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魏
沉浸式寫作是一種能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教學活動。教師要構筑生態(tài)化的學習課堂,讓學生沉浸在語言學習環(huán)境中。語文課堂也是德育的重要陣地,在寫作教學中滲透德育能夠收到潤物無聲的效果。教師可以選擇一些能體現(xiàn)田園風情的作品,讓學生體會祖國的大好河山、生命之美,在寫作中傾注生命的活力。這樣就能打造沉浸式寫作課堂,提升讀寫教學效率。
一、語言熏染,根植文化自信
1.借助多媒體,了解愛國人物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提出文化自信是指學生認同中國文化,對中國文化的生命力有堅定信心。沉浸式課堂的特點之一是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給學生根植文化自信。教師可以展示多媒體課件,讓學生體會主人公的愛國情懷,表達自己的感受。
閱讀《鄧小平爺爺植樹》時,教師展示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看到天壇公園優(yōu)美的風光,猜一下當年鄧小平爺爺曾經在哪里植樹。此外,還要介紹一些鄧小平的事跡,并提問:“鄧小平爺爺當時已經83歲高齡,為何還要親自參加植樹活動?你能在文字中體會其認真態(tài)度嗎?”學生找到“精心、小心”等詞語,認為它們展現(xiàn)了鄧小平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此外“一棵綠油油的小柏樹栽好了,就像戰(zhàn)士一樣筆直地站在那里”用擬人的手法,展現(xiàn)了鄧小平參與綠化工作的成果。之后,讓學生自主寫作,寫一寫自己的感想。
結合多媒體,學生能深刻體會主人公的高尚情懷。通過寫作,他們和主人公形成了共鳴,并寫下自己對中國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增強了文化自信。
2.主題誦讀,品味詩詞音韻
在主題誦讀活動中,學生沉浸在音樂中,伴隨旋律的起伏,誦讀同主題的詩歌。這樣不僅能讓他們體會詩歌的音韻美,也能幫助其進入作品的情境中。學生感受到了自然美,更對傳統(tǒng)詩詞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教師可以讓他們寫一下對美的感悟。
在輕松歡快的音樂伴奏下,學生誦讀了《惠崇春江晚景》。教師啟發(fā)他們結合詞句,說說作者如何展現(xiàn)春日風光,詩歌的韻律有什么特點。學生發(fā)現(xiàn)“春江水暖鴨先知”一句用“鴨先知”體現(xiàn)了春天溫度的細微變化,展現(xiàn)了作者細膩的一面。此后再讓學生說說作品的韻律特點。學生發(fā)現(xiàn)“枝、知、時”等都是押韻的,整首詩歌為“二二三”結構,在誦讀時給人活潑俏皮的感覺,有助于展現(xiàn)春之和諧。誦讀后,學生還要試著寫一寫自己心中的春天,可以用兒童詩的形式,體現(xiàn)韻律美。如:“春天的小草,好像一個個小逗號,在地面上跳啊跳,跳得小朋友心癢癢的,也想在草地上歡快跑?!?/p>
誦讀活動結束,學生沉浸在美的音律中。如果此時能讓他們創(chuàng)作一首小詩,寫一寫大自然的美景,抒發(fā)對美的感悟,則能進一步提升其審美能力。
3.隨文練筆,記錄節(jié)日風俗
隨文練筆能讓學生在閱讀中積累語言,在寫作中融入創(chuàng)意。教師可以選擇一些體現(xiàn)節(jié)日風俗的作品,讓學生了解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在此基礎上,可以讓學生寫一下節(jié)日期間的鄉(xiāng)野風光,記錄參與民間節(jié)日的經過,從而提升文化自信。
