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想杰
摘 要 “意境”是古詩詞詩作者思想、情感的隱晦表達。以優(yōu)化初中語文古詩詞意境教學為目標,結合人教版初中語文教學案例,從詩眼、意象、描述、常識四個維度出發(fā),就詩詞意境的內涵與特征探究品讀詩詞意境的幾種教學方法。
關鍵詞 古詩詞 意境教學 品讀維度
古詩詞作者以精當的語言將當下之“意”融于“境”中,閱讀者則通過讀“境”來品“意”,感受“境”的難以言傳之妙,體驗作者融入“境”中之“意”的豐厚濃烈??梢哉f,品讀意境是學生深度學習古詩詞,落實課堂教學目標的有效路徑。
一、詩眼悟境,深化詩詞內涵解讀
范成大云:“道眼已盡詩眼在。”蘇軾曰:“詩眼巧增損?!薄霸娧邸奔垂旁娫~中最具表現力、最能揭示詩詞主旨、體現作者情感意志的詞語或句子。在古詩詞意境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詩眼來“悟境”,通過深度品讀詩眼把握詩詞意境主脈,解讀詩詞的深層次內涵。首先,教師可以請學生提煉關鍵詞句,找出“詩眼”,引領學生尋找詩詞中最能充分表達詩人主觀情感意志的詞句,精準定位統(tǒng)攝全篇的詩詞關鍵詞句。學生能在說明詩眼定位思路的同時深化意境感知,提升對詩詞意境的把控力;而后,教師可以請學生立足全篇品讀“詩眼”深意,不孤立看待“詩眼”,進而聯系上下文感知詩詞意境。最后,教師可以結合詩眼的價值功能解析意境,體會有無詩眼對于詩詞意境的迥同,進而提煉詩詞意境內涵。
例如,《望岳》是作者登臨泰山之頂,有感而發(fā)的經典詩作。全篇不提“望”字而句句不離所望視域,將遠望、近望、凝望串聯在一起,展現出凌駕山巒、超然物外的玄妙意蘊。本詩的詩眼是最后一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在以詩眼為主脈的意境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請學生自主閱讀詩作,尋找詩眼并說明定位原因。學生能自主提煉“一覽眾山小”一句,結合該句隱含的哲學思想和作者觀點說明定位原因,初步體會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深刻的思想意蘊。而后,教師請學生聯系上下文解析詩眼,借此體會意境內涵。學生能從標題的“望”字出發(fā),勾勒出作者登頂而望的第三視角和第一視角,感知作者眼中開闊的天地場景,進而理解作者“一覽眾山小”的客觀視角和激蕩心情。最后,教師結合詩眼增添情趣、增強形象感、精確表達詩人思想等作用展開意境解析。學生能立足整體把握作者視野之“高”、心境之“開闊”,感受詩詞游目騁懷,曠達灑脫的胸襟。以詩眼作意境品讀的切入點,能搭建環(huán)環(huán)相扣、由淺至深的課堂探究思路,使學生獲得意境探究方法和詩作意境內涵的雙重學習收獲。以詩眼悟境有助于學生提升詩詞意境解讀能力,強化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
二、意象入境,搭建詩詞品讀支架
詩詞中的“意象”可以通俗理解為:構成意境的一個或多個事物,而這一事物往往蘊含著作者的主觀意志色彩。簡而言之,意象是意境的一部分,是構成意境的最小單位。諸多意象的組合構成了完整的詩詞意境。教師可以將詩詞中的意象作為情境教學的切入點,借助多個意象提煉意境內涵,為學生搭建品讀詩詞意境的支架。首先,教師可以引領學生挖掘詩詞中的典型意象,結合個人經驗淺談對該意象的認知,挖掘意象代表的情感色彩,初步感知詩詞意境要素。而后,教師可以立足中國古典文學展開意象解讀,向學生滲透該意象在古典文學中的代表意蘊,與學生協(xié)同探究作者在詩作中運用此意象的用意,以此體會作者情感思想。最后,教師可以著意鍛煉學生結合意象提煉意境內涵的能力,請學生自主組織語言,獨立完成意境、意象的內涵解讀,錘煉意境解析能力。循序漸進的意象解析教學能使學生由表及里、識微知著地認識古詩詞意境,積累古詩詞中常用的意象常識。
