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藝文
隨著藝術文化事業(yè)的進步,現代藝術獲得快速發(fā)展,全民審美素養(yǎng)和審美水平不斷提升,戲曲、聲樂表演重新受到了大眾的關注,二者的藝術主題較為相似,內在審美價值觀基本相同。傳統(tǒng)戲曲中蘊含著我國民族藝術文化的精髓,如生、旦、凈、末、丑等角色與行當的視覺形象與藝術功能、情感色彩豐富的唱腔等。戲曲藝術表現形態(tài)有著強烈的舞臺影響力,可強化藝術表現力與視覺、聽覺效果,將多種古典文化融合在一起,體現出民族文化的跨地域、跨時代共性,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與重視。民族聲樂在吸收、借鑒西方音樂藝術要素與文化精神的同時,主動融入傳統(tǒng)戲曲元素,其在演唱方式、舞臺表演內容等方面具備現代性、新穎性,能夠給觀眾帶來全新的視聽體驗。
戲曲藝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音樂、語言和動作表現形式。其中,音樂是戲曲藝術的核心,它包括唱腔、樂器伴奏和打擊樂等;語言是戲曲藝術的表現手段,包括唱詞、說白和念白等;動作是戲曲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包括身段、手勢和步法等。戲曲藝術的特點是綜合性、表現性和藝術性較強,它不僅要求演員具備良好的音樂、語言和動作表現能力,還要求演員具備豐富的文化素養(yǎng)和藝術修養(yǎng)。
戲曲藝術在我國整體藝術文化發(fā)展過程中,始終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于戲曲這一古老的傳統(tǒng)藝術形式而言,其自身也在時代的發(fā)展下不斷轉變,由簡單到復雜,由初級到高級,形成了一定的變化規(guī)律。戲曲藝術最開始的表現形式是原始歌舞,而到了西漢時期,民間出現了具有表演特征的“角抵百戲”,及至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出現各種歌舞與表演相融合的歌舞戲,這種藝術形式能提升表演過程的感染力。我國的傳統(tǒng)戲曲包括宋元階段出現的南戲、元明階段的雜劇,近代的國粹京劇以及各地方不同地區(qū)的戲曲,都可以統(tǒng)稱為傳統(tǒng)的戲劇文化。早在12 世紀初期,我國的戲曲藝術就已經逐漸形成獨特的藝術形態(tài),并且不斷發(fā)展,歷經了800 多年的時間,最終形成其自身獨特的藝術表現方式?,F階段,戲曲藝術已經逐步發(fā)展完善,擁有300 多種不同的戲曲種類以及劇目種類,令戲曲這一藝術形式能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與強大的感染力。
我國的民族聲樂是在融合了其他藝術形式的優(yōu)勢與特點的基礎上,逐步構建了屬于自身完備的藝術表演形式與風格,其中既包含了說唱、民歌、戲曲等多種藝術形式的精華內容,也吸收了西方美聲唱法中的歌唱理論,使民族聲樂具有更加豐富的內涵。[1]民族聲樂表演具有顯著的民族性與科學性特征,不但運用了西方的聲樂理論,也將我國傳統(tǒng)的戲曲元素融入其中,從而構成了一種與傳統(tǒng)不同,但又傳承了傳統(tǒng)文化理念的獨特歌唱形式,在不同的發(fā)展階段也具有不同的藝術特征,但就總體而言,都能表現出民族聲樂自身獨特的藝術審美特征以及藝術價值。
戲曲唱腔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聲樂表演則是一種以歌唱為主要形式的藝術表演形式。將戲曲唱腔融入聲樂表演中,不僅可以讓聲樂表演更具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色,也能讓聲樂表演更加豐富多彩,特別是對表達情感的作用尤為顯著。
戲曲唱腔可以讓聲樂表演更加具有音樂魅力。戲曲唱腔中的音樂元素和唱腔技巧可以和聲樂表演結合,產生新的表現形式和藝術效果,增加表演的多樣性和藝術魅力,讓觀眾更容易被表演所吸引。
