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曉港
語文大單元教學追求的是學生的發(fā)展。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是全面提升核心素養(yǎng)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充分挖掘大單元教學的育人功能,充分整合單元教學內容,設計出適合學生發(fā)展的實踐活動,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下讓學生完成本位的學習任務,著力多元化評價,促進學生關鍵能力、必備品格的進階。本文以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教學為例,談談指向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大單元教學實踐。
一、整合,挖掘單元大主題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是根據教材的組織形式進行逐篇教學,將知識點單一零碎地灌輸給學生,造成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情況。但2022年版課標引導下的大單元教學,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將語文要素落實到本單元的閱讀、口語交際、習作中,與單元的人文要素雙線進行,不斷進行整合和聯(lián)結,挖掘本單元的大主題。
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人文主題是祖國山水,語文要素則是“借助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安排了描寫山水風景的三首古詩《望天門山》《飲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不僅如此,教材由詩走向文,編排了《富饒的西沙群島》《海濱小城》《美麗的小興安嶺》等課文,讓學生跟著書本去旅行,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美好情感。本單元的習作是“這兒真美”,即寫一篇描寫景色的美文,“試著運用從課文中學到的方法,圍繞一個意思寫”是本單元的習作要求,學生由欣賞景色到情不自禁地記錄美景,實現了學以致用的轉換,從而產生了豐富的審美經驗和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教師基于教材編排的特點進行整合,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教學本單元時確定了“我們跟著書本去旅行”這一大主題,讓學生在旅行中去傾聽、去發(fā)現、去體驗、去探索、去描繪、去記錄,在閱讀感悟、積累采蜜、動筆寫作中不斷提升語言實踐能力。
二、依標,凝練單元大目標
教師研讀課標,結合本單元的教學內容,確定學生具身認知的發(fā)展目標,在一個個大任務的分配下,分解出多樣的實踐活動,并且繼續(xù)分解,不斷細化,逐個落實,讓學生的素養(yǎng)得到真正的提高。
依據課標,結合本單元的課文要求,第六單元的教學目標可定為:搜集資料,有效進行前置學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想象古詩、課文中描繪的情景,激發(fā)愛國之情;摘抄自己喜歡的句子,豐富語言積累;能抓住關鍵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培養(yǎng)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鏈接生活,由讀到寫,能試著運用學到的方法將身邊的一處美景介紹給朋友,逐步嘗試運用方法進行習作,表達、記錄美麗風景。
三、情境,精準設計任務活動
