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的習作,語言問題最為突出,如何讓學生寫出生動的語句,一直是老師辛苦努力的方向。筆者在教學中從思維上入手,通過裂變、概述、情境和語句的方式,讓學生語言能力不斷晉階提升,逐漸向詩意和神韻靠近。
關鍵詞:創(chuàng)意寫作 裂變晉階 情境 詩意
景美,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婁葑學校教師。
詩意和神韻是我們寫作追求的至高境界,但對中學生而言幾乎是無法企及的。但語言問題,根源在思維。興起于西方的“創(chuàng)意寫作”認為“寫作人人可為”[1],主張寫作教學從思維上著手,注重思維習慣的培養(yǎng)。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的語言比較簡單直接,不夠細膩。借鑒“創(chuàng)意寫作”的理念。筆者從思維習慣上進行了教學實踐和思考。之所以簡單直接,不夠細膩,是因為學生用語言來表達自己所見所感的時候囫圇一體,缺少層次性、全面性。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通過“裂變晉階”的方式,幫助學生提升言語表達層次性、全面性的思維習慣,從而全面提升學生語言能力。
所謂裂變原指較大的原子核分裂成兩個或者多個較小的原子核,在此過程中釋放能量。借用到記敘文寫作中來,所謂裂變晉階,指把敘事、情景、語句等分裂成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部分,從而使文章敘事更詳盡,情景展現(xiàn)更細膩,語言更有詩意,進而使文章質量晉升一個臺階。
一、概述裂變,錘煉過程化思維
從敘事節(jié)奏角度來看,敘事有省略、概要、場景、延緩、停頓等多種敘事方式。但語言能力薄弱的同學往往都是概要式敘事,把原本應該更詳盡的敘事囫圇一塊,簡要敘事,草草結束,文章自然缺乏感染力。
1.敘事裂變角度
中學生的敘事能力都比較弱,尤其是初一的學生,寫600字的作文,都是概要敘述為主,很少有場景、延緩和停頓,這樣的敘事自然是干癟無味的。而且絕大多數的同學,也根本沒有追求敘事藝術的意識。他們的作文就是寫一件事,最后貼個主題標簽。針對此種情況,先要讓學生有尋找裂變點的意識。但無論怎樣,一定要同學生明確,之所以需要裂變,是為了使文章主題更加凸顯,而不僅僅是在結尾處貼標簽了事。從形式上看,一篇記敘文中后部分的敘事,應該要有高潮部分到來,這也是通常所說的豬肚。如果敘事能力較弱的同學,這部分內容也是一帶而過。教學的時候,可以強制學生在文章中后段的文字一定要有裂變意識。這種硬性要求,對培養(yǎng)學生習作習慣是非常有示范意義的。從人物形象刻畫和情感抒發(fā)角度來看,裂變意識也是非常重要的。記敘文敘事繞不開人物,所以需要突出核心人物情感和形象的敘事一定不能草草了事,應當盡量把省略敘事和概述裂變成多個部分,從而更詳盡表現(xiàn)人物的情感或者是人物形象。有部分學生的文章敘事會有轉折和波瀾。這類故事是比較不錯的選材,但相當一部分同學卻寫得寡淡無味。有部分原因是在轉折之處過于簡潔輕快。如,有同學作文中寫道,自己上語文課時偷偷地在書上畫插圖,后來被語文老師發(fā)現(xiàn)了,自己很害怕。但老師只是比較和藹地勸誡了他,老師卻通過插圖看到學生對課文理解很深刻,表揚了他見解深刻。勸誡和表揚的部分應該需要更為詳盡的敘事,但學生卻用了概述的敘事方式。此處如果用裂變思維,把表揚裂變成幾個部分來敘事,則文章會生動很多。