《清明》《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都展現(xiàn)了節(jié)日風俗,具有田園野趣。教師可讓學生說說不同的節(jié)日有哪些風俗活動,有哪些活動展現(xiàn)了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如有學生認為:“‘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體現(xiàn)了清明時節(jié)的天氣情況,‘欲斷魂’點明了清明祭拜祖先時人們悲痛的心理?!薄啊椴遘镙巧僖蝗恕瘜懥酥仃柟?jié)的風俗。人們登高遠望,抒發(fā)情懷?!痹陔S文練筆中,學生回顧自己參與過的節(jié)日風俗活動,用簡短的語句寫下內心感受。如:“春節(jié),鞭炮和梅花一起綻放。炮仗是喜慶的花,將孩子們的歡笑聲傳播了出去;梅花是精神的花,將人們的精氣神展現(xiàn)了出來?!边@段文字將人文美和自然美結合在一起,寫出了春節(jié)的魅力。
二、整合資源,建構求知場景
1.整合助讀系統(tǒng),引導自主探究
合理整合多重教學力量,形成沉浸式學習場域,注重學習的建構,這也是沉浸式課堂的特點之一。教師要整合課內外各種助學系統(tǒng),構筑多元化的學習場域,將學生帶入讀寫的情境中。
在教學《荷花》時,教師結合“課后練習”,讓學生找出文章中生動優(yōu)美的詞句,并和同學交流。說說從什么地方體會到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畫”,談談感想。有學生提出作者將自己也想象成了荷花,成了“畫中人”,這一點很巧妙。此后再結合“小練筆”,讓學生仿照第二自然段寫荷花的文字,試著寫一寫自己喜歡的植物。再結合“口語交際”,讓學生圍繞“春游去哪兒玩”,介紹一個景點,說說有什么地方值得玩,評選出最優(yōu)美的地方。
利用課后習題、小練筆、口語交際、習作等助學系統(tǒng),能構筑讀寫結合的沉浸式寫作課堂。學生在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總結了課本中的寫作手法,并運用到實際寫作中。
2.整合經典名著,塑造人格品質
課本中收錄了不少經典名著,教師可以選擇一些體現(xiàn)田園風光,具有審美價值的作品,指導學生賞析。讓學生在感受田園美的同時挖掘主人公的人格品質,體會他們的精神世界。然后讓學生試著采用環(huán)境描寫的方法表現(xiàn)人物品質。
《草原》是老舍的經典作品,教師先讓學生找出體現(xiàn)草原美景的詞句。然后,讓學生結合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說說草原人民的精神面貌是怎樣的。最后,讓學生自主寫作,看看能否在景物描寫中烘托人物品質。如有學生寫了清純的河水,然后寫了在河邊戲水的女子幫助了一名老人,用水的清澈暗示人心的純潔,很好地塑造了人物形象,人和水相互呼應,可謂妙哉。
3.整合影視素材,培養(yǎng)思維能力
結合影視素材能拓展學生的視域,激發(fā)他們的寫作興趣,發(fā)展他們的思維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比影視素材和文本,說說感受是什么。讓他們試著自主寫作,盡量讓文字更生動形象,展現(xiàn)大千世界之美。
教學《猴王出世》時,教師讓學生對照影視劇素材,說說作者如何展現(xiàn)自然風光。學生發(fā)現(xiàn)在影視劇中呈現(xiàn)草木茂盛的狀態(tài),瀑布飛流直下,很壯觀。在展現(xiàn)水簾洞的時候,影視劇則給人神秘的感覺。在小說中,作者用文字呈現(xiàn)出自然美。如“四面更無樹木遮陰,左右有芝蘭相襯托”的描寫展現(xiàn)了自然風貌?!皹蛳轮瑳_貫于石竅之間,倒掛流出去,遮閉了橋門”的描寫,體現(xiàn)了天然石趣。此后,教師讓學生自主寫作,觀看《西游記》的影視片段,找出自己感興趣的段落,用文字加以描繪。學生不僅要寫出人物的神態(tài)動作,更要寫出自然風光。如在描寫“三打白骨精”時,可以在景物描寫上體現(xiàn)陰森恐怖的氣氛。如:“這里到處都是嶙峋的怪石、枯死的草木,似乎還有人骨混在其中。這真讓人膽戰(zhàn)心驚啊。唐僧師徒就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緩步前進,每一步都要格外小心?!?/p>
三、生成互動,產生美好情愫
1.聚焦文本,感悟文字之美
沉浸式學習的另一個特點是師生互動。在師生互動中,學生的情感和思維都沉浸在語言學習中,能更真實地創(chuàng)造美好的事物。教師可以組織討論會,讓學生聚焦文本,探討文字之美,說說如何才能用語言展現(xiàn)美麗的自然風光。