大單元的教學設計強調的是大主題、大任務。教師引導學生聚焦真實的教學情境,做任務,做實事,在做中學,在學中做。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導語是“祖國,我愛你。我愛你每一寸土地,我愛你壯美的山河”,這自然可以想到“我們跟著書本去旅行”的大主題。學生對于旅行是非常感興趣的,也是生活中親身經歷、樂意去做的事。教師可以圍繞這一主題,把本單元的學習任務(任務框架見圖1)分解為“聽,我心誦詩愛祖國”“瞧,我來當回小導游”“看,我眼中的風景真美”三大任務,不斷整合、融通教材,補充學習內容,順學而導,解決學生生活中的真實問題,從而實現語言增值,不斷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教學中,教師設計大任務,將零散、細碎的學習內容關聯(lián)起來,創(chuàng)設情境將學習與生活進行鏈接,將以學生為中心的關鍵的互動大任務放到具體生活實踐中指導學生完成。在大任務下設計小活動,以小活動引導真實踐,讓學生在真實實踐中進行學習。
1.重讀增趣,感受美
“聽,我心誦詩愛祖國”任務的推出,學生特別喜愛。這一任務整合了三首古詩和語文園地中的“日積月累”,設計了“我在詩詞中看到的風景”“我想,我畫,你猜”兩個活動,將單篇的學習目標、零散的內容不斷聯(lián)結、互通,把學習經歷轉化為一次次有意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成為主動參與者,形成大單元學習意識,在一次次活動中不斷完成任務。
活動一:“我在詩詞中看到的風景”。學生結合注釋、字典、插圖,理解四首古詩的詩句意思,大致理解天門山的大氣磅礴、西湖晴天和雨天不一樣的意境、洞庭山水的綺麗、早發(fā)白帝城的輕快舒暢……學生在音樂、圖片的渲染中,入情入境,以高聲誦讀的形式給同伴講述從詩詞中看到的風景,隨著詩詞領略山河的壯美,同時表達分享,體驗給同伴分享美景的樂趣。這個活動改變了以往機械背誦詩詞的方法,讓學生以講代背,化被動為主動。
活動二:“我想,我畫,你猜”。教師借助生活經驗,讓學生想象畫面,以畫畫、描繪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并邀請同伴參與其中,猜一猜這是什么地方的美景,進一步感受祖國山河的神奇與偉大。這一活動與課后安排的習題相關聯(lián),將需要學生課后掌握的知識點融入實踐活動中,改變了以往的讀、講、練的單一模式,依托活動引導學生以挑戰(zhàn)比賽的方式進行思考、繪畫、讀寫,體驗接受任務、完成挑戰(zhàn)的成就感。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在意境中想象、在想象中繪畫、憑借圖畫猜測,有效鞏固了所學內容。
2.言語增值,體驗美
“瞧,我來當回小導游”這一任務設計了“我的西沙群島攝影展”“我的海濱小城路線圖”“閑逛小興安嶺的四季”三個獨立的學習活動。學生在特定的任務情境中,深入研讀這三篇課文,通過讀、想、畫、賞、說等多種實踐活動,圍繞關鍵語句,理解重點段的意義,并按照一定的順序為家人、朋友當一回小導游,體驗實踐活動的快樂。
活動一:“我的西沙群島攝影展”。聚焦《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教師直接圍繞主要段落,借助關鍵詞“富饒”進行深入解讀,緊扣第1自然段理清課文脈絡。隨后引導學生借助思維導圖明晰作者圍繞關鍵句從不同的方面來介紹西沙群島的寫法,每個方面其實就是一幅圖,學生以列小標題的形式給“我的西沙群島攝影展”起特色名字。在攝影展的活動中,學生以課文主要方面確定攝影內容,構思個性化標題,又結合課文內容對每一幅圖進行了文字說明,吸引同伴觀看。小組分工合作,確定任務,協(xié)同完成有情有趣的攝影作品展。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提升言語表達能力,實現言語能力的增效。
活動二:“我的海濱小城路線圖”。課文《海濱小城》條理清晰,文字優(yōu)美,是一篇寫景的美文。在教學時,學生通過圈畫關鍵詞、找中心句、提煉主要信息是能讀懂課文的。在課標的理念下,教師另辟蹊徑:“如果你的好友要去海濱小城,而你恰巧有事不能陪同,你能畫一張線路圖方便他更好地游覽嗎?”教師以畫線路圖的活動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在了解海濱小城的地理位置后,簡要畫出海濱小城的線路圖,感受海濱小城美麗和整潔的特點。學生帶著任務到閱讀中、生活中進行體悟、發(fā)現、探索,進而不斷豐富自己的認知,提升自身的素養(yǎng)。
活動三:“閑逛小興安嶺的四季。”這一活動聚焦《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教師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你的好友要去小興安嶺游覽,你該如何做向導給他介紹四季的美景呢?”學生理清課文脈絡,借助插圖、關鍵詞、重點句,按季節(jié)順序讀一讀、說一說小興安嶺,邊逛邊不露痕跡地介紹。不僅如此,教師提供支架,讓優(yōu)美的文字配上動作、表情、舒緩的背景音樂,這儼然成了詩一般的別樣旅行。
