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莉 沈坤林
摘 要 因文命題是近年高考現(xiàn)代文閱讀命題的一個重要特點,學生的“套路化”答題難以應對。高效備考需要把握因文命題的類型與特點,通過“一文多用”“類文合觀”“異文巧聯(lián)”等備考訓練,在有效建構必備知識、提升關鍵能力的前提下,使學生熟練地“以文解題”,取得良好成績。
關鍵詞 高考閱讀 因文命題 高效備考
因文命題或曰隨文命題是近年高考語文閱讀鑒賞命題的一個重要特點。它是指命題者依托文本,基于語言特色、藝術手法、主題思想等命制試題,即“題由文生”。有必要對因文命題的類別及特點作比較全面的梳理,結合實際探索切實可行的備考策略。
一、應思:因文命題的類別與特點
因文命題中的“文”,應指文本的具體內容、文本的具體情境、文本的文體特點、文本關涉的文學理論因子、文本的外向關聯(lián)等。作為高考備考,不妨從已有真題中梳理出其基本的類型。
1.設題指向“這一文”具體內容的概括與分析
題目涉及文本中關鍵詞句的概括、理解與分析,考生只有回到文本中“以文解題”。比如2022年全國乙卷《“九一八”致弟弟書》中的兩題:
8.這封信情真意切,“恍恍惚惚”的情感狀態(tài)更是一再呈現(xiàn)。請分析這種恍惚感的由來。
9.對于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兩段生活,“我”都放在周圍年輕人的群體生活中來敘述,且有不同的感受。請對此加以分析。
第8題,針對“這封信”兩處“恍恍惚惚”的情感狀態(tài)命題,要求考生深入到文本特有情境中,找到“恍恍惚惚”所寫的內容,然后結合具體情節(jié)分析這種恍惚感的由來。
第9題,從文中弟弟在上海和山西生活這兩處內容命題,要求考生在“這封信”中弄清楚弟弟和這些青年的生活狀態(tài),揣摩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我”的心理感受,再將二者結合起來分析。
2.設題指向“這一文”在“這一類”文體中的特有個性
因文命題,不以考查考生是否掌握文章、文體的共性知識為目標,而以考生是否能把握“這一篇”文本的個性特征為旨歸。這是由現(xiàn)代文文體千姿百態(tài)、表現(xiàn)手法千變萬化等特點決定的。因文命題更多地就“這一篇”在某些方面的某個特有個性設題。如2018全國Ⅰ卷《趙一曼女士》中第6題:小說中歷史與現(xiàn)實交織穿插,這種敘述方式有哪些好處?
阿城的這篇小說,最大的特點就是文獻資料和人物事跡相互印證,同時,歷史與現(xiàn)實交織穿插,在跨越時空的精神對話中再現(xiàn)了趙一曼的英雄本色。
再如2021新高考Ⅰ卷《石門陣》中第8題:王木匠講石門陣時,多處使用反復手法,這種講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表面上看,考的是“反復”修辭手法,但《石門陣》中,“反復”是王木匠講故事的“講述方法”,它有怎樣的效果,很難用“反復”的一般效果如強化、渲染等來“套”。只有回到文本,分析這種“講述方法”對王木匠講故事本身有什么效果,分析對表現(xiàn)鬼子形象有什么效果,分析對在場聽眾有哪些效果等,才能較完整地答題。
設題往往還指向“非典型性”的手法在特定文本中的實踐。命題關注的是某個文本中客觀存在的、考生沒有習見的藝術手法。這種手法可能還很難用一個已有的特定名稱來表達。如2022年全國新高考Ⅰ卷《江上》第8題: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緒隨著他在江上的所見所感而逐步生發(fā)展開。請結合文中相關部分簡要分析。