戲曲表演可以使聲樂表演更加具有情感表達的深度。戲曲表演注重角色情感的刻畫,而聲樂表演通過歌唱、語音等手段表達情感。將兩者融合在一起,能夠使聲樂表演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表現力,使觀眾更能夠深入地理解角色的情感,從而更容易被表演所打動。[2]此外,戲曲表演也能夠讓聲樂表演更加具有文化底蘊。戲曲表演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精神內涵。將戲曲表演融入聲樂表演中,可以使聲樂表演更具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色,增強表演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
聲樂表演過程中,通過借鑒戲曲元素中的演員形態(tài),能讓舞臺表演中演員所闡述的情感及思想更加明確,并且表演環(huán)節(jié)中還需要演員運用自身的形態(tài),展示出表演的內容?!靶巍闭f的是表演者自身的肢體動作以及諸多行為活動,只有確?!吧瘛焙汀靶巍蓖昝廊诤?,才能使表演目標得以實現,提升整體表演的效果。通過對于傳統(tǒng)戲曲里的引、定、開、合等相關技能元素的運用,能讓聲樂表演的演員們使用的肢體動作更加協(xié)調與自然。
戲曲唱腔具有獨特的音樂特色和表現形式。將唱腔技巧應用到聲樂表演中,不僅可以增加表演的音樂表現力,還能夠使表演更具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色和魅力。
1.音調處理
唱腔中的音調處理是戲曲表演的重要技巧之一,它能夠使表演更具有音樂感染力和情感表達能力。在聲樂表演中,可以運用唱腔中的音調處理技巧,增加表演的音樂性和表現力。例如,在演唱《陽關三疊》時,可以運用唱腔中的“壓”“慢”“滑”等音調處理技巧,使唱腔更具有藝術感染力和舞臺表現力。[3]
2.節(jié)奏控制
唱腔中的節(jié)奏控制也是戲曲表演的重要技巧之一,它能夠使表演更加具有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例如,在演唱《將軍令》時,可以運用唱腔中的“押、頓、連、快”等節(jié)奏控制技巧,使唱腔更具有節(jié)奏和韻律的美感。
3.音量調節(jié)
在聲樂表演中,可以運用唱腔中的音量調節(jié)技巧,增強表演的音樂性和表現力。例如,在演唱《長相思》時,可以運用唱腔中的“高、低、強、弱”等音量調節(jié)技巧,使唱腔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現力。
4.聲音變化
唱腔中的聲音變化是戲曲表演的重要技巧之一,在聲樂表演時,可以運用唱腔中的聲音變化技巧,增加音樂的表現力和情感表達能力。例如,在演唱《卜算子》時,可以運用唱腔中的“斷、連、顫、滑”等聲音變化技巧,使唱腔更婉轉,從而更易引起聽眾的情感共鳴。
總之,將唱腔技巧運用到聲樂表演中,可以增加表演的音樂表現力、情感表達能力和藝術魅力,使表演更加具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藝術特色。唱腔技巧的運用需要有創(chuàng)新意識并且靈活運用,從而使聲樂表演更加自然、流暢、具有吸引力,并提高表演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
傳統(tǒng)戲曲作品中,板腔體結構較為常見,此類腔體結構具備較強的對稱性、均衡性,以連續(xù)不斷的對稱語句作為段落的基本單位與核心組成部分,基于音韻變體原則,可演化出多種類型的段落結構與語句搭配方式,通過板式結構的跳躍與復合搭配,構建富有張力與層次感的完整框架結構,可間接修飾變化多端的劇情與立體的人物形象,呈現出富有魅力的藝術表現形式。板腔體可分為快板、慢板等多種類型,其整體行進速度、結構完整性有較大差異,可分別運用于題材、內容差異較大的作品之中,讓戲曲作品更具韻律與審美價值。如《井岡山》《小二黑結婚》等聲樂作品中,創(chuàng)作者便合理運用了腔體變換手法,連接了不同段落。不同階段的戲曲內容,可為聲樂作品的藝術效果增添更多神韻,讓人物形象變得立體、完整,營造出夢幻的藝術氣氛。比如在情節(jié)沖突激烈的部分,會通過快板來營造緊張刺激的氛圍,通過對板式節(jié)奏快慢的掌握,以間接方式逐步引導觀眾情緒的變化,將此類藝術表演方法運用于聲樂藝術表演中,能有效掌控舞臺節(jié)奏,重點強化聲樂藝術表現的感染力和張力。