2.裂變操作策略
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具體實踐。一是以動作為裂變核心。學生記敘文,以寫人敘事為主。寫人敘事類的文章,在需要裂變的地方,往往都以人物作為故事發(fā)展的核心。想讓此類文章出彩,最好的入手角度是動作,也就是以動作為核心來推動故事的發(fā)展。如《社戲》中寫有船之后,幾個小伙伴開船的經典語段,孩子們“望”到船,跳下船,拔篙,母親囑咐;孩子們再用點、磕、退、上前、駕、說、嚷、飛等一連串的動作,非常生動地把開船的過程展現(xiàn)出來。如果學生寫作,正常也就是大家非常開心地一起劃船去看戲了。按照裂變思維,劃船是本段文字的核心。裂變?yōu)殚_船前,開船時,開船后三個部分進行敘述。開船前再裂變?yōu)橥?、跳下船、拔船篙、坐在船艙中,開船時再分成許多個動作部分,開船之后再裂變成多個部分。這樣的兩極裂變之后文章自然變得生動豐富。筆者在課堂中以此為范例,選擇學生習作中的片段:“我和小伙伴們在故鄉(xiāng)的大樹下一起玩耍嬉戲”讓學生一起探討如何進行裂變。學生一起給出了很多種裂變方法。如,有一組學生把此處敘述裂變成為來到樹下,爬樹,摘樹葉,折樹枝和頂著樹葉玩耍幾個部分。來到樹下裂變?yōu)榕?、等、嚷、喊等動作;爬樹摘樹葉裂變成彎腰、抱樹、靠樹、伸手、摘葉、扔樹葉、折樹枝等動作;頂著樹葉玩耍再裂變成為排隊,站直,放樹葉,拎樹枝,揮動樹枝,擋對方樹枝,扭動身子,保持平衡,樹葉掉落等等。此處裂變,注重小組合作,思維碰撞,用集體的智慧相互碰撞出精彩的火花,訓練的同時激活思維。
以動作為裂變核心,能夠很好地推動故事的發(fā)展,讓故事豐富精彩,但僅有這些文章會顯得缺少情味,有些呆板。如果能夠再注重人物神情的呈現(xiàn),則文章會更有神韻。如魯迅《社戲》中的那段開船的文字,動作裂變之后,或多或少都會有人物的神情姿態(tài)的描摹和呈現(xiàn)。如母親的囑托“小心”和“大家有說有笑”。兩處文字的插入,讓動作之外多了一些人的情味,不那么呆板。所以在動作裂變之后,要求學生在原有裂變基礎上再加一兩處神情姿態(tài)的描摹。如有學生在拎樹枝的時候加入“笑哈哈,嬉嬉鬧鬧”,有同學在揮動樹葉擋住對方后面加上,“笑開了花,笑彎了腰”;樹葉掉落之后,加上“奔跑喊叫,追逐打鬧”。這樣裂變之后,文章自然靈動而精彩。
如果想進一步錘煉學生的思維和寫作能力,可以讓學生從此處學到的裂變方法在自己作文中找到可以裂變的點,然后堅持進行裂變修改。堅持訓練下去,自然會讓原本干癟的文字,豐富生動起來;讓原本只會湊字數的同學感覺到寫作其實很簡單。
二、情境裂變,融情畫中
“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2],劉勰此話道盡了為文的基本規(guī)律——以情動人。學生記敘文受限于個人思維能力,很難在談理上有什么建樹,絕大多數只能從“情”上入手。但真正能夠很好地處理情感的學生非常少,大多數的學生都是在結尾貼標簽式的表現(xiàn)一下情感,文章自然很難打動人心。
中國詩學主張有別于西方,主張含蓄蘊藉。從《詩經》離騷,到唐詩宋詞,追求的都是韻外之致,正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清代王士禛用“神韻”二字對這種詩學主張進行了凝練的概括。所謂“神韻”,追求的是把情感寄托于“物象”。簡而言之,追求的是情景交融的意境。