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時,教師可組織學生互動討論,找出作品中的精美詞句并仿寫。如讀到“有的像綻開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一句,教師可啟發(fā)學生思考:“讀者并沒有見過珊瑚。那么,作者要如何寫珊瑚的形貌特點,才能讓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呢?”學生認識到可以用比喻的方法,將珊瑚比喻成人們熟悉的其他事物,這樣就更形象了。然后再讓學生圍繞特定的事物互動討論,說說如何運用比喻修辭。
語文課堂要強調生生互動。陶行知指出要用集體的力量創(chuàng)造藝術的環(huán)境。在沉浸式課堂中,學生要互動交流,探討文本之美,并在寫作中合作呈現(xiàn)美。
2.深度交流,分析結構之美
注重互動的豐富性、深刻性,也是沉浸式課堂的特點之一。教師要組織學生深入交流,不僅要從文字表面入手感受美,更要深挖下去,思考如何能展現(xiàn)唯美的文本結構。這樣能讓學生在重構中掌握更多寫作知識,提升作文水平。
教學《三月桃花水》時,教師讓學生找出作品中反復出現(xiàn)的詞句,并分析本文的結構特點是什么。如有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反復用“三月桃花水”,加上比喻句,展現(xiàn)出形貌、聲音等方面的特點。文章使用了總分總的寫作手法,“三月桃花水”就是串聯(lián)全文的過渡性詞句。教師再讓學生討論這種手法的好處。學生發(fā)現(xiàn)這樣有助于從不同角度入手,寫三月桃花水的特點,讓文章結構更鮮明。教師鼓勵學生在自主創(chuàng)作中運用總分總的手法,寫唯美的自然景觀。學者皮亞杰提出要讓學生在重新發(fā)現(xiàn)和重建中獲得真理。在深度交流中,學生學會了該如何調整作品結構,呈現(xiàn)藝術美。在創(chuàng)作中遷移運用,啟迪智慧。
3.拓展時空,體驗精神之美
在互動探討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拓展時空,體會作品的精神之美。學生可以搜集作者的背景信息,了解當時的時代特點,并挖掘作品的象征意義,體會作者的人格魅力。在自主創(chuàng)作中,學生也要拓寬視野,寫明要表達的思想和內涵。
閱讀《墨梅》時,教師組織學生討論,體會作者要表現(xiàn)的中心思想。如有學生提出:“文章像一首淡雅的田園詩,表明了作者不想和世俗之人同流合污的態(tài)度。作者以墨梅自喻,表現(xiàn)了自己的純真和清高?!比缓笞寣W生自主寫作,選一種植物寫作,給其賦予人的某種精神。如有學生寫了自己參與農耕的經歷,在菜園中,蘿卜、土豆是最不起眼的,但它們卻將精華存儲在泥土里。他認為這象征著“含蓄內斂”的精神美。不同的學生對事物的理解是不同的。如對于“向日葵”,有學生認為:“向日葵昂起頭顱,永遠向著太陽,有一顆追求光明的心?!钡且灿袑W生認為:“向日葵過于驕傲,總是昂著頭,并且愛顯擺,想讓所有人看到自己結出的瓜子?!苯處熆梢宰尦植煌^點的學生進行辯論,讓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拓展寫作思路,找到更多寫作角度。
德育是當前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小學寫作教學中滲透德育是絕佳的教學策略?!墩Z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苯處熞龑W生整合各種信息,讓他們全方位地了解作者的內心世界,體會文章中蘊含的精神力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沉浸式學習著眼于學生語言素養(yǎng)和情感意志的提升,通過高質量的語言,熏染智慧,浸潤心靈,怡情益智,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模式。教師要加以推廣和運用,在教學時,要喚醒學生對自然美、生命美的感受,讓他們沉浸在優(yōu)美的文字中,進行沉浸式寫作,提升綜合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