戲曲表演中,角色情感的刻畫和表達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關系到表演的情感層次和藝術效果。將角色情感的刻畫和表達運用到聲樂表演中,可以讓表演更加具有情感表達的深度。在進行角色情感刻畫之前,首先需要對文本進行深入理解和分析。只有真正理解了角色的情感、性格、行為等特點,才能更加準確地進行情感表達。例如,在演唱《水調歌頭》時,表演者首先需要對歌詞進行深入理解和分析,掌握其情感內涵,才能更好地表現出詞曲中所蘊含的情感。通過歌唱、語音等手段表達角色情感,能夠使演員更具有舞臺表演的真實感。例如,在表演《白蛇傳》中的白娘子時,可以通過歌唱的技巧和語音的表現,表達出角色內心的深情和悲傷。身體語言也是情感表達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運用身體語言表現角色情感,可以增強演員的角色表現力和感染力。[4]例如,在演繹《牡丹亭》中柳永這一角色時,表演者可以通過身體語言的運用傳達出角色內心的情感起伏,從而增強表演的藝術效果。此外,表演中的情感體驗也是非常重要的,表演者首先需要體會角色的人物形象,才能更好地表現出角色的情感和內心世界,將角色情感的刻畫和表達運用到聲樂表演中,才能切實增強表演的情感表達能力和藝術價值。
借鑒戲曲中的“神”,指的是依靠表演者的表情進行體現,也可以說是通過表演者的眼睛傳達各種情感信息,即所謂“一身的戲在臉,一臉的戲在眼”。根據表演的內容,表演者的面部表情和眼神都要隨之變化。在進行民族聲樂表演時,表演者更應該發(fā)揮出“神形兼?zhèn)洹钡奈枧_演出技能,在日常練習時多加留意表情神態(tài)的訓練,將在戲曲中學到的對于表情的刻畫和演繹,通過動作、表情傳達給觀眾。在表演時,更應該注重通過表情和眼神的表達讓劇目更加傳神。
戲曲中的“形”,通常是指演員在表演中所表現出的形態(tài),即戲曲中經常說的“身段”,戲曲講究的是唱、念、做、打,每一個階段都有自己的表達形式和方法,戲曲表演時看重的是手、眼、身、法、步,講究的是身段表演上的“韻律”感,這個“韻律”蘊含在動作的神里形間,即神的韻味、形的規(guī)律。在戲曲表演時,注重在舞臺上的形態(tài)歌唱的結合,“神無形則不顯,形無神則僵死”,這里所說的“神”主要包括劇目所體現的思想和情感要通過表演者的動作、表情予以體現,“形”則是指表演者的身體動作活動,只有實現“神”“形”的完美結合才能真正實現表演的目的,達到藝術的效果,也才能更好地展現聲樂作品的藝術魅力。
我國本土化戲曲的傳承歷史較長,不同流派戲曲作品中涉及豐富的藝術創(chuàng)作素材,主要涉及古代和近代社會的愛情、政治、戰(zhàn)爭等多個領域的主題,部分藝術題材富有想象力與影響力,包含多個大眾喜聞樂見的獨特藝術人物,如戲曲《梁山伯與祝英臺》中的男女主人公、《白蛇傳》里的白娘子與許仙等,此類虛擬藝術人物的形象較為立體、生動,且?guī)в卸嗵幐挥泄?jié)奏感與韻律感的臺詞與念白,能夠勾起觀眾的回憶。這類特殊藝術題材通過文化表演活動代代傳承,傳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與個人幸福的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為現代民族聲樂藝術的發(fā)展提供了寶貴素材與可用藝術創(chuàng)作主題。新時代的民族聲樂創(chuàng)作者可借鑒、吸收古典戲曲的題材與人物塑造模式,從全新的角度入手解讀經典藝術主題和人物,將古典戲曲作品改編為包含西方式唱腔與舞臺表演動作的新作品,使之體現傳統(tǒng)戲曲藝術的神韻,重點模仿傳統(tǒng)戲曲藝術中的審美理念。情感表達方式、精神要素,使得傳統(tǒng)戲曲文化在全新的領域獲得廣泛傳播,讓民族聲樂作品具備古典文化氣質與審美價值觀,主題貼近廣大人民群眾的真實生活,降低新形態(tài)聲樂藝術的理解難度,促使其獲得快速發(fā)展。
聲樂表演是將歌唱作為途徑的表演形式,主要用表演人員的歌唱技巧以及藝術成果來檢驗整體表演效果。近年來,聲樂也在不斷吸收其他藝術形式的優(yōu)勢,形成了獨特的藝術表演形式與風格。我國傳統(tǒng)戲曲文化經過長久的發(fā)展演變,逐漸擁有了豐厚的藝術內涵,通過與戲曲文化的融合,能夠促使聲樂表演的未來發(fā)展走向全新的道路,并提升整體聲樂表演藝術的豐富程度,二者之間形成優(yōu)勢互補,從而使聲樂藝術表演更加科學化、可持續(xù)化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