3.鏈接生活,記錄美
“看,我眼中的風景真美”這一任務整合了語文園地中“交流平臺”“識字加油站”“語句段運用”和習作“這兒真美”,設計了“分享我的發(fā)現”“記錄我眼中的美景”兩個活動。由詞句段的運用,逐層遞進,在經歷學習實踐后,言語實踐的效果清晰可見,記錄美也是水到渠成。
活動一:“分享我的發(fā)現”。教師整合教學資源,豐富實踐場域。學生學習“識字加油站”,習得詞語,觀察詞語特點,舉一反三,拓展課外學到的類似詞語;運用“采蜜本”積累相關詞語,完善知識儲備;在真實的情境中,圍繞關鍵句,練習表達,積累語言實踐的經驗。
活動二:“記錄我眼中的美景”。這一活動是分享發(fā)現的衍生,可以結合習作“這兒真美”進行。語文學習是連貫性、持續(xù)性的實踐活動,由聽誦讀到當導游再到介紹美景,融合共通,自制觀察美景的“采蜜卡”,以興趣為先,運用已習得的方法強化實踐的體驗,在閱讀中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在生活中不斷豐富自己的閱歷,在感受美、體驗美的基礎上升華,努力提升記錄美的素養(yǎng)。
四、評價,指向學生素養(yǎng)提升
大單元教學設計指向了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著力實現教、學、評的一致性。學生在有意義的開放性任務中真學習、真實踐,不斷進階形成經驗,轉“知”為“智”形成結構化的學習,實現立體多維的素養(yǎng)測評。
1.過程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
教師將評價貫串于教學的始終,學生實踐的過程也是參與評價的過程。教師在設計任務及活動時要設計評價標準,應以真實情境為前提,以典型任務為評價內容,學生做游戲、完成小項目、進行科學小探究的過程就是評價的過程。以本單元為例,“聽,我心誦詩愛祖國”任務中教師設計了“我想,我畫,你猜”活動,學生在誦讀四首古詩后,想象著詩中描繪的意境,大膽描繪,將詩中的景、情通過繪畫表達出來,邀請同伴來猜一猜,猜出得星級獎章。這樣的評價方式讓任務不僅是任務,更是一項生動活潑的比賽,這樣的活動評價更具人性化。
形成性評價主要包括單元的練習、測評題目,教師結合課標和教材內容,整合與剖析提煉單元學習目標,開發(fā)評價任務,制訂評價標準。教學中舉辦“我的西沙群島攝影展”“我的海濱小城路線圖”的主題活動,在真實的情境中運用語言文字解決問題,從而培養(yǎng)了高層次思維能力。學生在活動中探究、體驗、操作、分析、總結,在此任務驅動下不斷累積導游小知識、小經驗,當一回小導游,深刻感受到了祖國大好河山的壯美。
2.家、校、社聯(lián)結的多元化評價方式
評價的主體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學生可以自評,也可以相互評價,還可以邀請家長參與到評價中來。多維度評價不流于分數,可以以一次展示、一次演講或介紹來呈現,形成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從而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思維能力,讓評價變得有趣、生動。
如“看,我眼中的風景真美”這一任務,教師舉辦了“分享我的發(fā)現”活動,這就是社會生活情境,聚焦了校內外具體的生活。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發(fā)現文中的詞語特點,可以在家長的帶領下走進社區(qū)、各景點進行尋找、探索、體悟,記錄美景,完成觀察記錄卡(見表1、表2),并將在大單元任務學習中習得的能力加以運用,動筆寫一寫,寫出景物的特點,表達對壯麗山河的熱愛,實現從善于表達到易于動筆的轉變。
大單元教學設計要求教師改變以往的觀念,從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出發(fā),設置單元目標,以真實有效的任務為驅動,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不斷完善知識結構,建構語言表達經驗,沉浸式感受生活、認識世界、表達感情、記錄生活,實現素養(yǎng)的真正提升。
(作者單位:江蘇無錫市河埒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 劉 妍