學生的記敘文不求全文能夠做到情景交融,但如果能夠在需要抒情的部分,有一段“神韻”之味的文字,自然是神來之筆。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堅持以“裂變”錘煉情境思維,提升寫作能力。但對學生而言,首先要讓學生有“情境”意識。引導學生在文章中后段進行情境裂變寫作,這樣的文字出現(xiàn)的最好位置是在概述裂變之后和快結尾處。情境寫作意識需要多次訓練才能建立,但在具體訓練過程中,需要至少三步才能實現(xiàn)。
1.裂變
情境裂變,包含最基本的“象”與“情”,所以必須兩方面都要兼顧方可有效。教學中會發(fā)現(xiàn),部分同學的文章中或許根本沒有“物象”,這樣的學生還需要對其進行專門針對性的訓練。但有部分同學文章中已經有了“象”的意識,但和情景交融的要求還很遠。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進行訓練提升。學生文章中提到象往往都是單一的,靜止的??梢詮亩鄠€角度引導學生進行裂變??梢詮膭討B(tài)呈現(xiàn)角度裂變。任何事物都不是靜止不變的。學生提到的靜止的象的狀態(tài)至少可以分為開始什么樣,后來什么樣的,再后來什么樣的,然后就到了現(xiàn)在的樣子,后面或許會怎么樣?這樣的裂變自然會讓文章豐富許多。也可以從空間角度進行裂變。前面從時間角度進行了動態(tài)裂變,那么從空間角度自然可以進行靜態(tài)裂變。原本整體合一的物象,在空間中,可以進一步劃分多個組成部分。前后左右,上下,內外等等。從這個角度進行裂變觀察,會發(fā)現(xiàn)即便靜止的物象也突然會變得豐富起來。也可從整體與局部的關系角度裂變。我們眼睛所看到的物象往往是一個整體,但如果仔細審視,會發(fā)現(xiàn)物象由無數個部分組成。這是單純從空間分布角度所能看到的。但如果進一步進行邏輯層面思考,會發(fā)現(xiàn),這些空間里的組成部分,都和整體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這也是象的構成部分。從多個角度進行裂變思維訓練,能夠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細致觀察事物的習慣。這也是能夠把文章寫得豐富細膩的前提,正所謂胸中有竹,方才有筆下之竹。
有了象的細膩呈現(xiàn),這只是情景交融的第一步?!跋蟆笔潜硐?,“情”才是核心。所以在“象”的裂變訓練之后,要進一步對“情”進行裂變訓練。而學生的情感往往是貼標簽的“感動”“難忘”等。情境裂變訓練,至少要從兩個角度進行思考。
一是全文整體情感角度。學生的情感往往只是在文章結尾處進行貼標簽,我們至少可以將它分為開始的時候什么感受,中間什么感受,后來什么感受,最后什么感受。把一處的情感表達,裂變成三到四處,分散到文章中去。能夠做到這樣至少讓文章有些情味。二是瞬間情感裂變。大多數學生的文章,能夠注意到敘述事件,但很少能夠做到細膩豐富表達情感的。這也是寫作能力不足造成的。但按照“創(chuàng)意寫作”的理論,語言的問題,本源上看是思維的問題。沒有豐富細膩的情感表達語句,其根源在于他們沒有養(yǎng)成細膩的情感意識。還只是停留在簡單籠統(tǒng)的概念化的表述情感的階段。所以要訓練學生把瞬間概念化的情感裂變成流動的一組情感,把“瞬間”放慢、延長,再來觀察延長后的情感變化。比如“難忘故鄉(xiāng)的梧桐樹”,故鄉(xiāng)老梧桐樹下玩耍的情景很難忘,此處可以通過討論裂變成為:剛開始回憶玩耍場景感覺很幸福,很留戀;隨著畫面感越來越清晰,這些朋友們都長大了,感嘆時間的流逝,歲月的無情;其中有些好朋友很多年未見過,感嘆真情難在,讓人傷感;而樹還在,曾經的祖輩們已不在,不僅傷感而且難過;回到現(xiàn)實的悵然……