本題要求分析“思緒”隨“所見所感”生發(fā)展開的寫法。這種寫法一般并沒有在復習用書的歸納中出現(xiàn),是這個文本的獨特寫法??忌挥姓嬲斫饬诉@種寫法的特點,才能結合文本進行賞析。
3.設題指向“這一文”與其他文本間的互證或文本外的運用
這種類型,一是關注“這一文”與隱含文本即已有題材或作品的“創(chuàng)新”實踐之解讀。如2022年全國新高考Ⅰ卷《江上》第9題:本文將漁夫改寫為一個普通漁人,這一改寫帶來了怎樣的文學效果?談談你的理解。
這題涉及小說文體、表現(xiàn)主題的創(chuàng)新實踐,與原故事或原作之間存在比較關系。這樣的設題都需要回到文本中“以文解題”。
二是關注文本間相關觀點或理論的互證、拓展和遷移。新高考命題重視設題的“情境化”。情境的設置往往又依托有關聯(lián)的文本和文本的具體語境。設題時,往往考慮文本中涉及的相關觀點或理論在具體情境中的運用。如2021年全國新高考Ⅰ卷現(xiàn)代文閱讀的第5題:嵇康詩有“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一句,顧愷之說畫“手揮五弦易,目送歸鴻難”。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此的理解。
這道題考査的是學生對文本中“詩畫異質”觀點的理解,題目指向“文本內”的依據(jù)和來源,是典型的“題由文生”。這樣的考查既有對文本內“詩畫異質”內容的理解,更有文本外基本文化素養(yǎng)與美育的考査,體現(xiàn)了學科間的融會貫通,具有更大的開放性。
再如2022年全國甲卷中的第9題:這兩個內容相近的文本文體不同,因而藝術表現(xiàn)也有差異。請比較并簡要分析。
文本一《支隊政委(節(jié)選)》是一篇小說,文本二《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節(jié)選)》是一篇紀實文學。雖然內容有關聯(lián),但藝術表現(xiàn)有明顯差異。這種因文設題,需要結合兩文進行比較、互參。
“因文命題”與“因點命題”,具有互通性、交互性。除了相對顯性的因文命題,兩者之間有更多的模糊地帶。
二、可為:因文命題的高效備考
針對因文設題的特點,圍繞“以文解題”的基本方向,高效備考應走出對繁瑣知識點的瑣碎講解之誤區(qū),從高處著眼,關注語篇和語境,以讀懂為上,不妨從以下方面展開。
1.一文多用,在多向思辨中打造突破性的關鍵能力
備考時可選用典型的高考真題文本,以高考真題為基礎,教師嘗試或引導學生嘗試,從文本出發(fā),尋找更多的命題點,進行因文命題的實踐。
馬爾克斯的《巴爾塔薩的一個奇特的下午》曾被用作高考命題,其題為:
1.請用簡明的語言梳理這篇小說的脈絡。
2.指出小說中畫線②處所用的描寫方法,并分析這段文字在情節(jié)發(fā)展上的作用。
3.依據(jù)小說的相關內容,概括蒙鐵爾形象的特點。
4.小說的結尾部分,寫了從來沒喝過酒的巴爾塔薩喝得酩酊大醉,這樣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據(jù)小說,請從兩個不同的角度談談你的見解。
這些題目聚焦大小情節(jié)和次要人物形象特點命制,大都是因文命題的。備考時還可以進一步因文命題,如:
1.請分析老大夫看鳥籠這部分情節(jié)的作用。
2.請簡要分析蒙鐵爾這一人物出場的特點及其作用。
3.小說中的三個妻子分別是怎樣的人?作用有哪些?
