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長艷
2023年首個交易周,市場迎來“開門紅”,A股、港股和中概股都走出持續(xù)上攻的走勢。港股的恒生指數更是重新站上20000點重要關口。以騰訊控股、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一眾互聯網龍頭表現活躍,賺錢效應更加明顯。
在2020年至2022年,受基本面影響和流動性沖擊,港股持續(xù)回調,出現三年連跌。這在港股過去60年的歷史中,都極為罕見。
2023年伊始,影響港股市場的三個因素:經濟周期的下行、疫情的防控政策,以及海外流動性,都出現了轉變。整體來看,港股否極泰來的力量勢不可擋。
即便從2022年10月份開始,市場已出現了兩個月的反彈,但恒生指數的PB仍處于最低的10%分位數;PE也處于最低的1/4分位數水平,整個市場依然低估。
在恒指中,曾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互聯網龍頭,如騰訊控股、阿里巴巴、美團點評等公司,“落難”時估值被打壓得極低。
這些企業(yè)也在“寒冬中”積極瘦身,大幅削減資本支出。不過,這些公司仍是當下中國經濟體里最具活力、最具創(chuàng)造力的力量,依然是最能夠代表中國消費需求和消費增長的力量。
這些公司當下的價格、估值,不只是相對于歷史是便宜的;相對于全球的互聯網公司以及自身未來的增長預期、成長性,估值也是便宜的。
如今,針對這些公司的政策從強監(jiān)管變成扶持,比如PCAOB審計危機已經解除。再加上整個港股大環(huán)境的否極泰來,這些互聯網龍頭已是東風吹起、開始迎春。
當下布局,依然能夠分享到這些公司持續(xù)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