這樣的情感裂變思維是需要真真切切去訓練才能夠產生。學生的語言能力不足的根源是思維能力的不足。
2.融合
學生的每一項能力都是無數次重復訓練的結果。學會把物象和情感裂變之后,學生的文章會細致很多,也基本能夠做到老師所要求的豐富細膩。從細節(jié)描寫的角度來說,這樣的文字已經基本達標了。但要做到情景交融,有詩意“神韻”還欠缺了關鍵的一步——融合。想做到情景交融,需要將“象”與“情”分階段進行訓練相融。
第一階段,直接對接??梢詫⒘炎冎蟮那楦校c裂變之后的物象分散組合。當然,這個“組合”不可能像我們數學上嚴格地一一對應,只是讓學生在物象描寫之后,有情感滲透表達的意識。此處的融合較為生硬,尤其對于部分基礎較弱的同學??赡苁且惶幬锵竺枘≈螅R上來一處直接的情感抒發(fā)。但即便如此,也比沒有這種表達要好得多。而且,這樣的表達多了,語言能力自然會提升的,從而晉階到更高層次的表達。第二階段,渾然相容。把自己的情感不露痕跡地融進“物象”之中,看似寫物造景,很少有文字直接抒發(fā)情感,但濃郁景物氛圍之中卻處處滲透著情感。這就是中國詩學所追求的至高境界——“神韻”。嚴格地說,這樣的境界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很難直接地去教學生如何寫出這樣的文字,只能慢慢引導,靠他們去感悟。但有了第一步的訓練,部分學生其實不用教就可以自然過渡到渾然相融的境界。當然渾然相融的境界也是有一定的方法的。如可以將自己的感官和物的感官打通,可以將物當做人來寫,可以使用一些雙關、擬人等修辭。這些都是一些具體技法,某種程度上對學生而言用處不大。所以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選擇“范例”和“模仿”方式進行教學嘗試。筆者依舊以魯迅《社戲》中的段落為例。
投影: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fā)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地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汽里。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他們換了四回手,漸望見依稀的趙莊,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還有幾點火,料想便是戲臺,但或者也許是漁火。
此段文字主要表現(xiàn)自己內心的愉悅和激動的心情。但文章全都是通過景物來呈現(xiàn)的,做到了情景交融,富有神韻。訓練的時候,先要求學生討論,作者如何將情感分散在物象描寫之后的,關注字詞句。本段文字主要是把自己愉悅的情感分裂在多重感官之中。通過多感官組合構成流動的畫面,相互交織,從而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討論之后,提供訓練語句:“落日西斜,我們都各自回家吃晚飯了”。讓學生把前面裂變的幸福、留戀、感傷等多種情感,通過多重感官融進物象的描繪之中。有學生寫道:
落日的余暉映到肌膚之上,溫暖的記憶至今難忘;西天的霞光絢爛奪目,映襯著年少稚嫩的臉龐,在梧桐葉的沙沙聲中越來越模糊,逐漸消失在霞光之中。伴著那些銀鈴般的嬉鬧之聲,逐漸遠去,只留下一串長長的腳??!
