏松癥患者的這些椎體就像堅硬的石頭變成了松軟的沙土,不需要嚴重的暴力,輕微的力量就能引起骨折。比如滑倒摔傷、坐車顛簸、腰扭傷、搬重物、腰部按摩,甚至咳嗽或打個噴嚏等都會引起椎體骨折。
2.不做手術,保守治療可以嗎?
老年人胸腰椎骨折往往需要手術治療。保守治療需要長期(3個月)絕對臥床,包括飲食和大小便都要在床上,這對絕大多數老年人來說很難耐受。長期臥床不僅使疼痛無法緩解,還會帶來一系列的并發(fā)癥,如壓瘡、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胃腸道不適、骨質疏松加重、肌肉萎縮、失眠、情緒問題等,而這些危害也很大。如果早期下地活動,則由于力量的垂直傳導會導致本就骨折的椎體進一步壓縮,產生“楔形變”,也就是脊柱椎體進一步變扁,進而會使脊柱后凸即駝背畸形,嚴重的還可能讓脊髓神經受到壓迫。這對老年人的傷害是災難性的。
手術治療不僅可以緩解患者的疼痛,重要的是使其可以早期下床活動,從而減少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的可能性,有效降低致殘率,并明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3.手術是微創(chuàng)嗎?
目前臨床常用的方法是經皮椎體成形術(PVP或PKP),也就是在受傷的椎體灌注骨水泥,一般在局部麻醉下就能完成,具有切口小、出血少、見效快等特點,屬于微創(chuàng)手術。
4.什么是骨水泥?
骨水泥是一種高分子聚合物,常用的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它跟日常生活中的水泥很相似,將水加入水泥粉中攪拌制成“粘糊”,通過器械輔助灌注到受傷的椎體當中,之后粘糊狀的水泥會逐漸變硬為“橡皮泥”狀,接下來很快就會變成堅硬的“石頭”以支撐椎體。
5.手術前為什么要做這么多檢查?
骨水泥手術之前需要做的影像學檢查包括胸腰椎X線、CT和磁共振(MRI)。X線就像給骨頭從正面和側面拍大體照片,觀察脊柱的序列和是否有椎體被壓扁。CT是針對壓扁或疑似壓扁受傷的椎體骨頭進行三維立體的剖析觀察,對骨頭內部情況獲得更詳盡的了解。MRI檢查最主要的作用是判斷骨折是否新鮮,只要是新鮮骨折,哪怕骨折壓縮不嚴重,也需要骨水泥灌注手術治療。X線、CT、MRI三者的檢查目的和觀察重點各不相同,不能互相替代,缺一不可,這些都是術前必不可少的影像檢查。
6.手術有什么風險?
任何手術都存在風險。老年人基礎疾病較多,受傷之后的疼痛和臥床會使基礎疾病的病情加重,最嚴重的是發(fā)生心腦血管意外,有危及生命的可能。
骨水泥手術本身并不會加重這些病情,其特有的手術風險是“泄露”。如前文所述,粘糊狀的水泥并不會完全聽從醫(yī)生的“指揮”,老老實實待在受傷的椎體當中。其具有流動性,會順著骨折的裂口或血管流動到其他地方。少量泄露但沒有到達關鍵解剖部位則無大礙,但也確實存在極少數順著血管進入心肺或泄露的水泥壓迫脊髓神經從而產生嚴重并發(fā)癥的情況。
7.我很怕痛,全身麻醉了再做手術可以嗎?
骨水泥手術時間很短,一般一個椎體節(jié)段在30~60分鐘即可結束,絕大多數患者可以在局部麻醉下完成,盡管術中會有些許疼痛,但一般是可以耐受的,因此沒有必要全身麻醉。
然而有些情況是需要全身麻醉的,比如患者不能維持在一個穩(wěn)定的俯臥體位1小時左右,或者手術節(jié)段較多,患者疼痛時間長,痛苦也相應增大。此外,多節(jié)段勢必需要使用更多的局麻藥物,其副作用也增加了老年人的手術風險。還有的患者進入手術室時高度緊張,甚至出現呼吸困難,血壓、心率異常的情況,這也需要在全身麻醉下完成手術。
8.術后需要注意什么?
骨水泥進入椎體后十幾分鐘就會變硬,患者的腰痛癥狀迅速得到緩解,即刻可以左右翻身,1~2小時就可以戴上腰托下床活動,可以說是“藥到病除”。由于穿刺的緣故,皮膚和肌肉軟組織在短期之內還會有些酸痛,這都是正常的。回到病房,患者情況穩(wěn)定就可以進水飲食,沒有特殊要求,不用忌口。患者第二天就可以自由活動,坐、站、走、蹲、彎腰等都不受限制,出院后迅速恢復到正常的生活狀態(tài)。
9.“水泥”效果能管多久?
絕大部分骨水泥的生物相容性很好,很少產生排異反應,凝固后狀態(tài)穩(wěn)定,不存在變質和過期,手術節(jié)段的效果可以說終身有效,正常情況下骨水泥不需要取出。此外,對于以后過安檢、全身磁共振檢查都沒有影響。
總之,老年人胸腰椎骨質疏松性骨折絕不可忽視,建議盡早進行微創(chuàng)骨水泥治療。骨水泥技術安全快速,效果立竿見影,讓“斷”了的腰桿即刻挺起,并且作用持久、并發(fā)癥少,同時改善生活質量,使患者能回歸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