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渝
內容摘要:“意象”是傳統(tǒng)古典文學作品的一個重要文學要素,是詩人傳遞情感的特殊藝術手法。潮汕方言童謠作為中國民間文學一個重要分支,與神話、傳說等民間故事一樣是民間文學的重要文學形式,從根源上與兒童文學天然地密切相連,兼具兒童文學的文學性質和文體形式,同樣有著豐富的文學意象,呈現(xiàn)別具韻味的審美特點。本文選取以月亮意象為主題的童謠,分析月亮意象在潮汕文化中的審美意義,探尋潮汕方言童謠特殊的審美趣味和文化根源。
關鍵詞:潮汕方言童謠 意象 月亮 審美意義
二十世紀初以來,學界對中國民間童謠的研究一直未有間斷。長久以來,學者們試圖從各自的研究角度對童謠加以定義。周作人在《兒童文學小論》里總結了前人對童謠的研究方法,把童謠的界定大致分為三個方向:民俗學,教育學和文藝學。[1]呂得勝在《小兒語》中稱:“兒之有知而能言也,皆有歌謠以遂其樂。群相習,代相傳,不知作者所自……夫蒙養(yǎng)正,有知識時,便是養(yǎng)正時也?!盵2],便是肯定了童謠所具有的教育功能。而鐘敬文先生認為“可以把‘童謠二字來表示民間自然的兒童所歌,及他們母親所唱的歌謠”[3]。則是從民俗學的角度,將童謠歸入民間文學的范疇。當然,還有不少學者從文藝學的角度對民間童謠做出了探究。童謠作為民間歌謠的一個重要分支,與神話、傳說等民間故事一樣是民間文學的重要文學形式,從根源上與兒童文學天然地密切相連。蔣風認為,民間童謠是“在長期口耳傳承中一并逐漸演進為兒童文學最基本的文體形式。”[4]
不管是從民間文學或是從兒童文學的角度界定民間童謠,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學界普遍認可了民間童謠所具備的“文學性”。而“意象”是傳統(tǒng)古典文學作品一個重要的文學要素,是詩人傳遞情感的特殊藝術手法。民間童謠是地方老百姓在長久的歷史階段中口耳相傳、凝聚了老百姓智慧結晶的文學作品,同樣蘊含著豐富的文學意象。它們描繪獨具地方地域特色的生活、生產場景,傳遞充滿獨特風味的審美趣味和文化意蘊。
潮汕方言童謠是廣泛流傳于廣東省粵東地區(qū)的民間歌謠,是傳唱于一代代潮汕兒童搖籃邊、游戲時的啟蒙之歌,也是記錄潮汕百姓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文學之書。它“是嶺南文化中一朵珍貴的民間文學奇葩,作為傳承潮汕文化的重要載體,它吸收了歷代詩、經(jīng)、樂、歌、謠等藝術精華,具有明顯的民系族群地域特征,也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語言價值、民俗價值、史料價值和教育價值”[5]。
月亮這一意象,眾所周知是中國文化尤其是古典詩歌中一個重要的文學符號,它寄托中國文人的志趣,成為中國文化的精神內涵凝練升華的載體。本文擬選取幾首以月亮意象為主題的潮汕方言童謠,借助對其中月亮意象的賞析,探尋潮汕方言童謠特殊的審美趣味及其背后的文化根源。
一.潮汕方言童謠中的“月亮”意象
在潮汕方言童謠中,與“月亮”相關的歌謠可以大體分為三類:睡眠曲、游戲歌和述事歌。比如《月光月光》和《初三月如眉》就是典型的搖籃曲,而潮汕地區(qū)的孩子最瑯瑯上口的游戲歌和敘事歌則分別有《月娘月光光》,《月圓圓,照溪墘》和《月高高,照街頭》等。
《月光月光》這首童謠描繪了一幅月光照在庭院和臥室的恬靜溫馨的畫面,富有潮汕百姓的生活氣息:
“月光月光月疏躲,照籬照壁照瓦槽,
照著眠床腳踏板,照著蚊帳繡雙鵝。”[6]213
童謠中的“月疏躲”是潮汕方言特有的表達,指月亮在云層間“時明時暗,像在有節(jié)奏地唱誦”[6]213。靜謐的夜里,那輪明月仿佛也知曉孩童要入睡了,躲進了云里,似羞怯地,又似在和孩子玩躲貓貓游戲,月光照在院子外的籬笆上,隨著時間的推移,又慢慢地爬到了院墻上、屋瓦上。夜?jié)u深了,月亮悄悄西斜,月光照進臥房,照在孩子的床前,也照在了繡著一對大白鵝的蚊帳上……兒歌中的“籬”、“壁”、“瓦槽”、“眠床”和“蚊帳”等物,都是潮汕民居中隨處可見的物件和生活用品。它們沐浴在柔和的月光之中,給恬靜溫馨的氛圍增添了幾分市井生活的煙火氣息。
不同于《月光月光》所營造的充滿生活氣息的靜謐氛圍,《初三月如眉》以“瑤臺”和“瑤池”為月亮的意象,描繪了一個彌漫神秘氣息,充滿想象力的“天上的仙境”:
“初三月如眉,手蕩搖籃去又來;
阿奴阿奴猛猛夗,阿妗帶你上瑤臺;
上了瑤臺覓李白,教你做詩當秀。
中秋月,月圓圓,手蕩搖籃高又低;
阿奴阿奴猛猛夗,阿妗帶你上瑤池;
上了瑤池覓魯班,你手藝收徒弟?!盵7]349
伴隨著搖籃一高一低地蕩著,母親(阿?。┹p輕哼唱著搖籃曲哄著孩子(阿奴) 快快入睡(猛猛夗),告訴他,夢里有神秘的天上仙境——瑤臺和瑤池。那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在那里孩子能拜李白和魯班為師,學習文化和手藝,歌謠寄托了母親對孩子長大成才的美好愿望。