4.有人認為,小說中的巴爾塔薩也有人性弱點,你同意這種觀點嗎?談談你的具體理由。
5.幾年后,彼貝長大了,在高中畢業(yè)上大學的前夜,他望著房間里掛著的烏籠,又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巴爾塔薩。請你以彼貝的身份,給巴爾塔薩寫一封100字左右的信。
6.學校文學社公眾號的“最感人小說”欄目將刊發(fā)本作品,并配發(fā)一段推薦語。作為該欄目編輯,請你寫一段100字左右的推薦語。
因文命題之后,引導學生編擬參考答案。這是用“以文解題”來考察“因文命題”是否合理,更主要的是讓學生親自感受命題與答題之間的關系,站在一定高度審視自身的答題思維與策略。如自命第2題,涉及次要人物出場的特點及其對表現(xiàn)主人公、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等多方面的作用。如此命題和擬答可以訓練學生真正去“讀懂”文本的意識、習慣和能力。這是應對因文命題的根本所在。
2.類文合觀,在多維奠基中把握程序性的必備知識
合觀就是將同一個或不同作家的兩篇或兩篇以上的作品聯(lián)系起來進行品鑒。在合觀中指出作品同中之異或異中之同,對其進行一定的審美評價。可見,合觀的過程便是回到文本、深入文本,進而在比較中讀透文本而進行分析、整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滲透于文本的語文常識和學習過程的應用性、程序性知識,得以優(yōu)化建構。除了針對文本整體的全面合觀,如依托課文,對《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之寫景精彩、抒情恰當、語言嫻熟、文如其人等角度進行比勘之外,在備考復習階段,優(yōu)選、組合高考真題文本或課文,進行圍繞文本局部的專項合觀。
比如,圍繞小說中人物出場的特點和作用進行合觀。如果從“知識點”的角度備考,可以歸納出先聲奪人、開門見山、烘云托月、伏筆鋪墊、概述+小故事、虛實層現(xiàn)等要點,但從“以文解題”的角度看,不妨多花點時間,“貼著”文本分析。
在備考時可以選取學生熟悉的課文材料如《故鄉(xiāng)》《變色龍》《百合花》《荷花淀》《阿Q正傳》《林黛玉進賈府》《邊城》等進行合觀。部分如:
(1)楊二嫂的出場(《故鄉(xiāng)》)
“哈!這模樣了!胡子這么長了!”一種尖利的怪聲突然大叫起來。
我吃了一嚇,趕忙抬起頭,卻見一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guī)。
①這突如其來的尖利聲音,是如此突然和怪異,讓“我”不由得“吃了一嚇,趕忙抬起頭”,這也正是楊二嫂要追求的效果——顯示自己的存在,從而讓對方不至于“貴人眼高”忽視自己。②她的大叫大嚷,鮮明突現(xiàn)她尖嘴利舌、潑辣的性格,折射出她日趨貧困的生活窘況。③令人吃驚的顯著變化不僅表明楊二嫂身心已遭受損害的悲劇命運,而且從一個側面揭示“故鄉(xiāng)”的衰敗和凋敝。
(2)奧楚蔑洛夫的出場(《變色龍》)
警官奧楚蔑洛夫穿著新的軍大衣,手里拿著個小包,穿過市集的廣場。他身后跟著個巡警,生著棕紅色頭發(fā),端著一個羅篩,上面盛著沒收來的醋栗,裝得滿滿的。四下里一片寂靜……廣場上連人影也沒有。小鋪和酒店敞開大門,無精打采地面對著上帝創(chuàng)造的這個世界,像是一張張饑餓的嘴巴。店門附近連一個乞丐都沒有。
①凸顯出一個專橫跋扈、作威作福、欺壓百姓的警官形象;②人物成為社會環(huán)境的一部分,突出沙皇俄國警察統(tǒng)治下經濟蕭條、市場不景氣、人民生活死氣沉沉的社會;③為下文情節(jié)發(fā)展作鋪墊,暗示小說的主題;④吸引讀者眼球,使讀者產生閱讀興趣。
比如賈寶玉的出場,先有王夫人和黛玉母親的評說作鋪墊,與黛玉第一眼看到的前后形成對比,凸顯賈寶玉的性情、性格的真實一面,起到欲揚先抑的效果,更好地表現(xiàn)寶玉出場在黛玉心理、情感上的微妙變化過程。比如水生嫂的出場(《荷花淀》)以景物描寫烘托,新媳婦的出場(《百合花》)先有鋪墊。通過合觀比較,還可以增強學生關注文本的自覺意識。
3.異文巧聯(lián),在多元比較中訓練臨場性應對能力
針對多文本、不同文體文本互證等因文命題頻現(xiàn),學生往往對此陌生、答題不習慣等實際,備考時可先精選歷年高考相關真題進行比較閱讀,再作后續(xù)的遷移性訓練。
現(xiàn)成的如2014年高考上海卷《受眾的新聞素養(yǎng):能力和意愿》的閱讀命題:
根據(jù)第三段提供的解讀新聞的方法,分析下面這則新聞報道。
本報訊綜合多家媒體報道,昨天傍晚6點半左右,本市西北上空出現(xiàn)不明飛行物,從出現(xiàn)到消失,持續(xù)了兩分多鐘,本報也收到了許多目擊者發(fā)來的照片。某市民用所帶的Jason品牌最新型號手機拍攝了一組照片(見本報),色彩自然,畫面清晰,為“不明飛行物”的研究提供了素材。
《受眾的新聞素養(yǎng):能力和意愿》一文的第三段是:
新聞受眾應該提高自己的新聞辨別能力,……如何批判性地解讀新聞?受眾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考慮:1.報道有無確切的來源?來源可靠嗎?2.報道的內容完整嗎?是否包含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原因、經過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報道者提供了什么證據(jù)?這些證據(jù)是怎樣檢驗或核實的?4.這則新聞除了報道事件外,是否還有其他意圖?
