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陽
摘要:遭遇親人離世是初中生有可能經歷的重大生活事件,初中生的哀傷反應不同于成人,可能更加復雜,具體表現(xiàn)為產生不合理認知、隱藏情緒或無法與親人告別。在對喪親初中生進行個體哀傷輔導時,可采取尊重和允許、重建哀傷中的依戀及整合愛和哀傷三種策略。哀傷與愛同在,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有陰影的地方必定有光,心理教師要做的是讓學生看到光。
關鍵詞:哀傷輔導;依戀;初中生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3)14-0046-03
遭遇親人離世是初中階段青少年有可能經歷的重大生活事件,也是導致心理問題的危險因素之一。英國一項調查研究顯示,有77.6%的青少年報告至少經歷過一次親屬或朋友的死亡[1]??紤]疾病、車禍、災害、自殺等因素,目前我國兒童青少年喪親者估計每年有16萬以上[2]。作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前介入個別哀傷輔導,幫助初中生完成哀悼過程,避免發(fā)展成病理性哀傷,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環(huán)。鑒于此,本文試圖探討初中生個體哀傷反應的特點并探索個別化輔導的策略,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借鑒。
一、哀傷的相關概念
喪親(bereavement)是指失去自己摯愛的親人。哀傷(grief)是喪親后的反應過程,喪親者會出現(xiàn)情感、認知、行為、生理、人際關系和價值觀等層面的各種反應[3]。在喪親初期(“急性哀傷期”),喪親者會出現(xiàn)強烈的痛苦反應,也被稱為急性哀傷反應,持續(xù)時間一般是6個月。隨著時間推移,急性哀傷趨于緩和。經過初步適應和調整,喪親者仍有哀傷,但他們能接受現(xiàn)實并繼續(xù)生活,這一時期的反應被稱為“整合性哀傷”[4]。這兩種哀傷為正常的哀傷,除此之外還有病理性的哀傷。2018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發(fā)布的《國際疾病分類》ICD-11將其命名為延長哀傷障礙(prolonged grief disorder,PGD)[5]。PGD的特征包括:沉浸在喪親痛苦中,感覺生活無意義,難以信任他人,社會退縮,難以參與社交活動,社會適應困難[6]。提早識別和干預是預防PGD的重要措施。
二、初中生的哀傷反應特點
生命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內容,涉及生命與健康、死亡和活著、存在和意義、關系和聯(lián)結。如何將生命教育融入個體哀傷輔導中,是一個需要討論的課題。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尚未發(fā)展成熟,有著不同于成年人的哀傷反應特點,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產生不合理認知
初中生身心尚未發(fā)育成熟,對死亡的認知不同,很難全面判斷和理解動態(tài)發(fā)生的狀況和過濾相關信息,有可能將信息誤讀和放大,產生認知偏差。有些青少年會將事情的發(fā)生歸因到自己身上,即使這件事情沒有直接因自己而起,也會將自己歸為有錯誤的一方,不合理地期待自己能阻止事情的發(fā)生。
(二)隱藏情緒
面對哀傷,有的初中生可能會隱藏自己的情緒,害怕被同伴視為異類,假裝自己沒有事,但會偷偷地哭泣、悲傷,出現(xiàn)抑郁情緒。隱藏哀傷的情緒并不意味著哀傷不存在,壓抑情感反而不利于緩解哀傷。
(三)無法與親人告別
符合文化的喪葬儀式是哀悼的重要途徑,對于喪親者的療愈有積極作用。不能舉辦葬禮或者監(jiān)護人不讓出席葬禮,可能會讓喪親初中生失去了與親人告別的機會,在心理上產生缺失感[7]。
三、喪親初中生的個體哀傷輔導策略
個體哀傷輔導適用于未發(fā)展成病理性的延長哀傷障礙的普通哀傷個體,在學校里一般由心理教師或者社會工作者完成。在此提出以下三方面哀傷輔導策略。
(一)尊重和允許