《月娘月光光》是一首潮汕兒童耳熟能詳?shù)挠螒騼焊瑁?/p>
“月娘月光光,秀才郎,
騎白馬,過陰塘;
陰塘水深深,船囝來載金;
載無金,載觀音;
觀音愛食好茶哩來煎, 愛 ? 雅女么哩在冠隴山;
冠隴姿娘會打扮,打扮兒夫去做官;
去時草鞋共雨傘,來時白馬掛金鞍。
闊闊門樓縛馬索,闊闊祠堂徛旗桿?!盵7]367
夏夜的明月底下,或是房前樹下,或是民宅天井,或是小巷空地,大人帶著孩子乘涼。小孩子們三五成群,一邊唱著童謠,一邊做著騎馬的動作,模仿歌謠中的秀才郎中舉做官,騎著大白馬衣錦還鄉(xiāng)的情形,玩起過家家游戲。歌謠充滿童趣,寄托了潮汕人期待后代子孫讀書做官、光宗耀祖的心愿。
在《月圓圓,照溪墘》和《月高高,照街頭》這兩首述事歌中,歌謠句式簡單押韻,朗朗上口,描述了潮汕人熟悉的鄉(xiāng)間和街頭巷尾的生活場景,一靜一動互相對照的畫面中充滿生動的童趣和市井的氣息。
比如《月圓圓,照溪墘》:
“月圓圓,照溪墘;溪墘老姆哭啼啼,目汁流到下頦邊。”[7]321
又如《月高高,照街頭》:
“月高高,照街頭;街頭狗吠大門口,愛去過番動動走?!盵7]321
在《月圓圓,照溪墘》里,皎潔若圓盤的月亮,映照在小溪上,本是一副寧靜美麗的畫面,誰知小溪邊竟來了個老奶奶(老姆)在那里哭哭啼啼。只見她哭得涕淚直流,眼淚(目汁)都流到下巴(下頦邊)了,給這個寧靜的月夜徒增了幾分滑稽之感。而《月高高,照街頭》則描畫了夜深人靜,明月高照的大街上,一只流浪狗在街頭巷尾四處徘徊(動動走),吠叫的畫面,是孩子生活中常見的夜間場景,卻又在不經(jīng)意間令人聯(lián)想到潮汕人背井離鄉(xiāng),飄洋過海下南洋(過番)討生活的心酸。
二.“月亮”意象的審美意義與文化根源
意象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重要文學要素。意象一詞源自《周易系辭上》:“立象以盡意”,即寓“意”之“象”,詩人借用客觀物象以寄托主觀情思。詩歌的意象是詩人情感的升華,“在最簡單、平常的意象背后往往有最為深邃奧秘的情意”[8]116,它超越時間和地點的限定,往往能使讀者與之共鳴。
月亮的意象早在《詩經(jīng)》中便已出現(xiàn):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憂受兮,勞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紹兮,勞心慘兮?!?/p>
詩中的月亮清澈幽冷,靜謐孤寂,勾起人思鄉(xiāng)懷人之情。經(jīng)過了千百年的積淀,攬月想象這一動人的意象成為中國詩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情感載體,以傳遞思念離別,渴望團圓之情。唐代詩人李白更為月亮意象的衍生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霸诶畎赚F(xiàn)存詩作中,…光是以月為題的就達二十余首,令人驚嘆嘆的是,從月亮意象衍生出來的群落,其豐富程度超過了從初唐到盛唐的詩人。李白的生命賦予月亮以生命, 李白生命的外延成了月亮意象的外延?!盵8]138“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是鄉(xiāng)愁的共同載體;“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是童稚未開的孩童眼里的“白玉盤"”、“瑤臺鏡”;“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是對生命苦短的沉思;“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則為排解孤獨之情。
總體而言,古典詩歌中的月亮是圣潔而遙不可及的,體現(xiàn)了文人墨客孤高的品性和遠大的理想情懷。與之相比較,潮汕方言童謠中的月亮意象在潔凈童真中則帶著一些市井生活的功利心和煙火氣,表現(xiàn)出雅與俗的雙重特點。童真的意境體現(xiàn)在搖籃曲中對月中仙境的美好想象,對月光下秀才郎騎白馬游街的熱鬧場面的向往,對月夜下老奶奶流淚的滑稽樣子的嬉笑調侃……如果說《月光月光》里的月亮意象是生活的、溫馨的,那么《初三月如眉》和《月娘月光光》則傳遞了潮汕人望子成龍的虛榮功利心,以及期盼孩子學得一技之長的務實態(tài)度。
月亮意象在潮汕方言童謠里的這種既雅又俗的審美特點是怎樣形成的,還要從潮汕文化的根源探究。
