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禎
毫不夸張地說,這屆年輕人最樸素的舌尖上的童年回憶正在消失。糖炒板栗、棉花糖、烤紅薯、熱奶寶、雞蛋仔等一系列曾經在放學路上常見的快樂,好像已經被逐漸藏進城市的犄角旮旯里。
取而代之的是外賣軟件上花里胡哨的加料版童年回憶,以及社交軟件上精美如模型的“拍圖道具”。不管消費者作何感想,一張張濾鏡疊滿的圖片終究逐漸取代了記憶里香甜可口的味道?;钤诜N草帖里的街頭小吃料越加越多、價格越來越貴,卻失去了作為平價食物原本讓人留戀的樸素滋味。
被“包裝”過度的小吃
烤紅薯和棉花糖是人們熟悉喜愛的街邊小吃。但曾經在放學路上聞香而至,很難忍住不買的暖胃又暖手的烤紅薯,如今已大變模樣。它們被剖成兩半,安安穩(wěn)穩(wěn)地躺在了商家準備的花哨紙盒里,旁邊附贈的叉子還順帶剝奪了邊啃邊剝的樂趣。
如果只是換個包裝還不足以令人郁悶至此,往剖開的紅薯中塞入各種調料就實在是“是可忍,薯不可忍”了。麻薯、珍珠、芝士、肉松等一系列配料爭先恐后地疊在紅薯上,不是口味加倍,而是甜膩加倍。
和初步“增肥”的烤紅薯相比,過去白白凈凈的棉花糖現在也已經進階到了與“IP聯(lián)名”的3.0版本。不滿足于花形、心形的商家全力打造出了獨角獸、外星三眼仔等奇形怪狀的棉花糖。
而哪怕你不是游走于各個社交平臺的沖浪達人,也一定知道這個秋冬大火的熱奶寶、草莓塔。在它們面前,“第一杯奶茶”“第一個柚子”統(tǒng)統(tǒng)都要靠邊。
作為河南的街邊小吃,熱奶寶似乎還有過一個接地氣的別稱——“熱冰淇淋”。在一不小心躋身網紅小吃行列后,年輕人們都自動選用了“熱奶寶”這個聽起來比較軟糯的名字。它像是網紅小吃界的“天降紫微星”,從某座城市的街邊一炮而紅,然后迅速傳遍大江南北。
通過一些網友在社交媒體上的發(fā)言,能夠勉強還原它曾經的“落魄”——血糯米、甜筒、植物奶油雜糅在一起,1元一個,配料雖略顯簡單,但勝在口感飽滿、價格便宜。和現在被裝飾得花里胡哨的熱奶寶一比,簡直判若兩“寶”。
走紅后的熱奶寶,發(fā)展出了肉松、奧利奧、焦糖餅干、白玉豆乳等多重口味。除此之外,不少商家還緊跟節(jié)日潮流,順勢推出了萬圣節(jié)、圣誕節(jié)等節(jié)日限定皮膚。在配料、外觀和節(jié)日氛圍的多重加持下,熱奶寶的價格自然也水漲船高,8元一支已經成了“入手不虧”的抄底價。
年輕人的街頭美食,卷瘋了?