美國哀傷與臨終關懷學者曾在20世紀60年代末提出,臨終前的人會經歷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這五個階段,試圖描繪人們面對哀傷或者臨終的心路歷程。這個理論在過去50多年里廣為傳播,影響深遠,雖然是基于臨終者生前的研究,但也被用于理解喪親者的心理反應。在實際的個體哀傷輔導中會發(fā)現(xiàn),個體哀傷表現(xiàn)差異很大,沒有明確的階段區(qū)分。如果學校心理教師用一些教條和理論來框住哀傷輔導工作,可能會讓喪親初中生感受不到尊重和支持,進一步壓縮他們哀傷表達的心理空間,對他們造成二次傷害。
哀傷是人自然而然的反應,每個人的感受都是獨特的,在哀傷面前都有自己獨特的表現(xiàn)形式。有的人情緒外露,情緒崩潰,痛徹心扉,撕心裂肺,以淚洗面;有的人情感壓抑,喪失活力,郁郁寡歡,就像失去了靈魂;有的人憤怒攻擊,難以接近,人前強勢,人后流淚。這些哀痛如同埋藏在地底下的暗河,水流湍急,源源不斷,有時候沒有外露,未被人看見,并不一定代表消失不見了。作為心理教師或者喪親初中生的家人,需要給予更多的尊重和允許,尊重喪親初中生對哀傷有不同的表達形式,允許這條暗河的存在。倘若做不到這點,反而勸喪親初中生節(jié)哀,或者直接批評他們脆弱、愛哭或者不懂事,不利于他們發(fā)展出健康的哀傷反應。這個時候,尊重和陪伴喪親初中生自由表達情感,允許和包容他們尤為重要。
案例一:小A,男,初一學生。暑假時,爺爺因癌癥惡化去世。小A從小由爺爺帶大,關系親近。他找最好的朋友傾訴,朋友跟他說,你哭出來或者說出來就好了,但小A當時既不想哭也不想說,擔心自己不正常。問心理老師應該怎么辦,心理老師感到有點揪心,對他說:“聽著真是讓人心疼啊。親人去世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最傷心的事情,但是每個人的感受都會不一樣,有些人會很傷心,有些人會很生氣,還有些人會很不安,我很好奇你會有什么感覺?你感受到什么都是可以的,我會在這里陪著你?!彼犃酥?,沉默了一會,坐在那低著頭,兩行眼淚滑落了下來。
(二)重建哀傷中的依戀
鮑爾比(Bowlby)[8]提出的依戀理論認為,依戀是哀傷發(fā)生的根本原因。依戀行為是獲得安全感的行為,當一個個體一直接近另一個確定的個體,就能促進他們體驗到安全感。哀傷是依戀的一種表現(xiàn),當一個人因死亡而與依戀對象分離時,就會產生哀傷。初中生的依戀與成年人相比,依戀關系更加脆弱和不穩(wěn)固,人生閱歷限制使得他們難以有更多的方式和途徑重建依戀聯(lián)結。
哀傷是思念,是聯(lián)結斷裂之痛。理解依戀和哀傷的關系對于理解喪親初中生尤為重要。我們知道,依戀是人的本能,嬰兒自出生起便開始依戀母親,這是生命的起點。當生命逝去,感知到依戀的對象消逝,依戀的感受便無法在現(xiàn)實中得以延續(xù),便會體驗到依戀斷裂之痛。依戀和哀傷是生命的兩端,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對于初中階段的青少年,這份依戀的聯(lián)結復雜又純粹。喪親初中生會回憶起和逝去親人的點點滴滴,感受曾經的美好,遺憾和哀痛這份聯(lián)結現(xiàn)今和未來永遠不在了。
作為學校心理教師,需要先幫助喪親初中生理解依戀和哀傷之間的關系,再鼓勵和支持他們和逝去的親人重塑聯(lián)結。要讓喪親初中生知道,這份聯(lián)結不會因物是人非而真的斷裂和終止,因為那個所愛之人會永遠活在人的心里。指導他通過一些儀式與逝者告別,如有可能,鼓勵他們出席葬禮或者進行家庭內的祭奠等,幫助喪親初中生接受現(xiàn)實,將現(xiàn)實聯(lián)結轉向內在心理的聯(lián)結。還可以指導他們通過寫信和回信的方式,重新建立新的內在的特殊的聯(lián)結。例如,讓喪親初中生寫信告訴所愛之人自己對親人的思念,然后站在已故親人的位置思考,如果他(她)收到來信是什么心情,有什么感受和體會,會如何回信。通過寫信一來一回,就讓情感重新流動起來,依戀得以延續(xù)。
案例二:小B,女,初二學生,共同長大的雙胞胎姐姐在操場跑步時突發(fā)疾病,老師將其送到醫(yī)院,經搶救無效去世。學校心理老師主動介入哀傷輔導,小B也愿意和心理老師談談。輔導進行到第四次,心理老師和小B一起商量,用一些儀式化的行為緬懷姐姐,建立與姐姐的持續(xù)性聯(lián)結。心理老師告訴她:“我想你可能有很多話想對去世的姐姐說,如果你愿意的話,我們可以一起想想看,可以通過什么樣的方式說給姐姐聽,用畫畫、折紙、寫信等方式來表達都是可以的?!毙選擇寫信,在心理老師的幫助下,小B和姐姐之間的情感重新流動了起來。
(三)整合愛和哀傷