無論情境如何裂變與融合,一定要堅持“畫面”感基本原則。裂變多層次之后,注重畫面感的再現(xiàn)和描繪,盡量通過物象的描繪營造濃郁的情境氛圍。這樣的文字才有“神韻”,這樣的文章也自然能夠動人。在一次次的裂變訓練之中,學生的寫作能力也在不斷地晉階提升。
三、語句裂變,走向詩意的境界
中國傳統(tǒng)的詩學追求詩意、神韻,這也是寫作追求的至高境界,也是很難達到的。如果概述和情境的裂變打開了語言提升的大門。那么語句裂變則是晉階的最后階梯。中國詩學的詩意追求是建立在文言文語句基礎之上的。中國的詩歌句式最長的也只有七言,古文也基本都是短句為主。所以想讓文字富有神韻,我們目前習慣的白話文表達方式是很難做到的。
現(xiàn)代的白話文是“五四”運動之后興起的,受到拉丁語系表達習慣影響非常大,從句多,虛詞多,連詞多,用語直白。這是我們白話文與詩意追尋相沖突的歷史原因。此外,學生的語言,多來自口語習慣。會有不少啰唆之處,句子之間意思也會有很多重疊之處。而詩意的語句,句意之間是跳躍的,是有留白的。這留白和跳躍是需要讀者用想象和經驗去補充和品味的,這也是韻外之致。所以語句裂變也要分步驟進行才行。
1.瘦身
先要對學生啰唆重復的語句進行瘦身,刪除不必要的虛詞、連詞,和不必要的語義重復之處。只保留句子主干部分,盡量讓語句簡潔。課堂實踐中可以直接選取學生文字進行刪減訓練。如:
走著走著,突然,有一抹紅映入我的眼簾。那是怎樣的一抹紅??!那抹紅,與這片毫無生機的對比下就像是這安然慘淡的視野中唯一的景致。梅花在這寒冬的季節(jié)里,沒有向寒冷屈服,而是獨自站在寒風中,聽著這寒風。
讓學生一起討論,對文字進行“瘦身”之后,改成如下文字:
走著走著,突然,一抹紅映入眼簾,是這片毫無生機的視野中唯一的景致。梅花,沒有向寒冷屈服,而是獨自站在寒風中,挺立著。
刪減的都是語義重復之處,和不必要的連接詞,“瘦身”之后的文字雖然談不上詩意神韻,但簡潔干凈,表達流暢自然。
2.語義單元裂變
“瘦身”之后的語句流暢自然,讓語句表達富有詩意,要對句子進行裂變。但裂變句子不是隨意裂變的,而是將句子中的語義單元盡量切分出來。如學生作文中的一段文字:“故鄉(xiāng)紅磚青瓦的老屋,在落日的霞光的浸染之下格外美麗動人,我遠遠地眺望著燃燒著的晴空之下的老屋,內心卻無比的悲傷?!本渥恿炎兂龅恼Z言單元有:故鄉(xiāng)、老屋、紅磚青瓦、落日霞光、美麗動人、眺望、晴空、燃燒、老屋、悲傷。教學實踐中,筆者以此為例,讓學生也在自己作文的語段中進行語義裂變訓練。為詩意的表達做好最后的鋪墊。
3.流動畫面的呈現(xiàn)
裂變出多個語義單元只是訓練的起點,之后,讓學生每個語義單元用盡量簡短的語句表達出來,并且組成一個完整的片段。在語句重組的過程中要注意四個方向,一、語句盡量簡短;二、盡量使用名詞、動詞、適量形容詞,盡量不使用虛詞、連詞等詞;三、每個短句盡量展現(xiàn)畫面,盡量不要進行概念敘述;四、畫面之間的意境盡量有跳躍,盡量不要重合,同時又能連貫起來。在這四個方向的指引下學生會有多種重組語句出現(xiàn),雖然學生的能力有高低,但無論何種層次的學生,在此晉階訓練之下,他們的思維也會慢慢朝著詩意神韻靠近,語言能力也自然會有所提升。如上段文字進行語義單元裂變后,有學生修改道:“故鄉(xiāng),老屋,紅磚青瓦,披著霞光,映著落日,閃耀著金色。我靜靜的,眺望著,凝視著。晴空如燃,老屋如金,而我卻無比悲傷!”
裂變訓練非一朝一夕之功,從敘述方式到情境組合,再到語句形式,可以說是逐步晉升的過程。難度也在不斷提升,但卻在不斷靠近詩意和神韻。裂變式寫作訓練,不僅僅是技能的訓練,更重要的是寫作思維的訓練和提升。通過不斷錘煉學生的裂變思維,養(yǎng)成良好的裂變習慣,慢慢晉階自己的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葛紅兵,許道軍.創(chuàng)意寫作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8.
[2]劉勰.文心雕龍[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