如果說對烤紅薯、棉花糖、熱奶寶的“包裝”還表現在膚淺的外在,那么糖炒板栗通過產地來提升身價的操作稱得上是真“內”卷。此前一家上海零食店鋪的價格表被頂上了社交平臺首頁,人們驚訝地發(fā)現最常見的街邊小吃板栗開始“咖啡化”了—板栗也出現了“產地鄙視鏈”。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48.6元一份的板栗更像是高高在上的奢侈品??Х然陌謇醣簧碳覐娦匈x予了區(qū)分消費者的功能時,就已經與街邊小吃存在的意義背道而馳了。
如今,板栗、紅薯、糯米甜筒這些樸素的地攤美食在社交網絡發(fā)達的當下,似乎已經不僅僅是一種食物,而是被年輕人賦予了更多使命,包括且不限于自拍道具、社交主頁的填充內容乃至檢驗愛情忠誠度的道具等。以前只需要考慮能否以低廉的價格滿足口腹之欲的東西,現在甚至還要考慮和自己的穿搭配不配。
咖啡、奶茶、冰淇淋帶頭“卷”在前面,用洗衣液瓶子盛放的奧利奧奶茶、被裝在砂鍋里的生姜咖啡……奇奇怪怪的創(chuàng)意層出不窮。
當這股“精致卷”的風氣順著互聯(lián)網蔓延,商家總有新的想法來裝點商品,讓它依靠外表先聲奪人,比如最近大有取代熱奶寶“頂流”地位的草莓塔。這種本質由“糖葫蘆+奶油蛋糕”構成的社交新寵,盡管看起來搖搖欲墜、無從下口,且價格是糖葫蘆和奶油蛋糕總和的好幾倍,但仍然無法澆滅年輕人對它的熱情。甚至還有網友稱它為愛情的“試金石”——從小聽到大的“你到底愛不愛我”,在這個冬天敗給了新晉頂流“你愿不愿意花88元為我買一個街邊的草莓塔”。
當街邊小吃在社交媒體中游走一圈再回到現實后,注定“身價倍增”,社交價值、情緒價值等附加值早已被精明的商家算進了商品價格中。在年輕消費者群體里,新式小吃消費產生的“精致卷”讓不少原本樸實無華的食物被迫躍層。令人遺憾的是,互聯(lián)網的潮流來了又去,人們手中的食物卻似乎一直在做加法,無論是配料、包裝,還是價格。
有些東西不需要“網紅”
過去的街頭美食主要為街上往來的行人服務,無論高低貴賤、貧富差距,只要你想,就能隨手從路邊小攤上帶走一份暖乎乎、熱烘烘的物美價廉的食物。印象中,醫(yī)院和學校外的烤紅薯、炒板栗攤位特別常見,徹夜不眠看護病人的家屬、等待接晚自習孩子回家的家長、結束自習后要獨自走回家的學生……都能花上幾塊錢,從這些小攤上得到一份溫暖的慰藉。
從前,我們不會專門為自己在街頭隨隨便便能買到的小吃拍照,更不會為了它們絞盡腦汁地精心挑選濾鏡、編輯文案。但如今,拍照上鏡、凸顯個性、引入注目……這些在消費前后產生的和街頭美食看似毫不相關的需求正在一點點侵蝕著街頭小吃味美價廉的單純標準。但很多人卻忘了,熱奶寶之所以能夠迅速傳遍大江南北,主要還是因為它材料簡單、制作方便,甜筒、糯米和奶油的三重搭配既便于攜帶又能給人飽腹感。
對于很多年輕人來說,追逐潮流已經在不自覺間形成了習慣。人們常常會用“熱點”“火”“流行”去評價某些事物,在形容一些東西前最先想到的詞就是“網紅”。仿佛只有不斷挖掘新信息的人才能從社交圈中脫穎而出,名為“獵奇”的探照燈不放過生活的任何縫隙。
所以,也就能夠理解為什么街頭美食要被迫加入不必要的“精致卷”中。但大可不必如此,那些樸素的美食帶給我們的情緒價值,也不曾因為它們不夠上鏡而缺少半分。反而是愈加浮夸的風氣在年輕人生活與消費的方方面面筑起了搖搖欲墜的高塔。
被潮流“綁架”的街頭美食也是如此,一時間憑空出現又快速消失??吹侥切┍桓脑斓酶善姘俟智覂r格不斷攀升的“網紅”街頭美食,不免讓人擔憂—一當它們失去了根植于市井的本質,淪為不斷更迭的潮流符號之后,街頭小吃是否還能成為下一代的童年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