有一位哀傷研究者指出,哀傷就是愛[9]。哀傷是愛的另外一種表現(xiàn)形式,有愛就會有哀傷。喪親初中生可能會因為種種原因覺得自己的哀傷是不對的,是要藏起來或者壓下去的。教師應肯定他們的哀傷感受不是錯,哀傷恰恰說明他們心中有愛。有愛之人不只愛著逝者,同時也可以把愛投注到身邊的親人之中,也可以調轉方向,好好地愛自己。當喪親初中生能理解到這點,這時候哀傷就不再是向外輸出的消耗,而是變成了滋養(yǎng)自身心靈的源泉。這個時候,再引導喪親初中生關注現(xiàn)實生活,照顧好自己,就能讓喪失取向和恢復取向兩個方面都得到足夠的關注。
案例三:小C,男,初三學生,他是父親65歲時出生的。父親長期患慢性疾病,疫情期間無法及時送往大醫(yī)院,最終輾轉送到省醫(yī)院經救治無效去世。心理老師幫助來訪學生理解愛和哀傷,通過愛的角度幫助學生轉換視角——父親在高齡生下自己,能走到今天而不是更早時候去世,是父親愛的堅持。小C想到父親去世后面容安詳,想到自己逐漸“長大成人”是對父親的“傳承”,意味著父親不枉來一生,得到了寬慰和釋懷。即使有內疚,有憤怒,但也有圓滿。小C說他現(xiàn)在對死亡有了新的理解,看到死亡可以是光明的,也可以接受死亡,認為死亡總比長生不老好,教會了自己要珍惜和會愛。
四、結語
初中生的個體哀傷輔導是一個復雜的議題,他們在喪失親人后可能產生不合理認知、隱藏情緒,有的無法與親人告別。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及早關注并幫助他們疏導哀傷情緒。此外,也可以在片區(qū)內集合各個學校的喪親初中生進行團體哀傷輔導。團體輔導和個別輔導會有差異,但在策略層面也可將本文作為參考。
哀傷與愛同在,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有陰影的地方必定有光。哀傷輔導老師要做的是讓學生看到光。(注:出于倫理要求,個案信息已作處理)
參考文獻
[1]Harrison L,Harrington R.Adolescents'bereavement experiences:Prevalence,association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and use of services[J]. J Adolesc,2001,24(2):159-169.
[2]徐克珮,劉華平. 喪親兒童和青少年哀傷研究現(xiàn)狀[J]. 醫(yī)學與哲學,2020,41(22):41-45.
[3]王建平,劉新憲. 哀傷的理論與實務:喪子家庭心理療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4]Rando. The increasing prevalence of complicated mourning:the onslaught is just beginning [J]. J Death Dying,1993,26 (1):43-59.
[5]Killikelly C,Maercker A. Prolonged grief disorder for ICD-11:the primacy of clinical utility and international applicability[J]. Eur J Psych Traumatol,2018,8(Suppl6):1476441.
[6]徐潔,何麗,王建平.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喪親者哀傷反應特點及哀傷咨詢工作建議[J].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20(4):382-386.
[7]鄭怡然,柳葳,石林. 喪葬儀式對喪親者哀傷反應的影響[J]. 中國臨床心理學志,2016,24(4):695-701.
[8]Bowlby J. At他(她)chment and loss[M]. New York:Basic Books,1980.
[9]Shear M K,Simon N,Wall M,et al. Complicated grief and related bereavement issues for DSM-5 [J]. Depress Anxiety,2011,28(2):103-117.
編輯/張國憲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