臨場應對訓練時,可以先讓學生試做。學生試做時,對于容易“對號入座”的方面,還是能夠“以文解題”的,如能讀出報道內容相對完整。但從報道來源是否確切可靠的角度看,有的學生只憑自己的生活體驗或感覺來答題,而不能結合《受眾的新聞素養(yǎng):能力和意愿》第三段提供的內容進行分析。想當然地認為“綜合多家媒體報道”“收到了許多目擊者發(fā)來的照片”便是“來源可靠”的,而不能作這樣的分析:“綜合……報道”“收到了……照片”其實說明這個新聞并不是該報記者親自采訪和實地考察獲得,新聞中也并未體現(xiàn)出對這些證據(jù)的檢驗或核實,所以可靠性并不強。
值得注意的是,對這則新聞是否有其他意圖的角度不少同學沒有分析,究其原因是忽略了“某市民用所帶的Jason品牌最新型號手機拍攝了一組照片”傳遞的信息。其實,強調照片是“Jason品牌最新型號手機”拍攝,有為該手機做廣告的意圖。
多研做類似這樣的真題,學生才會回到文本讀得更細致,分析更到位。
再如2020年上海高考真題《中國古代有兒童文學嗎?》的第5題:小潔同學讀完本文,從圖書館借來《龍文鞭影》閱讀,卻產生了疑惑,按照本文作者提供的判斷標準,《龍文鞭影》真的可以歸入古代兒童文學作品嗎?請結合下面《龍文鞭影》的節(jié)選部分,向小潔談談你的看法。
名高麟閣,功顯云臺①。朱熹正學②,蘇軾奇才。
[注]①麟閣、云臺:漢代皇宮中的兩處建筑,朝廷在此畫像表彰功勛卓著的大臣如霍光、鄧禹等。②正學:合乎正道的學說。
這道題以文命題,檢測要求更高。它不是簡單地運用作者關于“古代兒童文學作品”的闡述來判斷《龍文鞭影》是否屬于“古代兒童文學作品”的范疇,而是深入一步辨析作者把它歸入“古代兒童文學作品”的說法是否合理,闡釋是否恰當,論證是否嚴密。這就要求學生進一步細讀文本,以文本為據(jù)進行思辨分析。
研做此題,第一步根據(jù)作者“為兒童創(chuàng)作的、符合兒童心理且適宜兒童接受的文學作品”這些標準來判斷《龍文鞭影》。第二步對作者把《龍文鞭影》歸屬“古代兒童文學作品”相關說法進行分析,這是問題的難點。還是要回歸文本“以文解題”——作者說:“又如始撰于明代的《龍文鞭影》,雖看似為典故大全,但對其中所含故事的講解可以作為兒童啟蒙的途徑。這類作品應歸入兒童文學的范疇。”作者強調“所含故事的講解可以作為兒童啟蒙的途徑”,但以此作為歸入兒童文學的理由,與文章最后得出的判斷標準之“符合兒童心理且適宜兒童接受”不符。
舍得花時間引導學生作如此聯(lián)讀、比勘,學生“以文解題”的能力才會穩(wěn)步切實提高。
[作者通聯(lián):程 莉,杭州市嚴州中學新安江校區(qū);
沈坤林,浙江諸暨海亮教育管理集團教育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