以八年級上冊《渡荊門送別》一詩為例。這是李白的送別詩,詩中蘊含豐富的意象,包括平野、大荒、月、云、海樓、故鄉(xiāng)、行舟等。在本詩意境教學中,教師可以將豐富意象作為學生探究詩詞意境的工具,引導學生意境思考。教師首先與學生一起提煉文中意象,請學生結合書下注釋和個人經驗描述意象的風貌,自主探究意象蘊含的情境感受。以“海樓”一詞為例,學生結合注釋6可知:海樓指代“海市蜃樓”。海市蜃樓是基于現實的折射,其內容具有不確定性,變化豐富,不可預測。詩中用海樓形容“云”的樣貌,具有兩重蘊意:一為描述云上生海市蜃樓的奇景,為詩詞披上一層神秘瑰麗的浪漫主義色彩,使意境具有浪漫要素;二是借助海市蜃樓來比喻云的變化多端,展現江上云霞騰挪迤邐的綺麗景象,書寫風景之美,為詩詞的意境作開闊大氣的補充。而后,教師可以結合古典文學中的同類意象運用,激發(fā)學生對意象、意境思考,幫助學生正確深入把握意象的內涵。如“月下飛天境”一句,描繪月映大江、水天相接的景象。“月”“水”“境”的意象組合與“海上生明月”“海上明月共潮生”“月涌大江流”等詩詞存在異曲同工之妙。諸多詩詞均展現出水月相依、寥廓靜謐的意境。本詩意境在多首詩詞名句的對比分析過程中得以凸顯。
三、描述造境,串聯詩詞動態(tài)想象
描述造境可以理解為:通過拓展詩詞畫面描述的方式串聯學生對于詩詞內容的動態(tài)想象,豐富學生聯想細節(jié)。學生能結合對詩詞意蘊的解讀豐富想象,在想象情景中提煉意境內涵,獲得深層次意境感知。教師可以通過翻譯拓展的方式創(chuàng)造想象情境,幫助學生初步打開意境感知思路,以詩境尋意境;教師可以通過擴寫的方式整理學生造境思維,發(fā)展學生意境解讀能力;教師可以借助詞匯分析的方式提煉詩詞中的補充信息,豐富對詩作的時空、發(fā)展概念,建立立體意境感知。
例如,在八年級下冊《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詩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借助畫面描述任務發(fā)展學生意境感知力,激發(fā)學生對意境的思考、揣摩。首先,教師可以請學生組成小組,自主閱讀、翻譯詩歌內容,提煉詩歌描述要素和重點情節(jié),學生能從敘事情節(jié)發(fā)展中感知到詩歌詞的悲苦色彩。而后,教師可以請學生結合幾個情節(jié)畫面展開細化描述,豐富故事細節(jié)。如:“俄頃風定云墨色”一句,學生能自然感受到風聲停歇后的靜謐,在靜謐的氛圍中看墨色的行云,墨色的云遮蔽天日,使秋日的天空看起來也像在晚上一般黑暗,更添生存危機感。教師可以啟發(fā)學生從畫面中提煉有效信息,對作者的處境加以分析。學生能從“布衾多年冷似鐵”一句中提煉“布衾”“多年”,加以分析可知:杜甫是做過官,有過富余時光的。如今蓋著布制作的被子還沒有丟棄,說明買的時候經濟狀況已經不好,且是用了多年的被子,極有可能近年來的生活條件是每況愈下的。細微描寫中折射出詩人潦倒愁苦的艱難處境。從細微處還原情節(jié)畫面,能喚醒學生想象空間,深化學生意境感知。
綜上所述,古詩詞意境蘊含在詩詞的詩眼、意境、情節(jié)中。教師在開展意境教學時,可以以三個詩詞要素為抓手,引導學生由點及面,抓住詩詞線索思考意境問題,借實境探虛情,借同類詩境探意情,在宏觀內涵與微觀意象的協(xié)同解讀中深刻解讀詩詞意境的本質。意境教學離不開過程的引領、方法的滲透和思路的點撥。教師需注意閱讀支架的搭建和動態(tài)想象的啟迪,借此牽引學生鑒賞思維,豐富學生意境解讀體悟。
[作者通聯:甘肅天水市麥積區(qū)溫家集
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