首先要從潮汕方言童謠的起源說起。潮汕方言童謠從屬潮汕歌謠。潮汕歌謠源遠流長,根據(jù)學者考究,有文字記載的潮汕歌謠散見于明清時期的各種文獻中,而從潮汕地區(qū)出土的文物,則可以佐證,潮汕原始歌謠傳統(tǒng)可以追溯到秦漢以前。在悠久的歷史長河里,“潮州的土著,陸為畬民,水為疍民。畬歌本是潮音的老調,而疍歌卻是最原始與最有影響的東西。畬歌、疍歌是最純粹的地方性潮歌,也是潮歌的主流?!盵9] 很長一段時間里,潮汕歌謠被稱為“畬歌”。在漫長的以口耳相傳過程中,“畬歌”與伴隨中原移民而來的中原文化不斷發(fā)生碰撞與融合,逐漸形成“口語化、方言化、故事化、人民化的”[10]特點。記錄潮汕百姓民風習俗、生產生活的潮汕歌謠,“揭示了不同時期潮汕民眾的生活狀態(tài)、思想觀念和社會變遷發(fā)展的軌跡”[10]。中原移民與潮汕土著在漫長的融合中集體創(chuàng)作而成的童謠,衍生于市井生活場景,淳樸自然,詼諧戲謔,自然也如那輪高掛于潮汕人庭院之上的明月,純凈輕靈中透著一股市井生活的煙火氣,傳遞出潮人樂觀和自我調侃的生活態(tài)度。
其次,要從中原文化的影響說起。其一是中原移民帶來的影響。資料記載,東漢末年以后,大量中原移民因北方長期戰(zhàn)亂南下遷徙來到潮汕地區(qū),他們一并帶來了中原的文化。在中原文化與潮汕土著文化相融合的過程中,潮汕人民受到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浸染。另一重要的影響是唐宋以來被貶謫到潮汕的官員帶來的。其中最著名的是唐朝時的韓愈。韓愈到潮以后,整肅民風、興辦州學,提倡教育,潮汕地區(qū)逐漸形成尊師重教,以讀書為榮的風氣。這股風氣反映到記錄潮汕人生活內容的潮汕歌謠中,就是對儒家文化的學習與向往,在審美意境中努力向傳統(tǒng)古典文學靠近與模仿的姿態(tài)。如“月光月光月疏躲,照籬照壁照瓦槽,照著眠床腳踏板,照著蚊帳繡雙鵝。”就傳遞出類似“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意境,只是這種意境更為世俗化、生活化。《初三月如眉》雖然染上幾分俗世的功利虛榮,卻也隱隱呼應“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中的“白玉盤”和“瑤臺鏡”的高潔。
“月亮”意象在潮汕方言童謠中所體現(xiàn)的雅與俗兩種互相矛盾、互相融合的特點,恰恰呼應了與儒家文化既極力靠近、又若即若離的潮汕文化特有的性格。這些既俗又雅的童謠在一代代潮汕孩童的搖籃邊,在他們嬉戲時,播撒下了對淳樸天真的童年記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經(jīng)典文學的天然親切感。浮現(xiàn)在童謠中的那一輪明月的意象,便是潮汕孩童們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美學啟蒙。潮汕方言童謠的文化淵源和其獨特的鄉(xiāng)土氣息,構成了潮汕文化中一個特殊的文化基因,它植根于一代代潮汕人的血脈里,不管他們以及他們的后代子孫走到世界哪個角落,只要他們誦讀起潮汕方言童謠——就像他們的父母或祖父母在搖籃邊為他們吟誦的那樣——便能喚醒他們內心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
參考文獻
[1]周作人.兒童文學小論[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1:75
[2](明)呂得勝.小兒語[G]//王云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上?!吧虅沼^1936年初版:1
[3]鐘敬文.關于《孩子們的歌聲》——序黃詔年君編的兒歌集[G]//王泉根.中國現(xiàn)代兒童文學文論選.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9:601
[4]蔣風,主編.中國兒童文學史[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3
[5]林朝虹,林倫倫.潮汕方言歌謠研究[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6:4
[6]陳子典,主編.嶺南傳統(tǒng)童謠:廣府童謠、客家童謠、潮汕童謠[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
[7]林朝虹,林倫倫,編.全本潮汕方言歌謠評注[M].廣州:花城出版社,2012
[8]孫紹振.審美閱讀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9]陳訓先.潮汕文化中的畬族文化[J]//林朝虹,林倫倫.潮汕方言歌謠研究[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6:5
[10]歐俊勇.潮汕歌謠的審美文化解析[D].廣州:暨南大學,2010
(作者單位:韓山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